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前言1.1手册说明本手册依照《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要求编写,适用于公司在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各管理要素管理中的应用。为了实现公司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有效的实施和改进,切实保证管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本公司编制了“体系管理手册”和“管理制度文件”等一系列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文件。1.2发布与任命本体系管理手册是根据《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而制定的,是描述本公司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本手册对内作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纲领性和法规性文件,对外阐明公司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因此,要求公司全体员工充分理解、正确执行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本手册的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开展过程安全管理活动,不断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现予以批准并颁布。自本手册批准下发之日起,原公司的管理规定与本手册相矛盾的,执行本手册规定,本手册未包含的公司规定制度仍然有效。本手册自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之日起生效。为了保证本公司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现任命XXX为管理者代表,并授予以下职责和权限:(1)确保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过程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2)向公司最高管理者报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以及内部审核情况,包括改进的需求;(3)负责管理要素审核、管理体系评审和外部审计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落实,督促化工过程安全改进的实施;(4)在公司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内,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要求的重要性;(5)就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和审计等有关事宜,负责对外沟通与联络。(6)安全部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归口管理部门。1.3公司概况2、引用标准2.1《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3〕88号)2.2《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3、术语和定义本《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手册》采用《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的术语和定义。4、安全组织4.1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成员:安全生产委员会主要职责如下:4.1.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年初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4.1.2认真贯彻执行与国家安全生产、环保、职业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保障企业安全生产。4.1.3安全生产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4.1.4负责研究、提出和制定公司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审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4.1.5负责组织、协调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安全环保工作会议,听取安全环保工作汇报,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4.1.6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环保大检查活动,督促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消除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4.1.7负责伤亡事故及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4.1.8负责对新产品设计审核、新建、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及竣工验收和试运转过程中安全环保管理工作。4.1.9负责制定年度安全环保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相关人员按计划完成。4.1.10总结和推广先进的安全生产经验,促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4.1.11监督检查、指导、协调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对公司各车间部门安全职责的制定、检查和考核。4.1.12监督检查全员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职业病防治技术、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4.1.1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正常运行。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办公室设在安全管理部。4.2安全部安全总监:安全部主任:安全部副主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3安全基础公司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制定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安全操作规程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系列管理文件。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分别取得了《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涉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操作人员均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或化工类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水平,并全部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实现100%持证上岗5、管理内容5.1安全领导力与安全生产责任制5.1.1安全领导力(1)安全领导力主要指企业各级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能力,核心是公司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公司主要负责人需具备以下安全能力和责任:1、负责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3、确定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或者安全总监、技术负责人、其他相关负责人。4、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公司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并配备安全技术人员。5、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和审查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协调公司各相关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事宜。6、每年度向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7、保证公司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8、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负责管控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9、建立、健全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严格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职责相关内容。10、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排查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1、组织制定并实施公司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12、依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安全建设工作。13、加强公司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空作业、盲板抽堵作业、吊装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设备检修等特殊作业管理。14、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15、组织制定并实施公司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按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演练。16、建立、健全公司的单位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组织制定并实施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1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抢救。