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及理论发展脉络,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及研究方法。
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第一章导论
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危机1、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侧重于个量分析,也即注重微观经济的分析,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即咱们所熟悉的所谓自由放任主义。但是,1929年的危机冲击了新古典经济理论。
2、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危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出现问题,意味着凯恩斯理论的不健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彻底导致了该理论的崩溃。
3、产业经济学思维的出现
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意味着光从微观考虑经济问题不现实、是片面,但是凯恩斯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宏观经济学又面临着挑战。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端点上寻找出路,把研究的思路深入到两者的中间结合点即产业的维度。这样就推动了产业分析理论的出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最早提出产业组织理论即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20世纪初英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将组织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马歇尔冲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伯伦、罗宾逊分别《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20世纪40至60年代,哈佛学派形成,梅森、贝恩、谢勒等,SCP范式。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泰勒尔、科瑞普斯为代表将博弈论引进了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结构主义占主流地位的1970年前后,一批大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在美国被提出诉讼,其中包括1969年由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案、1972年的施乐复印机公司案、1972年凯洛特公司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1973年的埃克森公司等8家石油精炼公司案等等。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80代开始在美国逐步失去了主导地位:①从70年代后期80代初开始,曾经是世界量大最强的美国传统的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冲击,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则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要因之一。②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如IBM公司案前后诉讼长达13年,案件产生了6600万页的文件并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数10亿美元。这使人们对结构规制的实施所花费的大量社会成本究竟能否带来更大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疑问,而放松政府规制反而更能达到促进竞争效果的观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③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学说展开了有力的批判。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的8年中,基本采用了“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主张,在反托拉斯方面采取了缓和政策。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诉讼的IBM公司案、凯洛特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埃克森等8家石油精炼公司案等都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十几年的诉讼而分别在里根政府执政后的1981、1982年以司法部的撤诉而告终结。因此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反垄断政策的放松,批判和反对结构主义政策论的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观点受到了新的注目。与此同时,一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鲍奠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博弈论方法等。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者)芝加哥学派是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施蒂格勒,由于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学派继承了奈特F.
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
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
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可竞争市场理论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
)、帕恩查(JCPanzar
)和韦利格(R.D.
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
,又译“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我国产业经济学与欧美产业经济学在含义上有根本区别。我国: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两门课。国外: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学术领域,美国“产业组织”较流行,欧洲常见的是产业经济学。欧美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形态。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的组织形态,不涉及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中国、日本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不同产业间的构成关系,是存在于具体某一个产业外部的、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一、产业的含义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狩猎、采集农业分离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新兴产业部门出现、产业分工细化第三次产业革命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产业(industry)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经济学中所指的“产业”不仅仅单指“工业”或“商业”或其他某个行业,而是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1>、产业结构领域<2>、产业关联领域<3>、产业组织领域<4>、产业政策领域<5>、产业布局领域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产业结构领域
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宏观领域,所谓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用动态方法分析研究伴随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以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如何利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来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在该领域进行研究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先驱者是本世纪30年代的德国人霍夫曼和40年代初的英国人克拉克。前者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以及后者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条件所做的探讨,为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
<2>.产业关联领域
所谓产业关联领域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部门间中间产品的供需比例关系。它侧重于用中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量化关系,来揭示产业间相互关系。产业经济学在产业关联领域主要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间中间品投入与中间品需求的量化比例,这一研究成果就是产业联系理论。这一理论的首创者应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昂捷夫,他所创建的投入产出经济学,运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间按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与分析。
技术关联分类法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性食品制造业银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原料关联分类法相同的原材料: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工业木材业卷烟业类似的原材料: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业性能相似的投入物:电力煤气供水活动对象相似: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工业烟草业医药制造业服装业食品制造业旅游业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关联双向关联环向关联前向关联棉花
棉纱
色布
服装小麦
面粉
馒头后向关联煤炭
电力煤炭
钢铁
矿山机械
