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1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2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3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4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记录一下前一段时间读的一本书:TheCouragetoBeDisliked,中文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最近在国外还是非常畅销的,也掀起了一阵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旋风。它的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他们两个人都是阿德勒的追随者和学者。这本书是2014年日本亚马逊的年度销售冠军,可见其流行程度。这本书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方式介绍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哲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人,他与佛洛依德还有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也是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的创始人,对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应该对他并不陌生。整本书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少年和一个年长的哲学家在对话。这个少年其实就是很多人的一个化身,比如说他不自信,认为自己被过去的创伤所困扰。哲学家就是阿德勒思想的化身。这本书分为五个夜晚,每一个夜晚少年就到哲学家那里跟他对话。每每哲学家提到一个话题,少年就会用他自己的逻辑去质问哲学家的观点。在本书的最后,少年终于被哲学家所说服。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点。那么我现在来回忆一下第一晚的内容。第一晚哲学家就提到了阿德勒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心理学的不同。佛洛依德的主张的是aetiology(因果论),也就是说一个人过去经历的事情对现在的心理状态有决定性影响,最简单的就是过去的创伤造成了今天的不开心。而阿德勒认为这是错误的。阿德勒认为过去的创伤并不存在,他主张的是teleology(目的论)。阿德勒认为一个人首先认定了他的目的,然后再去用过去的创伤来给这个目的做理由。比如说一个人恐惧社交,那么这个人首先他是不想去社交,然后再用过去的创伤来支撑自己的目的,跟别人说,你看,我之所以不愿意社交是因为我过去的创伤。阿德勒之所以不喜欢佛洛依德的学说是因为佛洛依德的学说没有给人一种掌控自己人生的机会。如果说按照阿德勒的哲学,我们的不快乐的境地是自己选择的,那么我们就有能力去选择一种快乐的境地。这个问题曾经我也思考过一段时间。可能我一时间无法完全理解阿德勒的哲学,但我的确认为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太过决定论。一个人的过去经历真的就是决定了这个人的未来吗?我们真的是被过去所束缚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让我们来看看第二晚的内容。第二晚,哲学家跟少年说,在阿德勒哲学里,我们所有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个观点对于我而言的确有点陌生。书中说,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不会期望别人的存在或到来,那么你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了。很多的我们的自卑也好,或者是寂寞也罢,都是源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部分里,哲学家提出了feelingsofinferiority(自卑的感觉)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它还能促使人们去追求更好的自己(pursuitofsuperiority)。这种追求是一种健康的模式。但是inferioritycomplex(自卑情结)则不是健康的。人们用自卑情结来解释自己的人生,给他们目前的不足找理由,不去尝试改变。与自卑情结相关联的是superioritycomplex(自尊情结),有自尊情结的人会把自己和一个品牌或者权威紧密连接在一起,进而提升自己的自尊。这种自尊情结和自卑情结其实是紧密连接在一起,那就是越喜欢吹牛的人就是越自卑。第三天晚上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分清任务(separationoftasks)。什么是分清任务?那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什么事儿是你自己你的事儿,什么事儿是别人的事儿。你不需要为别人的事情而负责,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你也控制不了。如果能认识到这点,我们的很多负担就减轻了。因为太多时候我们去试图解决别人的任务,或者让别人来解决自己的任务。我们怎么来分清一个事情到底是谁的事情和责任?那就要看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在影响着谁,如果影响你,那么这个事情就是你的责任。在我们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事情该做的做了,至于别人怎么想,我们管不了。在这部分里,哲学家认为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不应该过度干预。我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在这点上,我倒是和书里的少年观点一致,那就是父母有责任干预孩子的学习。哲学家认为,家长的任务是在孩子旁边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是不应该把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这个部分哲学家也提到,说我们不能去寻求认可(donotseekforrecognition)。这点我觉得说的非常好,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不应该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认可。随之,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这本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来,我们看看这本书的标题吧。