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报告目录TOC\o"1-2"\h\u7793一、引言: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基础理论 11206(一)基本概念、特点 126955(二)实施价值 232143(三)实施原则 38746二、明确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 422997(一)紧抓地方最迫切人才的需求,变革研究生培养方案 49551(二)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实现高层次法律职业技能提升 5670(三)将高端法律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实现法学教育与实务部门的无缝对接 69710三、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进路 723289(一)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711478(二)培养机制的创新进路 1014961四、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体系建设 1317790(一)评价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134205(二)评价体系的主体 145198(三)评价内容 158140五、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610335(一)培养基地门槛准入方面 1631794(二)培养模式方面 1811269(三)课程创新改革方面 1932475(四)激励政策方面 2029406六、总结 21一、引言: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基础理论(一)基本概念、特点1.基地的概念在百度词条中,"基地"是指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性地点,是某种活动的集中性支撑点。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教学也大力发展,办学空间和教育资源不断拓展较之前来说更丰富,渐渐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基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地"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向外突破发展。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主动汲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产学研发展。体现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开始与相匹配的行业、事业等的科研结合,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得人才培养偏向于实际应用。三是向内深化发展。是指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建设。2.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释义与内涵"培养"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有两个,一是用适宜的条件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二是训练,造就。那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概念,是指与研究生培养所紧密结合的平台或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产业园区、企事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等。3.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概念由上可知,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具体指与法学研究生培养所紧密结合的平台或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产业园区、企事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等。(二)实施价值1.提高培养规格,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者队伍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国策,必须得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者队伍。法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法学的教育中,关键是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协调。与法学本科教育相比,法学研究生的教育除完成基本的法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外,更加肩负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的使命与职责。首先,法学本科毕业生现已是供大于求,每年不断涌现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已经超过社会的需要;其次部分专业领域的法学专业人员急缺,高科技、知识产权、金融、涉外等方面的人才不足,绝大部分的法学本科毕业生系普通的综合法学专业毕业生,学得多而杂且不精。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加快,逐渐出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导师指导仍拘泥于传统的"学徒式"、质量培养考核体系欠合理、专业实践平台不足等诸多问题。2.明确培养目标,建设完善我国法学学科体系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我们要有底气、有自信。学科是法学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学位点是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二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因此,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设也必须重视对应的学位点建设。由于一方面法律职业尚未建立规范化职业培训制度,另一方面我国法学高等院校的师资人员缺乏实务经验,因此建议主要与实务机构联合培养,辅之以高校自主培养,以造就在法律实际领域的职业型、应用型的高质量法学专业人才。同时,建议采用"贯通式培养模式",将法学硕士学位逐步过渡为法学博士的阶段性学位,法学硕士不再另行成为法律博士的主要招生对象,而是作为法学博士的一个过渡身份。3.实现分类培养,进行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我国法学研究生的按期毕业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对法学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和学术成果要求设置不合理、法学研究生自身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同时,在我国法学学科博士层面的学位只有法学博士一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员来说,如果想要提升学历水平,也只能选择攻读法学博士。但是其实务的属性意味着较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的人员来说是缺乏精力和能力的,自然难以毕业。此时设置法律博士,在客观上就可以满足该群体的现实需求,同时法律博士可以联合培养单位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进行培养,既可以避免法律工作者好不容易挤上法学博士"独木桥"又恐落水的尴尬境地,又可以集中并结合法律实务部门的优势资源,培养实务型、应用型的高质量专业法治人才。(三)实施原则1.贯彻德法兼修原则法学研究生教育应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摆在法学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阐明党领导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逻辑,让学生深刻领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要坚持"德法兼修",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找准法学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着力点;阐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内涵,找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发力点;阐明法治与奉献之间的联系,找准法治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发光点。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到各项具体法律制度的研习中,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贯穿到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实施。2.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并重原则法学研究生培养应加深专业理论学习,以法学学科教学为主体,将法学专业教师、专业课堂和专业教学作为育人主阵地,并启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了解"中国问题"。在特定专业领域,通过导师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提升学生对疑难、复杂法律问题的研究能力。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研究、踊跃交流,努力探索"中国模式",发出"中国声音"。3.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伦理提升并重原则法律调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哪里有法制规范、哪里有法律程序、哪里有法律裁决,哪里就需要法学专业人才。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学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应着力于将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融入其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系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法治思维、职业谋划、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和环境适应等能力。