煤炭战略关联分类法产业政策中的地位不同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4.6%52.2%33.2%工业45.3%建筑业6.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标准<3>.产业组织领域
产业组织的“产业”范围较小,仅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是指同类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它表现为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结合的四类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型、完全垄断型、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垄断型等市场结构。它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差异、市场地位差异和市场效果差异。第二,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是指同类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如企业集团、分包制、企业系列等。这些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既根源于企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又取决于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不同结合形态。产业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使产业内企业间既保持竞争活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有效竞争态势,实现满意的市场效果。
<4>、产业政策领域
产业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资源配置过程的经济政策总和,它包括产业保护、扶植、调整的产业结构政策和协调产业内竞争和经济规模矛盾的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政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产业政策体系的目标、约束条件和影响因素;研究产业政策的实施与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产业政策如何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套,以及产业政策随产业发展状态的变化而转换等问题。
<5>、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等。
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产业及其分类产业结构(广义)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其研究的手段是总量分析的方法。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就业率、通胀率、储蓄率、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等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情况的分析来研究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为了解决以下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配置资源总量,以使经济总量保持某种平衡,达到总产出和总消费的高水平与高增长;二是如何保持高就业率;三是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或低的通货膨胀率;四是如何保持经济总量的对外平衡,包括进出口平衡和稳定的汇率。产业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则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以及某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在其间表现出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其研究手段为个量分析的方法。这些经济变量包括:单个商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供给、需求、价格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需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二,供给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三,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产量和价格的;第四,价格机制是如何决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产业经济学的桥梁作用一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产业”这种由某种相似特征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经济集合,这种经济集合的行为变量既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又不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其行为规律既不能为宏观经济学所解释,又不能被微观经济学所解释;二是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似乎与微观经济个量的变化规律是无关的,但事实上经济总量肯定是其相应的经济个量整合而成的,那么其整合过程是怎样的呢?更严重的是某些经济总量并没有相应的经济个量,那这些经济总量是如何从经济个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呢?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不能给出解释;三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分割造成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破碎,使得经济学本身是由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样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拼凑而成的,而不是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一致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很难令人满意的,所以对产业经济的研究就因需而生。产业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个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来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变化规律,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第一方面的问题;产业经济学通过分析研究经济个体的相互作用是怎样通过层次整合最后形成经济总量及其相互联系、变动的规律有望回答上述第二方面的问题;产业经济学通过研究各个层次产业本身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将微观经济个量与宏观经济总量通过产业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则有望填补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空白,为建立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一)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五)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一)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产业是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在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产业内部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同时,又要运用宏观分析方法,把许多产业部门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
只有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认识产业发展变动的规律性,正确处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对社会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及其规律,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实际是什么”,它不涉及对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后果的评价,不回答社会经济现象好坏的问题。
所谓规范研究是分析社会经济应该怎样运行的方法。规范研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评价利弊得失,回答社会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通过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与推理,找出更好地管理产业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进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时,要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既要重视实证分析,又要进行规范分析,首先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再进行规范研究,真正发挥产业经济学揭示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是分析事物在某一时点或横截面上的状况和带有规律性的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认识事物的现状,有助于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然而,产业总是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研究产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又必须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许多情况下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更注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动态研究是研究产业经济的主要方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对产业经济研究的内容进行一般的、规律性的总结,它不涉及具体的、量的计算。
