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课件_第1页
地籍测量课件_第2页
地籍测量课件_第3页
地籍测量课件_第4页
地籍测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管理概述土地的概念及特性士地管理的基本概念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国外土地管理及其特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及其特性一、土地的概念

自然属性角度:常视土地为资源,资源之首社会经济属性角度:土地是重要的社会资产,资源性资产

狭义的土地仅指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内陆水域和滩涂广义的土地包括地球上的海洋部分土地平面观

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中,即“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这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成果”

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立体观: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貌、地质、水文与植被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二、土地的作用

1.承载功能

2.养育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三、土地的特性

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1.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利用的永续性(4)土地地域的差异性

2.土地的社会经济特性(1)土地具有商品属性(2)土地流转的特殊性四、我国土地的基本特点

基本现状: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特点:

(1)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

(3)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

(4)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明显山区、平原人口资源分布不均

第二节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采取的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等的综合性措施

(一)土地管理是一项国家措施

(二)土地管理的重要社会职能是调整土地关系

(三)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是土地管理的核心二、土地管理的性质①土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即自然属性人---地关系,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②土地管理的社会属性人---人关系,土地产权关系,制度创新,变革土地两重性土地管理具有两重性三、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土地管理任务不尽相同,但基本任务相似,主要有三项:①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人----人关系,利益,资产②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利用,资源③贯彻、执行土地法制度—政策–-法律保障

四、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管理)--基础2).地权管理(登记、发证…)--核心3).土地利用管理(规划、利用)--核心内容和目标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第三节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沿革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管理2.封建社会的土地管理3.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地管理4.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管理二、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我国土地基本制度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二)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三、我国现行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概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介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土地管理法。6月25日为我国“土地日”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正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订,并于1999年1月1日施行

国务院于1998年12月2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新《土地管理法》共分八章:总则、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八十六条。其基本原则主要有四项: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原则、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国家对土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和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原则《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是切实保护耕地,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围绕“耕地保护”这一主线,明确了省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确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突出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另外《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为此突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增设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强化了土地的执法监督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共分七章:总则、房地产开发用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七十二条

《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对象、条件、方式、年限、程序、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条件等进行了界定;对土地转让、抵押、租赁的条件、要求、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该部法律共分六章:总则、城市规划的制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城市规划的实施、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四十六条

该法与土地有关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必须遵守《规划法》;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区内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四、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职能介绍1998年我国组建了国土资源部,各地相继成立了国土资源局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直属机构,其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是行政监督和执法部门,同时又是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现阶段,其管理职能包括:

(1)土地政策法规管理即负责同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土地政策、法规、行政规章的拟订、报批和解释(2)负责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中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管理(3)负责包括土地征用、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在内的土地供应管理(4)负责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计划(5)负责对土地流通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对土地二级市场行为的管理(6)土地监察第四节国外土地管理及其特点

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土地管理体制互相也有差别。下面以美国、英国、日本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为例,介绍土地管理的体制和特点。一、美国土地管理的特点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所有无统一土管机构,分层次,按类别管理,法律健全二、英国土地管理的特点英王名义所有,实际私人所有,权属管理是核心,登记局用途管制,土地市场管理,公布地价三、日本土地管理特点私人所有制,国家所有法律健全,用途管制,保护农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第一节概述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各种土地利用过程实行国家干预措施,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措施。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和约束人们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把土地利用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轨道,协调各部门的用地矛盾,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为各部门的建设和生产建立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宏观控制,是指国家和部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计划、规划及其他措施,调节各类用地的供给和需求;控制各类用地的规模,调整其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各类用地矛盾,以提高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微观管理则是国家或部门对单位和个人土地利用活动所进行的直接指导、监督等行为。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治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和土地利用监测等。其中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开发、整治管理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基础;土地开发、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是计划、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监测是计划、规划的反馈。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其特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时空分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反映。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

(一)整体性

(二)长期性(三)战略性

(四)控制性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情况1987规划期限为1985~20001997年修编到1999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正在准备新一轮规划编制

