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7个小题,考试时间100分钟。2.所有题目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中无效。3.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认真书写。4.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栏内。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残雪消融,风儿吹皱一池春水,云朵也跟着泛起涟yī,飞鸟平展着翅翼,犹如áo游在蔚蓝的水中。那远处的青山,就像梦的屏障,草中嬉戏的昆虫,树间呢喃的燕雀,还有枝头鲜妍柔嫩的花朵……正是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命活动,构成了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l)yī______(2)áo______(3)妍______(4)盎______【答案】①.漪②.邀③.yán④.àng【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涟漪(liányī):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常用作比喻心里细微的活动。遨游(áoyóu):远游、漫游。鲜妍(xiānyán):光彩美艳的样子,色彩鲜妍美丽。生机盎然(shēngjīàngrán):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国潮,即“中国风”与“潮流”的_________,它是近年来动画电影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其中的电影场景设计,加入大量赛博朋克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_________,让画面既_________又复古梦幻,令人_________。A.重叠结合美轮美奂赏心悦目B.叠加结合流光溢彩心旷神怡C.重叠融合美轮美奂心旷神怡D.叠加融合流光溢彩赏心悦目【答案】D【解析】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家威杏MXSJ663【详解】考查词语运用。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部分相一致,叠加。叠加:指的是使预先成并存储的图形、属性特征等被调用并叠合在一个基本图形上的过程或方法。根据“中国风”与“潮流”的关系,可知第一处用“叠加”适合;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融合: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根据上下文语境“传统与现代”,可知第二处用“融合”合适;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第三处用“流光溢彩”形容画面合适;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第四处用“赏心悦目”形容“电影场景设计”合适;故选D。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B.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空间自我规范的速度远远落在了技术更新换代的后面,这导致网络空间缺乏清晰、刚性、公共认同,在界限上一直很模糊。C.公安部称,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的合作,成功将一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缉捕回国,这将有效地防止类似的外逃事件不再发生。D.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语序不当。并列短语先后的语序不当,将“杀死很多生物”移到最后;

B.成分残缺。缺少了“缺乏”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公共认同”后补上“的底线意识”;

C.不合逻辑。“防止”与“不再”将表达意思说反了,应删掉“不”;

故选D。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B.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C.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D.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A.“百行什么为先”和“万恶什么为首”为连续提问,中间用问号;B.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为并列关系,之间顿号删除;D.“还要走多远”与“前方是什么样子”为连续提问,中间用问号;“前方是未知的”前面的破折号去掉,此处没有提示下文或语意转换等作用;“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与“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是独立的两句,中间不能用分号,要改为句号。故选C。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著作多收入《饮冰室合集》。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典范的说理文章,作者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C.雨果是法国作家,本项表述不当;故选C。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而况为之哀乎?(《说苑》节选)(2)______,小人甘以绝(《庄子》节选)(3)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李白《行路难》)(4)露从今夜白,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5)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余拏一小舟,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答案】①.士为知己者死②.君子淡以亲③.忽复乘舟梦日边④.月是故乡明⑤.暂凭杯酒长精神⑥.拥毳衣炉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知己”“忽复”“暂”“毳”等字词易写错。7.阅读《艾青诗选》,完成后面的题目。九年级一班最近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同学们阅读名著后,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分小组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了探究:(1)第一小组举行了关于《艾青诗选》的问答赛。问题一: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和“太阳”;问题二:艾青的成名作是《______》。(2)第二小组说艾青以下这两首诗中的“煤”和“礁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请你简要分析。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1937年春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954年7月25日【答案】7.①.土地②.大堰河——我的保姆8.煤:中华民族有像煤一样的历史,有煤所遭受的灾难,曾经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礁石:海浪无休止地扑向礁石,但礁石“依然站在那里”,象征虽遭受种种困扰和挤压,但依然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创作的高峰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如他的长诗《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艾青原名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干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是他的成名作。【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第一首诗,“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要想好好的运用并不容易。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第二首诗,《礁石》这首诗是艾青1954年7月写的一首短诗。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二、阅读欣赏(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作者想象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9.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本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答案】8.B9.(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词句。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为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本项表述不当,故选B。【9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赏析。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等诗句是对天上月宫的想象描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虚实结合,想象丰富;从主题上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引出写作话题,接着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表达“此事古难全”的旷达自适,结尾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表现了希望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从语言上看,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总的来说,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①岑参君不见走马川②,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注释】①岑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诗人写此诗为封送行。②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车尔成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围绕“风”字落笔,走马川、雪海边,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不着“风”字,而风之猛烈,如在眼前。B.“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夜间行军所见之景,化静为动,狂风咆哮,石大如斗,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C.“金山西见烟尘飞”句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唐军早有戒备。D.这首诗极力夸张,给人雄浑壮美之感,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经验,故而此诗能“奇而实确”,真实动人。11.