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确定的量化内容,它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数学模型,确定产业经济中有关量的计量值,它涉及具体的数量计算。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能够减少定量分析的复杂性和难度;定量分析加深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具体化、数量化、精确化、可操作化。
(五)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研究产业经济学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寻产业内客观存在的规律,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般产业及产业之间联系的发展规律,指导产业的发展。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产业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条件不同,产业发展的表现形式不同,还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大量的产业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各国的产业及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与该国的资源、人口、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相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和经验,发展本国经济。
因此,研究产业经济学,需要将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结合起来。
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对价格控制的程度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类似的市场PerfectCompetition很多完全无差别没有很容易一些农产品MonopolisticCompetition很多有差别有一些比较容易一些轻工业产品、零售业Oligopoly几个有或无差别较大程度比较困难钢、汽车、石油Monopoly唯一唯一的产品,且无相近的替代品很大程度,但经常受到管制很困难公用事业,如水、电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五个中心假设1、原子性假设2、产品同质性假设3、充分信息假设4、机会均等假设5、自由进出假设OQPACMCE•P1Q*•MRPeQeQ1Q2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短期来看,如果市场价格为P1,那么厂商的产量水平从Qe扩大到Q2之前,都会有超额利润,如在Q1点,其超额利润为图中的阴影部分。但是这种状态不会保持长久,因为市场的进入是无障碍的,大量新厂商进入以及现有厂商产量规模扩大的结果是市场价格的下跌,从而重新实现均衡。LMC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OQPLACd1(AR1=MR1=P1)Q1E1P1•••SMC1SAC1SMC2SAC2SMC3SAC3Q2Q3d2(AR2=MR2=P2)d3(AR3=MR3=P3)P2P3总结: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MR=LMC=SMC=LAC=SAC长期均衡时厂商利润为零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QODPeQfQeMEPN当价格为Pe时,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超出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PEPe;生产者剩余指生产者获得的超出他们愿意生产时的最低成本的收益OEPe。S完全竞争的社会价值完全竞争是一种无超额利润的生产。完全竞争是在最小单位成本条件下运行的。如果对以上两个方面均否定的话,完全竞争的帕累托式社会价值标准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如果存在对竞争市场的外在干预,或者均衡偏离了竞争性均衡点,上面说的帕累托最优也不可能实现。完全垄断市场ACMCd(AR)MR=MC•QOPQeGPeEF传统垄断理论:1、生产者在该产业中的独占性2、保障这种独占性免受新来的生产者侵犯的特权地位3、生产者拥有完全竞争市场上其他生产者所没有的某种权力第二节竞争性选择1、完全竞争模型的非现实性及其与实证数据的矛盾。第一,在任何特定时期和给定的企业,进入和退出是同时发生的。第二,很多厂商甚至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第三,厂商的规模分布显示了一定的规律,并不都集中于某一规模。保留完全竞争模型的三个假设:(1)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2)产品的同质性;
(3)价格信息是充分的。增加的两个假设:(1)厂商进入需要支付沉没成本;
(2)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得到相同的技术。2、竞争性选择模型的假设第二节竞争性选择3、竞争性选择模型对完全竞争模型的改进第一,竞争性选择模型表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收益率。第二,这一模型说明在同一产业中厂商进入与退出是同时发生的。第三,效率水平的分布差异影响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4、在竞争性选择下达到的均衡是有效率的在厂商对其效率判断是不确定的情况下,决定厂商效率的惟一办法是进入该产业。MCdMR•PSRqSROPQAC(qSR)MR(qSR)=MC(qSR)AC第三节垄断竞争理论垄断竞争模型除了产品同质性假设以外,实际上保留了完全竞争模型的所有其他假设。如果P>AC(qSR),外部厂商就想进入市场,潜在进入者预期将得到与典型在位厂商一样的利润,即π=(qSR)[PSR-AC(qSR)]。如果P<AC(qSR),则在位企业的利润为负,退出市场是更好的选择。短期均衡下的垄断竞争模型MCdMR•PLR=AC(qLR)qLROPQMR(qLR)=MC(qLR)AC第三节垄断竞争理论在长期均衡下:(1)厂商利润最大化,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2)厂商的利润为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将没有在位厂商想退出该产业,也没有外部厂商想进入该产业。垄断竞争模型与完全竞争模型的长期均衡的相似之处:两种模型都允许自由进入,所以长期利润为零;不同之处:在完全竞争模型中,零利润均衡意味着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而在垄断竞争模型中,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长期均衡下的垄断竞争模型MC•PmQeOPQPcACQh如果市场价格为Pm,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则厂商选择产量水平Qh,就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①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的决定因素。②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该理论在分析最优产量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构方面,也一直是十分有用的(泰勒尔,1997)。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不足之处:①将企业看作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②没有研究企业内部组织关系;③未能确定企业的边界;④无法说明为什么规模经济必须来自企业内部。2、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1)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2)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
二是什么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在企业内部,谁是委托人,谁是代理人;
三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控制代理人。(3)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支:
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产权理论:企业内部产权界定及对效率的影响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因此,现代企业理论也称作“企业的契约理论”。(4)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哈特、张五常)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还是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都存在成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免费,但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在其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比较优势。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直接定价的成本或者市场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成为决定市场与企业边界的核心尺度。交易成本的四种类型。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在签约前无法预料;即使预料到也难以写进契约;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成本;执行契约涉及的法律成本。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企业的边界。为了节约更多的交易费用,企业要支付更多的管理(组织)成本。因为:(1)劳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2)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在其内部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Thelimittothesizeofthefirmissetwhereitscostsoforganizingatransactionbecomeequaltothecostofcarryitoutthroughthemarket.不完全契约理论(威廉姆森)契约人的行为假定:人的行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人的行为动因是机会主义的。(哈特):修正契约会产生成本;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方都不愿意进行专用性投资。解决方式:放弃这种交易;将这些交易过程内部化到企业中,通过纵向或者横向一体化将这些交易变为企业的内部交易;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5)代理理论(阿尔钦、德姆塞茨、詹森和麦克林)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事前)与败德行为(事后)。代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在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如何构造委托代理人和代理人的契约关系,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连接。(阿尔钦、德姆塞茨)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无法准确计量团队个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和对团队整体成果的贡献程度。因此,团队中必须的监督,并且最适合、最有效的监督者是最终剩余的索取者。(詹森和麦克林)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产生代理成本。管理者(代理人)代表所有者(委托人)行使资产的经营与管理职能,但管理者和所有者存在着对立的利益。所有者监督管理者的成本非常高。(6)产权理论(诺思、马克思、德姆塞茨、科斯)产权理论主要是研究权力分配对于效率的影响。企业产权及其分解。(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当契约不完全时,没有在契约中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应该归谁所有?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将一组生产要素连结起来的特殊合约。合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合约中存在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是行使合约中未经指定权利的权利;剩余索取权(claim
