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_第1页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_第2页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_第3页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_第4页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十五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治理第四节通货紧缩的定义与成因第五节通货紧缩的危害与治理98年代通货膨胀;日本的通货紧缩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深入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其社会后果并针对不同实际情况,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后果,学习并体会治理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第三篇金融市场一、通货膨胀的定义-1Currency通货:在实践中,通货指现金——纸币和铸币,即流通于社会上的货币。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为:通货贬值、价格水平上升,有时为公开有时为隐蔽。一、通货膨胀的定义-2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1.只在不兑换纸币制度下才能发生;但不必然发生。2.通胀在实行物价管制的国家,货币量的过剩不能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3.通胀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4.货币量的增加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是相伴随的有关系;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胀不同。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价格上升速度分类:(一)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胀,指物价上涨幅度很小,通胀率2%-3%,速度比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物价变化短期内不易被察觉。(二)中度的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幅度在1位数以内,通胀率5%-10%,但已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时间较长,物价变化明显易被察觉。二、通货膨胀的类型-2(三)奔腾的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幅度超过2位数,通胀率10%-50%,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人们对本国货币失去信任,开始抢购商品、挤提存款或寻找其他保值方式的通货膨胀。(四)恶性的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幅度很大,通胀率超过50%,货币流通速度很快,常常由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等引起,会导致货币制度国家政权的崩溃。解放战争时期状态

在战争中,政府为了更多地从社会无偿得到战争资源,就通过货币的财政发行从市场上抢购物资,旧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就是这样做的。1938年,中国的物价上涨50%,到1939年,物价上涨了100%,1940年物价又上涨了100%多,从此开始到1946年,物价年均上涨300%多,到1947年,恶性通货膨胀爆发。1947年的物价是1946年的15倍,1947年~1948年,物价指数由6位数增加到9位数,到1949年增加到16位数。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积累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就形成巨大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为减少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把债务负担转嫁到社会或外国去,一个国家的政府往往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在国内,通货膨胀的政策可以减少国家的债务负担;在国际上,如果债务国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它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可以使债权国少实现债权,也就是使债务国少偿还外债。按预料程度分类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速度超乎意料。预期型通货膨胀:人们可准确预期物价上涨率,物价有规律的变动。按价格影响分类平衡型通货膨胀:市场上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同比例上升。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M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N商品等。按预料程度分类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速度超乎意料。预期型通货膨胀:人们可准确预期物价上涨率,物价有规律的变动。按价格影响分类平衡型通货膨胀:市场上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同比例上升。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M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N商品等。按表现形式分类公开型: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隐蔽型:没有在官方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中表现出来,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抑制型:由于政府对实行价格管制,物价并没有上升,水平较低,经济中总需求过度,商品严重短缺,通过排队、搜寻、寻租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也称潜在通货膨胀。三、衡量通货膨胀的传统指标(一)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亦称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该指数一般由各国政府或私人机构根据本国若干主要食品、衣着和其他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加权平均而成。娱乐(5.9%)服装(4.2%)交通(16.6%)医疗(6.0%)住房(40.5%)其它(5.0%)教育和通讯(5.4%)食品(16.4%)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PriceIndex)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CPI=当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例: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零售物价指数RPI(RetailSalesIndex):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二)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最古老的价格指数,根据企业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反映了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动,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由于交易量大,供需变动都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故具有敏感反映价格变化的优点。