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儿童药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说明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儿童用药市场已由2005年的454亿元,快速攀升至2015年的1,2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3%,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然而,从消费结构来看,药品说明书标明儿童用药的仅占整个市场的50%左右,远超过一半的消费是直接通过减量使用成人药品,对用药儿童潜在的健康影响已不容忽视。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国内药物生产批文近17万条,但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仅4,039条,涉及品种658个。从药品分类来看,化学药1,522个,中成药2,575个。从中成药治疗领域来看,呼吸系统治疗领域和消化系统治疗领域最多,分别为1,413和783个。同时,国内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寥寥无几。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不超过30余家。国家卫计委药政司2011-2012年开展的《儿童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显示,15家样本儿童医院使用药品品种数1,098种,儿童专用药仅有45种,占比4.1%;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共455种,占比41.44%,因此,在儿童用药整体市场儿童专用药与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占比仅50%左右。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4683.0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276.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80%;建设期利息156.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7%;流动资金3249.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13%。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9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5124.22万元,净利润2964.7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2.13%,财务净现值78.2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92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市场分析 7一、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7二、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3三、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 19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说明 22一、公司基本信息 22二、公司简介 22三、公司竞争优势 23四、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25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2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25五、核心人员介绍 26六、经营宗旨 27七、公司发展规划 28第三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34一、我国儿童用药行业发展概况 34二、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37三、咽喉疾病中成药市场 38第四章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41一、项目选址原则 41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41三、创新驱动发展 45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47五、产业发展方向 49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54第五章建筑技术分析 56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56二、建设方案 56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58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58第六章人力资源分析 60一、人力资源配置 60劳动定员一览表 60二、员工技能培训 60第七章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62一、环境保护综述 62二、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2三、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65四、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65五、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66六、营运期环境影响 66七、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67第八章安全生产分析 69一、编制依据 69二、防范措施 70三、预期效果评价 73第九章招投标方案 74一、项目招标依据 74二、项目招标范围 74三、招标要求 74四、招标组织方式 75五、招标信息发布 76市场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通过多部门、多层次政策优惠和扶助,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11月7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要求,在中成药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随着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18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的公告》,科学规范中药分类管理和经典明方的研发注册申请路线,加大对传统中药经典的传承支持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2)国家对儿童用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一是在新药评审方面,通过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建立鼓励研发创新机制和鼓励开展儿童用药临床试验,加快儿童用药的申报审评,促进研发创新;二是在定价方面,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儿童专用剂型可单列代表品,不受成人药品定价水平影响;三是在生产方面,优先支持儿童用药生产企业开展产品升级、生产线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在药品剂型选择方面,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用药方面的特色优势,坚持中西药并重的同时,提高中药的使用。(3)全民医保带来需求扩容在城市公立医院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促使我国医药行业步入更健康的轨道,基层医疗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为主体的基层医疗体系。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1.00万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738个,其中:医院33,75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6,16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149个,乡镇卫生院36,166个,诊所和医务室239,675个,村卫生室620,619个。同时随着分层诊疗的不断推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占比达到78.86%,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18.06%;在县级公立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78.92%和26.24%;在城市社区卫生中心(站)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91.91%和49.76%;在乡镇卫生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91.27%和58.30%。(4)医疗改革为中医药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随着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配套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医药收入分开,取消医院药品加成,实现彻底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体制,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降低药品整体价格。在传统的“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药品销售加成的存在是医院偏好使用高价药的症结所在,因此导致整体价格偏低的中成药医院用量较低。一旦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机制被切断,医院就失去了使用高价药的动因,同时随着医院药占比的控制,价格较低并且疗效好的中成药和化学仿制药在医院的使用量将提升。同时,我国医保制度规定,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甲类医保报销100%,乙类医保报销70%-80%,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有利于其在医院的销售增长。2017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西药和中成药共收录药品2,535个药品,较2009版增加384个;其中中成药目录共1,238个药品(含民族药88个),较2009版数目增加251个品种,增幅超过西药部分。