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_第1页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_第2页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_第3页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_第4页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目录20542_WPSOffice_Level1一、社会规范方式及其强制力 1332_WPSOffice_Level2(一)习惯及其强制力 19726_WPSOffice_Level2(二)道德及其强制力 216786_WPSOffice_Level2(三)宗教及其强制力 313129_WPSOffice_Level2(四)法律及其强制力 4332_WPSOffice_Level1二、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关系 411388_WPSOffice_Level2(一)与习惯的关系 417102_WPSOffice_Level2(二)与道德关系 529507_WPSOffice_Level2(三)与宗教的关系 823573_WPSOffice_Level2(四)习惯法与法律的关系 930141_WPSOffice_Level2(五)法律与其他社会调控方式“强制力”差别的原因 99726_WPSOffice_Level1三、法治社会下法律强制力的发展趋势 109308_WPSOffice_Level2(一)法律强制力的基本要求 1032231_WPSOffice_Level2(二)法律强制力的最终体现 1116786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3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差别摘要调整人们日常相处时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规范都可以被称为社会规范,当前的社会规范的种类有很多,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社团章程,法律规范等。法律是这众多社会规范中的一种,然而日常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涉及面也很广泛,法律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方面法律不能介入,有些方面法律不便介入,因此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相辅相成,本文从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存在的差别进行论述。关键词:强制力;法律;习惯法;道德

在一个法律体系健全的国家,想要社会各方面能够繁荣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制定和解释法律的核心是:科学民主的立法,公平公证的司法,严格负债的行政。官僚,军队和警察部队是保障法律执行和能够让法律实施真正达到立法目的。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新形势下法律强制的发展趋势。让法律更好的实施以调整社会关系,让人们不仅仅是因为法律背后的强制力而遵守法律,更让人们从内心愿意去接受,日常生活中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言行,让法律强制力不仅仅是外界的强制力量,更是内在的自制力量。社会规范方式及其强制力(一)习惯及其强制力习惯是生活和交易习惯,这些习惯是公众根据某个地区的长期生产和生活习惯而众所周知的。习惯是人们长期生活经历的总结。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规范,也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习惯。人们普遍观察到这种习惯,尤其是一些习惯。它的有效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行为约束,所以它也被称为“活的法”。习惯法是指过去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和应用所认可的习惯。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有效,并且以不成文的形式对人们具有约束力。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1.1388.每个国家的立法精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因此对习惯及习惯法的认定也有所不同,如法国、德国。根据魏德士的说法,习惯能够作为习惯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断地被反复应用到司法实践活动中,且当习惯被认定成为习惯法时是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同和遵循。他不认为习惯法可以作为法的独立渊源存在,习惯是否能够成为习惯法,其具体内容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解释[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3.。也就是说,魏德士先生认为习惯只有在被法院运用到实际判决中得到认可才具有了法律效力。习惯法作为法律渊源的独立性是一种无法经受考验的错误主张。一些法国学者认为,习惯法是实质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的结合。前者指的是传统,固定和众所周知的通常的习惯。后者指的是那些遵守习惯的人,并且其内心相信是作为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规则的法律规则。因此,习惯法本身就是法律多种渊源中的其中一种,同时习惯法的有效并不以法律认可条件[法]雅克·[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3.[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M].陈鹏,张丽娟,石佳友,杨燕妮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76-479.习惯的强制力在于人们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习惯的遵守多是依赖于人们内心的遵从和舆论的谴责。奥斯丁认为,在法院强制执行之前,这种习惯只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道德规则,并且没有外部形式的法律制裁。从习惯的起源来看,习惯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可以认为其具有行政规则的力量,这种行为规则是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守所形成的,但这种权力只来自对舆论侵犯的普遍谴责。英约翰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8一39页。(二)道德及其强制力道德作为在人类社会中存续时间极为长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把标尺。道德社会生活环境中产生的众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是人们在与人相处,为人处世的一把标尺。