结合诗句分析,此诗塑造了西征将士怎样的形象?【答案】10.B11.(1)通过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唐军充满不畏苦寒与艰险,斗志昂扬及高昂的爱国精神;(2)通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B.此句运用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了风的狂暴。“化静为动”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乱滚,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中“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通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唐”《醉翁亭记》(乙)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行为菱,理或然也。③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①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②,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③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菱溪石记》⑤注释: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②为儿女子之好:意思是刘金竟然有如此的雅兴。③佚欲:淫佚之欲。④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⑤庆历六年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菱溪,溪名,在滁州东。1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B.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C.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D.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至于负者歌于途负:_____(2)理或然也。然:_____(3)亭负城而近负:______(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然:_______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15.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没有恪守传统“记”文以议论为主的规范,多用骈偶句,融入了更多叙述、抒情的成分。B.文中用了21个“也”字,可谓匠心独运,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C.文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例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觥筹交错等。D.本文在语言上还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三是平易流畅,不用典故,不堆辞藻。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句式错综,抒情绵长。16.乙文中刘金和欧阳修安置菱溪奇石的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17.甲乙两文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否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2.A13.①.背着东西②.这样③.靠近④.……的样子14.(1)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黑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2)可是到了他的后辈,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15.A16.菱溪奇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骄于富贵”之虚荣,欧阳修重新安置菱溪奇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年过节玩赏之乐。17.相同,两文都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醉翁亭记》记叙了作者在山林中与吏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菱溪石记》记叙菱溪石的来龙去脉,感叹世事变迁和人物盛衰,劝诫“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己有,并四处搜罗,将大小两石分别放置于幽谷、丰乐亭,供“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也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然”是连词,其前断开;“其”指前面的人物“刘金”,“岂不……哉”是一个反问句。据此断句为: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着东西。(2)句意: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然:这样。(3)句意:丰乐亭靠近滁州城。负:靠近。(4)句意: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然:……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2)及:到。泯没:沉沦民间。长有:永久拥有。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甲文没有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多用骈偶句,融入了更多的议论、抒情的成分。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中可知,刘金安置菱溪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从“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中可知,欧阳修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菱溪石记》是欧阳修于庆历六年所作的一篇记事散文。文章记叙菱溪石的来龙去脉,感叹世事变迁和人物盛衰。最后一段议论卒章显志,表明了写记的目的,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已有,其用意是颇为深切的。由于那些“富贵者”骄奢淫佚,横征暴敛,致民穷财尽,国势日衰。作者忧心如焚,寄希望于革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的抱负无以实现,虽贬官滁州,但并非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提出为政“宽简”的主张。强调民生之安定,“节用以爱农”,以此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文章于一石一事所发的议论,正是作者这一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作者以石为题,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对比,于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治国为政以民为本的深刻道理。所以两文都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点睛】参考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乙】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被收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于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溪水干涸就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作为神灵祭祀。菱溪,查阅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渍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根据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被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菱溪就是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东西。刘金,伪吴时代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人的安乐与嗜欲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匹配,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默默无闻,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那这件事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疑与学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依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作为论据。C.选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论点。D.文末加点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19.下列属于从反面论述的一项是()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20.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21.第⑥段画横线的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答案】18.C19.D20.本段首先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然后说明了什么是“怀疑精神”。接着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最末得出结论:我们假设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21.不可以任意调整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可以任意调整顺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题目“怀疑与学问”没有揭示文章的论点。文章第①段“学者先要会疑”和第②段“学则须疑”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第④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⑤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由此可概括本文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反面论述。所谓的反面论证法是指提出观点之后,从反面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就是说假设不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来做,就可能导致某种不理想的结果。