因此,我国医疗改革将会促进中药在医院终端的销售,中药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二孩政策”、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13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使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2013年的1,600万人增长至1,687万人,出生率从12.08‰增长至12.37‰;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的落实,全年新生儿人数达到1,786万人,同比增长7.29%,人口出生率达到12.95‰,可以预见我国未来将迎来新的一轮婴儿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95亿人,人口增长率下降至0.38%,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1.94%,已超过国际7%的老龄化比例,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2000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2020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57,998.30亿元,较2017年的51,598.80亿元增长达12.40%,人均卫生总费用4,148.10元较2017年的3,712.20元增长11.74%,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39%。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4,551元,提升至2018年的25,974元,年均复合增长达.8.63%。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民众对于医疗保健的意识不断提升,2018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已达1,685元,占到居民人均支出的8.5%,较2017年增长了16.13%。(6)我国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国内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民族医药文化,在华人社会及其他民族中得到广泛认同。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与文化优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成药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2、不利因素(1)行业存在无序竞争我国中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相比,我国中药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重复生产严重。传统普药品种的生产厂家众多,较多企业缺乏规模优势,竞争手段单一,价格战比较激烈,这使得中药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仍然不容忽视,假冒、伪劣药品依然存在,阻碍行业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中医药行业规范程度加深,药品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对药品疗效、安全性的愈发重视,未来行业环境有望不断改善。(2)研发能力不足相比欧美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占营收比例并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医药制造行业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投入专业化人才,同时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产出不确定性高,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承担较大的研发投入。传统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对中药学理论和文化的继承不足,对传统中药经典名方的挖掘不力,对中医药方制剂的创新不够,缺乏具备中医药创新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通过多部门、多层次政策优惠和扶助,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11月7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要求,在中成药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随着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18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的公告》,科学规范中药分类管理和经典明方的研发注册申请路线,加大对传统中药经典的传承支持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2)国家对儿童用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一是在新药评审方面,通过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建立鼓励研发创新机制和鼓励开展儿童用药临床试验,加快儿童用药的申报审评,促进研发创新;二是在定价方面,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儿童专用剂型可单列代表品,不受成人药品定价水平影响;三是在生产方面,优先支持儿童用药生产企业开展产品升级、生产线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在药品剂型选择方面,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用药方面的特色优势,坚持中西药并重的同时,提高中药的使用。(3)全民医保带来需求扩容在城市公立医院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促使我国医药行业步入更健康的轨道,基层医疗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为主体的基层医疗体系。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1.00万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738个,其中:医院33,75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6,16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149个,乡镇卫生院36,166个,诊所和医务室239,675个,村卫生室620,619个。同时随着分层诊疗的不断推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占比达到78.86%,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18.06%;在县级公立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78.92%和26.24%;在城市社区卫生中心(站)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91.91%和49.76%;在乡镇卫生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国家医保、国家基药目录药品占比分别为91.27%和58.30%。(4)医疗改革为中医药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随着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配套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医药收入分开,取消医院药品加成,实现彻底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体制,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降低药品整体价格。在传统的“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药品销售加成的存在是医院偏好使用高价药的症结所在,因此导致整体价格偏低的中成药医院用量较低。一旦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机制被切断,医院就失去了使用高价药的动因,同时随着医院药占比的控制,价格较低并且疗效好的中成药和化学仿制药在医院的使用量将提升。同时,我国医保制度规定,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甲类医保报销100%,乙类医保报销70%-80%,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有利于其在医院的销售增长。2017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西药和中成药共收录药品2,535个药品,较2009版增加384个;其中中成药目录共1,238个药品(含民族药88个),较2009版数目增加251个品种,增幅超过西药部分。因此,我国医疗改革将会促进中药在医院终端的销售,中药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二孩政策”、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13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使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2013年的1,600万人增长至1,687万人,出生率从12.08‰增长至12.37‰;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的落实,全年新生儿人数达到1,786万人,同比增长7.29%,人口出生率达到12.95‰,可以预见我国未来将迎来新的一轮婴儿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95亿人,人口增长率下降至0.38%,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1.94%,已超过国际7%的老龄化比例,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2000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2020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57,998.30亿元,较2017年的51,598.80亿元增长达12.40%,人均卫生总费用4,148.10元较2017年的3,712.20元增长11.74%,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39%。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4,551元,提升至2018年的25,974元,年均复合增长达.8.63%。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民众对于医疗保健的意识不断提升,2018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已达1,685元,占到居民人均支出的8.5%,较2017年增长了16.13%。