应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加大对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力度,以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组织普法宣传、参与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培养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明确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一)紧抓地方最迫切人才的需求,变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我国研究生法学教育在重新明确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培养目标设计的独立性。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也应考虑法学教育的独立性。因此,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应从抽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中脱离出来,使之明确化,并且能够独立地体现法学的学科性和专业性。要保证培养目标的独立性,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能忽略其自身特点:培养目标的明确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时代性。培养目标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角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法学教育,法学知识,包括法学理论和具体法律规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教育方面,也应适应时代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目标。(2)创新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机械地将其确认为法律的使用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在法律条文之外的创新精神。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如何脱离实际空想、泛想,而是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及理论开拓的精神。燕树堂将此归纳为造就具有"法律头脑"的法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将机械的法律条文灵活运用,将死的法学理论进一步推动向前发展。(3)阶段性。法学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法学教育的层次有高低不同,法学本科、硕士及法律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都应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明确该阶段的培养目标,既不能以法学本科超越硕士层次,也不能将硕士水平降低到本科阶段。否则将导致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通才没有了,具有研究水平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明确本科阶段更注重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对整个法律体系的掌握。而硕士则注重对法学理论的掌握与进一步深造,到了博士水平,则更着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而与法学硕士处于相等地位的法律硕士由于其招生的特殊性,则既要注重其对整个法律体系的掌握及初中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其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总之,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科学的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教育体制具体设计的目的。第二,法学研究生的研究性。研究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从其字面含义而言,顾名思义,研究生是从事研究的学生,其研究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二是研究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因而最终要回归社会,为社会服务,所以研究生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其社会性。所以在确立研究生培养目标时,这两大特点不能忽视。在过去,由于法学研究生数量极其有限,而且竞争激烈,加上学生进一步深造之目的的单纯性,即从事理论研究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法学研究生阶段强调研究性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在现在的形势下,由于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现在的研究生仅相当于十年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对"贬值"及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导致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方向往实务部门。因而社会对研究生研究的性质提出质疑,认为硕士研究生阶段强调研究性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并无多大实际性意义,学术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体现了研究生研究性的特点,但忽视了其社会性,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相适应。但笔者认为,研究生的研究性特点不能抛弃,但另一方面,其研究性的特点要根据时代赋予其新的含义,它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研究性那样单纯地注重对理论的深入探讨,它也还应注重对一般的法律精神及法律基本原则、理论的理解及运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纠纷及引起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繁琐,仅依靠对法条的初步理解难以应付这些疑难案件,现代型的法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们也需要研究性、专业性的法官。所以研究生的研究性在目前的形势下也应强调,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二)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实现高层次法律职业技能提升法律职业是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无论是实践型法律职业,还是理论型法律职业,都是法律教育后的结果与选择。法律职业决定着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同时引导着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整个阶段的培养过程。法学教育要满足法律职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但是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制约,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应当建立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面将具体教学与科研工作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将"企业社会工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需求,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研究活动。在法学教学体系中,设置《社会学概论》等相关社会学课程,以促进法学、社会学交叉融合发展。在增强学生实务意识、提升其实务能力方面,该院还通过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学生进社区普法;开通法律援助热线,让学生在教师辅助下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三)将高端法律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实现法学教育与实务部门的无缝对接法学研究生教育应当以法律职业为重心,强调实务技能的传授,而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都被定义为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并非实务型人才。因此,在保证专业程度的同时,法学研究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对于法律实务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法学研究生定位为实务型人才的合理性。现有的法律职业入职培训也拷问着法学研究生的实务实习课程的必要性。对于将来能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学研究生,在其入职后一般都有专门的上岗培训。例如,我国《法官培训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拟任法官的人员,须接受预备法官培训"。第十五条规定,"预备法官培训应注重岗位规范、职业道德和审判实务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年。"从最高院出台的《全国预备法官培训实习大纲(试用)》看,预备法官的实习分为校内集中授课培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校外实习的总体时间不应少于8个月,学员要依次到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立案信访等部门进行实习。按照我国《律师法》第五条的规定,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是申请律师执业的条件之一。从这些规定看,从这些规定看,法官和律师的入职培训的时间要比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实务实习课程长。由于有充分的时间作保障,练习的机会就会增加。如果我们认可"学习技能需要做的是不断的练习,直到一项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则对于法律实务技能的掌握而言,法官和律师的入职培训显然要优于实务实习课程。从成本和效率考虑,由毕业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培训法律技能会更好,因为他们比法学院更了解市场和自己的需求,培训会更有针对性。因此,面对法官、律师等职业的入职培训,法学研究生的实务实习课程的必要性大受挫折。而如果实务实习严格执行,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基本养成,入职培训是否必要就要重新考量。