18、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1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职责。(2)公司主要负责人应领导企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建立包括以安全愿景目标、安全发展战略、安全使命精神等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良好安全文化。(3)公司主要负责人应领导企业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遵守法纪安全第一强化风险管控年度安全生产目标1、火灾、爆炸、中毒事故为0起;2、火警事件≤1起;3、轻伤及以上事故为0起;4、轻微伤事故≤5起;5、事故隐患整改率100%。(4)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素养,包括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5)公司主要负责人应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选择懂安全、工艺、设备、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建立懂安全的专业技术管理团队。(6)公司主要负责人应领导企业建立以导则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职责,落实专业安全管理职责,为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必需的财力保障。(7)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深入基层,宣传安全生产理念、了解基层安全生产状况、倾听员工建议,以个人良好的安全行为带动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应在厂区外设置安全承诺公告牌,并每日履行安全承诺;通过制定和落实个人月度安全行动计划,带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确保安全领导力贯穿于基层员工中。(8)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及时消除隐患,加大风险管控措施投入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落实管理责任。(9)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加强生产安全事故事件管理,在分析出所有生产安全事故事件技术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查清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足。(10)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开展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考核、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外部安全审计等活动,实现安全管理量化评估考核。(11)企业应按照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力要求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企业其他负责人和各级负责人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安全领导力。(12)公司主要负责人及车间、班组各级负责人应及时奖励安全绩效突出的员工,并对其进行优先任命和提拔。5.1.2安全生产责任制(1)安全部负责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明确全员责任制的编制、审定、批准、发布、培训、修订、考核流程等内容。(2)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3)公司应结合每个岗位的职责,明确所有层级、各类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一岗一责”。(4)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责任内容、范围、考核标准应清晰明确、便于操作、实时更新。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包含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全部安全生产责任,并结合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做到责任明确、协调一致。(5)经公司主要负责人最终批准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由安全管理部负责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布,发至各车间、部门、岗位学习、贯彻落实,并建立发放记录。确保每位员工及时掌握所在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6)公司应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年度培训计划。各车间、部门根据公司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内部全员安全责任制培训。公司级每年要进行一次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可结合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开展。(7)企业应每年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修订:a)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b)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进行了调整的;c)企业生产经营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d)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事件后,在安全责任方面暴露出问题的;e)企业认为需要修订的其他情况。(8)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5.2安全教育、培训及能力建设5.2.1安全培训教育的对象5.2.1.1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培训;5.2.1.2其他管理人员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5.2.1.3公司岗位从业人员;5.2.1.4新入厂的新员工、转岗人员、复工(休工3个月以上)人员等;5.2.1.5公司特种作业人员;5.2.1.6外来施工作业人员及外来学习参观人员;5.2.1.7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从业人员。5.2.2培训目标5.2.2.1提高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5.2.2.2提高公司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增强岗位责任心;5.2.2.3减少或杜绝“三违”行为,预防和减少生产性安全事故的发生;5.2.2.4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安全复审培训合格率100%;5.2.2.5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复培复审合格率100%;5.2.2.6新员工三级安全培训教育、转岗、复工上岗员工培训合格上岗率为100%。5.2.2.7员工每年安全再教育培训合格率为100%。5.2.3培训内容5.2.3.1各级政府部门新颁布实施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及文件要求培训的内容;国家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文件、指示;5.2.3.2公司最新版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员主体责任清单、应急救援处置预案、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价报告等;5.2.3.3公司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等;5.2.3.4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5.3.2.3.5与危险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防火防爆等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5.3.2.3.6职业卫生健康安全防护知识;5.3.2.3.7安全防护用品、消防设施的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常识;5.3.2.3.8安全生产事故相关知识,应急救援处置预案及事故模拟演练等;5.3.2.3.9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事故分析及事故处理报告。5.3.2.3.10双重预防机制相关知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岗位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隐患排查计划、实施、治理等;5.3.2.3.11危险作业相关知识培训,如特殊作业基础知识、风险辨识、安全措施落实、监护人相关知识等;5.3.2.3.12“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安全培训5.3.2.3.13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内容应包括:a)公司级: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知识等内容。b)车间级: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和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本车间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关事故案例及处置措施;岗位风险及控制措施;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c)班组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有关事故案例;岗位风险及控制措施;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5.2.4培训学时根据国家应急总局令第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根据第80号令修改),参与安全培训教育的学时要达到以下要求:5.2.4.1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学时按法规要求学时进行。