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读以下诗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课前导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二了解《诗经》相关知识一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三教学目标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duó)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是谁写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走进诗经内容上包括1243
征战诗,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走进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多是祭祀、宫廷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走进诗经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走进诗经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关于《诗经》相比文学性,《诗经》更具政治性西周礼乐制度礼:西周统治者给人们规定的各种秩序乐:影响人们遵守秩序《诗经》不是诗,而是歌词,只是东周礼崩乐坏,歌词对应的音乐失传。音乐与文学在当时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强调艺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诗经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一个载体,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由《诗经》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西周统治者主张什么样的内容。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价值——新的表现手法社会价值——作品传达的观念对社会或个人造成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政治价值——教育引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兴: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想象、联想能力。观:从《诗经》种了解到社会习俗和精神风貌群:提升人们的认同和共识怨: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泄、批判赏读《芣苢》,享劳动之乐《诗经》有风雅颂之分,《芣苢》属于哪一种呢?写作背景《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遍布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清热、止咳。纠正字音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翻译: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采采:同“彩彩”;
繁茂、鲜艳。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有:采取,指已采起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翻译: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理解掇:拾取。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翻译: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课文理解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
兜东西。“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赏析意境思考,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思考:齐读《芣苢》,思考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句子有很多重复,只改变了六个字(动词)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诵读诗歌,找出动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理解诗意掇捋袺襭有采芣苢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着眼到文中的6个动词字甲骨文小篆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
有
掇
捋
袺
襭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结合注释试着做一做动作]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探究赏析思考:找一找,这两首诗都擅长用哪些词来呈现劳动场景?《芣苢》动词劳动过程表现手法表达效果采摘,是总体描写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由少而多,到成把地握取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重章叠唱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集体劳动欢快的心情。采襭有掇捋袺
这六个动词可以改变顺序吗?采有掇捋袺襭由少到多由慢到快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完整劳动过程探究赏析思考:想一想,这些动作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思考: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里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快乐思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乐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重章叠句(重章复沓)即复沓的章法,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作用:内容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形式上: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思考:《芣苢》展现出他们劳动时情景。如果要加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唱和之歌声在田野里飘荡。乐赏景“乐”劳动之“乐”收获之“乐”现在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姑娘们采摘时的场景和心情,你会用哪个字?说说理由。“欢”,采摘的过程是欢快的,采摘的场面是欢乐的。 “喜”,整首诗传递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乐”,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快乐地劳动。 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叠字(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吟唱了出来。)双声叠韵(“掇”(duō)和“捋”(luō),“袺”(jié)和“襭”(xié))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生动地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的场景美和采摘的快乐的情感美。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地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展现了欢快的劳动节奏,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归纳主题《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手法:《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宋·杨万里
杨万里南宋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作者简介
南宋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杨万里作者简介诚斋体语言浅近明白: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语言风格:诗歌内容:大多描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初入淮河四绝句(其四)》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纠正字音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探究赏析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运用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通过语言,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思考: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探究赏析《插秧歌》动词劳动过程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抛答接拔插唤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呼唤吃饭农人应答这六个动词描绘出了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拋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白描比喻“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小组讨论: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明确:“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他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探究赏析思考:说说你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①劳动的辛苦繁忙;②劳动的有序配合;③家人的紧密联系、默契配合;④将劳动视为战斗的激情昂扬。思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思考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忙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尾联勾勒出了一位事事操心的忙碌农人形象。比较阅读: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异同?试分析并填写下表。
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共同点芣苢插秧歌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描比喻对话环境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农忙时节农家生活的辛苦和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充满着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赋”重章叠唱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还原劳动本身的滋味。读了这两首诗歌,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小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语言数据分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汉江师范学院《英美文学(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基础英语技能拓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科技大学《基础生物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产品购销合同
- 安徽无为开城中学2025年高三5月综合测试(三模)英语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江苏大学《新媒体广告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力行业交流发言
-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海洋与食品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2025年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一)化学试题含解析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海报
- 湖北省黄冈八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劳务派遣信息管理系统
- 极地安全课件教学课件
- GB/T 44588-2024数据安全技术互联网平台及产品服务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2024年全国半导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赛项)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深圳技能大赛-鸿蒙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业技能竞赛初赛理论知识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时期)
-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文化”内容及价值实现
- 杜仲叶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