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对于法律职业的入职培训与学生的实务实习没有进行体系性设计。当然,并不是所有法学研究生毕业后都能进入法官和律师行列。如果进入其它部门而又没有入职培训或培训时间较短,实务实习课程应该是必要且有益的。因为,理论上经过实务实习课程的训练,法学研究生就应具有前述"较熟练"的法律职业技能。这样,他们一入职,应该就可独立工作。综上,整体而言,有必要为法学研究生开设实务实习课程。但是,需要根据学生、法律实务等具体情况,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调整,以解决目前该课程实施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三、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进路(一)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日益提高的,温饱问题已经不是老生常谈了。现在教育方面的问题越来越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与其他国家对比过后,发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相对简单,仍然处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重点领域,特别是针对研究生教育此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由此需要予以重视,然而随着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和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我们目前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潮流,相关培养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缺陷与不足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高等院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由于当时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严重短缺,研究生教育定位在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人才以及注重对研究生学术标准、学术能力的锻炼。"先进的科学理论研究"是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培养目标,其培养模式和标准相对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大学招生的现状,尽管入学人数急剧增加,但研究生学习的水平和类别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对招收的研究生的培训继续遵循传统的学术高等教育模式;一些大学已经缩短了硕士生的培养、教育时间,总体而言,对硕士生的培养要求仍然与传统要求没有太多变化。硕士和博士教育还没有从总体一致性的角度触及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划分导致标准模糊。无论是研究生学术培养还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他们都坚持传统的学术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远离了社会需求。2.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也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中,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培养要求不协调成为了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目前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多的,特别是研究生一年级,还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但是在这些课程中,开设了许多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课程,对于专业能力培养不想关的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与本科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并没有加深、拓宽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当前的培养制度严重忽略了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完全考虑好我国当前社会和生产的需要,对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视不够。其次,当前我国研究生当前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欧美其他国家,可以说没有跟得上国际研究生培养的潮流,没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不前沿,还是传统的理论问题,课程体系过于硬性,没有较大的弹性和备用空间。难以协调。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仍然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实在是少之又少。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过少。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经常出现旷课的现象。另外,一个研究生培养专业常规来讲,只制定一种培养方案或培养模式,相对于其他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家来讲,其实是过于单一的。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世界上是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树叶的,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学生没有针对性或是以自身兴趣而设置培养方案的权利,这种"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培养方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如法学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是非常容易忽略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这就导致法学研究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普遍欠缺。3.导师指导仍拘泥于传统的"学徒式"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启蒙主要是受到德国和日本学徒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德、日的印记。当然,它的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有其选择的导师亲自指导。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如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而学徒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并不能在一毕业时就适合其岗位的相关要求和需要,实务能力水平偏低。"学徒式"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只精通一个学科,知识面、思维方式无疑受到限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缺乏团体协作的精神,难以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近几年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也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但从落实的情况看,"学术门户"现象仍比较严重,研究生培养仍停留在"学徒式"的师徒相传、各自为政的封闭框架中。4.质量培养考核体系欠合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方面很显然就是我国研究生质量培养考核体系欠合理。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情况看,虽然各培养院校或单位都建立有评价制度,但在国家层面。并没有统一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上,这就导致各培养院校或单位的评价制度不能突出不同高校以及不同学科的特色。主要出现的问题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书本上基础概念或者基础知识为主,忽略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创造性培养,忽视了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解决,忽视了当前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同时也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其二,对科研素质的评价太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具体的内容。如在中期考核中规定硕士生要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显然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5.专业实践平台不足法治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纵观世界上的法治发达国家,不管是民法法系还是普通法法系,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学教育在经验层面的实践教育,各有特色地与法律职业形成对接。而在中国,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的效果并不尽人意。首先,法学专业在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而各院校法学师资力量层次不齐,大多数法学院与校外司法机构、企业、律所合作机会少,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平台匮乏,使得在校研究生大多缺少实践经验,毕业后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抑或是进入企业从事法律事务工作都缺乏丰富的实践技巧、实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二)培养机制的创新进路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相应课程模块丰富课内实践教学比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意指在法学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上融入法学实践元素。