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回转支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广东回转支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广东回转支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广东回转支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广东回转支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说明风力发电机组要求可靠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因此整机制造商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对零部件供应商均实施严格认证。盾构机等大型施工机械单体造价高,轴承作为基础零部件对可靠性的要求极高,施工过程不可拆卸,一旦出现故障造成停工,将给工程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应用于实际工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船用机械轴承需要取得各国船级社工厂型式认证,未通过该认证的生产企业无法进入该产业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严格的认证及准入体系系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亦是本行业的新进入者的主要障碍。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3617.8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344.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67%;建设期利息525.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3%;流动资金4747.7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10%。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2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4751.31万元,净利润5440.27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7.10%,财务净现值3546.3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1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6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6二、编制原则 6三、编制依据 7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7五、项目建设背景 8六、结论分析 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1第二章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13一、公司基本信息 13二、公司简介 13三、公司竞争优势 14四、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16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16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16五、核心人员介绍 17六、经营宗旨 18七、公司发展规划 19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21一、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1二、行业发展概况 21第四章行业发展分析 24一、回转支承应用领域概况 24二、回转支承应用领域概况 34第五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45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45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45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 46第六章选址分析 47一、项目选址原则 47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47三、创新驱动发展 55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58五、产业发展方向 59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62第七章SWOT分析说明 63一、优势分析(S) 63二、劣势分析(W) 65三、机会分析(O) 65四、威胁分析(T) 66第八章发展规划 70一、公司发展规划 70二、保障措施 71第九章项目节能说明 73一、项目节能概述 73二、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 74能耗分析一览表 74三、项目节能措施 75四、节能综合评价 76第十章原辅材料分析 78一、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 78二、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 78第十一章进度计划方案 79一、项目进度安排 79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79二、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80第十二章工艺技术说明 81一、企业技术研发分析 81二、项目技术工艺分析 83三、质量管理 84四、项目技术流程 85五、设备选型方案 8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 88第十三章招标、投标 89一、项目招标依据 89二、项目招标范围 89三、招标要求 90四、招标组织方式 92五、招标信息发布 94第十四章项目综合评价说明 95项目概述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广东回转支承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编制范围及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6、投资方案分析;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项目建设背景目前我国轴承行业的利润水平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游机械设备生产及维修需求、人力资源成本、国内外厂商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呈现一定的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在一定的区间之内。综合研判,“十三五冶时期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与转型攻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全省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使命任务。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我们必须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冶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率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努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43.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千件回转支承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3617.8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344.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67%;建设期利息525.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3%;流动资金4747.7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10%。(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3617.8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2885.70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732.18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22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4751.3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5440.27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10%。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41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6498.19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8667.00约43.00亩1.1总建筑面积㎡53283.741.2基底面积㎡18346.881.3投资强度万元/亩427.262总投资万元23617.882.1建设投资万元18344.242.1.1工程费用万元16266.042.1.2其他费用万元1589.872.1.3预备费万元488.332.2建设期利息万元525.882.3流动资金万元4747.763资金筹措万元23617.883.1自筹资金万元12885.703.2银行贷款万元10732.184营业收入万元422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4751.31""6利润总额万元7253.69""7净利润万元5440.27""8所得税万元1813.42""9增值税万元1625.01""10税金及附加万元195.00""11纳税总额万元3633.43""12工业增加值万元12764.83""13盈亏平衡点万元16498.19产值14回收期年6.4115内部收益率17.10%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546.38所得税后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梁xx3、注册资本:82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3-8-277、营业期限:2013-8-27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9、经营范围:从事回转支承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公司简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公司竞争优势(一)工艺技术优势公司一直注重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设备,不断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力度,形成较强的工艺技术优势。