5.2.4.2新员工入厂接受“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分别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得少于20学时。5.2.4.3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学时按法规要求学时进行。5.2.5企业应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培训需求,编制培训计划,对培训资源建设与管理、课程设置、培训活动及人员管理、培训效果评估进行规范管理。5.2.6企业应制定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和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通过招聘符合任职基本条件的人员,及时开展教育、培训等,确保上岗员工符合岗位能力要求。a)建立岗位能力标准。基于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说明书,从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含上岗资格)、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明确岗位人员应具备的任职资格。b)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依据各个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将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培训目标,并依据培训目标和载体,确定各个岗位的具体培训内容。5.2.7企业应定期对在岗人员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进行岗位履职能力评估,对不能胜任的岗位履职者开展再培训,对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及时进行岗位调整。5.2.8企业应定期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和优化的依据。5.2.9企业应建立教育培训档案,保存员工的教育培训记录,明确保存期限。5.3风险管理5.3.1安全风险辨识5.3.1.1按照谁的业务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公司实际,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选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对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选用HAZOP法对危险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5.3.1.2公司根据风险辨识结果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各级风险清单,每年更新1次,更新安全管控措施,使其风险降低。发生重大变化或变更后及时更新。5.3.2安全风险控制措施5.3.2.1针对辨识出的风险,企业应确定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教育培训措施、管理措施、应急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5.3.2.2风险控制措施向相关人员告知。5.3.3工作程序工作活动分类→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计算风险度→确定风险等级→确定管控级别→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评价控制措施的充分性→确定管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定期风险管控。5.3.4企业应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范围、方法及风险管控要求等,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融入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风险监控,保证风险处于受控状态。5.3.5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风险分级管理标准,对辨识出的所有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5.3.6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贯穿装置的工艺开发、规划设计、首次开车、生产运行、检维修、变更、废弃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以及作业过程,针对所处阶段或评估对象特点选择适用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管理活动。5.3.7危害辨识应涵盖但不限于:a)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b)厂区选址和平面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危害;c)企业潜在的风险对相关人员安全的影响;d)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危害;e)操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危害;f)设备设施失效可能存在的危害;g)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害;h)变更所引入的危害;i)建(构)筑物潜在的危害;j)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危害;k)企业潜在的风险对厂外相关方的影响;l)外部环境对企业安全的影响。5.3.8应选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对所辨识出的危害实施风险评估,确定残余风险是否可以达到政府、企业的相关风险可接受标准要求。5.3.9应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风险管控措施清单,包括可接受风险的管控措施清单和不可接受风险的管控措施清单。5.3.10应针对不可接受风险的管控措施清单逐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和削减措施,并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跟踪落实情况,确保风险削减措施按要求落实。5.3.11应依据可接受风险管控措施清单,明确每项风险管控措施的责任人、检查频次、检查具体内容和发现问题后的处置要求等,将已有风险管控措施的检查和验证纳入日常检查内容,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企业应通过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全面辨识新的危害并纳入风险管理程序。5.3.12应随时关注外部环境和国家法规及标准规范的变化情况,及时对高后果风险的残余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其风险可接受。5.3.13应每年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编制风险管理报告或建立管理档案,并归档保存。5.3.14风险管理报告或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风险分析的分析依据、分析范围、分析时间、参加人员、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分析结论、不可接受风险削减措施的落实和跟踪情况等。5.4生产运行管理5.4.1操作规程(1)生产调度部负责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明确操作规程编制、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订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2)企业应按照供应商提供的有关技术规程和收集的安全生产信息、风险分析结果以及同类装置操作经验编制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工作。(3)操作规程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异常处置、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及报警、联锁值设置,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及预防措施和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企业应根据操作规程中确定的重要控制指标编制工艺卡片,发放至所有岗位。(4)生产调度部负责组织每年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每三年对操作规程进行一次审核修订。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事件或行业内同类工艺装置发生事故时,应及时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变更或风险分析提出修订要求时,应及时组织对操作规程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修订。(5)各车间应确保每个操作岗位存放有效的纸质版操作规程和工艺卡片,便于操作人员随时查用。(6)企业应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并对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进行考核。5.4.2正常操作(1)正常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艺卡片要求。(2)企业装备的安全仪表系统应正常投用,摘除联锁应严格执行许可程序。(3)各专业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对生产装置进行巡检,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装置应每小时巡检一次;涉有毒气体岗位进行巡检时,应配备便携式有毒气体检测仪和应急逃生防护用品。(4)制定并有效执行交接班管理制度,交接内容至少包括本版的风险研判、异常工况、现场作业、需接续的工作以及其他需特别提醒事项。5.4.3装置开停车安全管理(1)装置停车包括正常停车、临时停车和紧急停车,装置开车包括检修后的开车以及紧急停车后的开车。(2)生产调度部负责制定开停车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内容、职责、工作程序。(3)生产调度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开停车方案,经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实施。对临时、紧急停车后恢复开车时的潜在风险应重点分析。(4)生产调度部根据不同类型的开停车方案编制相应的安全条件确认表,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安全条件确认表逐项确认,确保安全措施有效落实。