(6)我国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国内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民族医药文化,在华人社会及其他民族中得到广泛认同。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与文化优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成药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2、不利因素(1)行业存在无序竞争我国中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相比,我国中药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重复生产严重。传统普药品种的生产厂家众多,较多企业缺乏规模优势,竞争手段单一,价格战比较激烈,这使得中药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仍然不容忽视,假冒、伪劣药品依然存在,阻碍行业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中医药行业规范程度加深,药品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对药品疗效、安全性的愈发重视,未来行业环境有望不断改善。(2)研发能力不足相比欧美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占营收比例并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医药制造行业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投入专业化人才,同时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产出不确定性高,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承担较大的研发投入。传统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对中药学理论和文化的继承不足,对传统中药经典名方的挖掘不力,对中医药方制剂的创新不够,缺乏具备中医药创新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1、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概况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的心脏、大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统称。心血管疾病属于循环系统疾病,以冠心病为主,还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脑血管疾病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严重,病种多,病程长,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2、心脑血管疾病在中成药市场中的地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作用特点体现为多靶点,其活血化瘀的治疗功效能够对人体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产生综合的改善作用,其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非常适合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而且中成药长期使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因此较化药在心脑血管领域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3、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从我国居民疾病死亡专率及死因构成来看,2017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合计死亡率达2.68‰(城市)和3.12‰(农村),死因构成中占比居首位,分别达到43.56%(城市)和45.91%(农村),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人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占比均过半,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日益明显,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催生出了心血管系统用药市场的巨大空间与增量。2011-2015年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由714.52亿元增长到1,188.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57%。2015年心血管系统用药总体规模2,562.01亿元,较2014年增长8.4%,份额占比为18.6%,在全部14个药品大类中位列第一,其中,化学药市场份额为52.0%,中成药市场份额为45.4%,生物制剂2.6%2,中成药市场份额已接近化学药。按照给药方式分类,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主要有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两类。口服剂型中成药主要针对病情较轻的心脑血管疾病,以预防、缓解治疗为主,该品种的销售额由2011年的298.5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510.8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37%;注射剂型中成药在该市场占主导地位,该品种的销售额由2011年的415.98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677.8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2.98%,占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总规模的50%以上。但随着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地不断推进,以及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限制,未来口服剂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将具备良好的增长空间。项目建设单位说明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2、法定代表人:林xx3、注册资本:82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1-3-127、营业期限:2011-3-12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9、经营范围:从事儿童药品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公司简介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公司竞争优势(一)自主研发优势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整合各平台优势,构建全产品系列,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顺应行业一体化、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年积累,公司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性能,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公司结合国内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升级技术,充分体现了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公司已有多项产品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在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公司还十分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二)工艺和质量控制优势公司进口大量设备和检测设备,有效提高了精度、生产效率,为产品研发与确保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公司是行业内较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根据市场及客户需要通过了产品认证,表明公司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高端客户的要求,而且部分产品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能够跻身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日常生产中,公司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客户服务等流程,保证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产品种类齐全优势公司不仅能满足客户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而且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定制生产规格、型号不同的产品。公司齐全的产品系列,完备的产品结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公司来说,实现了对具有多种产品需求客户的资源共享,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客户粘性。公司产品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强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起到了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的作用。(四)营销网络及服务优势根据公司产品服务的特点、客户分布的地域特点,公司营销覆盖了华南、华东、华北及东北等下游客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并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经销商网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达到快速响应的效果。公司拥有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在各区域配备销售人员,建立从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到客户服务的多维度销售网络体系。公司的服务覆盖产品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公司多名销售人员具有研发背景,可引导客户的技术需求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及时、深入的专业技术服务与支持。公司与经销商互利共赢,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经销网络较为稳定,有利于深耕行业和区域市场,带动经销商共同成长。