公司根据客户受托产品的品种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以满足客户需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配备了行业先进的设备,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工艺,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二)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优势公司围绕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依托科技创新,注重从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的优化来减少三废排放,实现污染的源头和过程控制,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和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保障清洁生产,提高三废末端治理水平,保障环境绩效。经过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公司已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三)智能生产优势近年来,公司着重打造“智慧工厂”,通过建立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输送系统,将企业的决策管理层、生产执行层和设备运作层进行有机整合,搭建完整的现代化生产平台,智能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公司的订单管理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在确保满足客户的各类功能性需求的同时缩短了产品交付期,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增强了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四)区位优势公司地处产业集聚区,在集中供气、供电、供热、供水以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源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效应和配套资源优势使公司在市场拓展、技术创新以及环保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五)经营管理优势公司拥有一支敬业务实的经营管理团队,主要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专注于印染行业,对行业具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对产品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瞻能力。公司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团结进取的核心管理团队,形成了稳定高效的核心管理架构。公司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管理、人才管理等均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公司战略和业务进行调整,为公司稳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8416.516733.216312.38负债总额4500.213600.173375.16股东权益合计3916.303133.042937.2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9539.5323631.6222154.65营业利润4513.133610.503384.85利润总额3745.632996.502809.22净利润2809.222191.192022.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09.222191.192022.64核心人员介绍1、梁xx,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1994年5月至2002年6月就职于xxx有限公司;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许xx,中国国籍,1978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3、黎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4、邱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5、贺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6、吴xx,中国国籍,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2003年5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3月起至今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7、杨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8、余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经营宗旨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保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全体股东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并为国家和本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公司发展规划(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公司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二)措施及实施效果公司立足于本行业,以先进的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满足产品日益提升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国内外生产商率先提供多种产品,为提升转换率和品质保证以及成本降低持续做出贡献,同时通过与产业链优质客户紧密合作,为公司带来稳定的业务增长和持续的收益。公司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与产业链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引领、合作共赢的模式,再造行业新格局。(三)未来规划采取的措施公司始终秉持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技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公司在技术以及膜工艺技术的扎实基础及创新能力,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在近期的三至五年,公司聚焦于产业的研发、智能制造和销售,在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中高端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以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为核心,利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利用独立创新、联合开发、并购和收购等多种方法,掌握国际领先的技术,使得公司真正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目前我国轴承行业的利润水平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游机械设备生产及维修需求、人力资源成本、国内外厂商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呈现一定的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在一定的区间之内。近年来,我国轴承行业的发展环境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呈现出低端轴承产能过剩,高速、精密、重载等高端轴承产能不足尚需大量进口的局面。轴承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托《中国制造2025》,全面优化行业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轴承行业的发展升级,并不断提高利润水平。行业发展概况回转支承是一种能够承受综合载荷的大型轴承,可以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回转支承最初主要应用于工程机械,如土方机械、挖掘机、解体机、堆取料机、平地机、压路机、强夯机、凿岩机械、掘进机等。伴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发展,回转支承在新能源装备、盾构装备、海工装备等装备平台已经开始大范围推广使用。轴承是现代工业的基础零部件,被誉为机械装备的“关节”,其主要功能是支撑旋转轴或其它运动体,引导转动或移动运动并承受由轴或轴上零件传递而来的载荷,它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对主机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轴承工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综合实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轴承在机械产品中属于高精度产品,不仅需要数学、物理等诸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支持,而且需要材料科学、热处理技术、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数控技术和高效的测算方法及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为之服务,因此轴承又是一个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产品。