(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其公式为:三大物价指数比较表15-1:三大物价指数比较我国的CPI变化情况(1980-2010)图15-2:我国的CPI变化情况(1980-2010)四、核心通货膨胀率(一)传统衡量指标的不足(1)传统指标受局部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很大,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化反映了某些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不代表所有商品价格变化的一般趋势。(2)物价的波动有时是由暂时的、过渡性的或一次性的因素所引发,传统指标可以衡量这种变化,但却无法准确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也就不能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3)由供给冲击引起的通货膨胀并不属于应由中央银行进行干预的范畴。(二)核心通货膨胀率的特征(1)核心通货膨胀率应该强调通货膨胀中稳定的和最具持续性的部分,而不是间歇的、暂时的因素,它能反映物价变动的共同趋势,因而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最为密切。(2)核心通货膨胀率主要反映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压力,而对于供给冲击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则应该忽略。(3)核心通货膨胀率的衡量应该有利于提前识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三)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度量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例,现为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剔除法剔除法(ExclusionMethod)又称行为法(BehavioralApproach),是指剔除某些特定项目以表现长期物价的走势。最常见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是剔除了食品和能源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因食品和能源价格异常波动很大,且常常反映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剔除法以历史的价格波动为基础,剔除价格波动高于平均数的商品品种。2.统计法统计法(StatisticalApproach)将每个月CPI中相对价格变化比较特殊的项目排除,避免按照主观考虑从CPI指数中剔除某些特定的项目。最常用的统计法包括修削平均法(Trimmed

meanMethod)和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MedianMethod)。修削平均法:根据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将价格变化最大和最小的几种商品剔除。不注重个别商品价格的长期变化,关注商品价格的短期变化及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加权中位数法:用处于加权中位数位置的商品物价上涨率作为核心通胀率。以表15-2中的商品为例,A商品的价格上涨率为0.3%,权重为10%;B商品的价格上涨率为0.6%,权重为18%;A、B两种商品的总权重为28%,也就是说,消费者支出篮中28%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或者等于6%;从A商品开始累积权重为50%时,对应的是D商品,从而,用加权中位数法得到的通货膨胀率就等于D商品的物价上涨率,也就是1.2%。加权中位数法例表15-3,加权中位数法示例表15-3比较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的发达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率。需要注意的是,核心通货膨胀率不能取代传统的通货膨胀指标如CPI,因为核心通货膨胀率不是“生活费用指数”,不能衡量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不能度量消费者总支出的变化,也不能度量消费者为了维持既定的生活水平而在成本方面发生的变化。核心通货膨胀率表15-4:核心通货膨胀率,1996-2004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第三篇金融市场一、需求拉上论-1(一)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造成的,而总需求的增加却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凯恩斯将经济区分为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不同的形态。在未充分就业时,货币增加使总需求增加,可促进就业和产量的增加,且不会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在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增加形成过渡需求,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产生“半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最大生产水平,货币增加形成过渡需求,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等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纵轴P为物价,横轴Y为实际收入;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从D0到D1,物价上升很小;从D1到D2,物价逐步上升;半通胀;从D2到D3,物价直线上升;真正的通胀,收入未增加;Yf为充分就业时的收入半通胀真正的通胀图15-5: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拉上论一、需求拉上论-1(二)货币数量说的需求拉上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需求拉上论提供了又一理论基础。该理论假定生产量恒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货币流通速度几乎不变,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加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惟一原因,且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比例地上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认为:如果货币数量与产量以同一比率增加,就不会引起通胀;但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产量增长时,会造成通胀。在充分就业后,产量不能上升,货币的增长将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陷于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过程,使通胀愈演愈烈。