哲学家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有了不被别人认可的勇气,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如果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满足父母或者周遭人的认可,那我们虽然活的看似舒坦,但是我们是不自由的。哲学家还提到,说生活不是竞争(lifeisnotacompetition)。这句话简单易懂,但很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的年轻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其实都会暗自比较。我们会去跟同学和朋友作比较,我们都会纠结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做那些高大上的工作,我们担心自己是不是混的不够好。可是,现在越活我就越觉得哲学家这句话是对的,生活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跟别人去比较。第四天晚上的内容就是比较理想化了。哲学家提到,我们人的价值就是在于我们是否对于我们的社会或群体有用。有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能贡献什么,还在于我们的存在能给人什么作用。比如一个瘫痪的老人可能无法工作,但是他的存在就会给家人带去温暖。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是有用的,那么我们就会有自信。阿德勒还说,如果我们不把生活看做一场竞争,那我们就不应该把别人看做竞争对手或者敌人,而是把他们看做一起奋斗的战友或同志。我们的工作也应该对社群有一种贡献。但是我说出阿德勒对于社群(community)的定义可能会吓到很多人。阿德勒认为community的定义是从历史过去到未来的所有国家的所有人以及这个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宇宙中所有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不用担心,很多人也跟阿德勒对于此有很大争论,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社群就是我们的国家。但阿德勒眼中的社群要比这大得多。阿德勒还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基于和所有人是平等的关系,也就是一种horizontalrelationship(水平的关系),而不是verticalrelationship(垂直的关系)。水平的关系就是我们和别人,甚至我们的上司,心理上是平等的。而垂直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那种阶级分化比较严重的关系,认为有些人是高人一等的。阿德勒完全否定垂直关系。那么接下来基于这一点,哲学家又说了一种无法说服我的观点,那就是对于别人,我们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而是要鼓励。因为他认为表扬一个人其实是在控制一个人,控制他成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员,这本质上是一种垂直关系。因为一个人表扬你,那么你就是在符合他的价值观里的“好“,所以本质上你是不自由的。而鼓励一个人,你则把与他的关系看做是水平的关系,你在尊重他。到了最后一个晚上。哲学家对少年说,Happinessisthefeelingofcontribution.Thatisthedefinitionofhappiness.(快乐是一种有贡献的感觉。这就是快乐的定义)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么你去思考,你能为别人贡献什么?而为别人贡献什么,也应该成为我们问自己的问题。那么哲学家还对少年说了什么?下面这句话我有很深的感触:Forahumanbeing,thegreatestunhappinessisnotbeingabletolikeoneself.(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痛苦就是不喜欢自己)哎。为什么笔者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呢?是我本科的时候读过一本佛学和心理学的书,那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我都忘记了,可是那本书有一句话至今留在我脑海中:Thedeepesttrenchofhumansufferingistobelievethereissomethingwrongwithus.(人类最大的痛苦便是总认为我们身上有什么地方是不对的)。当想起这句话,再读到刚刚哲学家说的那句话,简直是如出一辙,同时,这两句话在我心中也激起了一种类似于爱的温暖感觉,那便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喜欢自己,而不是讨厌自己。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已经超出今天读书笔记的范畴了,就不细说了。最后一天晚上里,哲学家说的对我影响最大的话,莫过于:Thegreatestlife-lieofallistonotlivehereandnow.(生活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这其实是一句司空见惯的话。我原来在读一些佛学的书籍的时候,总是能遇到类似的概念,然后有一本书叫《ThePowerofNow》(《当下的力量》),其实也是在讲这个概念。可能是量的积累变成了质的变化。这么多年我读了许多关于活在当下的书,我都没有特别大的感觉。但是在读这本阿德勒哲学介绍读物的时候,看到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忽然之间我受的影响是巨大的。之前读过的概念全部闪现了回来。比如说,过去和未来是不存在的,它们仅仅是我们脑中的一种投射。活在未来产生焦虑,活在过去产生萎靡。这些概念我原来在读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似乎开始把活在当下这种概念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如果说我看完这本书唯一的改变,那便是这种活在当下的概念,在我心中产生了质变。在书中的最后,在讨论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哲学家说了许多跟奥地利神经学家VictorFrankl(维克多·弗兰克)在《Man’sSearchForMeaning》(《活出生命的意义》)里非常类似的话。(BTW,我非常建议大家去读读VictorFrankl的那本经典书籍)。两本书的作者都说了很相似的结论,那就是不要去寻找宏观上人生的意义,而是去寻找你个人的人生意义。弗兰克在他的书中我记得说过这么一句话:Weneededtostopaskingaboutthemeaningoflife,andinsteadthinkofourselvesasthosewhowerebe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