轴承产品规格型号较多,按主机配套类型分可分为风电轴承、工程机械轴承、汽车轴承、机床轴承、铁路轴承、冶金矿山机械轴承等;根据轴承工作时承受的载荷方向,分为主要承受径向载荷的向心轴承和主要承受轴向载荷的推力轴承;根据轴承工作时运转的轴与轴承座之间的摩擦性质,可分为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大类,其中滚动轴承是轴承工业的主要产品,通常所说的轴承,一般指滚动轴承。滚动轴承通常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统称为轴承套圈,是具有一个或几个滚道的环形零件。滚动体分为球和滚子两种。内外圈及滚动体的材料主要为轴承钢,包括高碳铬钢、铬镍合金钢和锰铬合金钢等金属材料,此外还有陶瓷、塑料、石墨和碳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可作为轴承材料。保持架具有分隔滚动体,使之避免相互摩擦、均匀分布载荷、改善滚动条件等作用,其材料包括钢板、黄铜、聚酰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等。由于滚动轴承自身运动的特点,其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轴承,可减少消耗在摩擦阻力的功耗,因此节能效果显著。从理论分析及生产实践中,主轴承采用滚动轴承的一般小型球磨机节电达30%~35%,中型球磨机节电达15%~20%,大型球磨机节电可达10%~20%。行业发展分析回转支承应用领域概况回转支承是近四十年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机械部件,作为一种高精度重载轴承,其具有较高的载荷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承重要求比较高的领域。1、风电设备领域轴承属于风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由于风电设备的恶劣工况和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使用要求,使得风电轴承具有较高的技术复杂度,是公认的国产化难度最大的两大部分(轴承和控制系统)之一,成为影响我国风电制造业发展的软肋。(1)全球风电行业发展概况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风电作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已成为部分国家新增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国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11月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000年以来风电占欧洲新增装机的30%,2007年以来风电占美国新增装机的33%。2015年,风电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用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2%、19%和13%。近年来,全球风电领域的新增装机容量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以下简称“GWEC”)统计,2018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13万兆瓦,自2001年起,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2.92%。2001年至2018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至2018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591GW,复合增长率达到20.77%。(2)全球风电行业发展趋势风电作为现阶段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全球电力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风电在全球主要国家已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运营。为了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各主要国家仍不断出台有利于风电发展的行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此外,欧洲到2020年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34%,其中风电占比为16.90%,平均每年对风电的投资将达到约235亿欧元,其中,陆上发电投资147亿欧元,海上风电投资88亿欧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3亿千瓦。根据GWEC预测数据,未来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将在2022年达到840.90GW;未来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能达到50GW以上。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备风电机组发电量高、单机装机容量大、机组运行稳定以及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适合大规模开发等优势,同时,海上风电一般靠近传统电力负荷中心,便于电网消纳,免去长距离输电的问题,成为全球电场建设的新趋势。海上风电技术日益成熟,过去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技术壁垒高、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高、整机防腐要求强等限制正得到逐步改善。2018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达4,496MW,较2017年同期增长0.53%,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3,140MW,同比增长24%。根据GWEC预测,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到203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GW,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10GW。(3)我国风电行业发展概况及整机厂商竞争格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9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据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6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49亿千瓦,年发电量2,41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风电发电量逐年提高,市场份额逐年提升。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CWEA)发布的《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简报》,2016年,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下同)新增装机容量23,369MW,同比下降24%;2017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9,660MW,同比下降15.9%。2018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2,114.3万千瓦,同比增长7.5%,累计装机容量约2.1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呈现回暖趋势。2018年,我国有新增风电装机的整机制造商共22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趋于集中。排名前五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54.1%增加到2018年的75.18%,排名前十的风电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77.8%增长到2018年的89.97%。截至2018年底,有7家整机制造企业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7家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8%。(4)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经过了两轮快速增长,但风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小,与发达国家,如丹麦(44.4%)、德国(20.8%)等,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2017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319台,新增装机容量1,160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790MW,累计装机容量增长71.17%。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新增装机436台,新增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44.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增长59.32%。根据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10GW,确保建成5GW。以2020年建成5GW保守估计,2018年至2020年复合增速为21.47%。2017年,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2.1MW,同比增长8%;截至2017年底,累计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1.7MW,同比增长2.6%。新增风电机组中,2MW以下(不含2MW)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达到7.3%;2MW风电机组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9%;2MW至3MW(不包括3MW)新增装机占比达到26.1%;3MW至4MW(不包括4MW)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2.9%,4MW及以上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4.7%。