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盈余管理_第1页
第十一章盈余管理_第2页
第十一章盈余管理_第3页
第十一章盈余管理_第4页
第十一章盈余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盈余管理张嘉伦主要内容盈余管理的概述以奖金为动因进行盈余管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其他动因盈余管理的几种方式盈余管理的“好”与“坏”11.1概述美国学者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具体表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者有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选择使其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从契约角度上看,在合同为刚性和不完全性时(因为契约一旦订立不会轻易更改,即契约刚性;而订立契约时各方不可能完全预到未来情况,即契约具有不完全性),盈余管理成本是一种低成本的方法;从财务报告角度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影响股票价值,并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递内部信息。研究盈余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从实证角度上看研究公司财务报表盈余操作程度十分重要,因为财报的质量影响到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2.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能够丰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总而言之,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因此企业运用盈余管理存在着很多动因,其中之一就是为实现奖金而进行的盈余管理。11.2为了奖金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希利发表名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论文,作为西方国家最早研究盈余管理的代表作。他认为,在奖金、晋升等激励下,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为谋取私人利益会采取投机性盈余管理。11.2.1希利研究内容:那些薪酬计划以当期利润为基础的企业,并将其称之为分红计划;企业为了降低风险,为分红计划设置了上限;为避免承担巨额的风险,企业可能设置了上限。见书P214

图11-1从分红计划中可以观察到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1)当企业的净利润低于设置的下限时,管理人员会有动机进一步降低利润,可以增加未来获得奖金的可能;2)当企业的净利润高于企业设置的上限时,也会促使管理者选择降低净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因为超过上限的净利润不会为其带来任何的获得奖金的机会;3)只有企业的净利润介于上下限之间时,管理人员才会采纳增加净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11.2.2管理人员关于净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1)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净非操作应计项目+(-)净操作性应计项目摊销费用:取决于摊销政策和资产使用年限,一旦确定,则摊销费用是非操作性的;应收账款: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企业少计提坏账准备;比较宽松的信用政策;企业收款后,仍将其作为应收账款;仅仅增加交易量,出现了非操作性和可操作性;存货的增加:假设是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预期,是非操作性;应付账款和应计负债的减少:也存在着可操作空间。希利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他并不能接触到他所研究的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账簿,他的方法是将全部的应计项目代替可操作项目,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当非操作性项目较操作性项目相比比重较大,研究上会出现问题。希利选取了美国最大的94家工业企业作为样本,观察企业从1930-1980的情况,得到了1527组有效观察值,见表11-2研究结果:通过将观察值分组发现,upp和low两个组中增加净利润的应计项目所占比例很小,而降低利润的应计项目所占比例很高。这一研究结果符合希利的论述的。表11-3则反映的是没有设置盈余上限的观察值,可以发现观察结果虽然没有上面的结果显著,但是仍然符合希利的论述。2)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需要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的,因此与操作应计项目相比,更容易被人所观察到,因此更多的企业会选择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也有企业采用这一方法,但通常最佳调整时间是分红计划宣布或修订之后。盈余管理研究面临着严重的方法论问题:1.操作性应计项目难以观察,所以需要一些替代,因此可能会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错误。2.在观察中得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较低的结论,实际上是由于企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而并非是操作性应计项目的减少,因此可能会误导研究者得出错误的结论。研究过程:选取了1982-1990年之间的443观察值,利用琼斯模型对这部分的非操作性应计项目进行估计。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希利的论述是一致的。结论:总的来说,我们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管理人员会利用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使其奖金最大化。针对以上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麦克尼古拉斯和威尔逊:将研究范围局限于坏账准备,通过估计和真实的坏账准备的差额来视为操纵性应计项目,研究结果与希利的论述是一致的;霍桑逊、拉克尔和斯隆:比希利研究更有效的是,他们获取了以盈利为基础的管理人员的年度奖金为零或大于零小于最高奖金标准,以及达到最高奖金标准等情况的资料。