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6176.924941.544632.69负债总额3488.542790.832616.40股东权益合计2688.382150.702016.29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12614.6710091.749461.00营业利润2410.451928.361807.84利润总额2120.271696.221590.20净利润1590.201240.361144.9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90.201240.361144.94核心人员介绍1、林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谢xx,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1994年5月至2002年6月就职于xxx有限公司;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3、黄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4、丁xx,中国国籍,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2003年5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3月起至今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5、谭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职于xxx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经理。2011年3月至今历任公司监事、销售部副部长、部长;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6、曾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7、黎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8、秦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经营宗旨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依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以专业经营的方式管理和经营公司资产,为全体股东创造满意的投资回报。公司发展规划(一)发展计划1、发展战略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正在转变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公司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经营理念,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为重点,致力于构造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经营目标目前,行业正在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染整技术,保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按照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规范公司运行,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二)具体发展计划1、市场开拓计划公司将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根据下游行业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以新技术新产品为支撑,加快市场开拓步伐。主要计划如下:(1)密切跟踪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建立市场、技术、生产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2)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强销售队伍建设,优化以营销人员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加强品牌建设,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途径,扩大公司知名度,增加客户及市场对迎丰品牌的认同感;(4)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省内外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2、技术开发计划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将重点围绕提升产品品质、节能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展开。公司将在现有专利、商标等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技术研发成果整理并进行相应的专利申请,通过对公司无形资产的保护,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维护。为保证上述技术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公司将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研发队伍素质,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积极参加行业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开发能力。3、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培育、拥有一支有事业心、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人才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为此,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培育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2)加强与高校间的校企人才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3)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4)积极探索员工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企业并购计划公司将抓住行业整合机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竞争优势,整合有价值的市场资源,推进收购、兼并、控股或参股同行业具有一定互补优势的公司,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5、筹融资计划目前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生产线建设、技术改造、科技开发、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均需较大的资金投入。公司将根据经营发展计划和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资产结构、资金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满足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筹措资金。(三)面临困难公司资产规模将进一步增长,业务将不断发展和扩大,但在战略规划、营销策略、组织设计、资源配置,特别是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公司今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管理、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也使公司面临较大的人才培养、引进和合理使用的压力。公司必须尽快提高各方面的应对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实现各项业务发展目标。1、资金不足发展计划的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公司融资手段较为单一,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成本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难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将成为公司发展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如果不能顺利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公司的发展计划将难以如期实现。2、人才紧缺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高级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将影响公司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能否尽快引进、培养这方面人才将对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司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四)采用的方式、方法或途径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实现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公司拟建立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渠道单一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为公司未来重大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筹集所需资金,确保公司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联系,构建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及时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缓解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1、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对经营规模快速提升面临的挑战公司现有人员在数量、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将不能完全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公司需加快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确保高素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满足公司发展需要。