人们从内心中愿意其接受其约束,用其来评价我们日常的行为,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指引,个人根据自身意愿去接受这种约束和指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承担着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任务,同时也是人类从粗俗无理向知书达理的方面前进的标志。道德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规范性;道德从本质上还对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规制约束。第二是渗透性;道德的产生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产生方式,因此它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的产生方式决定了道德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将优于其他社会规范,当道德观念的形成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时,将会不断的被人类社会进行延续和传承。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是矛盾调节者的角色。作为群居生活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与其他人相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如社会悖论,习俗和内心信仰,依据人们依据大家公认的较为普遍的行为标准衡量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指引和修正人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的相处更为融洽。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人们内心对其的认同和相信,根据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个人选择遵循其指引。(三)宗教及其强制力从很久以前,在人们精神世界较为贫乏的时候,宗教就已经成了人们精神世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人们心灵情感的寄托。它是内心的信念,现实生活的仪式和自我践行一个完整的体系,通常以某种制度化的形式,或者某种极为庄严的仪式,将人们想象中的“西方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它在这两个世界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向往那个心目中的圣地,通过宗教教义规则人么的行为,吸引人们更接近神圣,这个信徒心目中的圣地生超越人们的自然生命的可能,超越现实世界。宗教是人们的一种内心信念及向往。宗教是信徒们对心中圣地的向往,相信世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及内心深处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它着重于解决人们精神生活的烦恼和痛苦,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安慰。宗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管理宗教信徒的言行,净化宗教信徒的灵魂,从而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神学伦理是借用上帝视角,借助其信徒内心信仰,信徒们相信其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能力及超自然的法力可以让那些不遵循规则的人受到惩罚,能够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制裁那些违背规则行事的人。然而,这种威慑和制裁方式的影响力也一定局限性,它仅能对那些信仰该神学伦理的人利用他们内心得敬畏之情而产生影响。其该方式的强制力实质是由人本人的意识形态引起的,即内心对其具有敬畏之心,在行为上约束规范自己,对于相悖的行为内心对此产生的恐惧和悔恨,并寻求弥补。姜生.论宗教伦理向类法律形态的演变[J].世界宗教研究,1997(姜生.论宗教伦理向类法律形态的演变[J].世界宗教研究,1997(1):72-79.(四)法律及其强制力法律是一种规范的制度,由国家制定或承认,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反映了由特定社会物质的生存条件下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的安全稳定及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法律对整体秩序的维护。法律既是人们用以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有效方式,也是统治者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法律首先提到行为准则,因此规范性是其主要特征。规范性意味着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规则、行动方向。法律构建的行为模型是从大量的实际和特定行为中抽象出来,能够在对社会相关相似行为进行反复的适用。法律能够反复适用,且对所有人均适用,即法律规定的行为标准反复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应当有特权的存在,也就是说,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强制力源于国家的制定或批准,并得到国家的保障。法律强制的内在本质是“国家暴力”,法律能够真正的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除了人们愿意自觉去遵守外,还离不开国家公权力在背后的支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律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且不是统治阶级某一个人的意志,而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少数服从多数的意志,因此法律最终呈现的是在特定社会物质条件下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而非个人意志。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强制力”的关系(一)与习惯的关系1.区别习惯区别于习惯法,也不同于法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出来的行为规则,并不约而同的自觉遵守该规则。习惯可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反复的运用,但其强制力并不大,主要是依靠人们的内心自觉;当习惯得到国家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了法律的效力,习惯法是法律化了的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并非是单一的;法律是的生产方式并不是由人们自发产生,而是由国家即统治阶级有意的去制定,且法律的实施不仅仅依赖于人们内心的选择及遵从,更加依赖的是国家公权力的影响,利用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制定就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法律的发展是从习惯慢慢发展而来的,先发展成为习惯法,随后逐步完善发展成为成文制定法的过程。