11.3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其他动因11.3.1其他契约动因从薪酬契约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企业与管理人员之间签订的确定管理人员薪酬的分红计划;从债务契约角度来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斯威尼、迪佛德和吉姆贝娃针对这一动因进行了研究;从隐含契约(关系契约)来看,不同于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是,它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而是基于公司与相关利益者的一种长期关系,这种关系基于对公司的期望。博文、杜洽姆和夏洛对以隐含契约为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研究。11.3.2政治动因巨型、垄断企业会通过运用盈余管理来降低关注度,避免政府对他们进行管制,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琼斯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被政府调查期间,相对于未调查期间,使用了更多的降低利润的应计项目,符合这一动因。11.3.3税收动因这一动因在理论上可能是一个最明显的动因,然而税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因这一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不会发挥主要作用,但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出于降低利润和减税的目的,但是选择先进先出法可以提高盈利。企业究竟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呢?从有效资本市场来看,在物价上涨时,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有力的影响,桑德同意这一观点,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市场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反映。从契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者,比如阿贝尔-卡尼尔,认为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表明,契约对管理人员选择先进先出法或后进先出法产生影响;而李和西希、杜邦和平卡斯也认为,负债权益比率对会计政策影响不显著。11.3.4首席执行官的变动在首席执行官变动的时期,按照分红假设的预测,执行官在即将离职时,会采取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奖金;业绩差的执行官希望通过增加盈利,防止或推迟被解雇;新上任的执行官,则可能将责任推到前任身上。研究结果表明,墨菲和齐摩尔曼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执行官在接近离职时会使业绩最大化。布欣在研究执行官非正常更换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管理人员没有在离职前进行盈余管理。11.3.5首次公开发行(IPO)首次公开发行企业没有一个确定的市场价格,因此投资者通过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墨菲和齐摩尔曼对这些动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研究开发费、广告费、资本性支出以及应计项目进行研究。他们研究中存在着问题:1.如果应计项目和三项支出都减少,是盈余管理还是经营业绩导致的呢?2.在执行官变动时期,难以说清盈余管理是谁进行的。研究者克拉克森、唐顿、理查德森和西弗斯克发现经验证据表明,盈余的预测信息作为公司价值的一个信号,会引起市场的正面反应;弗里德南也通过对155家企业研究,得出了相一致的结论,还补充了,对应计项目的操作多数发生在经营业绩较差和规模较小的企业。11.3.6向投资者传递信息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通常能够看透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因此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递信息是不现实的。但是相对于有效市场上的公开的信息,如果盈余管理能够揭示内幕信息,会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利润最大化:符合分红计划假设的预测,即当企业盈利不高于盈余上限时,管理人员会尽可能的增加利润;同样也符合那些面临违反借款合同的企业。利润平滑:通过采用该方法,使公司的盈利在盈余上下限之间;降低违约风险;降低被解雇的可能性;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11.4盈余管理的几种方式1.洗大澡:企业在不得不报告亏损时,会夸大企业的亏损,将未来费用提前列支,提高未来获利的可能性;企业净利润低于盈余下限时,企业也会采用这一方法,提高未来获得奖金的可能性;2.利润最小化:主要是那些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利润年度利润最小化;11.5盈余管理“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11.5.1盈余管理“好”的一面1.从契约观的角度2.从财务报告的角度

有效契约观认为,由于契约存在着刚性和不完全性,管理人员应当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只有当管理人员的行为更多的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时,盈余管理才是有弊无利的同时,盈余管理可以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更好的反映公司的前景和价值。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可以作为实现消除信息交流障碍这一目的的机制。即董事会允许管理人员适当的进行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内部信息,比如说报告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等。戴姆斯基和萨皮顿进一步探讨了盈余管理传递企业内部信息的作用费尔森姆和奥尔森完善了以上研究者对于盈余管理在管理人员负责人运用下是有理的这一论点11.5.2盈余管理“坏”的一面同样还是从有效契约角度来看,盈余管理可能会有不利的一面,可能是源自于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德周、斯隆和斯威尼从债务契约角度进行了分析;戴则从资本市场角度对盈余管理模型化;汉纳从过高记录非重复性项目分析盈余管理11.6小结1.由于公认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和程序进行全面的限制,管理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政策和程序进行较为自由的选择,因此产生了盈余管理。2.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于多种动因:分红计划、其他契约、政治动因、税收动因、首席执行官的变动、首次公开发行和向投资者传递信息,并且根据动因产生各种盈余管理的方法,但是可能会产生矛盾与冲突。谢对撒拉勃曼拉为盈余管理是好的提供的证据进行了质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