从形式上主要包括专门开设法律研讨课、案例研习课、模拟法庭课程等,而从方法上又包括在专业基础课中开展案例讨论,课堂上开展辩论等,从内容上以真实案例、真实事件改编为主要授课提纲,课程直接对接模拟实战等。(1)案例教学课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教材,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不同形式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和疑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看法,作出定性和抉择,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案例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包括课堂讨论课、读书小组或者读书会、小型专题研讨课、案例研读会(通常是学生就某一具体案例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在小范围组会上发表,由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更深层次、更多重的分析)、问题与理论等多种形式。这些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有所交叉,不一定存在十分严格的界线,但是,共同特色在于以法律社会问题或案件为切入点,或者以现存的经典材料为阅读材料信息来源,在事先不强制给出所谓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或角色模拟,一步步分析问题、求解问题,并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法学实务课法学实务课,又称业务课,是旨在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各类职业能力的课程,属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政法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民法实务课、刑法实务课等,华东政法大学的民商事基本诉讼业务课程、劳动法律实务课等。法律实务课的开展与CBE理论联系紧密。CBE,即能力本位教育,指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体系,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CBE理论和法学实务课程的结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培养法学生独立行动方面的不足,同时解决案例教学和实习对专项能力培养的不足,课程尤其针对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培养目标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也着重强调解决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再者,弥补法学教材及学习资源的不足,引入不同部门,尤其是实务部门的教学资源,对提升法学生职业分析能力大有裨益。法学专业培养学生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这一点上,法学实务课的开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模拟法庭课模拟法庭课程是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有的高校直接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有的高校则将其作为某门课程学习中的一个实践教学的环节。模拟法庭的目标是以较为全面、逼真地进行诉讼活动,并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丰富的法学教育实践目的。鉴于模拟法庭主要是演练诉讼活动,所以较为适合作为学习程序法知识的手段。在模拟法庭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游弋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各个学科之间、各个专业之间,体会其中的普遍联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互相联系的原理往往会作为一个整体被加以利用,各种不同的主题也可能按任何顺序被反复使用。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聘请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组织模拟法庭课程,完成课程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实务人士的接触积累实践经验,拓宽眼界。2.通过校内外专家加盟,构建"一体两翼"特色团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建设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力。但由于当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人主要侧重科研、学术,导致大部分教师实务水平相对不足。对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像法学这类人文社科学科,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资配比上,要考虑吸收校外实务专家作为兼职老师,形成校内校外双向多维培养体系,以强化研究生实操水平。3.通过课上与课下"双结合",深化课程授课时效课堂外实践教学,其教学环境并不囿于学校、教室,而是以社会、专门部门为实践课堂,将教学融入更为现实化、职业化的法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战,积累丰富的法学实践经验,有助于法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的发展与提升。与课堂内实践教学相同的是,虽然课堂可能脱离校园而存在,但在课堂外实践教学中同样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课堂外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如下几种。(1)法律诊所法律诊所式教学,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其以反思哈佛法学院案例教学的弊端为契机,以为贫困者提供法律援助为基础,借鉴医院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模式,让法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在办公室内会见当事人、协助承办或诊断真实案件的法学学习模式。学校的"诊所式"教学模式以学校内部师资为依托,以真实的社会主体为服务对象,对法学生而言具有直接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事具体实际的法律服务项目,接见当事人,为客户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在能力足够且合适的情况下可以代理各种法律事务,让学生进行实战操练,通过现实生活下各种特定化的场景,培养对具体法律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诊所式"教学所具有的突出的"实战性"特点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案件里由于不设固定的解决答案,鼓励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法律援助基于每个人在国家司法面前的平等性,法律援助的开展对于弱势群体具有保障其合法权益的价值。法律援助面对的主体是因经济贫困等因素而缺少维护自身权益能力的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减少或者免除收费的方式,为其提供法律帮助。作为实现普遍公正和法律上人人平等、维护公民基础权利的国家行为,在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在司法体制中地位突出。根据《律师法》的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律师。近年来我国律师人数虽有增长,但与大幅度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相比,呈现人数与需求极度不匹配的状况。而高校学生资源充沛,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满足于课堂,对此,充分使用高校人才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法律援助服务领域的供求矛盾。2003年7月16日通过的《法律援助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明确国家鼓励开展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各高等院校可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设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援助部门。在以高校平台为依托,学生通过三种途径参与其中:第一,学生以法律顾问者的身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信息解答;第二,以代书人的身份为当事人代写起诉书、上诉状等法律文书;第三,以代理人身份代理简单的民商事案件。当存在学生在接触案件、调取证据、与当事人见面和代理出席法庭等过程中不能单独进行的行为,学校可招募部分校外专业法律从业人员和本校通过法律职业考试的教师给予指引与帮助来弥补。(3)法律实习法律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主要实习负责人的指引下,从事一定内容和数量的司法实务工作以检验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综合使用法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洞察司法实践,以此掌握相关的实际工作技巧和有关的社会技能,从而积累实践经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法律实习的期限从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一般在寒假和暑假进行,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在实际的单位或部门辅助从事一些具体的法律实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大多数法学院校都会选择与从事法律相关的单位合作,例如法院、各类律所,方便在校学生接触真实案件,感受并熟悉法律程序运作的过程。在这之中,法院和检察院是主要实习基地。为有效提升法学院学生实习效果,学校一般会与法院和检察院共建法学院实习与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与共建的司法机构制定实习指导规则,将接纳高校法学院学生来法院和检察院的流程规范化、体系化。实践证明,与司法机关共建法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规范学生实习活动,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技能和法律职业素质的途径。除此之外,学生自发选择的实习基地还包括各大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也包括法学院与相关律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开展法学生实习的项目。