(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土地的供需矛盾、各种用地之间和部门用地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种用地和各行业用地,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科学管理土地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类型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五级组成,形成了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全国和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标和规划分区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用地规划进行指导和控制。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利用区土地的主要用途和区内土地使用条件。五级规划中,县级规划是关键,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又要依据实际情况将之分解到各乡镇;既要对全县土地利用进行数量结构优化,又要对全县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定位与布局。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任务是:(1)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2)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3)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4)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总体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确定规划目标。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供需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远期和近期目标。(3)土地供需分析。分析现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预测各类用地可供给量;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业发展规划对用地的需求,预测各类用地需求量;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和各类用地需求量,分析土地供需趋势。(4)编制规划供选方案。(5)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二)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各项指标;(2)组织划分土地利用区,重点是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农业用地区等,落实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定内容:

(1)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3)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4)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5)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6)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乡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按照县级规划要求,将各类用地指标、规模和布局等落到实地;(2)将农业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等落实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应当在分析乡、镇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明落实上级规划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和措施。

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部工作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研分析阶段、编制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要做好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办公室和工作班子,以及业务培训等项工作。

(二)调查研究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对规划区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或核实。有专题研究的,要在这个阶段完成。

(三)编制规划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资料整理分析和必要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用地分区,拟定用地指标,把各项规划内容综合成规划(初稿)、规划说明和总体规划图。有几个供选方案的,要筛选其中之一作为正式方案。

规划(初稿)要在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省市(地)县乡之间进行协调,还要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把好方针、政策和技术关。论证之后,规划(初稿)要送交同级政府审议,根据审议结果修改成规划送审稿,依法报上级政府审批。具体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土地利用战略方针和目标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3.确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4.土地利用分区

5.提出几个供选规划方案

6.编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

(四)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上述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经过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便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规划文件,它既是各个部门利用土地的准则,又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编制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审批、监督土地利用的依据。经批准的规划应向群众公布并广为宣传,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以利于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应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保障规划的执行。

规划管理土地规划管理业务规划编制修编规划编制规划规划图件规划文本规划表格其它成果规划成果管理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管理(预审、审查、报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管理规划实施跟踪监察管理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公告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土地规划管理业务关系图

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

1.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内容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两部分,其中规划文本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各项:①前言②土地资源现状③规划目标和方针④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⑤规划指标分解⑥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规划说明与国家、省、地级规划相同,如果是修编规划,需说明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修编的必要性。

(2)规划图件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2.5万~1∶5万。

(3)规划附件

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和图件、工作报告等。

2.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内容(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其中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有:①前言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③规划目标与方针④土地利用结构调整⑤土地利用分区⑥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⑦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⑧乡(镇)土地利用⑨实施规划的措施

规划说明与国家、省、地级规划相同,如果是修编规划,需说明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修编的必要性。(2)规划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2.5万~1∶5万。(3)规划附件包括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和图件、工作报告等。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映规划地区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应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重要线性地物和明显地物点,丘陵、山区的主要地貌等。(二)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编制,其依据是规划的最终方案,因此,规划图必须与规划送审稿统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主要内容①行政界线以及大用地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②土地利用区及界线;③地类界线、重要的线状地物或面状地物等;④等高线。图面配置应包括图名、图廓、图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比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等。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1)转绘底图(2)确定土地利用区的界线(3)重点工程项目布局(4)着色(5)整饰规划成果管理的图件管理界面

第三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一、概述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农用地转用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1.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分为城镇村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指标。

2.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分为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3.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由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因此,它的编制审批程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相同。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的原则(1)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耕地;(2)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3)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4)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6)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程序(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控制指标,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地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和国务院下属各部委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使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建设项目为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管理和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两条线提出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计划建议在上报国土资源部的同时,应当抄送项目拟使用土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2)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别列出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由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各项计划指标。(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上级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占有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逐级分解,拟订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审批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在实施过程中,确需调整计划指标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核查同意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对于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未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对于节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核实后,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农用地转用计划中城镇村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指标不得混用。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责任。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应当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确定的指标。

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用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检查和考核。考核年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一、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含义

(一)基本农田的含义

基本农田,就是耕地资源中最基本、最优良的部分。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所以又称“饭碗田”、“保命田”、“子孙田”。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含义

所谓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三)基本农田的特点(1)基本农田有一定的时间性。基本农田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划定的,且长期不得占用。(2)基本农田是根据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大多数省确定基本农田是按照人口高峰年所必须的耕地数量来测算的。(3)基本农田是实行特殊保护的耕地区域。

从1996年到2004年,由于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等原因,我国耕地已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8年间减少了1亿多亩,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