(5)企业应对变更或维修的设备、管道、仪表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具备安全使用条件。(6)各车间部门应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环节责任人签字确认机制。引进物料时应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实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现场应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泄漏等异常现象。(7)停车检修设备、管线倒空时,应有序排放;设备、管线倒空置换干净后进行能量隔离。(8)开停车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现场人员数量,应将无关人员及时清退出场。5.4.4异常工况处置(1)生产调度部负责组织报警设置管理,对装置的工艺报警、可燃有毒气体报警进行分级、分类管理。(2)操作人员应及时响应、处置报警信息,重要报警要有报警原因分析及处置记录。(3)各车间部门应组织岗位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操作经验不断完善各类异常工况处置程序,并对员工开展异常工况的处置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岗位人员能够及时恰当地处置本岗位异常工况。(4)设备部负责建立报警管理系统,会同生产调度部、动力车间设定报警管理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持续优化报警设置,减少报警数量。(5)公司授权岗位人员在发现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从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现场,并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授权岗位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及相关人员撤离,并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如下:1、装置(设备)出现较严重的异常工况影响安全生产;2、工艺指标严重偏离影响安全生产、产品质量;3、突发大量泄漏、发生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4、其他危及人身安全,不采取紧急处置会造成后果迅速扩大,造成人员和财产出现不可接受损失的情况等。5.4.5变更管理5.4.5.1变更管理制度安全管理部负责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变更管理制度应包含需纳入变更管理的范围、变更分类分级原则、管理职责和程序、变更风险辨识及控制、变更实施及验收等内容。5.4.5.2变更分类a)企业应根据变更的内容、期限和影响对变更进行分类、分级管理。b)按专业可将变更分为总图变更、工艺技术变更、设备设施变更、仪表系统变更、公用工程变更、管理程序和制度变更、企业组织架构变更、生产组织方式变更、重要岗位的人员和职责变更、供应商变更、外部条件变更等。c)按变更期限,可将变更区分为永久性变更、临时性变更;按照变更流程,可将变更区分为常规变更和紧急变更;按照变更带来的风险大小,可将变更区分为一般变更和重要变更。d)同类替换可不执行变更管理程序。5.4.5.3变更管理程序5.4.5.3.1变更申请变更申请单位填写《变更申请单》,提出变更申请,经变更申请部门分管负责人签字认可。重大变更在需求单位实施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有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需求单位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审核,报主要负责人进行审批。紧急变更执行紧急变更的相关要求。申请单要说明变更原因、变更目的、变更级别、起始时间、变更分类、变更性质及其技术基础依据,并对变更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变更产生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预计实施时间、变更内容及实施方案、变更涉及的相关方、变更后预期达到的效果、需更新的文件资料等。5.4.5.3.2风险评估(1)企业发起的任何变更均应开展风险评估。(2)变更的风险包括变更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变更实施以后的风险。(3)变更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可在作业管理过程中进行辨识和管控。(4)企业应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变更实施后的潜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可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安全检查表(SCL):b)预先危险性分析(PHA)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d)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e)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组合。变更预评估阶段可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评估风险,一般变更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通过各个专业领域的设定引导词提示,进行风险辨识。重要变更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0P)或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对工艺系统或设备进行系统性的风险辨识。管理变更可采用综合评估法,通过专家的意见确定风险因素,进而获得整体风险程度。(5)变更实施后的风险评估应从变更带来的潜在后果严重性和引发后果的可能因素两方面开展:a)后果的严重性应至少从以下三个因素进行评估:1)变更后系统中物质危害特性和数量;2)变更后系统内最严苛的工艺运行条件;3)变更后对系统运行以及工艺上下游的影响或相关设备运行的影响。b)引发后果的可能因素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1)变更是否增加了设备或系统的故障模式或故障点;2)变更是否破坏了原有保护层。(6)进行风险评估的成员应包含变更涉及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工艺、设备电仪等参加,参加评估人员应具备一定风险评估能力和工作经验,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参与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充分识别变更所带来的危害,充分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决策该变更的可行性。(7)涉及安全仪表系统的联锁逻辑设定、硬件变更,应对该条安全仪表功能重新开展完整性评估。5.4.5.3.3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及风险评估材料应按照管理制度要求,上报相应负责人审核、审批。审核人、审批人应审查变更流程与管理制度的符合性、变更的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及措施的有效性。严格依据批准后的变更方案实施变更,对变更方案作出的任何改变应重新执行变更程序。5.4.5.3.4变更实施与投用变更批准后,由变更管理主管部门组织,变更申请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1)变更应严格按照变更审批确定的内容和范围实施,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2)涉及需在生产现场进行施工的设备设施变更或工艺流程变更,应根据相关标准组织现场施工作业,并在施工作业结束后组织完工验收。(3)紧急变更应在对变更可能产生的风险充分评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实施。(4)变更申请部门应对变更可能受影响的本企业人员、承包商、供应商、外来参观、学习等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告知,培训内容可包括变更目的、作用、变更内容及操作方法、变更中可能的风险和影响、风险的管控措施、同类事故案例等。(5)变更投用前,变更申请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投用前的安全条件确认,安全条件具备后方可投用。安全条件确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取得相关法律法规许可,如新增压力容器b)变更按既定方案实施的情况c)风险评估中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d)相关人员接受培训和告知的情况e)现场设备设施安装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情况5.4.5.3.5验收与关闭(1)相关专业部门应在变更投用具备验收条件时完成验收工作,原则上验收工作应在变更完成后第一时间完成闭环,不应超过变更投用后90天。(2)相关专业部门应按照安全生产信息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及时更新变更涉及的PID图纸、操作规程、联锁逻辑图等文件资料,并将变更过程涉及的记录资料归档。变更管理档案至少应包括变更申请审批表、风险评估记录、变更关闭确认记录和与变更相关的其他有关的文件资料等。(3)在变更验收完毕,应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后关闭变更。(4)变更后培训和告知。根据变更申请中明确的培训、告知范围,变更实施人应将变更形成的文件及所有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影响或涉及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并保存记录。5.4.6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1)安全管理部负责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安全职责,切实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责任。(2)公司聘请第三方机构依据GB18218及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建档、监控,并向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备案。(3)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建设项目,应在设计阶段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假设(WhatGif)、安全检查表等方法开展风险分析,提高本质安全设计;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在役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应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分析。