2018年,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2.2MW,同比增长3.4%;截至2018年底,累计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1.7MW,同比增长2.5%。新增风电机组中,2MW以下(不含2MW)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达到4.2%;2MW风电机组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0.6%;2MW至3MW(不包括3MW)新增装机占比达到31.9%;3MW至4MW(不包括4MW)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7.1%,4MW及以上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6.2%。随着全球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平均单机功率逐步提高,大功率风力电机的整体比重亦稳步提高。风电轴承的尺寸随着风力装机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加工难度亦成倍增加。2、盾构机械领域盾构机是隧道掘进的核心设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母,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志性产品,目前广泛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空间,铁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工程及军事隧道工程。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展开,国内市场对盾构机的需求急剧扩大。2016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2015年底,全国37个城市在建项目159个,总规模约3,800公里,共完成投资3,683亿元,较2014年增长34%;截至2016年9月,全国2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3,400公里(不含磁浮交通和现代有轨电车)。根据已有规划数据,到2021年,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数将接近9,500公里,复合增长率达18%。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约有75%的运营线路为地铁,预计至2021年,地铁总长度将达到7,096.4公里,从2017年起新增3,982.7公里。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2016~2018年,拟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303项,涉及项目总投资约4.7万亿元。其中,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重点推进103个项目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1.6万亿元。《行动计划》的出台将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相关公司,盾构机作为轨道交通隧道主要施工设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我国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产业出口形势良好,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所扩大,除原来的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伊朗、印度等外,还开始出口非洲、南美洲、澳洲及欧洲。根据中铁装备海外订单的增长情况,保守估计我国盾构机出口增长率在30%以上。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铁装备、铁建重工、中交天和、三三工业、北方重工等中国品牌盾构机已抢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按台套计算),其中中铁装备保持盾构机市场领先地位。2014、2015、2016年,我国盾构机产量分别为171台、196台、376台,盾构机产量逐年增长。3、船舶、港口机械设备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4.49万艘,比上年下降9.5%;净载重量25651.63万吨,下降3.6%;载客量96.75万客位,下降3.5%;集装箱箱位216.30万标准箱,增长13.2%。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70万艘,比上年下降5.5%;净载重量25115.29万吨,下降2.1%;载客量96.33万客位,下降0.4%;集装箱箱位196.78万标准箱,下降9.0%。平均净载重量由2016年末的1,662.88吨上升至2018年末的1,833.23吨,上升10.24%。由此可见,我国水上运输船舶正在稳步更新改造,同时在朝着大型化发展。根据《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66.78亿吨,比上年增长4.6%;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07亿吨,比上年增长6.1%;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8亿TEU,比上年增长8.3%。为满足水路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全年内河建设完成投资569.39亿元,上升3.1%。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80个。沿海建设完成投资669.49亿元,下降22.6%。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07个。根据《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70.27亿吨,比增长5.2%;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3.51亿吨,比上年增长2.5%;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1亿TEU,比上年增长5.30%。为满足水路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全年内河建设完成投资628亿元,上升10.3%。沿海建设完成投资563亿元,下降15.8%。4、工程机械领域“十二五”时期,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波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二五”初期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到中后期,在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行业整体运行情况较为低迷。“十三五”期间,预计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将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17年工程机械各类产品销量实现了高增长,预计2018年工程机械行业有望继续向好,一是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很多重点客户想做龙头,刺激新机购买需求,同时提高品牌和形象;二是十九大之后国家对于环保的严格要求,有环保行业如核电、风电的需求,有环保对工程机械行业设备的更新要求;三是国际市场向好,徐工、三一等企业在国外销售布局日益完善,品牌认知大幅提升;四是行业本身是和生活息息相关,行业未来将与很多细分领域相关,例如智能化设备等,需求和市场潜力空间都非常大。根据中经网《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报告(年度篇)》预计,2016年工程机械市场全年有望实现销售企稳,八大典型工程机械产品总销量将达到49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左右。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在2017年回暖,2017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实现5.8%的同比增速,到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6.6%左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社会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程机械产品多用途化趋势日益明显,产品需求从大量、通用性向小量、专用性转变,工程机械“跨界”成为多种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堆取料机、掘进机械等大型机械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回转支承应用领域概况回转支承是近四十年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机械部件,作为一种高精度重载轴承,其具有较高的载荷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承重要求比较高的领域。1、风电设备领域轴承属于风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由于风电设备的恶劣工况和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使用要求,使得风电轴承具有较高的技术复杂度,是公认的国产化难度最大的两大部分(轴承和控制系统)之一,成为影响我国风电制造业发展的软肋。(1)全球风电行业发展概况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风电作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已成为部分国家新增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国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11月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000年以来风电占欧洲新增装机的30%,2007年以来风电占美国新增装机的33%。2015年,风电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用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2%、19%和13%。近年来,全球风电领域的新增装机容量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以下简称“GWEC”)统计,2018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13万兆瓦,自2001年起,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2.92%。