四、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体系建设(一)评价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法学实践教育运行的评价,其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也能及时了解这一教学模式运行的情况,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及时对所釆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保证法学实践教学的高效运行。我国各高校的法学实践教育尚在发展初期,对于法学实践教育运行中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没有系统化。没有评价就没有提升,没有比较就很难取得进步。因此,要提高法学实践教育的质量、实现法学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又能让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建立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确保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可操作性,让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真正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标。(二)评价体系的主体在法学实践性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在确定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时,要将各种关系主体都考虑进来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些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领导者和其他人员。1.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法学实践教育教学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后,学生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更有体会,所以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学生也更有发言权。所以,要让学生对法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对这些反馈进行及时的回应。这些评价可以是对于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校在法学实践教育环节的评价。2.教师在法学实践教育教学的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校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活动所需的场所和条件,教师在遵守学校相关制度的前提下,依照教学内容釆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了一种过渡的作用。他们能够认识到学校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哪些设施或者制度存在不足,同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有所了解,所以让教师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是非常重要的。3.领导者领导者是指在学校或者实务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实践性教学的部门或者人员。他们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他们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与资源支持。让领导者参与教学评价不仅能起到对教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更能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4.其他人员其他人员包括校外专家、同行、实践过程中的当事人等,他们在头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与参与者的接触或者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对参与者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三)评价内容法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各主体基于自身角色、地位、认知的不同,对教学评价内容的范围也就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主体的评价一般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指实践性教学的场所、设备等物质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全,是否能满足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需求。软件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考试评价、效果评价、制度评价等。其中软件方面的建设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仍处于薄弱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摆在重要位置。1.考试评价考试评价是指在法学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采取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测评。考试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考评,也包括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对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核是让学生在具备了一定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符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提升他们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而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也不可或缺。只具有较高的法律实践技能却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这种人并不能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更不能去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而只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却没有相应法律技巧的人,他们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相较于两者兼具的人来说,他们的贡献也只能是有限的了。2.效果评价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评价可通过问卷、座谈、总结等方式进行。教师的评价也包括自我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可通过工作总结、学生评语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和工作态度、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效率和能力等,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育理念,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3.制度评价制度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与法学实践教育相关制度的考核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制度评价既包括对正式制度的评价,也包括对非正式制度的评价。通过对制度的评价,及时对制度作出调整与变革,使制度能高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对于那些不符合实际教学情况、不能对法学实践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应及时修正。参与制度评价需要制度践行主体的多方参与,他们对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更为了解。评价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五、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保障措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指在国家授予学位的普通高等院校与单位或机构之间共同参与建设的一种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认为是实施我国研究生自主创新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信息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作为主要出发点,以国家授予学位的普通高等院校联合国内外具有良好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所或其他单位,建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中在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研究前景的项目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课题为基础或支撑的综合型研究生培养服务平台。其宗旨在于大力推动和鼓励我国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科技、生产等各方面的整合,广泛地吸纳国家和社会的优质资源,强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对研究生培养教育机制的现代化、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对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水平。(一)培养基地门槛准入方面法学专业的研究生的课程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其所要求的培养方向主要是指通过一套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理论,使得学生能够成为以扎实的法律理论和体系化的知识为基础,有独立学术探索能力、可以投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去,成为有远大抱负和强烈的责任感的高级法学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要具有与法学研究生专业的对应性,与法学研究生就业方向做到紧密关联。