近年来全国基本农田因各种因素净减3924.01万亩,全国在册的基本农田面积中耕地只有15.36亿亩。有27个省(区、市)的基本农田出现减少,16个省(区、市)的在册基本农田面积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

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一)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过程

(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1.基本农田的规划

2.基本农田的划定

3.基本农田的保护

4.基本农田的监督管理三、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区定界,是针对基本农田的面积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在实地确定界线,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进行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的登记、统计,制定实施基本农田面积动态管理措施的过程。

(一)基本农田的范围划定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此外,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内容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定数量、定面积、定标志、定质量、定责任、定措施。

1.正确确定划定指标

(1)农产品需求法

(2)建设用地预留法

2.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和位置

3.确定基本农田的质量

4.设定必要的标志

5.确定保护责任

6.确定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措施

(三)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要求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要求,主要是根据确定的划定指标得来的。

《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要求,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根据预测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及基本农田面积保护规划图,到实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定界主要以河流、道路、永久性独立地物等为标志,实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的界线,同时勾绘出村界、现有居民点和其他非农业建设项目占地界线。若无参照物,野外难以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的,则需用仪器补测确定。在划区定界时,要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一)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各村民委员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责任书中应明确当期的保护责任人。

(二)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

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缴纳税费外,还须补充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新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菜地,已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免缴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能源、交通、水利、国防军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免缴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造地费必须专款专用,用于新的基本农田的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满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基本农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土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国家提倡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和培肥地力。(三)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的法律责任制度

(1)严格禁止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

(2)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相结合。不允许非法转让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要增加对基本农田的投入,对造成基本农田荒芜、毁坏基本农田的耕种条件等的行为,应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和处罚措施。

(3)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定期检查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人发生轮换时要及时上报并明确责任。

(4)基本农田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严格自律。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管理

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对所辖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状况定期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主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五节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土地开发、复垦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一。土地开发主要是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复垦是指对已破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恢复到可利用动态。

一、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废弃的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土地,成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并加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的过程。因此,土地开发活动既包括对尚未投入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此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从而做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造成废弃土地约400万公顷(6000万亩),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约153万公顷(2300万亩)。再加上适度土地开发的第四笔账,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20100万亩)。三、土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它是通过对土地生产环境的改善及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一般指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是指一定区域内,通过对田、水、路、林、材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二)土地整理的内容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农地整理是土地整理最主要的内容。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二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三是道路、沟渠等的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用地等;五是复垦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地界,确定权属;七是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土地整理是建设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工程。

首先要搞好基本农田整理。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仅占28%,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据调查测算,通过合理规划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约313万公顷(4700万亩)。第二要搞好村庄整理。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287万公顷(4300万亩)。第六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自然环境演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植被演替、自然灾害(荒漠化、崩滑流等)等造成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和数量减少。地面塌陷崩塌土地荒漠化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整理土地开发

人类经济活动: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交易;违法用地等。使土地利用的类型、权属、利用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违法占用耕地1、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是对前期调查结果的监测和更新,也是前期调查的后续和延伸。主要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组成,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是目前主要的手段。2、特点⑴监测成果的多样性固定项目的连续监测、非固定项目的专项调查。建设用地占而未用耕地撂荒开发复垦灾毁地等面积数据、图面资料⑵监测体系的层次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监测指标、技术手段、精度⑶技术要求的区域性不同地区要求不同的监测(周期、方法手段和精度要求)⑷技术手段的综合性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抽样调查地面调查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作用⑴保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数据的现势性,提供更新的实用信息;⑵形成系统的动态信息,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趋势分析提供便利;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⑷及时发现土地资源的灾害信号和土地利用的不良倾向,以便采取应急措施和对策;⑸为政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计划服务;⑹及时反映政策的贯彻情况和土地管理工作的效果。二、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

3.土地生产力监测

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一)遥感技术(RS)

由于遥感观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宏观性强、快速、多时相、信息丰富等优点,因而较普遍地应用于土地调查制图与监测中遥感技术有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

卫星遥感资料具有空间的宏观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点,其优势在于大面积地动态监测,卫星遥感主要可用于土壤沙化、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土地受灾面积等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监测 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用航空遥感作点状或带状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是补充和检测卫星遥感调查的必要手段。主要可用于耕地增减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展速度的监测,农田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等等

