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模拟试卷(一模/二模/三模)PAGEPAGE1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A.植根于礼制传统 B.蕴含着人文精神C.体现了平等意识 D.彰显出士人风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可见诗经注重表现人体美;根据材料“‘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可见楚辞中也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见诗经和楚辞都注重表现人的精神和意蕴,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是植根于礼制传统,排除A项;材料与平等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人风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答案〗C〖解析〗要投“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可得出统治者通过推广祭祀天地宗庙,以此宣扬大一统的思想与理念,从而维护统治,C项正确;汉时并没有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儒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项目粟绢(绵)、布钱收入粮食52.2石绢(绵)2.5匹、布5端/支出夏秋税2.1石口粮39.5石其他5.5石制衣绵6两制衣布1端3丈夏秋税钱、榷酒钱2870文耕牛300文生产生活用品1322文盈亏5.1石(折合钱4080文)绢(绵)1.5匹、布3端2丈(折合钱1375文)—4492文据表可知,当时当地()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 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乡村普通农民交过赋税后,还有所剩余,粮食和丝织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可见当时农民生活相对稳定,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未涉及其他阶层,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分化加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人民对赋税改革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货币经济发展迅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现象。这表明宋代()A.贫富差距缩小 B.崇富观念盛行C.世俗文学兴起 D.社会流动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使得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社会流动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且宋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增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崇富观念盛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学兴起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5.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皇帝命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为阿玉锡、玛瑞两位勇士绘制功臣画像(如图),并御笔题诗表彰其事迹,悬于中南海紫光阁。乾隆此举意在()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玛瑞斫阵图A.激扬勇武精神 B.融汇中西画风C.宣扬帝王军功 D.彰显强盛国力〖答案〗A〖解析〗根据“乾隆皇帝命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为阿玉锡、玛瑞两位勇士绘制功臣画像(如图),并御笔题诗表彰其事迹,悬于中南海紫光阁。”可得出画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武士骑射的场景,因此宣扬的是激扬勇武的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式的风格,排除B项;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A项。6.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答案〗C〖解析〗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被列入官修史书,就连农民起义军也对其进行保护。这一现象说明了这些“义门”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这不能体现大同社会,排除A项;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排除D项。故选C项。7.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答案〗B〖解析〗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的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品输入,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B项正确;这些新发现和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人发现的是中国内陆的贸易网络,并不是窃取商业情报,排除C项;此时列强还没有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8.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答案〗B〖解析〗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其稿件内容涉及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写作运动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C项正确;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时期”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值农忙,农民最初积极性不足。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A.社会动员取得成效 B.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C.农民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答案〗A〖解析〗对于全国普选,农民从最初的积极不足到积极参与,说明当时农民逐渐认识到普选的价值,社会动员起到了作用,A项正确;1953年我国还没有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农民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项;农民参与普选和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1965—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总结出工厂与公社结合的新模式,主要内容为“厂社结合,工农并举,两种所有,分别核算,互相支援,等价交换,大庆大寨,共同发展”。当时,总结和推广这一新模式的意图是()A.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消除城乡社会发展的鸿沟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探索工农协调发展的路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65—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总结出工厂与公社结合的新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65年10月开始,先是在西南三省,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模式,“厂社结合”是在“三五计划”的重心由解决吃穿用问题向三线建设转变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理想化的工农结合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探索工农协调发展的路径,D项正确;“克服弊端”表述过于绝对,且总结和推广这一新模式的意图并非是减少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总结和推广“厂社结合”新模式的意图是协调工农关系,并非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6年,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基本方针的863计划出台。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的缓和 B.科教兴国的要求C.市场经济的发展 D.国家战略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6年,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基本方针的863计划出台。”可见不同时期国家的国防发展方向不同,即国家战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D项正确;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国家战略变化的客观原因,导致出现材料所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排除A项;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材料二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年份198019891991199220012007201320172018目标绿色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答案〗(1)服务对象不同,前者是普通民众,后者是皇室、贵族;主要功能不同,前者功能多样,后者单纯休闲娱乐;管理机构不同,前者是国家政府机构,后者是宫廷机构;经费保障不同,前者是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后者是单一的皇室经费。(2)社会环境: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相对稳定,森林公园建设有一定进展;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森林公园建设停滞。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推动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利因素;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阶层分化较大,又制约森林公园建设的发展。