2001年至2018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至2018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591GW,复合增长率达到20.77%。(2)全球风电行业发展趋势风电作为现阶段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全球电力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风电在全球主要国家已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运营。为了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各主要国家仍不断出台有利于风电发展的行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此外,欧洲到2020年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34%,其中风电占比为16.90%,平均每年对风电的投资将达到约235亿欧元,其中,陆上发电投资147亿欧元,海上风电投资88亿欧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3亿千瓦。根据GWEC预测数据,未来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将在2022年达到840.90GW;未来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能达到50GW以上。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备风电机组发电量高、单机装机容量大、机组运行稳定以及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适合大规模开发等优势,同时,海上风电一般靠近传统电力负荷中心,便于电网消纳,免去长距离输电的问题,成为全球电场建设的新趋势。海上风电技术日益成熟,过去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技术壁垒高、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高、整机防腐要求强等限制正得到逐步改善。2018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达4,496MW,较2017年同期增长0.53%,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3,140MW,同比增长24%。根据GWEC预测,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到2030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GW,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10GW。(3)我国风电行业发展概况及整机厂商竞争格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9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据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6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49亿千瓦,年发电量2,41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风电发电量逐年提高,市场份额逐年提升。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CWEA)发布的《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简报》,2016年,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下同)新增装机容量23,369MW,同比下降24%;2017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9,660MW,同比下降15.9%。2018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2,114.3万千瓦,同比增长7.5%,累计装机容量约2.1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呈现回暖趋势。2018年,我国有新增风电装机的整机制造商共22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趋于集中。排名前五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54.1%增加到2018年的75.18%,排名前十的风电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77.8%增长到2018年的89.97%。截至2018年底,有7家整机制造企业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7家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8%。(4)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经过了两轮快速增长,但风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小,与发达国家,如丹麦(44.4%)、德国(20.8%)等,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2017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319台,新增装机容量1,160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790MW,累计装机容量增长71.17%。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新增装机436台,新增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44.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增长59.32%。根据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10GW,确保建成5GW。以2020年建成5GW保守估计,2018年至2020年复合增速为21.47%。2017年,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2.1MW,同比增长8%;截至2017年底,累计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1.7MW,同比增长2.6%。新增风电机组中,2MW以下(不含2MW)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达到7.3%;2MW风电机组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9%;2MW至3MW(不包括3MW)新增装机占比达到26.1%;3MW至4MW(不包括4MW)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2.9%,4MW及以上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4.7%。2018年,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2.2MW,同比增长3.4%;截至2018年底,累计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1.7MW,同比增长2.5%。新增风电机组中,2MW以下(不含2MW)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达到4.2%;2MW风电机组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0.6%;2MW至3MW(不包括3MW)新增装机占比达到31.9%;3MW至4MW(不包括4MW)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7.1%,4MW及以上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到6.2%。随着全球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平均单机功率逐步提高,大功率风力电机的整体比重亦稳步提高。风电轴承的尺寸随着风力装机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加工难度亦成倍增加。2、盾构机械领域盾构机是隧道掘进的核心设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母,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志性产品,目前广泛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空间,铁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工程及军事隧道工程。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展开,国内市场对盾构机的需求急剧扩大。2016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2015年底,全国37个城市在建项目159个,总规模约3,800公里,共完成投资3,683亿元,较2014年增长34%;截至2016年9月,全国2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3,400公里(不含磁浮交通和现代有轨电车)。根据已有规划数据,到2021年,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数将接近9,500公里,复合增长率达18%。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约有75%的运营线路为地铁,预计至2021年,地铁总长度将达到7,096.4公里,从2017年起新增3,982.7公里。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2016~2018年,拟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303项,涉及项目总投资约4.7万亿元。其中,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重点推进103个项目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1.6万亿元。《行动计划》的出台将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相关公司,盾构机作为轨道交通隧道主要施工设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我国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产业出口形势良好,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所扩大,除原来的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伊朗、印度等外,还开始出口非洲、南美洲、澳洲及欧洲。