为此,公司拟采取下列措施:1、加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通过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公平有序的职业晋升机制,吸引优秀的技术、营销、管理人才加入公司,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2、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保持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3、加强年轻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增强公司人才队伍的深度和厚度,形成完整有序的人才梯队,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2、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公司将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密切跟踪印染行业政策及最新发展动向,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开拓高端市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项目背景及必要性我国儿童用药行业发展概况1、我国儿童用药适用群体及儿童疾病概况(1)我国儿童用药适用群体儿童用药指应用于儿童患病所使用的药物,包括专门针对儿童的专用药品或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我国医学界对儿童年龄的定义介于0-14岁,狭义的儿童用药指说明书中仅针对儿童使用的药品,广义的儿童用药指成人和儿童都能使用的药品。儿童机体尚未发育成熟,与成人在生理上具有显著不同,不适合直接使用成人用药。(2)我国主要儿童疾病及用药情况儿童疾病分布较为集中,我国儿童患病的三大种类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因此儿童用药市场中销量最大的产品均为常规用药,其中抗感染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胃肠用药超过儿童处方药总销售额的70%。2、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需求超千亿但有效供给不足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儿童用药市场已由2005年的454亿元,快速攀升至2015年的1,2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3%,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然而,从消费结构来看,药品说明书标明儿童用药的仅占整个市场的50%左右,远超过一半的消费是直接通过减量使用成人药品,对用药儿童潜在的健康影响已不容忽视。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国内药物生产批文近17万条,但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仅4,039条,涉及品种658个。从药品分类来看,化学药1,522个,中成药2,575个。从中成药治疗领域来看,呼吸系统治疗领域和消化系统治疗领域最多,分别为1,413和783个。同时,国内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寥寥无几。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不超过30余家。国家卫计委药政司2011-2012年开展的《儿童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显示,15家样本儿童医院使用药品品种数1,098种,儿童专用药仅有45种,占比4.1%;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共455种,占比41.44%,因此,在儿童用药整体市场儿童专用药与包含儿童用法用量的占比仅50%左右。(1)儿童用药研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儿童用药的研发需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临床试验,且对疗效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增加了临床试验的风险和难度。截至到2018年12月,CFDA上列出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名单”显示临床研究单位共有825家,但其中具备儿科试验资格的临床研究单位只有80多家,而且专业分布并不均衡。同时,儿科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时间较普通新药要长,普通新药需要10-12年时间,而儿科新药则需要14-16年,儿童用药的研发周期明显超过普通新药。(2)药物评价难度大药物上市要经过人体试验,但依据国际伦理准则,不是所有的药品都可以在儿童身上做试验。同时,儿童新药评审要求更为严格,获批通过率较低,给儿童药物的研发与上市带来了困难。(3)生产局限性大儿童用药作为一种专科药物,仅局限于儿童,尽管儿童用药市场规模较大,但是由于部分儿童用药被成人药品减量所替代,使成人药品挤占了儿童用药市场,儿童用药市场竞争加剧。同时,儿童患病多集中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等领域,这些药物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不利于企业统筹安排全年生产。3、我国儿童用药未来市场容量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儿童人口基数将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造成儿童发病率上升;国家日益重视儿童用药问题,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儿童药物的研发创新,加快儿童用药注册申请的审批速度,加强儿童用药的政策扶持,优先将儿童用药纳入医保。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和医疗投入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儿童用药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根据南方所的预测,未来我国儿童用药销售规模将继续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以年化10%增长率测算,到2020年我国儿童专用药规模将接近1,079亿元,加上减量使用的非儿童专用药,儿童用药需求总规模接近3,000亿元。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概况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医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57,998.30亿元,较2017年的51,598.80亿元增长达12.40%。《2018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26.00亿元,同比增长12.2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30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35.86亿元,同比增长9.9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9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5.02个百分点;2017年1至9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36.45亿元,同比增长10.09%。2016年11月7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0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10%,占工业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预计到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咽喉疾病中成药市场1、咽喉疾病中成药概况咽喉疾病是咽部疾病和喉部疾病的统称。咽部的生理解剖结构包括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喉部包括喉软骨、喉连接部、喉肌和喉腔,这些部位的疾病统称为咽喉疾病。狭义的咽喉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等,临床表现为咽喉充血、咽喉疼痛、有炎性分泌物、声嘶、吞咽困难、局部溃疡或脓肿等,严重时可伴有发烧、白细胞增多等全身性症状。我国传统药物在咽喉疾病的药物治疗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化学药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细菌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局部使用碘剂或阴离子制剂杀菌,补充维生素等。相比之下,咽喉疾病中成药的品种则非常丰富。中医认为咽喉疾病的病机为脏腑虚损,虚火上炎与咽喉而致,或者风热喉痹,余邪滞留等引起,治疗原则以养阴利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随着医药信息广泛传播及普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对慢性咽喉疾病有效,患者接受度高,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可相对较长期使用。2、中成药成为我国咽喉疾病的主要用药类型随着我国中成药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使得大众对中成药的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有所了解,中成药逐渐成为人们用药时的首选类型。由于咽喉疾病属常见病和多发病,中成药以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少等优势在治疗咽喉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咽喉用药领域优势较为明显。根据米内网监测数据显示,在咽喉用药零售市场中,中成药的市场份额占八成,且逐年上升,2016上半年达84.6%。3、咽喉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发生,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已显著下降;同时,随着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活习惯的不规律,人们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咽喉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7年,我国咽喉疾病中成药总体市场销售额已从72.07亿元增长到148.5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2.81%,整体增长速度较快,市场成长性良好。根据南方所预测,到2022年我国咽喉疾病中成药市场销售额在245.49亿元左右,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10.56%左右。