法谚云:“习惯乃法律之最佳说明”。社会发展的纽带有很多,习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不论这个社会入户和发展,都不能完全切断其与过去之间的牵绊,也不能完全的与历史发展相脱离。许多法律规则是从习惯中演变过来,法律和习惯的关系可以比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律规则是从众多习惯中挑选出来最为常用及重要的部分,将其进行法律化,因此习惯也是法律渊源的一种。2.联系法律和习惯在性质上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社会规则,因此法律并不是简单的对习惯进行延续和复制,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生的方式;习惯的产生及发展并不由特殊的权力机关制定,而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自发遵守,自觉维护,经历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法律产生并不是人们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立法机关有意的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二是体现的意志存在差别;习惯体现的是该生活区域内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关系;三是调整内容存在差异;人依习惯行事,在通常情况下作为或不作为某些行为;而法律对行为的调整是以权利义务进行划分,通过权利义务的划分及分配来达到调整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目的;四是实施手段不同;习惯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人们的自觉及内心信守等因素来保证实施,尽管习惯带有某种程度的外在强制属性,但是其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因此不具有国家强制力;法律由特别权力机构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二)与道德关系1.区别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并非对立或是完全重合的,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法律不能是与社会相脱离的法律,因此其需要道德作为支持,道德在无法得到有效的遵守时需要法律援助,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一是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道德的产生时间远早于法律。在法律还未出现之前,道德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相关规范的绝大部分是由道德来承担的。而法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及私有财产的出现逐渐显现出社会阶级制度的雏形,同时国家也随之出现周杰,王维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01):74-79.周杰,王维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01):74-79.二是两者调整的对象存在差异。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信仰和思维想法观念等来影响和改变个体表达出来的显性行为。法律主要关注个体已经表达出来的显性行为,并强调其所表达的显性行为是否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具有合法性。具体而言,道德能够得到实施是源于人们内心的相信,道德主要是依赖于人们内心的自觉,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法律能够得到实施并不单纯是人们内心的想法,还有外在的强制力量,其调整的对象并不是人们的内心,而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三是两者调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调整主要基于社会主体对这一道德要求的认同及社会大众普遍的观念进行评价。它利用社会公众舆论的压力对违反这一规则的主体进行约束,使其进行自我反思来促使个体对道德的遵守。法律则是需要借助国家力量。对于行为是否违法根据法律已有的规定进行判断,并对违法行为应当接受怎样的惩罚法律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当行为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国家相关权力机关就会根据法律规定对行为主体采取相应的制裁。相反,道德的主要调整手段是营造一种社会舆论并利用这种舆论对行为主体内心造成影响,使其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法律调整的主要手段是借助国家力量,利用国家强制机关所享有的强制力促使行为主体去遵守法律。前者比较分散,后者则是有组织的陈勇,武曼曼.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31-35.陈勇,武曼曼.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31-35.四是两者调整的范围存在差异。一般来说道德的调整范围相较于法律来说是更为广泛的。相较于法律来说,道德约束的行为更多一些,因为有些行为并没有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或者说有些方面法律不适合介入进行调整,这时候就只能依赖于道德对该行为或该领域进行调整。五是表述形式存在差异。法律大多是以成文形式表达,也存在一些非成文法的形式,是国家制定或承认的行为准则。它有明确的内容,能够为主体提供明确性的指引。道德并没有以成文的形式在社会中进行传播,道德的存在主要依赖于人们的信仰、意识和社会大众的看法观点等,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因此,法律规范的存在不仅仅是通过人们的日常遵守等,还通过成文的法典,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文件等形式存在,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可供查询的规则,这是道德所不具备的特点。2.联系法律与道德虽不是同一社会规范,但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文明,因此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规范随着整体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道德界或是法律史界最终都有共同的起点,即禁忌。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社会生活来工作和生产劳动,道德的最初是以社会生活中部族的禁忌为依托而存在的。