政府力量: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以政府力量推进了森林公园建设;但各地政府对中央政令的落实情况不一,又制约了森林公园建设的推进。思想观念: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风尚的传入,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承革新,推动了森林公园建设的进步;但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认知有限,使其难以融人大众生活。(3)人民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一“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和“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可推出服务对象不同,前者是普通民众,后者是皇室、贵族;根据材料一“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可推出主要功能不同,前者功能多样,后者单纯休闲娱乐;根据材料一“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和材料一“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可推出经费保障不同,前者是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后者是单一的皇室经费和管理机构不同,前者是国家政府机构,后者是宫廷机构。(2)因素:可从社会环境、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环境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相对稳定,森林公园建设有一定进展;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森林公园建设停滞。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推动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利因素;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阶层分化较大,又制约森林公园建设的发展。政府力量:根据材料二“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可见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以政府力量推进了森林公园建设;但各地政府对中央政令的落实情况不一,又制约了森林公园建设的推进。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二“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和材料二“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可推出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风尚的传入,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承革新,推动了森林公园建设的进步;但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认知有限,使其难以融人大众生活。(3)先进理念:根据材料三中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该图可作为某一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论文可能的研究主题,并阐述理由。(要求: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主题:新文化运动。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随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它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陈独秀年谱》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示例2〗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阐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报刊传媒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状况,可以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申报》和《新青年》中的报道内容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相,其本身也可用于研究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因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是学者的专业性研究成果,可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参考。〖示例3〗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北京、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地区,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对于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新青年》杂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史料;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因此,《毛泽东选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史料。(其他角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报刊演变;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与同一历史问题相关的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阐明研究主题和选择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新青年》和《陈独秀年谱》等可作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参考文献;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状况,《申报》和《新青年》记录了社会生活情景,也可用于研究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专业性研究成果,这些都可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参考文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地,《新青年》从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后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新青年》《毛泽东选集》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史料。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也可。请考生在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经办洋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款项由地方自行支配,而未向朝廷“奏销”。朝廷虽多次谕令各省奏报,但收效甚微。1906年,传统的户部和1903年新设的财政处被合并为度支部。1909年初,朝廷颁布《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作为中央与地方专门负责清理财政的管理机构,并由度支部向各省派出监理官,以加强督促管理。此后,各省先后编辑、完成了《财政说明书》,详细统计了各省收入的田赋、漕粮、盐课、关税等款项和支出的廉俸、军饷、教育、巡警等款项。各省财政经过爬梳整理,渐有眉目。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由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朝廷在核定预算时,对地方支出大幅核减,督抚纷纷“致电反对”。——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清理财政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清理财政的影响。〖答案〗(1)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颁布法令条文;调查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筹建近代财政预算制度(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混乱;促进了财政管理制度向近代转型;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朝的崩溃。〖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作为中央与地方专门负责清理财政的管理机构,并由度支部向各省派出监理官”可得出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材料中的“1909年初,朝廷颁布《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可得出“颁布法令条文;根据材料中的“详细统计了各省收入的田赋……各省财政经过爬梳整理,渐有眉目”可得出调查地方财政收支状况;根据材料中的“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可得出筹建近代财政预算制度。(2)根据材料中的“来越多的款项由地方自行支配,而未向朝廷‘奏销’……以加强督促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混乱;根据材料中的“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财政管理制度向近代转型;根据材料中的“由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朝廷在核定预算时,对地方支出大幅核减,督抚纷纷‘致电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朝的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危机。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徐霞客(1586—1641),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一生不求仕进,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旅行考察上。自22岁起,三十余年几乎年年外出旅行,今广西、贵州、云南是他游历时间最长的地方。他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