(4)涉及毒性气体、剧毒液体、易燃气体、甲类易燃液体的重大危险源,应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估,确定个人和社会风险值;涉及爆炸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应采用事故后果法确定其影响范围。(5)企业应完善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设备设施,建立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并做到以下几点:a)涉及危险化学品储存的重大危险源应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或流量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安全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重大危险源的化工生产装置应设置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危险源场所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b)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以及重大危险源中涉及毒性气体、剧毒液体、易燃气体和甲类易燃液体的储存设施应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涉及毒性气体的设施,应设置泄漏气体紧急处置装置。c)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应设置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6)各车间部门应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和维护。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有关数据应接入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7)在具有火灾爆炸风险的重大危险源罐区内动火应按特级动火作业管理。(8)相关车间应在重大危险源周边明显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信息告知相关人员和周边单位。(9)公司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定期进行演练。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预案至少每年演练一次,重大危险源的现场处置方案至少每半年演练一次。5.5设备完好性管理5.5.1建立设备完好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部负责建立设备完好性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完好性管理的范围、职责和工作程序、标准,规范设备管理和技术改进措施,确保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5.5.2本质安全设计企业应要求设计单位做好本质安全设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选择设备和管道的材质、设备规格,关键设备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为装置长周期运行提供基础保障。5.5.3采购、制造、安装质量控制a)设备管理部负责建立采购和验收管理制度,明确采购和验收标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对于关键设备或有特殊质量要求的设备,应派代表现场监督制造质量;设备入库验收时,应确保其符合采购计划和设计要求;特殊设备材料入库后储存条件应满足要求。b)企业应依据设计标准和制造商提供的安装指南正确安装设备,并进行初始检查、检验和测试,形成报告并保存。设备安装、检查、检验和测试过程及人员资质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5.5.4运行维护a)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检维修规程,按照规程要求正确操作、维修设备。b)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设施巡回检查管理制度,明确操作、专业技术、管理等人员的定期检查要求,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状况并进行分析、处理。c)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明确设备润滑、盘车、定期切换等日常维护要求,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d)设备部负责对设备设施实施台账管理,对所有设备设施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和备品备件(安全附件)台账、技术档案。5.5.5检验和测试a)设备部负责建立按照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设备检验和测试计划,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验和测试。b)设备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加强装置运行情况和风险分析结果跟踪,加强对高风险设备设施、易失效部位的检验测试,确定检测部位、检测方法和频次,并严格执行。c)关键机组和设备应设置在线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及时对设备运行异常进行分析、处理。d)设备部负责对腐蚀严重设备和管道,定期分析监测;对重点部位应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5.5.6预防性维护a)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预防性维护管理程序,根据管理程序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实施。b)设备部负责及时对设备设施检验检测和故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结果调整设备设施预防性维护方案。c)设备部负责对检查、测试和设备预防性维护效果定期评估,动态更新设备检查、测试与预防性维护计划,不断提高设备预防性维护水平。5.5.7缺陷管理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设施缺陷的辨识、分析、报告、处理的闭环管理机制并持续改进,包括:a)制定缺陷辨识标准,并根据标准对缺陷进行辨识,明确缺陷等级;b)依据缺陷等级,建立缺陷响应程序,及时对缺陷进行处理;c)建立缺陷修复验收准则,对缺陷修复情况进行评估,确认缺陷已消除。5.5.8泄漏管理(1)设备部负责制定泄漏管理制度,明确泄漏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泄漏检测、报告、处理、消除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设备泄漏管理台账。(2)设备部负责组织各车间部门全面辨识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评估泄漏风险,建立静动密封点台账,重点关注毒性物料、法兰密封、泵密封、可燃气体的压力管线、装卸等泄漏风险,并明确具体防范措施。(3)企业应从源头采取防止泄漏的措施,包括:a)选用先进的工艺路线降低操作压力、温度等工艺条件,减少泄漏的可能性;b)按照标准进行设备、备件选型,采用合适的设备材质和密封型式,减少设备密封、管道连接等易泄漏点;c)根据物料特性选用符合要求的优质垫片、金属软管等配件,合理选择动设备的密封配件和密封介质;d)制定防腐蚀管理制度,涉及腐蚀性介质的设备设施应采取适当的防腐蚀措施,加强检测.。(4)设备部、动力车间负责对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装置(设施),在现场安装相关气体探测器,重点部位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表,确保仪表显示准确、有效。(5)企业应通过采用泄漏检测等措施,不断查找泄漏源,对无组织排放实施控制。(6)企业应根据物料危险性和潜在泄漏量对设备泄漏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对泄漏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备,采取技术措施第一时间切断泄漏源,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7)在高风险的泄漏部位,应配备必要的现场应急处置设施和物资。5.5.9数据库管理(1)设备部负责建立设备设施数据库,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的文件、档案、信息、数据应纳入数据库统一管理。数据库还应涉及设备的基础数据、运行参数、检验测试数据、维修数据、失效数据等。(2)设备部应及时对数据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指导设备的检验测试、预防性维修、缺陷管理等各项工作。(3)设备部负责根据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情况,及时更新设备数据库。5.5.10安全仪表管理(1)基本要求设备部负责公司安全仪表的综合管理工作。并做好以下管理工作:a)基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确定安全仪表范围和仪表设备;b)安全仪表相关技术资料应准确完整;c)制定安全仪表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d)指定专门责任人员负责相关技术和管理活动,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e)安全仪表应遵循设备完好性管理一般程序;f)应基于相关标准和良好实践,设计、安装、调试、确认、操作、维护安全仪表。(2)安全仪表系统(SIS)管理a)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安全仪表功能及其风险降低要求;应根据安全仪表功能性和完整性要求,编制安全要求技术文件。b)应制定完善的安装调试与联合确认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详细记录调试(单台仪表调试与回路调试)、确认的经过和结果,并建立管理档案;投运前应依据安全要求技术文件,组织审查和联合确认,确保具备既定的功能和满足完整性要求,具备安全投用条件。c)应根据制造商的建议、维护经验,制定维护计划和规程。设备设施运行期间应保证安全仪表系统能够可靠执行所有安全仪表功能,实现功能安全,并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允许的恢复时限内及时处置设备故障和缺陷,运行期间应使用制定好的补偿措施管控风险;②按照符合安全完整性要求的检验测试周期,对安全仪表功能进行定期全面检验、测试,并详细记录测试经过和结果;③加强安全仪表系统相关设备故障管理(包括设备失效、联锁动作、误动作情况等)和分析处理,逐步建立相关设备失效数据库;④规范安全仪表系统相关设备选用,建立安全仪表设备准入和评审制度,并根据应用和设备失效情况不断修订完善;⑤制定安全仪表变更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⑥定期开展安全仪表系统评估,跟踪评估报告中的改进建议,逐项制定措施,确保达到应有的安全性能。