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 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1~6单元+14课+《赤壁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年画,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进行环境装饰、情感表达、观念形塑的艺术形式和人文介质。千余年来,中国年画的制作工艺、题材内容和社会功能也在一直不断地演进和变化。大致来说,传统年画主要以手绘和木版套色水印两种方式进行加工,现代年画主要通过机械印刷进行生产。因为应年节的风俗所需而制,年画一直都是中国造型艺术中最为普及的文化消费品,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与“旧”相对的“新”年画。20世纪50年代的“新年画改造运动”,使得“新年画”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文艺观和价值观的艺术载体,也是藉此开始,“新年画”开辟了与传统年画迥然不同的新道路和新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语言的转变。在传统年画中,人物的服饰、环境的道具等形式要素大抵处于叠合的状态,而在“新年画”中,这些造型形式均以当下时代为符号。另外,大多数的“新年画”也吸收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手段及透视观念,以侧重写实化的造型手法呈现出与传统年画大相径庭的面貌。二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总体来看,传统年画与“新年画”创作风格体现为从古典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路径,“新年画”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拉近了艺术审美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化功能的转变。年画的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就其禳灾层面来看,传统年画体现了老百姓浓重的辟邪祈福的文化心理,但“新年画”更多主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鼓励勤劳团结、爱党爱国等时代公德。四是销售及传播路径的转变。传统年画依靠民间市场进行销售,“新年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政府的行政行为主导其销售和传播。21世纪初期以来,年画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生态逐渐走低,究其原因:传统木版年画已基本退出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空间,产业生态严重受挫,传统年画从民艺品逐渐向艺术收藏品转型。同时,原本针对年画市场进行专门化创作的职业画家群体业已转型,其创作之源几近枯竭。作为年画主要消费市场的乡村空间,年画供应也大大缩减。另外,与此前半个世纪以来的年画创作相较,当下的“新年画”多数采用电脑组合或摄影的手段为之,美术性大大衰退,审美性式微。实际上,作为一种极具韧性的传统民间风习,广大老百姓对年画的消费习惯和精神心理依然存在。在信息时代,网络虽然对于年画的图像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便捷效能,但亦有其局限性,它依然无法替代纸质年画在百姓生活中的切实作用,尤其对于广大乡村的受众而言。因此,针对目前乡村年画市场的缺漏,需要以此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审美活动。目前,传统年画领域还有少量的美术工作者进行“新年画”的创作,但这些作品只限于参加赛事或展览,同时,也有不少的职业美术家创作了大量与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相关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均可以年画的形式做更进一步的大众传播,如果文化部门、行业组织与出版机构联合,重新疏通美术创作与民众审美之间的通道,将契合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市场路径输送到老百姓手中,这对于老百姓的审美满足、美术作品的大众化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工作的推进都将具有切实的作用。(摘编自张西昌《年画的新发展与新风尚》)材料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变,曾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年画一度备受冲击,一些传承人因节令生产和销路所限等原因而苦于生计,许多年画产地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也为包括传统年画在内的民间美术在当代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守正”就是要抱朴守拙,保持民间美术的手工艺特色,强调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历史价值,以“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等实践方式让民间美术保有民族文化血脉。“创新”则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民间美术的新形式、新应用,并且借助科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手段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华丽转身”,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若想在“守正”与“创新”“延续文脉”与“激活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凭借传承人一方之力能够完成,而是需要融合政府、学界、艺术家、传承人等各方面力量。以年画为例,近年来,年画创作之所以能够不断调整产出形态,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作品,不仅是通过传承人自身的努力,还依靠大批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参与。传承人以“守正”为首要任务,汲取先辈们的艺术精髓,掌握其世代相传的关键技艺,发扬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创新。专家学者、设计师给予传承人适度的引导,协助其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作。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资源,融合理念,艺术名家携手年画产地,设计团队联合融媒体平台,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古老的年画艺术拥有了科技的表达方式和年轻化的艺术语言,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人的关注。而藏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经典作品则构成了一个个精彩展览,为人们讲述着中国年画的故事。各种年画体验活动进入社区、景区、商场、校园,更使得大众对于年画知识的普及和创意产品的消费大大提升。年画正以多元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艺”味深长。(摘编自周佳《让年画为新时代增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历新年张贴年画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习俗,年画美化生活空间、烘托节日气氛,更是人们寄托美好心愿的载体。B.中国传统年画以手绘和木版套色水印两种方式进行加工,以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为主导进行销售和传播。C.产业生态严重受挫、创作之源几近枯竭、美术性大大衰退等原因,导致进入新世纪,年画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生态逐渐走低。D.当下年画创作调整产出形态,创作出贴近时代的作品,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努力,还依靠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参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包括年画在内的民间美术“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两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传统年画与新年画创作风格从古典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决定了新年画与浪漫主义的决裂。