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_第1页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_第2页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_第3页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_第4页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表达技巧说明作用举例常见修辞(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李煜的词《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经典的比喻,他用江水的深广多长比喻自己亡国后的无尽愁思,深刻而有韵味。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空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样的诗句,写出了杨贵妃仙境再现时那种含情脉脉的超尘脱俗的美,这里用了比喻甚至是博喻的修辞手法。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4)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1、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又指诗人高洁的品格。(语义双关)2、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与“思”谐音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5)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双方无主次之分,分量相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6)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为加强语气用常用肯定形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表肯定。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反问的语气,在表面的劝慰下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苦。显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8)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一般而言,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其中“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9)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10)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11)互文“互文”就是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表达方式及其延伸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心。(2)间接抒情A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B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C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D以景结情在抒情的诗歌中,结句要写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再驰骋想象,深入诗歌意境之中,从而产生含蓄有余味的艺术效果。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句写故人已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可诗人还伫立在江边,心神随友人远去,只见江水滚滚,远去天际。真是语尽而意无穷。描写(1)动静结合A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B以动衬静为了表现某种境界的寂静清冷,却以声响动作来加以反衬。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鸟鸣反衬山林的静谧。这种方法能够使是好哦个富有流动感,从而增强艺术表达的魅力。(2)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问题: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是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写诗应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5)工笔细描(细节描写、细节传神)细节描写指诗人对生活中的某一个场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划。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刻画出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6)粗笔勾勒(白描)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7)对面落笔明明是抒情主人公对对方有所行动有所思想,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情感表达的委婉含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子却远在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是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涛翻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8)明暗结合(9)点面结合在表现某一题材时,是人既从宏观上作大笔勾勒,给人以整体印象,即作面的铺排,又从微观上作细节点染,给人以具体感受,即作点的开掘。点面结合,从而使读者对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全面而又深刻的领悟。(10)诗画结合王维的诗具有明显的诗画结合的特点。常用文艺表现手法(1)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与形容,以形成某种氛围,借此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2)烘托(侧面烘托)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对比和衬托则是两个对立或相近的意象之间的关系。(3)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烘托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反衬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夕阳又带蝉。”析:前二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篇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残阳斜挂,秋蝉哀鸣,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败,表达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及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6)讽喻(借古讽今)民生诗和怀古诗中常用此法,意在含蓄批评时政。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7)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外有关的其他事物。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人于送别联想到荆轲当年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内心的激愤之情。(8)想象想象就是在已知事物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9)象征-象征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与之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10)抑扬(文势起伏变化,跌宕多姿。)A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赵希潞《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暇,竹外溪边处士家.若是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赏梅花.”(欲扬先抑)B欲抑先扬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欲抑先扬,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唐代诗人李绅的《古风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1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谋篇布局的技巧A、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B、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C、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表达技巧考查方式答题步骤举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