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市赛获奖_第1页
诗词曲五首 市赛获奖_第2页
诗词曲五首 市赛获奖_第3页
诗词曲五首 市赛获奖_第4页
诗词曲五首 市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这是一首赠答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酬,答诗,以诗相答的意思。题解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巴山楚水这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分析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分析理解酬

赠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孤寂。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百感交集,感慨万分。酬

赠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长期遭贬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振作精神坚定、乐观辛酸愤懑、坚定乐观结构图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主题赤壁杜牧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写实写实诗歌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诗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分析理解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分析理解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结构图解《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总结过零丁洋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21岁读经书入仕途;

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言志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对偶双关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结构图解水调歌头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作者简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朗读资料: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水调歌头: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词前小序:“中秋”“兼怀子由”交代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解题关于“词牌”: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的意思,写作时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词一样,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特殊的文学格式,失去了题目的作用,所以,在填词时往往要另加题目。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词意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上阕:饮酒问月,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抒发对政治的感慨)研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阕:饮酒问月{{{起笔突兀写在“出世”与“入世”徘徊困惑双重矛盾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想象奇特结构图解下阕紧承上阕仍然写月:“_

____,

____,_______。”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安慰之语。2、词的下阕写了什么?可看出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主旨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对月怀人}}}}衔接上阕转入抒情胸襟博大美好祝愿3、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5、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6、月亮有那些美称和雅号?你还知道哪些咏月的名句。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追求美好生活圆月衬别离。---------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乐观旷达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喻清高结构图解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曲牌名题目元代曲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这首曲选自《全元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题解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千古文坛以身殉职第一吏作者介绍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作者介绍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解释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分析理解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主旨议论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