(3)其他安全仪表管理a)应制定过程报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安全报警功能可参照安全仪表功能进行管理和维护。b)应加强基本过程控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安全控制回路可参照安全仪表功能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保证自动控制的投用率。c)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计和设置有毒有害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并按照标准规范和行业实践定期进行检验、测试。5.6作业许可管理5.6.1安全部负责建立《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作业许可范围、作业许可管理流程、作业风险管控措施、作业许可类别分级和审批权限、作业实施及相关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等内容。5.6.2作业前,申请单位须组织作业单位对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开展作业危害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相关人员了解作业安全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单位须采取措施对拟作业的设备设施、管线进行处理,确保满足相应作业安全要求。5.6.3工艺交出程序。作业单位或作业所在单位应采取措施对拟作业的设备设施、管线进行处理,确保满足工艺交出相应安全要求。作业所在单位应在作业前,对设备、管线内介质采用倒空、隔绝、清洗、置换等方式处理,经检测分析合格后,与作业单位共同办理工艺交出手续,确认具备作业条件;5.6.4能量隔离。对具有能量的设备设施、环境应采取可靠的能量隔离措施,包括机械隔离、工艺隔离、电气隔离、放射源隔离等类型。①机械隔离就是将设备、设施及装置从动力源、气体源头、液体源头物理的隔开。如转动设备检修前将其与电机分开等。设备部是机械隔离的主管部门,负责机械隔离的综合管理工作,设备维护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机械隔离由作业单位提出申请,动力车间专业人员在与机械设备所在单位管理人员进行确认后负责实施隔离,动力车间和设备部部门负责人共同进行隔离检查确认。②工艺隔离是将流体管道上的阀门关闭和上锁,可能包括管道的泄压、冲洗以及排气措施,是机械隔离的特殊情况。如根据工艺介质理化性质、介质状态、工艺条件、管径大小等采取的单阀加盲板隔离、双阀加排空隔离、双阀排空加盲板隔离等措施。生产调度部是工艺隔离的主管部门,负责工艺隔离的综合管理工作,各车间负责具体实施。工艺隔离由作业单位提出申请,隔离所在单位管理人员进行确认后组织内部人员负责实施隔离,隔离所在车间和生产调度部负责人共同进行隔离检查确认。③电气隔离就是将电路或设备部件从所有的输电源头安全可靠地分离,包括电气、仪表和通信的隔离。如在配电室将涉及作业的电机停止送电或拆开电机接线等。动力车间是电气隔离的主管部门,负责电气隔离具体实施。电气隔离由作业单位提出申请,动力车间管理人员进行确认后组织内部人员负责实施隔离,隔离实施单位和作业车间负责人共同进行隔离检查确认。特殊作业实施前作业所在单位应编制作业施工和安全措施方案,在方案中应明确作业范围,并明确根据安全风险管控需要需采取的一种或多种能量隔离措施,经生产、设备、安全等相关部门和公司相关领导审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由作业所在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落实各项隔离措施和安全措施,并由作业所在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隔离检查,确认隔离是否有效。现场办理票证时由相关责任部门共同确认方案落实是否到位,并确认签字。5.6.5安全交底的程序。作业前,作业单位或作业所在单位应对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措施交底并签字确认。交底内容主要包括:5.6.5.1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采取的具体安全措施与应急措施;5.6.5.2组织作业人员到作业现场,了解和熟悉现场环境,进一步核实安全措施的可靠性,熟悉应急救援器材的位置及分布;5.6.5.3涉及断路、动土作业时,应对作业现场的地下隐蔽工程进行交底。5.6.6作业前,作业所在单位会同作业单位对作业现场及作业涉及的设备、设施、工器具等进行检查,并使之符合如下要求:5.6.6.1作业现场消防通道、行车通道应保持畅通,影响作业安全的杂物应清理干净;5.6.6.2作业现场的梯子、栏杆、平台、篦子板、盖板等设施应完整、牢固,采用的临时设施应确保安全;5.6.6.3作业现场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沟、孔洞等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设警示标志;需检修的设备上的电器电源应可靠断电,在电源开关处加锁并挂安全警示牌;5.6.6.4作业使用的个体防护器具、消防器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应符合要求,作业现场应设置警戒线与警示标志,配备消防设施与应急用品、器材等;5.6.6.5作业时使用的脚手架、起重机械、电气焊(割)用具、手持电动工具等各种工器具符合作业安全要求,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式、移动式电动工具应逐个配备漏电保护器和电压开关;5.6.6.6设置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安全警示标志;5.6.6.7按照《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标准》(GB30077)要求配备应急设施;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应正确佩戴满足《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2部分:石油、化工、天然气》(GB39800.2-2020)要求的个体防护装备。5.6.6.8腐蚀性介质的作业场所应在现场就近(30m内)配备人员应急用冲洗水源。5.6.7作业前,作业单位应组织相关部门办理作业审批手续,并由相关负责人签字审批。同一作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特殊作业时,应同时执行各自作业要求,办理相应的作业审批手续。作业时,审批手续应齐全、安全措施应全部落实、作业环境应符合安全要求,管理人员要进行现场监督检查。5.6.8同一作业区域应减少、控制多工种、多层次交叉作业,最大限度避免交叉作业;交叉作业应指定专人统一协调管理,作业前要组织开展交叉作业风险辨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并保持作业之间信息通畅,确保作业安全。易燃易爆运行装置进行安全作业时,作业风险区域原则上不超过6人。5.6.9当生产装置或作业现场出现异常,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离,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及人员。5.6.10特殊作业涉及的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界定为GBZ/T260中规定的职业禁忌证者不应参与相应作业。作业人员应持作业票证作业,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符合要求,无违章行为。5.6.11作业期间应设监护人,监护人员应坚守岗位,持作业票证监护。5.6.12作业时使用的移动式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氧气检测仪应符合GB15322.3和GB/T50493-2019中5.2的要求5.6.13作业完毕,应及时恢复作业时拆移的盖板、篦子板、扶手、栏杆、防护罩等安全设施的使用功能,恢复临时封闭的沟渠或地井,并清理作业现场,恢复原状。5.6.14作业完毕,应及时进行现场签字验收确认,关闭作业许可票证。5.6.15作业内容变更、作业范围扩大、作业地点转移或者超过安全作业票有效期限时需要延期的,应重新办理安全作业票,任何特殊作业票证不得延期。5.6.16工艺条件、作业条件、作业时间、作业方式或作业环境改变时,应取消本次作业,由作业实施单位重新进行申请,作业所在单位制定新的安全措施方案进行审核批准等,按照首次实施作业规定的流程进行办理。5.6.17安全作业票应规范填写,不得涂改。有分级的特殊作业,安全作业票应根据特殊作业的等级填写级别加以区分。安全作业票应符合以下要求:5.6.17.1安全作业票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写,不得空项,无用项标注出斜线或画“×”,安全作业票的办理、审批、使用、有效期限、持有、保存符合规定;5.6.17.2安全作业票实行一个作业点、一个作业周期内同一作业内容一张《安全作业票》的管理方式;5.6.17.3作业结束后,由作业所在车间负责人、分管责任人或安全员现场验收,合格后在“完工验收”一栏签字,关闭作业票证。5.6.18对动火作业、涉及重大风险部位作业,作业全过程实行监护人监护管理,由作业单位和作业所在单位实行双人监护制度,并应对参加作业的人员、监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如下:5.6.18.1有关作业的安全规章制度;5.6.18.2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采取的具体安全措施;5.6.18.3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个体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5.6.18.4事故的预防、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识;5.6.18.5相关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5.6.19积极推广使用电子票证,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线上办理各项作业票证,但应符合纸质票证各项管理要求。5.6.20作业前一日进行爆破、吊装、悬挂、挖掘、动火、临时用电、危险装置设备试生产、有限空间、有毒有害、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以及临近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等危险作业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票证审批、资格审核、现场管理、作业报告等按本制度执行。5.6.21除特殊作业外的其它高风险作业的管理程序,如:设备/打开、高压水清洗、射线探伤等作业程序,参照《设备检维修管理制度》,作业时应严格执行作业程序。5.6.22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等特殊作业,应执行GB30871中作业许可相关规定。5.6.23企业应定期对作业许可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作业许可管理制度进行审核,及时分析整改发现的问题,持续提升作业许可管理水平。5.7应急准备与响应5.7.1应急准备(1)安全部负责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指挥和运行机制。