就目前而言,我国普通在职高校法学研究生毕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部门、公检法机关或监察机关、公司法人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对于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设置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与司法机关的不同属性和特点,从满足教学和法律实践基本需要出发,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选择,还应允分考虑到其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能否为学校所属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作为一个高层次、应用型、复合类人才培育的平台,基地建立的目标不只是通过依靠大型企业来解决研究生校外专门课程的实际存在问题,而是建立起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人才培育发展为主体和目标,学校和企业两者双方共同参与的综合性人才培育运行机制。因此法律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的组织构建必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才可以被我们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1.专业技术人员我国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所实施的制度是导师负责制,那就意味着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涉及研究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都需要导师的参与。所以,研究生教育联合培训基地所必要的首要条件便是必须拥有一批能够切实地指导研究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应具备相当多的在法律相关行业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及一批在法学学术上造诣颇广且具备指导研究生能力的高级人才。如律师事务所若作为联合培养基地,那么该律所中应该有相当比例的具有多年职业年限和办案经验的资深律师,如司法机关作为联合培养基地,那么应该由该机关中具有多年办案经验的法官或检察官担任法学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导师。基地导师,也可以称作是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法律实践、学术交流等工作,指导中应重点突出法律专业知识和基地培养的特色,如司法机关成为法学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那么就应该重点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如判决书和裁定书的撰写;如律师事务所成为法学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那就应该重点培养律师的实务技能,如与当事人沟通的技巧和起诉状的书写。以此为基础来充分体现联合培养基地的优势和特色,来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在教学和实践等各个领域的培训。2.科学研究成果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必须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应该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研究技术能力,应该在近几年中曾多次获得相当级别的科研奖励,或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等期间发表过一定程度数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出版了一定程度数量的相关学术专著,或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较显著的成绩和贡献的。3.合作单位性质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是培养硏究生能够利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在合作单位或机构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单位的性质、实践条件、保密条件。高校应该选择贴近法学研究生就业方向的单位或机构作为联合培养单位来联合培养研究生。如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通辽市检察院挂牌成立4.工作条件针对工作条件,拟建设的联合培养基地应拥有可供研究生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正如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良好的条件才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2017年,习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引进高校,加强相关实际工作者的交流。为此,法学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就要求重点向法律事务部门倾斜,如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单位。同时联合培养基地还要具备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落实相关的办公用品,落实学习期间的住宿安排,同时,联合培养基地应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或科研补助等相关的物质性报酬。提供研究生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5.管理与规章制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使用并不是短时间的培训,而是需要持续性的使用,所以需要有相关的规则制度。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学位条例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来制定联合培养基地关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落实、执行相应计划与制度。因而合作双方须结合基地和专业的实情及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制定详实的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培养细则。(二)培养模式方面目前,校友和导师个人资源是联合培养基地多数采用的,往往就是在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之初有联系,之后因而高校或企业很难维持长久合作的主动性。从导师管理看,缺乏校內外导师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政策制度,导致导师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关注度不高,甚至对联合培养工作存在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相关单位联合培养基地组织的学习交流,不愿意与校外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法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教育培养模式应当始终以坚持社会需要和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以院校为主体的联合培养模式机制。充分挖掘和调动合作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联合培养基地的教育模式。学校应当依托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健全联合培养基地全程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去,让联合培养基地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从研究生的招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全流程、多个环节的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基地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基地培养期间的细则,包括培养过程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己在基地期间的培育过程的监督。积极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期间的各项考核,通过采用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促进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杜绝联合培养基地成为"形象工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氧化助焊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聚乙烯塑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单角油压式切圆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碳纤维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油毡真空吸水测定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数显式门窗疲劳实验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压延刺孔板波纹填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彩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春毫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08月吉林吉林银行社会选聘分行公金业务零售业务副行长(行长助理)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公务员劳动合同范本社保福利全面保障3篇
- 2025年内蒙古包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8地星球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必刷)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8物(科)期末】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 国家安全知识教育
- 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