根据中铁装备海外订单的增长情况,保守估计我国盾构机出口增长率在30%以上。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铁装备、铁建重工、中交天和、三三工业、北方重工等中国品牌盾构机已抢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按台套计算),其中中铁装备保持盾构机市场领先地位。2014、2015、2016年,我国盾构机产量分别为171台、196台、376台,盾构机产量逐年增长。3、船舶、港口机械设备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4.49万艘,比上年下降9.5%;净载重量25651.63万吨,下降3.6%;载客量96.75万客位,下降3.5%;集装箱箱位216.30万标准箱,增长13.2%。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70万艘,比上年下降5.5%;净载重量25115.29万吨,下降2.1%;载客量96.33万客位,下降0.4%;集装箱箱位196.78万标准箱,下降9.0%。平均净载重量由2016年末的1,662.88吨上升至2018年末的1,833.23吨,上升10.24%。由此可见,我国水上运输船舶正在稳步更新改造,同时在朝着大型化发展。根据《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66.78亿吨,比上年增长4.6%;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07亿吨,比上年增长6.1%;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8亿TEU,比上年增长8.3%。为满足水路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全年内河建设完成投资569.39亿元,上升3.1%。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80个。沿海建设完成投资669.49亿元,下降22.6%。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07个。根据《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70.27亿吨,比增长5.2%;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3.51亿吨,比上年增长2.5%;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1亿TEU,比上年增长5.30%。为满足水路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全年内河建设完成投资628亿元,上升10.3%。沿海建设完成投资563亿元,下降15.8%。4、工程机械领域“十二五”时期,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波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二五”初期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到中后期,在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行业整体运行情况较为低迷。“十三五”期间,预计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将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17年工程机械各类产品销量实现了高增长,预计2018年工程机械行业有望继续向好,一是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很多重点客户想做龙头,刺激新机购买需求,同时提高品牌和形象;二是十九大之后国家对于环保的严格要求,有环保行业如核电、风电的需求,有环保对工程机械行业设备的更新要求;三是国际市场向好,徐工、三一等企业在国外销售布局日益完善,品牌认知大幅提升;四是行业本身是和生活息息相关,行业未来将与很多细分领域相关,例如智能化设备等,需求和市场潜力空间都非常大。根据中经网《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报告(年度篇)》预计,2016年工程机械市场全年有望实现销售企稳,八大典型工程机械产品总销量将达到49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左右。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在2017年回暖,2017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实现5.8%的同比增速,到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6.6%左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社会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程机械产品多用途化趋势日益明显,产品需求从大量、通用性向小量、专用性转变,工程机械“跨界”成为多种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堆取料机、掘进机械等大型机械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8667.00㎡(折合约43.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53283.74㎡。(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千件回转支承,预计年营业收入42200.00万元。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根据中经网《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报告(年度篇)》预计,2016年工程机械市场全年有望实现销售企稳,八大典型工程机械产品总销量将达到49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左右。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在2017年回暖,2017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实现5.8%的同比增速,到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6.6%左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社会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程机械产品多用途化趋势日益明显,产品需求从大量、通用性向小量、专用性转变,工程机械“跨界”成为多种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堆取料机、掘进机械等大型机械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回转支承千件xxx2回转支承千件xxx3回转支承千件xxx4...千件5...千件6...千件合计xx42200.00选址分析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建设区基本情况广东,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广州。因古地名广信之东,故名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广东也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考古证实广东于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3000~5000年前广东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取得骄人的成绩。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广东珠三角9市将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2019年,广东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67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7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省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0∶40.5∶55.5,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3%。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亿元、增长4.5%,新增减税降费超3000亿元。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3%、12.9%。出台实施促进消费的29项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万亿元、增长8%,网上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19.3%、29.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下降0.2%,其中出口4.34万亿元、增长1.6%;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500亿元、增长3.5%。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7%、15.7%,金融业增加值达8881亿元、增长9.3%。着力增强市场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221万户、总量超1200万户,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3家。落实“促进就业九条”,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25%,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增长8.9%。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等带来新的挑战。但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广东经济总量大、韧性强,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现正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十三五冶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有利于我国发展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没有改变。