遥感技术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实地调查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2.土地利用监测对遥感资料的要求

(1)遥感资料分辨力

(2)遥感资料的覆盖面(3)实地调查和统计技术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报表调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邮寄报表、电讯报表)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4)土地信息系统另外,运用环境、土壤质量的监测仪器等土地管理常用网址/GuotuPortal/appmanager/guotu/index国土资源部/中国地籍网/中国土地网/bbs/index.php土地整理网/index.php金土地社区/index.jsp土地勘测规划网建设用地管理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概述第二节农用地转用管理第三节征收土地管理第四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第五节国有建设用地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概述一、建设用地及其使用权取得方式

1.建设用地的概念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从大的方面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用地。另一类是构筑物用地。

建设用地又可分为:

(1)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2)工矿用地(3)交通水利设施用地(4)旅游用地(5)军事设施用地(6)其他建筑用地建设用地按土地的所有权可划分为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建筑用地。2.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

(1)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3)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4)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5)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6)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7)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二、建设用地管理的概念建设用地管理是指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其管理的对象包括已利用土地中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即广义的建设用地所包括的内容。

三、建设用地管理的内容

(一)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

(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2)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用地审查,依法进行建设用地的审批,参与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管理工作,推行建设用地的全程管理;

(3)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经济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修订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和乡镇企业用地定额指标,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定额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

(二)建设用地申请的受理、审查、报批工作(1)建设项目用地预申请阶段,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2)建设用地申请阶段,对符合条件的用地申请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负责建设项目用地的上报审批;(3)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和供地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4)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批准后,负责方案的落实和监督;(5)征用土地方案批准后,进行征地方案的公告,征用土地的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的收取以及农业人口的安置落实等工作。(三)建设用地的分配、协调

(1)依法承担在建设用地指标范围内各项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审核和征用、划拨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2)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并分类、协调、审查、报批和组织实施,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抵押进行监督管理;

(3)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情况,促进各部门管好用好部门用地,及时调处建设用地的争执和纠纷。

(四)建设用地的开源和节流

(1)进行建设用地开发和再开发的管理工作;

(2)对因建设而造成的废弃地进行复垦。

(五)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

(1)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

(2)建设用地信息的建立与更新。四、建设用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1.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的原则

2.坚持按规划、计划用地,保证建设用地宏观上平衡、稳定和协调的原则

3.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4.坚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实行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5.坚持依法用地、依法管理的原则

业务调查与分析详细调查各职能单元,绘制每个职能单元的业务处理流程图“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的业务流程图项目选址建委项目预审用地科立项计委定点建委用地测量国土局测量队规划审查规划科是否农用地是农用地转用方案耕地补充方案否征地方案供地方案市国土局审核省国土局审批市国土局供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土地利用规划审查表

第二节农用地转用管理一、农用地转用概述

农用地转用是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简称,它是指将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农用地转用的过程实质是国家土地发展权的实现过程,是一种国家权利,其特征是国家垄断性。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属于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根据《土地管理法》,现状农用地要转为建设用地只能有以下两种方式:①在各居民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农用地可以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转为建设用地;②大型的建设项目占用规划范围外的农用地,如大型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必须根据项目的批准机关及其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先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才能转为建设用地。二、农用地转用的依据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三)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三、农用地转用管理

(一)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要实行两级审批,即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将乡村企业、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民宅基地等占用农用地的审批,授权给地(市)级人民政府。

1.国务院的批准权限

(1)由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且是在城市建设用地区之外需要单独选址的项目用地即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项目用地,也包括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军事项目用地。(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铁路、公路、各种管线及大型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在城市建设用地区外单独选址的项目用地。(3)城市建设用地区内统一征地的,包括直辖市、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扩张用地。

2.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1)除了报国务院审批之外的其他城市市区扩张占用农用地的;(2)县和县级市所在的城镇及其他城镇建设扩张占用农用地的;(3)地、市级以下人民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农用地的。

3.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农民宅基地及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占用农用地的;(2)农村道路、水利及其他设施建设可以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的。

(二)农用地转用的办理程序

办理农用地转用的主要依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因此,农用地的转用申请应当由组织实施的人民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并按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而与具体的建设单位及其他用地者不直接发生关系。建设单位只提出用地申请,而不需要提出农用地转用申请。