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建设区基本情况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是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70.44万人,常住人口81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33%。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逍遥津、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最爱阅读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誉。2018年9月,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2018中国内地城市综合排名17名。2019年6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开通运行。2019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623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增长7.6%;财政收入1432.4亿元、增长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进出口总额322.1亿美元、增长4.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404元、22462元,增长9.5%、10.2%;城镇登记失业率2.8%。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商事制度改革、财政预算管理、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和巢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蜀山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高新区打造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等7项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激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按下创新快进键,跑出开放加速度,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我们要坚守初心使命,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百姓受益。我们要坚决补齐短板,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控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质量更高、成色更足。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从合肥看,人均生产总值将由1万美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社会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上进入现代都市区发展新阶段,在对外开放上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在环境建设上进入生态优先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上进入攻坚冲刺和规范成型新阶段。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对合肥发展有利。一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智能制造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为合肥发挥科教优势,加速融入全球发展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供了宝贵机遇。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的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合肥作为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合肥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三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随着合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凸显了区位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加了商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四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创新试点,为合肥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集中精力解决好制约和影响合肥科学发展的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一是提升城市地位面临新挑战。地区和城市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合肥城市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有限,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二是发展动力转换面临新挑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比重不高,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三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城区与县域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较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五是维护社会公平面临新挑战。富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多元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对提高施政水平和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驱动发展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思路,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五)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为抓手,制定实施“互联网+”合肥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工业链、物流链等,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发展。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发展大数据信息安全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城融合、集聚布局、集群发展”思路,突出点轴开发,推进网络开发,努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沪宁合发展主轴西段。优化新型工业布局。强化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以及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突出点轴开发,推进网状开发,形成“四极两廊五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空间新格局。以主城区为核心,实施高密度高层次开发,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空间布局紧凑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充分发挥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中心,以开发区为载体,以重点镇为补充,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主导、适度多元,合力推进网络开发,实现产城融合。完善主城区与县域各节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流动,降低商务成本;加强分工合作,着力培育全产业链,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巢北、庐南产业基地等战略后备空间,提升完善产业网络布局。1、四大发展极。——西部发展极。以高新区为核心,覆盖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汽车、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在高新区规划建设“双创特区”,加快构筑一批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众创空间等“双创”服务平台。加快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及自由贸易、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航空产品配套、航空食品加工等航空关联产业。支持并推动蜀山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北部发展极。以新站区核心,覆盖双凤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肥东经济开发区等,突出“芯屏器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和工程机械、安全食品、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培育打造全球最大、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支持并推动双凤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南部发展极。以经开区为核心,覆盖桃花工业园、合肥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等区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保区,支持并推动桃花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花岗等一批特色乡镇工业集中区提质发展。——东部发展极。以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汽车、电子电器、建筑产业化、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承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和高新技术能力。推动合巢经开区与巢湖市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一体联动发展。支持居巢经开区跨裕溪河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富煌工业园转型升级。2、两大产业走廊。