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第1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第2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第3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第4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题组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上)限时:24分钟满分:42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54页一、选择题1.[2022全国卷甲,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D)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解析]A项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缓慢解体,进口货值的下降并未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推出“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项传统手工业在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下走向没落×D项由“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可知,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列强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西方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约”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2022湖北,3分]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帮助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D)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解析]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公使进驻北京,基于同清政府交往的需要,加强中文学习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英国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依托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培训公使馆译员、帮助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这体现了当时英国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故选D项。中西文化交流一般是双向交流,而材料仅体现了英国单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单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兼容与创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等同,排除C项。【思维拓展】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等,依托这些资源,英国译员有条件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扩充汉学知识,成为公使馆情报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便利了列强的侵华。另一方面,加深了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促进了近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3.[2021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B)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晚清”“经世”“变法”“魏氏”等可得出“魏氏”是指魏源,魏源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变革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③。他的《海国图志》关注世界史地,故选④。明末清初,顾炎武就提出过经世致用,故排除①。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并非革命派,故排除②。综上所述,选B项。4.[2021全国卷甲,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统治和列强在华利益造成了威胁,慈禧夺取最高统治权后有意与列强和议,英国表示支持清政府,这推动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A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排除。C项材料依据不足。“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5.[2021湖北,3分]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B)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解析]根据材料中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内容和沈葆桢的奏折内容可知,当时新式学堂虽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中国的纲常名教仍是根本,这体现的思想是中体西用,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西方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两项;沈葆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6.[2020全国卷Ⅲ,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D)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解析]根据材料“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等信息可知,为了应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的扩展,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A项,且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中洋务派官员李鸿章认识到需求富以自强,该方针没有发生“改变”,C项排除。7.[2020全国卷Ⅰ,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C)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解析]1876年正处于洋务运动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这一时期近代企业在中国兴办,近代科技在中国有较大的需求。《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反映了西方科技在中国受到较大关注,这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当时兴办实业的需求,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有关西方科技的问题占大多数,这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认同,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科技的需求,但不能体现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D项错误。8.[2022广东,3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画(划)开矿炼成钢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二人争论的问题是(D)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解析]“储铁宜急,勘路宜缓”表明张之洞主张中国应先炼铁,后修铁路,而李鸿章认为炼铁耗资巨大,可学习日本用西洋钢轨修筑铁路,反对先炼铁,故二人争论的问题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故选D项。材料中二人争论的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并非借鉴明治维新的问题,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炼铁和修建铁路同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9.[2021福建,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C)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晚清时期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以海关税款为主,这主要说明该时期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的表现是列强对中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民族资本投资的主要是轻工业,而不是近代军工企业,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0.[2021海南,12分]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答案]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分)西方: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工厂取代了工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兴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习西方技术成为当时的潮流,但是传统保守思想依然强大,思想冲突较为明显。(10分)[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阐述即可。题组二两次鸦片战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下)限时:7分钟满分:21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55页1.[2022北京,3分]《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解析]《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该书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2.[2022河北,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B)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解析]据材料可知,到上海采购的商人涉及区域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了上海、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故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在经济上辐射范围较广,故B项正确。3.[2021天津,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C)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故C项正确。4.[2022江苏,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其着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可)以裕国,下何(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B)A.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解析]由“多以无益视之”可知,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万国博览会无用;由“尤在扩充贸易”“上何(可)以裕国,下何(可)以利民”可知,李圭认识到对外交流有利于国计民生,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李圭对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的认识,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无关,A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的世界贸易中心是英国,且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项错误。材料中李圭号召国人要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实业救国,D项错误。5.[2023全国卷乙,4分]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D)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解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茶叶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并不会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排除A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还是出超,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与反映,C项因果倒置。6.[2020海南,2分]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的“中学为体”可以使近代中国“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西学为用”可以使近代中国“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由此可知,A项正确。7.[2022山东,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解析]“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排除B项;C项并非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排除;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富民”上,排除D项。题组三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限时:18分钟满分:23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55页一、选择题1.[2020江苏,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C)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提出了割地的要求,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2.[2022全国卷甲,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B)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解析]由“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着力宣传民权、革命思想,这与康有为的变法策略不同,B项正确。百日维新前革命尚未成为主要思潮,A项排除。C项“根本转变”表述绝对,排除。湖南时务学堂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学堂的学生,D项“动员民众变法”表述错误,排除。3.[2023湖北,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D)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列强侵略以及晚清政局动荡,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不断遭受冲击。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不断颁布和修订法律以应对“拐卖人口出洋”现象,保护海外华侨安全,故D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晚清颁布法律保护国人,未提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体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律例的影响,但“关系密切”无从得出,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二、非选择题4.[2021山东,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英雄”材料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附录:《小英雄歌》(节选)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答案]信息提取: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火枪、地球仪等。(3分)阐释:晚清画报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种新国民的形象,具有爱国自强、博古通今等品质和世界眼光。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清末,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来先进思想和科技的传入,启发了民智;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综上,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体现了晚清时期爱国知识分子对新国民形象的探索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进步。(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然后说明这些信息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小英雄”的形象进行解释。最后,对“小英雄”形象进行评价。题组四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限时:25分钟满分:44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55页一、选择题1.[2019海南,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C)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由材料“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其目的是加强国防安全,故C项正确。将军事工业迁往内地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生产成本,排除A项;材料中的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而非轻工业,因此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排除B项;兴建的军事工业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排除D项。2.[2022北京,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B)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解析]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要求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3.[2022全国卷乙,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C)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知,陈宝箴赞同并推行变法改革,但“康学”使民权平等学说兴盛并造成守旧派的更大阻挠,故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排除B、D两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21全国卷乙,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C)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提倡新学,主张废八股,故该书商慨叹售卖经学书籍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戊戌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故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面临亏损。该书商的经历体现出政局变化迅速,C项正确。戊戌变法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才使儒学地位颠覆,排除A项;B项与材料所述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维新派提倡西学,但当时西学并没有“深入民心”,排除D项。5.[2023湖南,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C)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解析]材料中薛福成对强盛之国和衰弱之国在国际公法实行中地位的论述,说明随着对外交往的加深,薛福成对增强国力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故选C项。6.[2021山东,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D)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解析]材料“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说明这位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在于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这位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不在于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A项错误。由材料“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可知,这位外国人对戊戌变法的措施持肯定态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动员问题,且维新派创办了很多报刊来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C项错误。7.[2021重庆,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D)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解析]材料中评论的意思是:如果西方侵略者早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就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了,即这一观点片面宣扬西方文明而有意掩盖西方侵略的实质,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是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材料中观点并未提及民族矛盾,A项排除;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近代转型”等问题,C项排除。8.[2021江苏,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觇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C)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解析]由“清末”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由“今之觇国势者……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知,当时国人认为国民的“身体之强弱”与“国势”相关,追求体育强国,这表明当时国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A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B项缺乏材料依据。材料不涉及分科教育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9.[2023湖南,3分]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城,对北京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造成了破坏,且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华北地区五年内禁止科举考试,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科考现象,故选A项。10.[2020全国卷Ⅱ,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