(二)农用地转用的办理程序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按《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程序办理

(1)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也就是《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民政府机关批准。

(2)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3)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目分别供地。即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2.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土地的,其农用地转用办理程序按《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办理

(1)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2)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不拟定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征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3)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4)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三节征收土地管理一、征收土地概述

我国的征用土地涵义是国家为了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依法强制、有偿地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也就是将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强制性行政行为。

1.征用土地的主体是国家

2.征用土地的行为是政府行为

3.征用土地是因国家建设的需要

4.征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补偿为必备条件

5.征用土地的行为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二、征用土地的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

(1)土地集体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2)国家建设所征用的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或个人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3.兼顾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原则

4.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三、征用土地的程序

1.申请

2.审查

3.批准

①建设项目已经获得主管机关的批准并且需要使用国有建设用地;②建设单位持有关批准文件向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土地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并且经过其审查,认为确需使用国有土地且有征地必要;③由该土地主管部门报经其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并决定征用土地

4.公告

5.征地补偿四、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依法属于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土地管理局只是办理征地事宜、进行初步审查、签署征地意见的主管行政机关,它不享有审批权。征用土地由国务院与省政府两级审批。国务院批准权为:

(1)基本农田。所有基本农田都由国务院批准,禁止一般项目和城市、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对于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而必须占用基本农田,要严格审批,并补划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525亩)的。这里不包括同时征用基本农田的行为。(3)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1050亩)的。包括耕地之外的所有土地,及耕地35公顷以下、其他土地70公顷以下,而两项之和超过70公顷的,都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省级政府批准权限为,除国务院批准以外的,均由省级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下述几种情况需特殊说明:(1)农用地转用批准权属国务院的,则征地批准权也属国务院;农用地转用批准权属省级政府的,则征地权也在省级政府。(2)农用地转用由省级政府批准,征地需报国务院的,则省级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后,将材料随征地方案报国务院批准。(3)单独选址的项目在批准征用集体土地的同时,批准建设用地。(4)规划区内分批次的土地征用有时在办理审批手续时无具体的建设项目,所以在批准征用土地时,不一定批准建设用地(不批准供地方案)。(5)建设项目使用国有农用地的,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时,只批准建设用地,不搞征地;建设项目使用未利用国有土地的,不搞农用地转用,直接批准建设用地.五、征地方案的制定、审查与报批

1.工作程序

(1)确定被征地的位置、面积、界限;

(2)现场调查;

(3)各类用途土地面积汇总;

(4)确定征地标准和征地费用;

(5)填表签字。

2.方案主要内容

(1)被征地的基本情况、有无耕地、面积、产值等;

(2)被征地单位的基本经济状况;

(3)征地补偿的标准及所涉及的其它费用;

(4)安置对象的去向等。

3.审查内容

(1)土地权属是否清楚、无争议;

(2)所有的补偿标准是否合法、符合规定;

(3)安置途径是否切实可行。4.报批

六、供地方案的制定

供地方案主要解决如何提供建设用地(划拨还是出让)、什么条件下提供建设用地的问题。供地方案批准后,建设用地报批过程就全部完成了。农地转用、征地与供地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应依据不同的法律条文。农地转用和征地直接体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供地方案应当既适用于农地转用和征地后的供地,也应适用于不需转用和征用的供地。

(一)编制供地方案的原则

1.供地政策导向原则

2.集约用地原则

3.批量转用后建设用地供应方案的编制原则

(1)主动供地原则

(2)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原则

(3)有偿供地与划拨供地相协调的原则

(二)供地方案的内容和结构

(1)基本情况部分

(2)适用政策部分

(3)技术审查部分

(4)辅助部分

(三)供地方案的实施

(1)实施的时间,应在农地转用和土地征用方案落实以后开始。

(2)供地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应根据用地批准文件,选择有资质的勘测单位进行勘测,划定边界,确定供地实际面积。

(3)颁发建设用地批准证书和划拨用地决定书。

(4)有偿方式的用地单位按规定支付土地出让金并上缴土地收益分成。

(5)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公告。

第四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一、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程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其程序一般包括:

(1)建设单位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预申请,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

(2)受理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3)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以及相关方案。

(4)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及相关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查合格后,报经该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将审查所需的材料及时送该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5)征用土地方案批准后,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6)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筑用地批准书》。