——江淮运河产业走廊。以江淮运河为主轴线,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柏堰工业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空港经济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主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用电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力争把江淮运河产业走廊打造成为合肥经济支撑带。——东北部产业走廊。以合芜铁路为主轴线,以新站区为中心,依托综保区、庐阳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北部新城、包河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巢北产业新城,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型化工以及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突出产城融合,力争把东北部产业发展轴打造成为合肥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爆点和国家级产城融合的标志区。3、五条产业带。——合六产业带。依托高新区,以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空港经济示范区等重要节点,沿合六公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临空产业,强化与六安联动发展,打造合六产业带,提升西向辐射带动力。——合铜宜产业带。依托经开区,以新港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同大汽配园、庐城经开区、龙桥工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沿合安公路,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冶金、矿业采掘等产业,强化与铜陵、安庆联动发展,打造合铜宜产业带,提升南向辐射带动力。——合淮产业带。依托新站区,以双凤开发区、双凤双墩拓展区、下塘工业园区、水湖工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沿合淮公路,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重化工业,启动建设合淮共建区,打造合淮工业走廊,形成合淮产业带,提升北向辐射带动力。——合芜产业带。以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富煌工业园、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以及规划中的巢北产业新城为重要节点,沿合巢公路,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机械加工、新型化工、安全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合芜产业带,提升东向融合带动力。——合宁产业带。依托合宁高速等交通廊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电子机械、非金属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合肥对接南京的主轴产业带,辐射带动皖东地区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布局。整合空间资源,引导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实施“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动东进西出”战略,积极构筑“一核引领、一圈提升、多区联动”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一核”,即主城区,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商务商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行业,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一圈”,即环巢湖文化旅游圈。深度挖掘和整合提升沿巢湖区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半岛国际慢城旅游区、半汤和汤池温泉养生旅游区、三河古镇文化旅游区、万达文化旅游城、国际帆船俱乐部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滨湖湿地公园、银屏山、紫薇洞、姥山岛、冶父山等休闲养生和观光体验功能,高品位建设环湖特色十二镇和江淮运河、滁河干渠风光带,完善文化旅游配套,全力打造环巢湖文化旅游圈。“多区”,即打造40个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促进高端服务业要素的有机集聚和服务企业的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都市农业布局。遵循“布局优化、功能多元、产业转型、发展融合”的原则,探索构建功能特色鲜明的“一区三环四沿”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一区”,即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环”,即推进“环城”休闲农业发展、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环新桥机场”高端农业发展。“四沿”,即推进“沿岭”旱作农业规模发展,推进“沿山”特色农业多元发展,推进“沿路”设施农业集群发展,推进“沿河”生态农业清洁发展。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区域地势平坦开阔,四周无污染源、自然景观及保护文物。供电、供水可靠,给、排水方便,而且,交通便利、通讯便捷、远离居民区,所以,从项目选址周围环境概况、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拟建工程的项目选址选择是科学合理的。建筑技术分析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设计原则本设计按照国家及行业指定的有关建筑、消防、规划、环保等各项规定,在满足工艺和生产管理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在不额外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对建筑单体从型体到色彩质地力求简洁、鲜明、大方,突出现代化工业建筑的个性。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力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使建筑物富有艺术感,突出时代特点。(二)设计规范、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建设方案(一)混凝土要求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之规定,确定构筑物结构构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本工程上部主体结构采用C30混凝土,上部结构构造柱、圈梁、过梁、基础采用C25混凝土,设备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级,基础混凝土垫层为C15级,基础垫层混凝土为C15级。(二)钢筋及建筑构件选用标准要求1、本工程建筑用钢筋采用国家标准热轧钢筋:基础受力主筋均采用HRB400,箍筋及其它次要构件为HPB300。2、HPB300级钢筋选用E43系列焊条,HRB400级钢筋选用E50系列焊条。3、埋件钢板采用Q235钢、Q345钢,吊钩用HPB235。4、钢材连接所用焊条及方式按相应标准及规范要求。(三)隔墙、围护墙材料本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采用符合环境保护和节能要求的砌体材料(多孔砖),材料强度均应符合GB50003规范要求:多孔砖强度MU10.00,砂浆强度M10.00-M7.50。(四)水泥及混凝土保护层1、水泥选用标准:水泥品种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用添加剂。2、混凝土保护层: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规定执行。建筑工程建设指标本期项目建筑面积45359.86㎡,其中:生产工程30919.68㎡,仓储工程6386.69㎡,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5316.34㎡,公共工程2737.1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备注1生产工程8448.0030919.684225.611.11#生产车间2534.409275.901267.681.22#生产车间2112.007729.921056.401.33#生产车间2027.527420.721014.151.44#生产车间1774.086493.13887.382仓储工程2956.806386.69580.102.11#仓库887.041916.01174.032.22#仓库739.201596.67145.032.33#仓库709.631532.81139.222.44#仓库620.931341.20121.823办公生活配套916.615316.34755.583.1行政办公楼595.803455.62491.133.2宿舍及食堂320.811860.72264.454公共工程1689.602737.15270.58辅助用房等5绿化工程2791.8055.17绿化率12.69%6其他工程5128.2014.987合计22000.0045359.865902.02人力资源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本期工程项目劳动定员是以所需的基本生产工人为基数,按照生产岗位、劳动定额计算配备相关人员;依照生产工艺、供应保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本期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招聘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生产车间管理工作人员按一班制配置,操作人员按照“四班三运转”配置定员,每班8小时,根据xx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达产年劳动定员233人。劳动定员一览表序号岗位名称劳动定员(人)备注1生产操作岗位151正常运营年份2技术指导岗位23〃3管理工作岗位23〃4质量检测岗位35〃合计233〃员工技能培训为使生产线顺利投产,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应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可分阶段进行。1、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应在设备安装初期进入施工现场,随同施工队伍共同进行设备安装工作,以达到边安装边深入熟悉设备结构,为后期的单机调试和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2、应在试车前2个月左右时间内,组织主要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理论培训工作,然后在到同类型、同规模工厂进行实习操作训练,以便于调试及生产之需要。3、在设备调试前,给技术人员、操作工人详细介绍本生产线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