C.信息时代,网络依然无法替代纸质年画在百姓生活中的切实作用,是因为传统民间风习极具韧性。D.让年画以多元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博物馆可以举办经典年画展览。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有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绵竹年画产于竹纸之乡,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期。B.杨家埠年画图是文的示意,文是图的说明,图文相济更有利于突出主题。C.在清代人使用的年画中,存在着明代服饰的人物及环境道具等视觉信息。D.杨洛书的《西游记》年画刻板共440块,达三四千人物,是年画中的绝世珍品。4.材料一是如何论证“年画的新发展与新风尚”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4分)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和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如何让古老年画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绽放异彩。(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打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7.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B.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之美。C.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和修辞,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D.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8.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4分)9.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②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③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④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⑤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节选自韩愈《师说》)【注】①从:堂房亲属。②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③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④摭:拾取。⑤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愬妻出入A禁中B因诉碑辞C不实D诏令E磨愈文F宪宗命翰林学士G段文昌重撰文勒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指曾经,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中的“尝”含义相同。B.为,指担任,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中的“为”含义不同。C.“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黜”指贬官。D.元和,是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性情直率,敢于进谏。他曾呈上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帝不听取,他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B.韩愈很有才华,仕途不顺。他多次被排挤贬黜,后写下《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突出,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C.韩愈协助有功,获得提拔。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协助裴度平定淮、蔡两地,因功被授予刑部侍郎;后来皇帝又下诏他撰写《平淮西碑》。D,韩愈宽宏通达,奖掖后进。和孟郊、张籍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对后进则奖掖鼓励,他们十有六七住在他家里。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4分)(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14.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多记裴度的事迹,请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②四壁。横槊题诗③,登楼作赋④,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①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时文天祥再次被囚,与同乡好友邓剡同被押北上。邓剡因病滞留金陵就医,作词赠别。②寒虫:深秋的蟋蟀。③横槊题诗:用曹操典故。④登楼作赋:用王粲典故。⑤龙沙:指北方沙漠。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题目“和友驿中言别”可知,本词是作者为和好友邓剡临别赠词《驿中言别》而作的和词。B.开头两句选取辽阔的天地作为意象,将自己和友人喻为蓄势待发的蛟龙,豪气勃发,起势不凡。C.上片后五句情感脉络分明:悲风流人物之易逝,惊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D.综观全词,作者之“愁”缘于抗元事业失败,身遭囚禁;朱颜易变,壮志难酬;此生归国无望。16.请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达了曹操对贤才在离乱中无处安身的惋惜之情。(2)荀子《劝学》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生活中常见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小结道“______,______”。(3)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文旅深度融合是若干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的行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破圈”“跨界”。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破圈”“跨界”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使其体验到了旅游的真正乐趣。曾经,我们总是一味钟情于西湖、黄山、故宫、长城等,认为A,却忽略了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和渴望。现在已进入旅游资源的2.0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这也是“《狂飙》取景地”“盛唐密盒”频频登上热搜的原因。随着人们对旅游内涵的新解读,①“看见不等于看到,看到不等于记住”这种说法已广泛被接受。②频现的新型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给游客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体验,③这就进一步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④在这场文旅深度融合的盛宴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和赋能推动了新玩法的高频出现,⑤并打开了文旅产业发展全新的图景。⑥根据这一,点说明,社会对文旅的定义已被刷新。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体,现在“破圈”也好、“跨界”也罢,关键在于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