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公司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2)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辨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结合运行经验和事故教训,按规定要求编制针对性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基层岗位应在现场处置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特点,编制简明的应急处置卡,明确报告、处置、救援和避险等事故初期应急处置要求。(3)企业应与临港区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企业的预案应与地方政府、相关联单位的预案相互衔接,并向当地政府备案。明确发生事故时通知周边企业、单位、社区的信息通道。(4)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应急装备和物资,建立应急资源台账,定期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保养,保证状态完好。5.7.2应急培训与演练5.7.2.1培训要求a)要在作业岗位、危险场所、重大危险源等处要公示岗位应急处置卡或现场处置方案,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开展公司从业人员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的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应急预案涉及承包商时,应对承包商实施培训。b)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具体实施情况,每年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采取各种形式对涉及应急救援的有关人员进行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应保持相应培训记录,并做好培训结果评估和考核记录。c)培训频次:公司应在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中明确对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公司级每年组织1次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活动;各车间部门要结合公司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可通过月度培训、班组安全活动、晨会和现场实操等方式,经常性的开展应急相关培训。d)公司每年要对应急投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5.7.2.2演练要求a)演练准备:为了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消防设备设施的状况,公司各级各部门必须按要求进行事故演练活动。演练前要周密计划、认真准备,在报请总指挥同意后,演练具体负责人对演练需要的人、财、物逐一落实,明确人员、演练项目、演练规模、演练时间、物资保障等,为搞好演练做好充分的准备。b)演练范围和频次:安全部每年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应急预案演练频次应符合《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的要求,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2年对所有专项应急预案至少组织1次演练,每半年对所有现场处置方案至少组织1次演练。c)演练的组织: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由安全部组织实施,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由相应责任车间部门组织实施。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前先组织有关人员熟悉相关演练知识、程序,做好周密部署,事故演练要有演练记录,并且要在演练结束后对应急救援演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将相关记录报安全部备案。5.7.2.3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要求:应急救援预案和制度至少每三年要进行一次评价,并进行修订和完善,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a)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a)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b)安全生产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c)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d)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需要修订预案的重大问题的;e)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5.7.3应急响应5.7.3.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响应较大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必须立即报告本车间或班组领导,最迟不得超过2分钟,同时报告安全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员工可以通过对讲机或固定电话进行公司内部汇报,外部信息报告由安全部汇总信息经公司总经理对外报告。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与增援的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事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突发事故,要及时启动专项或综合预案,由公司应急指挥小组统一指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公司总经理直接指挥抢险救援、妥善处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应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故,由公司安全部牵头统一指挥,其他部门予以协助。5.7.3.2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严格执行预案要求。5.7.3.3事故应急救援的终止。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宣布恢复正常工作。5.7.3.4应急授权决策主要负责人临时有事外出情况下将应急救援的指挥权授权于副总指挥(先后顺序按文件人名顺序),副总指挥履行应急处置总指挥所有职责,副总指挥不得进行二次授权;主要负责人授权后,被授权人员应熟悉异常工况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流程;授权以书面形式通知各部门,各部门应积极配合被授权人在异常工况情况下所做的处理决定。,被授权人需填写异常工况情况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异常工况产生的经过,处置方法,应急救援情况,产生异常工况的原因等。授权时限由授权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公司授权岗位人员在发现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从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现场,并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并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如下:装置(设备)出现较严重的异常工况、工艺指标严重偏离、突发大量泄漏、发生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其他危及人身安全,不采取紧急处置会造成后果迅速扩大,造成人员和财产出现不可接受损失的情况等。5.7.3.5生产装置发生突发事件时,岗位人员应在立即报告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处置工作。5.7.3.6应做好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接到岗位报警后,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信息、组织处置。应急值守人员应根据预案组织现场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应急处置人员应及时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5.7.3.7需要外部增援时,应安排专人进行外部衔接,向外部救援人员提供事故信息、技术资料和处置方法。5.7.3.8应急处置过程中应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应授权岗位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实施装置停车和撤离。5.7.3.9应急处置结束后,企业应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消除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5.8事故事件管理5.8.1总体要求(1)安全部负责制定事故事件管理制度,管理范围为政府未组织调查的事故和企业发生的安全事件。事故事件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程序、工作流程、分类分级标准、调查要求、措施跟踪等内容。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企业应认真配合事故调查、积极落实整改措施、配合做好相关工作。(2)应组织对事故事件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使员工明确事故事件上报及调查的相关要求。5.8.2事故事件的分类与分级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未遂事件,是指不希望发生的场景,但并未达到可以认定为“事件”的级别,只是由于防御成功或引发事故的条件不足,没有导致损失、伤害或只有轻微损失、伤害,如果情况稍有不同就可能导致伤害或损失事件。事故事件按专业可分为工艺(生产)事故事件、设备事故事件、电气事故事件、仪表事故事件及其他事故事件;按后果类型可分为人身伤害事故事件、泄漏事故事件、火灾事故事件、爆炸事故事件、中毒事故事件等。5.8.2.1火灾事故事件,是指在企业范围内发生的燃烧或燃爆没有达到一般事故标准的意外情况。5.8.2.2爆炸事故事件。指由于化学或物理爆炸,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5.8.2.3人身伤害事故事件(含中毒),是指员工在工作是发生伤害的意外事件。