(7)土地使用者依法申请土地登记。二、建设用地的批准条件

(一)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确属必需占用农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3)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方案符合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规划且面积、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4)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必须符合单独选址条件。

(二)征用土地方案

(1)被征用土地界址、地类、面积清楚,权属无争议的;

(2)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3)被征用土地上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切实可行。

(三)供地方案(1)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2)申请用地面积符合建设用地标准和集约用地的需求;(3)划拨方式供地的,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4)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供地的方式、年限及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符合规定;(5)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必须符合规划、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三、农用地转用权、土地征用权、建设用地审批权的行使

第五节国有建设用地管理一、国有建设用地的范围

(1)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市内土地,城市规划区外现有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工矿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国营农场内的建设用地等。

(2)依法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和办理了农用地转用和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

(3)依法办理了农用地转用的国有农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永久属于国家,不可流动,而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动,即出让(或划拨)、转让、抵押等。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就是国务院授权市、县人民政府以国家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与受让人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指定的地块、年限、用途和其他条件让与土地使用者,并一次性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均可通过协议、招标、拍卖等三种方式取得政府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但国有土地所有权始终不变。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期满,用地者如不续期,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

1.拍卖

拍卖出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公开竞争性。

(2)“价高者得”

(3)对拍卖者和竞投者都有很高的要求

2.招标

招标出让是指在指定的期限内,由符合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书面投标形式,竞投某块土地的使用权,由招标人根据一定的要求择优确定土地使用者(受让人)的出让方式。

3.挂牌交易

4.协议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程序

1.事先预报

2.拟定方案

3.正式报批报批出让方案除正式报告外,还需附:

(1)《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呈报表》;

(2)地理位置图和规划设计;

(3)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或有关协议;

(4)土地使用条件》;

(5)《出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草本);

(6)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文件或意见。

4.组织实施

5.登记发证

6.备案建档三、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一)土地使用权转让概念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或称土地使用权人)在使用年限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等方式。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则

1.出让合同规定的全部权利和义务随土地使用权同时转移的原则

2.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产权相一致的原则

3.效益不可损原则

4.政府监督管理的原则(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形式

1.出售

2.交换

3.赠与

4.其他方式四、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在土地使用者依法缴纳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及其他费用后,国家将土地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划拨土地使用权没有期限的规定。

(2)划拨土地使用权支付的费用较低。

(3)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抵押,即不得流转。

(4)对划拨土地的用途不得改变,要改变用途需经批准。地籍测量概述1、地籍测量的性质和任务2、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3、我国地籍测量的沿革第一节地籍测量的性质和任务1.地籍测量借助于测绘、计算机等技术,对有关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分析利用的过程2.地籍测量的分类土地登记种类--初始与变更测量测量对象特征--农村与城镇地籍测量3.地籍测量的特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驶土地行政管理职能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为土管提供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技术标准既要符合测量学的特点,又要反映相关土地法律的要求现势性集成性具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和测绘知识第二节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1.地籍测量的任务和内容任务:根据土地登记经初始地籍调查依法确认的土地权属界址和使用状况,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测绘地籍原图、计算宗地面积并填写地籍登记表、地籍册和地籍卡,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LIS)基本内容:地籍控制测量界址测量测绘地籍图,面积量算与汇总建立并维护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2.地籍测量方法解析法--解析法地籍测量部分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地籍测量图解法--图解勘丈法地籍测量3.地籍信息管理目的:准确、快捷、现势性、方便利用方法:传统方法现代方法:GIS地籍平面控制测量1、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要求和精度2、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布设3、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网的施测与计算4、城镇地籍GPS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基本要求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本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有如下的主要特点:(1)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高--地籍图的比例尺较大(1∶500~1∶2000),保证界址点和图面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2)保证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地籍元素之间的相对误差限制较严(3)建立平面控制网多用导线测量--城镇地籍测量由于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房屋密集,视野不开阔(4)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必须有足够密度--为保证宗地勘丈的需要,满足细部测量的要求(5)高斯投影的长度变形是不可忽视--规程规定界址点的中误差为±5cm,当城市位于3°带的边缘时,可按城市测量规范采取适当的措施第一节.地籍平面控制网基本要求和精度

地籍平面控制网:

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

密度上要满足整个地籍调查区细部测量的要求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基本(首级)平面控制网图根平面控制网

一,布网的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