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古诗词阅读-咏史怀古诗_第1页
2023届古诗词阅读-咏史怀古诗_第2页
2023届古诗词阅读-咏史怀古诗_第3页
2023届古诗词阅读-咏史怀古诗_第4页
2023届古诗词阅读-咏史怀古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古诗词阅读一咏史怀古诗

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

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

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

都。②谩嗟:徒然感叹。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

“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

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

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

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

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

为绝唱。”

【答案】

1.整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①通过追思六朝皆因竞逐繁华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引发出作者对六

朝兴亡的悲伤感慨之情;

②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的典故,表达对于人们遗忘六朝亡国的惨痛教训愤慨之情;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满之情,委婉劝告宋

统治者励精图治,莫蹈六朝灭亡覆辙。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

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

入怀古的主旨。“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

“于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

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

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

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这首词伤怀吊古,暗

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

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

教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2.D【解析】D项,“本词……直抒胸臆"说法错误。“非直抒胸

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这属于间接抒情。

【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a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

引申为船。

星河鹭(1(1)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星河,

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

效追逐。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

都金陵。

商女:歌女。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

为是亡国之音。

【译文】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

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

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

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

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

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

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

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赏析】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

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

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

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

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

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

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

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

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

“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

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

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

临送目”一一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

“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

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

(“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

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

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

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

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

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

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

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

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

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

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

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

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

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

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

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

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

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

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

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

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

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

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

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

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鹏鹃

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

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

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

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

《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

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

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

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

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时一,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

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

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

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蜻录》卷七引)

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

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

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

(魏泰《东轩笔录》弓I)。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

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

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

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

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

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

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

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

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

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

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

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

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

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

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

同从银河上惊起。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

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

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

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

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

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

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

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

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

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

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

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

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

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

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作者不

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

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

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有人说,张彝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

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彝对六朝的兴亡只是

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

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

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

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

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

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

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

“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

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

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

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

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

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

《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

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眺《晚登三

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

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

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

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

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

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

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

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

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

前实不多见。

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

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

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1)比喻。(2)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

璞的衣冠冢。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

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

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

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

——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

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

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

二支。白鹭洲I: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

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

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

内心沉痛忧郁。

【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

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

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

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

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

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

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

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

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

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

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

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

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

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

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

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

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

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

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

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

很欣赏崔颖《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

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

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

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

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

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

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

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

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因而,“谪

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颍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

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颖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

《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

了“与崔颖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

的《登金陵凤凰台》,崔景页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

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

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

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

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

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

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

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

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

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

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

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

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

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

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

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

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

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

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

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

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

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

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

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

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

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

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三、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①渚,佩玉鸣鸾②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③云,珠帘暮卷西山④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⑤今何在?槛⑥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江:赣江。②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③南

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

名)。④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⑤帝子:

指滕王李元婴。⑥槛:栏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

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

概括了序的内容。

B.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首联上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下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D.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

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

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

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

的作用。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尾联的修辞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解析】B项,“此诗开篇迂回委婉”中“迂回委婉”错误,

诗歌标题是《滕王阁诗》,首联第一句是“滕王高阁临江渚”,直

接点题,可见应该是“开门见山”。

2.①尾联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②通过问答写长江不停地无情地

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

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③

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时间永恒(或:生命

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题干来看,这是针对尾联设题,且是针对修辞,方

向非常明确。“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意思是“修建

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前一

句问建阁的人,后一句以长江空自流作答,一问一答,使用了设问

的修辞。“帝子”即滕王李元婴,身为帝王之子,身份何等尊贵,

但现今在何处,只有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言外之意

帝子已经死去,借此表达出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触。

【注释】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

地名)。

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槛:栏杆。

【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I,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

早已停止。

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

帘。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

过几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

向远方奔流。

【赏析】

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

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

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南浦飞来的轻云掠过画栋,西山的雨卷入了

珠帘内,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

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

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

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

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

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

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

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

“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

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

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

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

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

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

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雕

着精美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

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

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

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读过苏轼

《赤壁赋》的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消极心绪的流露。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

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

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情感就是饱满的、浓厚的、

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

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

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

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

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

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

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

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

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

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

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

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是实字,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

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

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

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

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

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

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

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

诗发展的影响。

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④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①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稀归的旧居。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

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④最是:最感慨的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悲

秋”之意。

B.作者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因此,把宋玉奉为自

己的老师。

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的

本心真意。

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

民的情怀。

2.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解析】D项,“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错误,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

自己的身世,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

鸣不平。诗中并无“忧国忧民的情怀”。

2.①诗人因同情、敬重宋玉而洒泪。首联写作者对宋玉《九辩》中

的悲意深有同感,又为其文采风流、为人儒雅所感动。

②诗人因与宋玉“异代不同时”而惆怅流泪。颔联写诗人虽然对宋

玉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

③诗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后两联写宋玉的作品及抱负均不被后人理解,唯有自己这千古知音

暗自感伤。

【解析】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写出草木凋零是因知

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作者简洁而深切地表示

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

同时一”,写出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

失意,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

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

悲慨落泪。诗人虽然对宋玉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

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后两联中作者点出,这片大好江山里,还

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

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

于后世,令人惘然。宋玉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

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

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

士歪曲为无谓词人。所以诗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

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释】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稀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稀归之宅。空文藻:

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

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咀,旦为行云,

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

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

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赏析】

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作者亲临实地

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

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

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

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

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

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

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

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

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

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

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

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

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

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

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

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

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

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

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

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

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

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

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

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

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

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

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

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

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

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

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

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

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

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

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

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

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

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

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

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

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

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

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

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

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

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

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

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

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

未必中肯。

五、李白《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

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虎啸”二字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

“未”字点出本诗是从张良发迹前写起。

B.“沧海”二句交待张良寻找勇士谋刺秦始皇一事,虽然事情失败

了,但他的英雄胆略,让天下为之震撼。

C.诗歌前八句纯用记叙,全都着眼于张良,“我来圮桥上”二句点

出圮桥古迹,并把诗人与古人结合起来了。

D.“唯见碧流水”一句切合圮桥,唯见桥下流水之碧绿,大有孔子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叹。

2.全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解析】C.“纯用记叙”错,前八句夹叙夹议。前四句直叙之

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

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

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

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圮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

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

“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

宕,不致于平铺直叙。

2.①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智勇豪侠的赞扬;②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

钦慕之情;③诗人感叹当今没有像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

寄托个人感慨;④诗人以张良自比,委婉表达渴望得到识拔的心愿。

【解析】此诗前八句主要叙写张良的事迹,颂扬其智勇豪侠。此诗

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

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破产不为家”

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

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

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

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

博浪沙。”张良的英雄胆略,使“天地皆振动”。“岂曰非智勇?”

及后面的“怀古钦英风”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

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

以识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