需求拉上论的原因分析需求上拉论都认为通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但造成总需求增加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凯恩斯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由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过度增加引起的;货币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引起的,因此断言“通货膨胀无论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三)导致需求上升的具体因素(1)消费倾向的加强和(或)私人部门自发性投资的增加。(2)货币当局为追求某种特定目标而持续地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3)财政当局持续性地实施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并采用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而由中央银行买入等方式弥补此项赤字。(4)商品、劳务净出口的增加。(5)外资的流入。二、成本推进论主要观点是: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及利率等)的上涨,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根据成本推进论的观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有:(1)工资推进;(2)利润推进;(3)生产要素推进。图15-6: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总需求D不变,总供给由S0向上移动至S1,再由S1向上移动至S2,价格由P0到P1至P2,而产出(收入)由Yf到Y1至Y2。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失业增加和总供给减少,造成通胀。

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1980(零售物价总指数6%)高额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22.6%。1985(8.8%)信贷规模膨胀。贷款余额增长率为23.9%。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19.8%。1988(18.5%)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通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消费需求膨胀。1994(24%)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投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社会投资增长率1993年为12.1%。三、结构性通货膨胀与输入性通货膨胀理论(一)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明斯于1959年分别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即使总需求不是过多,只要需求在部门之间发生移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为人们全面认识通货膨胀的成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结构的失衡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在促进其通货膨胀的形成方面确实举足轻重,从而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二)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挪威经济学家奥德.奥克鲁斯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小国家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引发国内结构型通货膨胀创立了著名的“小国开放模型”,小国不是针对国土和人口,而是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该模型的主要论点如下:(1)将一国经济分成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制造业、加工业等,成本上升不易转嫁;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不受外来竞争的影响,劳动生产率较低。(2)国际市场价格、技术和生产率一起决定开放经济部门的利润率,进而决定该部门的工资率。(3)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增加将导致非开放经济部门工资的相应增加,但因后者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前者,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该部门的物价上涨。(4)国内的通货膨胀是两个部门工资上涨率的加权平均。(5)简言之,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结果也会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举例假定有发电、供电两个部门,发电部门A的生产增长率为3.5%,工资增长率也为3.5%,此时全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不会因发电部门工资的提高而上涨。但当供电部门B的生产增长率为0.5%,而工资增长率向发电看齐,也为3.5%。此时,造成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使全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为:△WW=△WAWA+△WBWB/2全社会的生产增长率为:△yy=/2△yAyA+△yByB=3.5%=2%(三)国际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1)在开放经济下,各国的物价变化取决于世界货币总量的变化。只要货币量增长率大于生产量增长率,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2)在“一价定律”的作用下,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发生趋同的现象。在固定汇率下,这种倾向更为显著。通货膨胀扩散的主要途径是国际收支差额,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进口增加,出口减弱,必然丧失国际储备,而储备外流则是他国通货膨胀加剧的根源。(3)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不能单从封闭国家的观点来看待。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治理第三篇金融市场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一)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适度通胀促进经济增长。其理由有:(1)通胀对债务人有利,政府作为最大债务人,可通过通胀获利收入用于实际投资,并保证民间投资不因政府投资而减少,会促进经济。(2)产品价格↑>名义工资↑利润↑投资↑经济↑(3)通胀有利于债务人的收入再分配。债务人支出↑经济↑(4)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2.促退论: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与促进论正好相反,认为通货膨胀具有负的产出效应,会降低效率、阻碍经济增长。其理由如下:(1)投资不于投机,生产领域的部分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生产萎缩经济衰退。(2)货币购买力下降,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投资减少。(3)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4)通胀持续会产生预期,造成物价和成本螺旋上升,形成恶性通胀,导致经济崩溃。3.