经过研究伦理学界认为,原始社会当中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等禁忌可以看做是道德的初始形态。在法学学者眼里原始社会里的各种禁忌也好,各种禁止性的部落规则也罢,都是孕育法律制度的基础。因此,禁忌、禁止性规定可以视为是两者共同的起源。第二,两者的目的以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道德的出现或是法律的产生其目的都是为了管理整个社会的秩序,让整个社会处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发展。道德当中为人们设置的义务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人都能根据道德去践行约束自己的行为,整个社会将会是一个极为理想的社会。纵观整个法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法律体系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流派的学者都在强调法有善恶之分,有些流派认为恶法非法,因为只有在良法的管理约束下,整个社会才是一个向上发展的势头,人们所追求的良好发展环境脱离了良好的规则,就将偏离人们心目中那个美好的发展方向。第三,两者的内容并不完全不同。法律的发展和变化力不开道德在其背后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法律将道德当中一些规范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这样的转变让相关规范更具有确定性和执行力。将道德法律化是每个国家在制定法律时都会采取的一种方式,这样使得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作为其基础,道德需要法律强化其某些领域的强制力。由于法律与道德的特性存在差异,法律更为依赖于他律,道德更倾向于行为人主观内心调整,让其自觉自愿的去改变遵守,在法律所不能不便进行调整时利用道德对其进行调整,两者调整的侧重点不同,调整方式不同,因此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三)与宗教的关系1.区别宗教区别于法律的重要原因是:法律和宗教的侧重点不同,法律偏向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即是一种外在性的约束限制,而宗教关注的是影响和限制个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想法;法律在某一个国家或特定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该区域的每一个人,即其强制力的覆盖面依赖于地区,而宗教不受地域限制,它适用于信仰该宗教的每一个信仰者,不论其身处何地;法律的强制力来源是国家强制机关,宗教教义规则依赖于信仰者从内心深处对宗教的信仰和全心全意的崇拜。但这两者也有重要的联系,美国法学家伯曼说法律和宗教有四个共同的要素即仪式性,传统(传承),权威性和普遍性。其实宗教与法律的联系不仅仅只局限于这四要素,抛开这四要素来说,宗教与法律还有其他剪不断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促使宗教与法律能够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互动。2.联系法律经历了从宗族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长期历史演变。观察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宗教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影响(如崇拜和禁忌)。随着社会发展,整个社会开始划分阶级时,一些原始社会的习惯也逐渐演变为奴隶社会需要大众去遵守的规则。法律毕竟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晚于宗教道德,因此法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道德和宗教的影响。从立法层面来看,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立法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宗教的色彩。例如,汉穆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以宗教教义存在的古兰经(实际上与伊斯兰国家的法律相同),无一不是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宗教教义的相互融合的结果。正如梅因所指出的那样:“从大量法规的遗物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其差异多大,无意不表明其与宗教伦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融合的。”从司法程序来看,古代时期国家在进行司法活动,司法审判时大多都会借助“神明裁判”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裁判。“在古希腊的早期,法律和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即宗教和法律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合一的形式存在的。在立法和司法中,人们经常引用的是特耳非的名言——他的名言被认为是对上帝意识的一种阐述,是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的观点。宗教也不断的影响法律的发展,不论是立法或是司法都或多或少的被宗教影响及渗透,比如祭司这一极具宗教色彩的仪式也在司法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国王作为最高裁判者这一身份时,其享有的权力也被认为是宙斯授予的。”(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四)习惯法与法律的关系习惯法并不是国家统一制定并认可的成文的法律规范,但在社会生活中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从大众普遍遵循的习惯中上升为习惯法,是对毫无规律和繁杂的习惯进行整理和规范,使其固定化具有法律效果的结果。是为了维护当前的生产生活现状,大家普遍遵循,且在某种程度上大家相信其就是法律,也愿意去遵守。此外,习惯法既不单纯只是的道德的法律化,也非完全是当前我们所称的法律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强制性社会规范。习惯法与现代成文的制定法之间的区别:首先,习惯法是带有一定等级性色彩的行为准则,习惯法并非基于所有人的平等这一概念基础上建立的。就其起源而言,封建社会所带有的等级制度及封建色彩封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个规范中人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落规则是:“杀死一个女人,只付一个男人的半价;杀死一个男孩来支付成人的价格。杀死小偷,只支付半价,由所有部落的所有成员对其进行承担。”刘宏宇.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及现代转型[J刘宏宇.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及现代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其次,习惯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现代所称的法律规范,而是一种习惯性的历史行为规范的方式。