5.8.3事故分级分类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公司实际,将公司安全事故分级如下:5.8.3.1人身伤害事故轻微伤事故,是指不影响工作日的破皮红伤或医疗费用未超出5000元(含5000元)的伤害事故。轻伤事故,是指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或医疗费用超出5000~20000元(不含20000元)的伤害事故。公司规定受伤职工歇工在3个工作日以上60个工作日以下,但够不成重伤者。重伤事故,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公司规定受伤职工歇工在60个工作日以上或医疗费用等于或超过20000元的伤害事故。5.8.3.2火警事件,是指没有造成较大生产经营影响、无人员受伤并且直接经济损失在500(含)元以下的着火事故。火灾事故,是指发生着火给公司财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上或有人员受伤的,统称火灾事故。轻微火灾,指没有人员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在500元~3000元以下的火灾事故。一般火灾,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元(含)~5000元以下或造成人员轻微伤的火灾事故。较大火灾,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20000元以下或造成人员轻伤的火灾事故。重大火灾,指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含)上并且未造成人员重伤的火灾事故。5.8.3.3爆炸(燃)事故,是指由于操作失误或其他各种工艺技术原因导致系统压力突然升高造成设备、容器、管道、防爆板爆裂或安全阀起跳事故,或由于系统内或空间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着火爆炸的事故。轻微爆炸(燃)事故,是指直接经济损失3000元以下,没造成生产经营影响且没有人员受伤的爆炸事故。一般爆炸(燃)事故,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元(含)~5000元间或造成人员轻微伤的爆炸事故。较大爆炸(燃)事故,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20000元间或造成人员轻伤(含轻伤)的爆炸事故。重大爆炸(燃)事故,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含)以上并且未造成人员重伤的的爆炸事故。5.8.3.4中毒事故轻微中毒事故,是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体内造成中毒,经现场简单急救恢复的没有后遗症及医疗费用的事故;轻度中毒事故,是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体内造成中毒,经医院急救恢复的医疗费用不超过5千元的事故;重度中毒事故,是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体内造成中毒,经医院急救恢复的医疗费用5千元(含)~3万元的事故;严重中毒事故,是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体内造成中毒,经医院急救恢复的医疗费用3万元(含)以上的事故。5.8.3.5未遂安全事故(亦称事件),是指由于员工违章违纪从事作业活动、操作不当、维护不周、设备管道在制作安装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等各种原因,已构成事故发生条件,足以酿成事故,幸亏及时发现,得到挽救,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可能导致健康损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声誉损害的事件。5.8.3事故事件上报5.8.3.1内部报告程序5.8.3.1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发现人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当班班长、车间主任、安全部、生产调度部或公司领导。5.8.3.2各车间、部门负责人接到轻伤以下事故报告后,12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安全部报告,安全部立即向公司安全总监报告。5.8.3.3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5.8.3.3.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5.8.3.3.2事故的简要经过。5.8.3.3.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8.3.3.4已经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5.8.3.3.5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5.8.3.3.6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5.8.3.2外部报告程序(重伤、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报告程序)5.8.3.2.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车间(部门)负责人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转告公司安全总监、生产总监或总经理。5.8.3.2.2总经理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上报至临港区应急管理局和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及人社局、公安局等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或者遇到无法联系单位负责人等特殊情况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向临港区应急管理局和临沂市应急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报告。5.8.3.2.3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5.8.3.2.4事故发生单位概况。5.8.3.2.5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5.8.3.2.6事故的简要经过。5.8.3.2.7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8.3.2.8已经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5.8.3.2.9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5.8.3.4事故的补报与续报5.8.3.4.1事故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可以先报事故概况,随后补报事故全面情况。5.8.3.4.2事故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总经理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上报至临港区应急管理局和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及劳动、公安等有关部门,及时续报新出现的情况。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日续报。5.8.3.4.3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车间(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5.8.3.4.4总经理依照有关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事故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信息。5.8.3.5事故抢险救援5.8.3.5.1接到事故报告后,车间(部门)负责人、安全部、生产调度部人员、应急救援队伍应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8.3.5.2重伤以上的工伤事故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5.8.3.5.3对有害物大量外泄的事故或火灾事故现场,必须设警戒线,抢救人员应佩戴好防护器具,对中毒、烧伤、烫伤等人员应及时进行抢救处理。5.8.3.6事故调查5.8.3.6.1出现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较大涉险事故的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配合调查,接受相关部门的处理,公司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信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临港区人民政府委托公司负责组织调查的,公司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组织调查,按时提交事故调查报告。5.8.3.6.2出现较小事故的调查应充分利用摄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对事故调查、分析。如现场调查记录、照片、技术鉴定、化验分析、会议记录、仪表和操作记录、旁证和综合调查材料、报告书和施工方案、检修票据等整理入档,妥善保管。5.8.3.6.3发生轻微伤、火警事故、轻微火灾、轻微爆炸、轻微中毒事故以上时,由公司安全部组织生产调度部、技术部、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5.8.3.6.4重大火灾及以上事故、较大爆炸事故、重伤事故的调查由公司安全部协助公安消防、质监、安监等上级部门调查,生产调度部、办公室及事故发生所在部门配合。5.8.3.6.5事故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女方离婚后继续使用原名协议3篇
- 工程转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房产交易合同(标的:西安市雁塔区套商铺)2篇
- 年度安全拆除劳务服务合同(04版)
- 2024年度租赁双方仓库租赁合同2篇
- 商铺承包经营协议书
- 育儿嫂合同书范本模板 3篇
- 2024年度甲乙双方二手房买卖合同的解除合同3篇
- 2024年度电力设施安装吊车配合协议2篇
- 自建房承包安全合同
- 跨境电商协议书
- 大数据技术生涯发展报告
- EPC项目设计组织方案及各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 小程序运营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高一新生学习方法指导课件
- 参加美术教师培训心得体会(30篇)
- 国开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1实训报告
- 2024领导力培训课程ppt完整版含内容
- 森林火灾中的自救与互救课件
- 数据新闻可视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