中性论这种观点认为,如果预期是理性的和完全的,价格是灵活的和有弹性的,则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经济活动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为社会公众可以及时、准确地调整其行为,使得所有真实变量都不发生任何实际变化,从而对经济活动不发生作用。相反,如果特别对通货膨胀采取措施,反而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二)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浮动收入者有利,对固定收入者不利。(2)对实际财富持有者有利,对货币持有者不利。(3)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4)对政府有利,对公众不利。通货膨胀税—隐性征税(三)通货膨胀与就业通货膨胀可能带来就业的增加,但这种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关于这一点,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1958年,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1861~1958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一文,通过对英国近100年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上涨较快;而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上涨较慢。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替代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即无论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失业率总是保持在其自然失业率水平。图15-7:菲利普斯曲线的各种形状二、通货膨胀的治理(一)需求政策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2)提高基准利率(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如贷款规模、首付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2)减少政府支出。(3)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和福利开支,抑制消费。(二)供应政策1、改革劳动力市场。取缔或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设法改善有关就业的信息资料,对失业者提供再就业培训。2、调整商品市场结构。政府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来限制价格垄断,取缔独占性和垄断性组织,逐步减低关税,鼓励消费者成立保障其权益的组织,增强对物价上涨的抵抗能力,从而治理通货膨胀。(三)收入政策1.强制性的工资—价格管制。强行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2.自愿的工资—价格指导线。自觉遵守指导线。3.以税收为手段的收入政策,通过奖励或惩罚手段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四)指数化政策: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1.债券(存款)指数化。采用指数化计算,保值补贴2.税收指数化。按名义收入采取累进税制。3.工资指数化。指数化收入第四节通货紧缩的定义与成因第三篇金融市场一、通货紧缩的定义三种定义方式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持续时间?—6个月)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负增长/货币供给的缩减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对于通货紧缩,主流的观点:大多是从通货膨胀的对立面来定义的,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一般物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持续下降的过程,或者是指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的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通货紧缩定义:反映的物价下跌必然是普遍的、持续的。核心:物价持续下降是否必然有经济负增长通货紧缩分类按程度划分相对通货紧缩:0<物价上涨率<某一区间绝对通货紧缩:物价上涨率<0按产生机理需求不足型:总需求<正常的总供给供给过剩型:技术进步+劳动率提高→供给相对过剩(消费升级;消费断层;产业结构)二、通货紧缩的成因-1货币因素: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如紧缩宏观政策的惯性/失误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总供给;实际增长<潜在增长,经济周期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进步:降低产品的成本,或增加产量,促成价格下跌二、通货紧缩的成因-2(一)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根据费雪方程MV=PY当货币流通速度V与真实产出Y趋于稳定时,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货币存量M的下降。银行单方面收缩信用,将迫使批发商减少订单,生产者减少生产活动,使用现金减少,消费者收入与总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恶性循环。通货紧缩成因“商业银行不能获得额外的高能货币以满足存款人对通货的需要”。中央银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是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货币因素(二)通货紧缩的金融结构理论较早强调通货紧缩与金融结构有关系的是凯恩斯与费雪;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认为:过度负债往往是一国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导致通缩的重要因素。经济繁荣时,利润上升举债投资形成过度负债产能过剩,为还债务企业纷纷脱售商品,物价下降,企业债务名义数额减少但真实价值上升,进一步抛售商品形成恶性循环。在通缩时,债务清算的速度赶不上债务真实价格增长的速度,”债越还越多“企业破产。(三)通货紧缩的经济周期原因从周期角度分析认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是通货紧缩的根源;经济繁荣时,资本设备增加提高了消费品的供给能力,而需求在下降,物价必然下跌。新的生产力形成,新投资结束,但消费品则大量倾泻市场。经济衰退时,出现总需求<总供给,形成紧缩。(四)技术进步的通货紧缩效应技术进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增加了产量,促成物价下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失业会增加,总需求会减少;总收入减少,经济失调。(五)经济全球化的通货紧缩效应全球化通缩效应体现在放松管制、自由贸易和产业空心化。放松管制、自由贸易加剧企业竞争,降低产品和劳务价格。产业空心化制造业移到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价格逐年下降。P304表15-8:全球制造业产出的地域分布及世界贸易价格第五节通货紧缩的危害与治理第三篇金融市场一、通货紧缩的危害(一)通货紧缩抑制社会总需求1.通货紧缩影响企业投资:商品价格下降超过生产成本的下降,生产无利可图。2.通货紧缩推迟消费支出:对通缩的预期,会推迟消费支出。3.通货紧缩降低货币存量及其流通速度:紧缩增加了债务人负担,违约概率增大,银行减少贷款;货币真实价值增加,货币相对收入的比例提高,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二)通货紧缩会导致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