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空间利用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产业结构和经贸规则深刻调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风险隐患增加,我省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冶、调整贸易规则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的“双向挤压冶。国际秩序之争更趋激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冶(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冶(TTIP)等新的投资贸易规则制订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周边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我们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地缘政治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总体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趋势更加明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省内情况看,经过“十二五冶时期的发展,我省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十三五冶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一方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差距,自身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发展的机遇主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广东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地,承担了广东自贸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改革重任。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要素市场、国有资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不断深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更加成熟,发展动力和活力将更加充足。———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力。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冶深刻影响经济形态变革,将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省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交汇,有利于我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新供给新需求孕育新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将引领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为相关领域带来新投资新供给;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供给将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满足并创造新的需求。新需求与新供给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有利于我省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区域融合与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部署,我省将抓住“一带一路冶战略机遇,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我省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粤港澳合作,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全面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省内区域融合的软硬件条件持续提升,区域发展新格局、新增长极正在逐步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2015年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仍高达0.660,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问题仍较突出,亟需充分发力补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不够,收入分配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完全到位,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健全,亟需攻坚克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仍不够开阔。我省对外开放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外贸出口直接面向海外市场的渠道不宽,外资来源结构有待优化,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对外交流合作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亟需加快构建全球视野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爬坡越坎,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全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双向挤压冶,亟需加快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约束依然趋紧。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2015年仍有8郾9%的省控江河断面水质劣于吁类,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不断加大,亟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综合研判,“十三五冶时期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与转型攻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全省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使命任务。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我们必须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冶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率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努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展望更长远的未来,第二个“一百年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给予我们新的憧憬、新的希望。我们将以创新驱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以依法治省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以民生为本共创和谐共享的幸福生活,以生态建设形成秀丽南粤家园,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省“十三五冶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如下主要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8年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GDP年均增长7%;到2020年GDP约11万亿元,人均GDP约10万元。经济社会整体转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轨道,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经济特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R&D支出占比高于2.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技术自给率超过75%,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1.5万家,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综合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和产业中高端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产业新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力争在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单位GDP能耗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形成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全省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力争率先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耕地保有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0.5%,森林蓄积量达到6.43亿立方米。展望2030年,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和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将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将更加坚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走出一条创新立省、创新兴省的路子,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促进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