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镇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郊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B2.B[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城镇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第2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交通拥堵等。]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3.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图中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国家是()A.泰国 B.马来西亚C.缅甸 D.菲律宾4.菲律宾当前城市化特点可能会造成()A.城市创造就业能力大于城市劳动力增长B.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C.农村推力作用小于拉力作用D.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3.D4.D[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泰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A错误。马来西亚位于中高城市化水平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均较高,B错误;缅甸位于中低城市化水平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均较低,C错误;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D正确。第4题,根据图示可知,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说明城市劳动力增长大于城市创造就业能力,A错误。人口城市化过快,说明人口大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发展速度较慢,B错误。菲律宾人口城市化超前,说明农村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C错误。人口城市化超前,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D正确。](易错题)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5~6题。5.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 B.30%~40%C.40%~50% D.60%~70%6.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5.B6.A[本题组易错是由于不能据图进行判读分析。第5题,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4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人口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项。第6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镇化的结果,故选A项。]“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反之。读图,完成7~8题。7.“潮汐车道”一般不宜设置在()A.交通拥堵的路段 B.道路的中央车道C.车道较多的路段 D.车流量较少路段8.下列有关“潮汐车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必须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B.可以拆除道路中央的隔离设施C.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D.可以减轻北京市城市交通污染7.D8.A[第7题,“潮汐车道”主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车流量较少的路段不宜设置,故选D项。第8题,“潮汐车道”既可以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也可以不设置隔离护栏,车辆运行速度加快,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故选A项。]2020年6月,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读漫画“城市看海”,完成9~10题。9.图中反映的城镇化问题是()A.内涝严重 B.交通堵塞C.住房紧张 D.环境污染10.下列缓解图示城镇化问题的合理措施有()①居民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③硬化城市路面④建设下凹式绿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A10.D[第9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硬化地面使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造成严重内涝,A正确。第10题,读漫画可知,地面硬化及排水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可加强雨水的排放;建设下凹式绿地,可增加雨水的下渗,D正确。硬化城市路面会加重城市内涝;居民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会缓解城市内涝问题。]1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1800年1850年1890年1920年英国21396265美国4123551材料二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镇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从城镇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1)根据材料一,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两国城镇化各自的突出特征体现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镇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镇化问题。[解析]第(1)题,对比英、美两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回答。第(2)题,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地区城镇化起步、速度及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情况回答。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从环境、社会等方面回答。[答案](1)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2)特点: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素养培优练]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13.中心城区人口最少的阶段是()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12.A13.C[第12题,据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郊外地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减少,属于逆城市化阶段;第四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又开始增多,属于再城市化阶段。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逆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区人口最少。]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1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km B.15~20kmC.20~25km D.25~30km1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B15.C[第14题,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km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km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第15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使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1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改革开放以前,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为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说明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的主要特点。(2)说明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3)简述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第(2)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方面分析。第(3)题,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