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_第1页
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_第2页
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_第3页
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_第4页
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今日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温顾复习,查漏补缺,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课堂起先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学问,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二、情景引入问题导学。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须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起先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样,学生为主,总结概况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依据刚起先的学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说明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说明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终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四、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和提示性语言特别丰富,发人深省。

课堂一起先老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激励学生上课主动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激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倾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干脆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须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供应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动性较大,最终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简单驾驭。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相识”第一教时“相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驾驭了一些整数学问的基础上初步相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识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识并感爱好的现实阅历动身,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洁的分数的详细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状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中初步相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相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相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学问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相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供应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究分数的意义,亲自经验数学学问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相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视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究,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相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相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识的分苹果动身,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殊?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假如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削减,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爱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察了解状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日我们先来探讨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视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依据第3问敏捷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假如生说不出师自己说)相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推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觉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支配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随意而为,它是在学生相识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学问,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学问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觉问题,并依据须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育学生策略意识、视察、动手操作及概括实力.

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特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意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驾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相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同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探讨,使学生充溢求知的欲望。为学生供应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激励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使他们在合作中,探讨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爱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学问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竞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明显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果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方法,自己提出应当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其次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学问,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供应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当是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楚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究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相识小数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相识小数”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相识是在学生在初步相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相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相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相识中最基础的学问,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精确清楚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学问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学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学问结构呈现为:(1)运用分数的初步学问,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相识非常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驾驭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学问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学问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详细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相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学问。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相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学问来相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驾驭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学问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非常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可作为本课时的实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非常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化。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详细内容相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非常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相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非常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相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肯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留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实行的活动方式的组合。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觉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问,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育实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视察、分析、发觉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问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知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行分割的,教学时要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学问,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

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育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育了学生的概括归纳实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一看,价签上的数,你见过吗?

2、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说

1、这些老挚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觉啦!

2、读小数

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大家读的都很好,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可以结合25、25来读)

3、现在会读了吗?

再读:出示6张幻灯片。

4、同学们读的都很好,那这些小数表示的价钱究竟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填表)

5、同学们能很快的把小数转化成几元几角几分,反过来把几元几角几分化成小数还会吗?

二、结合元角分理解小数的意义

1、1角=()元

2、借助课件理解意义:

因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数表示是

1/10元,写成小数是0.1元。

3、学生数算理。

4、有了这个阅历,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于几元几角几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结:大家借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这样的实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现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来发觉这里面的小数吗?

三、结合长度单位来相识小数

1、1、3米和1、30米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3、介绍刘徽

4、练习

四、全课小结,回顾开头,宣布歌颂竞赛的结果。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吨的相识"是九年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相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相识,并能够精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学问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相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须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学问打下基础。依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相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洁化聚。

2培育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实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育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实力。1吨的重量是特别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精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亲密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相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老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觉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详细,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相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特别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老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相互说出自己的体重,并相互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老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加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xx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探讨,老师参加学生的探讨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肯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阅历,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学问,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探讨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肯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阅历。

(三)目标定位

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问背景及本课的学问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详细问题,培育学生自主获得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育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育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得信息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需留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为他们供应参加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觉、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觉,去创建。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识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驾驭的学问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主动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找寻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主动激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加信念。不断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视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识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依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需找寻两个与问题有干脆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意发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依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其次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索,再全班沟通,学生主动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纳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分,便于学生驾驭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育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动身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纳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动身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呈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支配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长

通过“你今日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普遍有所下降,许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当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老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驾驭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楚。于是在本课中,注意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依据从已知信息动身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驾驭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育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实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今日,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化标准试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驾驭,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细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爱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爱看的竞赛,喜爱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学问,学会运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学问)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动身,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相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洁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好玩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实力,提高学生的视察实力和逻辑思维实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须要打算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主动主动的参加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阅历,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亲密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喜爱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分析、探讨,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索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加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实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培育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实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起先,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打算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老师提问,老师该如何打算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打算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育实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状况,老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原有的学问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特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老师供应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确定会有不少看法,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接着,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探讨,沟通,动脑筋、想方法,老师巡回指导,刚好了解学生的探讨状况,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沟通。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接着画等,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老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视察比较并思索,最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其次次的小组沟通,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起先的,有问题才有思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动身,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依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探讨、沟通、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育了学生的实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老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洁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沟通的基础上,采纳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看法,选其次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探讨: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沟通反馈,老师依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老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爱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实切的体会到统计学问的是好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应留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洁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沟通,培育学生擅长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实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索、学会了沟通。

3、巩固深化,课外延长。

(1)老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视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学问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依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长。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沟通评价,引导学生开心地沟通活动中的感受和阅历,交换看法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加者和创建者。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殊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详细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须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说明简洁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意识与实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供应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视察、沟通,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竞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其次次竞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沟通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当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探讨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允了。

③出示第三次竞赛图,先沟通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其次次竞赛的统计图,发觉其次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究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相识平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洁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念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驾驭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

⑦最终支配了几道练习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化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确定须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胜利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胜利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状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供应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干脆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