因此,习惯法的许多规定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或特定的行为,它们没有现代法律的特点,即现代法律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因此,习惯法的适用面相对较窄,同时存在有些规定含糊不清的问题。如果由于缺乏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而维持社会秩序,则必须通过一系列价值观来协助。在习惯法阶段,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是和其社会等级地位及掌握的权力相关,不可能反映现代法律所要求的正义和平等原则。(五)法律与其他社会调控方式“强制力”差别的原因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主要在于其依靠的力量不同,法律依靠的是国家力量,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需要国家拥有强制力的机关来保证其实施效力。法律的强制力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之间的区别在于,法律以国家权力的名义表达,并与国家强制机关相联系,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构甚至军队联系在一起。法律强制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保证法律的实施。国家的强制力依赖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并不是纯粹的社会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在理性的情况下构建的一种体系化的管理能力。虽然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国家的强制力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它仍然具有建设性的社会力量,有时这种建设性的力量可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公共权力所享有的强制力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支持。它可以处理社会中各种不和谐的声音,消除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一是依赖于社会大众自身的认知,另一方面依赖于合理运用国家公共权利。国家公权力的强制力来源于人们理性的让渡自己一部分权利,以保障其他权利的有效行使。虽然社会能依靠人们自发达成合意的基础上形成秩序,但这种秩序缺乏更为有力的强制力,总会有人去打破这一规则而无法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光依赖人们自发形成的没有较为强势的规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必须引入强制力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理性。法律是行政的安全阀,国家公权力的行使不能越界,这是保证法律的公平性,拒绝特权、越权的存在。法治社会下法律强制力的发展趋势(一)法律强制力的基本要求目前所指的法律“约束力”不在是传统“普遍约束力”的延续,其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而且法律还应具有“确定性”,即不应当溯及既往,让人们可以依据法律判断自己的行为,根据法律作出行为的预判,不用新的法律去追究法律颁布之前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不仅具有约束力,而且是对社会上的人相同的约束能力,不因其享有的身份地位而对其就行特别的优待或是特权的存在。正如约翰·奥斯丁所说,“只有对某一类型的行为,不论是作为或是不作为,不论对象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才是法律。”然而,当代法律强制性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对个体具有对象“普遍约束力”,同时法律还应当具有“确定力”,即不溯及既往,以维护社会当前的稳定发展。“确定力”是当代法律自身就应当具备的,也是强制力这一霸道权力的要求,或者说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性这一特点,所必须具备的,不能用未来的法律要求现在人们的行为活动,“确定力”能够维护社会秩序更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基本正义。稳定性,即要求法律需要在保持一个稳定状态,不能随意的变更或废止,但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法律的变动应当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发生改变,不应当是根据统治者的一时兴起;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即不用未来的法去约束当下行为或是禁止事后法。在当代法治社会中,各国的法律一般都强调其不具有追溯力。明确性,意味着法律主体的各项权利义务在法律条文中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人们可以依法判断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法律的生效和无效与否不应当是含糊不清的,法律应当是没有遮着面纱的。公平性意味着法律强制性不仅仅是针对被统治者而言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法律同样也是具有强制性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样具有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因其身份而有所差异。(二)法律强制力的最终体现法律的“强制力”,它是遵守和执行法律命令的关键保证。它自身带有的强迫性,让人们去调整其行为去符合现在已有的规定,这也是是法律强制力的最终体现。“法律中所具有的制裁、强制和武力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法律极为重要的或者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用,能够准确的把握这些现象在法律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和熟悉这些法律和法律制度。”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变革[J].外国法译评,1995(3).这不仅表明“制裁”,“强制”和“武力”等相关概念的理解对法律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而“制裁”是反映“实施制裁”作为最终表现的最能够表现出法律效力中法律区别于其他调控手段的特有的“强制力”。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写道:“一些相关法律和理论认为制裁这一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增强强制力,制裁的作用相较于其他的方式来说更为有效,远超依靠个人的有效遵守和执行更有效。相对来说,通过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