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是反面论述;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结合“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可知,段首句提出本段观点“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结合“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可知,然后解释了什么是“怀疑精神”;结合“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可知,接着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结合“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可知,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2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只有“抱怀疑的态度”才能“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只有“评判书中的学说”才能“修正书中的学说”,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是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再者,第⑤段也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所以首先要抱有怀疑的态度,然后再思索辨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第⑥段画横线的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和上文照应。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有梦想的树蒋曼①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②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那颗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它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③起风了,种子们跃跃欲试,乘着风的翅膀启程。老树大声地祝福:“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种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跟着风,纷纷扬扬。④它们穿过云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它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土地,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⑤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⑥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不过是睡了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它走不动了。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种子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小小的树。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⑦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不能变成翅膀。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⑧那颗想看遍世界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风又来了,风说,树呀,你的声音就像大海。风走过很多地方,风看过大海,可树留不住风。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⑨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鸟,迁徙的鸟,飞走的鸟,死去的鸟。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起远方的故事。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⑩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每一片蓝色的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⑪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滑翔,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一座高山之上,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未来的远方,这些都是时光中的远方。”⑫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了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⑬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22.请简要分析“一棵有梦想的树”的心理变化过程。23.第⑪段白头鸟找到大树并与之交谈是一处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请你说说“白头鸟”这一角色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24.下面是两位同学对于这篇小说的疑问:小语:这棵树没有到达大海,没有实现愿望,怎么能说:“早已实现了梦想”呢?小文:文章最后说“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你结合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思考,谈谈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25.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寓言”与“寓言体小说”的主要区别。【答案】22.①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坚定了寻找蔚蓝大海的梦想的决心;②两批种子分别在中途停下来并劝它留下,它保持沉默,依然充满对蔚蓝大海(梦想)的向往;③中途因石头挡住去路,小雨使其扎根发芽,悲伤难过甚至抱怨;④长成了一棵可以收留小鸟并听他们讲故事的大树,特别是受到白头鸟的启发,不再寂寞悲伤,变得坦然而欣慰。23.①白头鸟的出现引出了树与鸟的一番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正是受到了白头鸟的启发,树明白了梦想的价值,变得坦然而欣慰,升华了主题;③白头鸟的话语为树的最后醒悟做了必要铺垫,使情节合情合理。24.①这棵树经历了追求梦想的过程,虽然没有最终见到大海,但它追求梦想的初心不变,并且持之以恒,这种逐梦的精神难能可贵,即使自己最终没有实现梦想,但它已经成了真正的追梦者;②这棵树的逐梦让它在高山之上茁壮成长,成了一道受人尊敬的独特风景,成了鸟儿心中渴望见到的远方和梦想:③这篇小说通过叙述种子追求梦想的经历启示我们:在逐梦过程中,只要坚持不懈,无论结局如何,人生都同样精彩,同样受人肯定与赞美,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25.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或几个道理:寓言小说则通过具体、完整的情节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本文则通过“主人公”追求梦想的具体经历,表现世人追求梦想的过程。②寓言中的形象都是单薄的,不够丰满:寓言小说中的形象则是,立体的、丰满的。如本文中的“主人公”不但形象鲜明,而且生动形象、有血有肉。③寓言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概括故事;寓言小说则运用小说创作的手法详细叙述故事,并通过多种手法刻画形象。如本文中的“主人公”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加以刻画的,同时还穿插有景物描写等手段。④寓言所讽刺或劝诫的道理往往在故事结尾直接点明,寓言小说则将丰富而深刻的主题蕴含在故事之中如本文主题作者并未直接点出,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可从相关文段中找出“一棵有梦想的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第①段“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第②段“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可知,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坚定了寻找蔚蓝大海的梦想的决心;从第④段“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第⑤段“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可知,两批种子分别在中途停下来并劝它留下,它保持沉默,依然充满对蔚蓝大海(梦想)的向往;从第⑥段“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第⑦段“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怨恨那些枝干……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可知,中途因石头挡住去路,小雨使其扎根发芽,悲伤难过甚至抱怨;从第⑧段“那颗想看遍世界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第⑨段“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第⑫段“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可知,长成了一棵可以收留小鸟并听他们讲故事的大树,特别是受到白头鸟的启发,不再寂寞悲伤,变得坦然而欣慰。【2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⑪段“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可知,白头鸟执着一生找寻到蓝色的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树不禁好奇,为何自己成为了鸟的梦想;白头鸟的出现,引出了树与鸟的一番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联系第⑫段“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可知,听完鸟的诉说,树明白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树正是受到白头鸟的启发,明白了存在的价值,变得坦然而欣慰;白头鸟的出现为树的醒悟做了铺垫,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将文章引向深入。【2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问:根据第⑧段“那颗想看遍世界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联系第⑫段“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可知,种子虽然被石头阻碍住了前进的路,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但是它从未忘却自己的梦想,它的梦想融入血脉,枝叶逐渐变成蓝色,声音与颜色慢慢接近大海,虽然它最后没有见到大海,但是它初心未变,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