to
residue)是占有由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之差构成的剩余(residue)的权利。
在以个人企业(Individual
Proprietorship)为代表的古典型企业中,企业的剩余完全由企业所有者占有,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身份的统一内生地解决了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交由经营者承担,并通过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来保障其权益。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受股东的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活动,委托人(股东)追求剩余的最大,代理人(经营者)追求自身报酬的最大,给定企业的收益,二者的利益相互侵蚀;由所有者完全占有剩余的制度安排对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着激励不足。
基于人力资本易于隐藏的特征,所有者无法对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监督。尽管所有者可以以压榨的方式来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但鉴于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者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激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以“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的理论展示了这一逻辑。
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企业的生产成为“团队生产”:产出属于一个团队,且不是每个成员分别产出的简单叠加;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能够考察的只是团队生产的整体绩效,团队成员个体对产出的真实贡献则根本无法科学准确的度量。这样,“搭便车”(free-riding)、“偷懒”(shirking)等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在企业中就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出于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绩效的损害,需要有一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专门从事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工作。而为了避免“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监督困境,最终的监督者必须具备自我监督的动机。这样,让最终的监督者成为剩余索取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所有权安排就成为解决现代公司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则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给出的企业剩余权利安排的基本框架是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的经营者,将剩余索取权安排给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分享,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是保证正其当行使剩余控制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激励工具。3、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1)企业是一系列关系契约的组合,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的活的和保护形成的权力网。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各自的谈判力不同,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权益份额的差异,并且随着当事人谈判力的变化,会导致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和演变。2)参与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务所有者、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供给者以及企业所在社区等。(詹森、麦克林):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与对立除了存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外,资产的所有者和债权所有者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资产所有者倾向于将通过负债获取的资本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中,如果项目成功,资产所有者获取收益的大部分而债权所有者只获得固定债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因为有有限责任规则,债权所有者将承担巨大损失。对公司职工利益实现的考虑以及其对决策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公司职工对公司治理过程的影响。起源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共同决策制度最初是从工作过程中的社会伦理角度给予强调的,如工作过程中人的尊严、社会公正的实现等,或者说产业的民主化。4、小结虽然可以把企业定义为通过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但是因企业的契约性质,特别是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产生一系列企业内外部的不同契约安排,这些不同契约安排,表现为企业不同的内部制度和外部关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行为的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方面:经济责任(管理者充分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共责任(对社会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如公平的就业机会、劳动者的案例保障与健康等)与社会反应(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从被动的遵从向积极呼应的转变)。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两个假设前提:(1)企业要实现生存,其经济活动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其行为和经营过程必须遵循已有的一系列社会规则;(2)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类似道德机构的角色,其行为最终体现为对某种社会认同价值的遵循或者强化。第二节交易费用与机会主义行为一、交易费用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并不是在单个厂商内部完成。交易费用就是通过市场交易所花费的成本,包括交易双方事前的信息搜寻费用、交易协议协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交易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因协议的不完全性导致的事后修改协议发生的费用,最后可能还包括因不确定性导致的最终损失。二、资产的专用性、机会主义和“敲竹杠”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和资产的专用性。1、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指当事人在交易活动中并不会大公无私或者利他,而是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增加自身的利益。Williamson称之为“狡诈地追求自我利益(Self-interestseekingwithguile)”。2、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双方交易过程中,有些投资是专用性,是专门为特定交易过程进行的投资,这些专用性投资无法挪作他用,或者挪作他用的成本非常高,也或者是挪作他用会导致资产的大幅度贬值。专用性资产包括地点的专用性、有形资产用途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品牌资本等。3、“敲竹杠”问题(Holdupproblem),是指交易的一方完成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后,由于交易的另一方通过终止和约等形式相威胁,而被迫接受不利于己的条款或由于交易对方的行为使专用性资产投资贬值。“敲竹杠”问题是交易费用、非对称信息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会导致专用性投资的不足,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4、解决上述问题的三种方式引入外部协调机构,建立“三边治理机制”。纵向一体化。建立长期契约和“双边治理机制”。企业边界的扩张有可能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高于市场配置资源发生的成本。由于企业内部雇员的机会主义,厂商必须花费资源用于监督以保持内部生产过程的有效率。三、监督成本厂商的规模越大,雇员之间协调行动的相互作用就越多,用于监督和协调的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相互作用的数量增加导致的监督成本支出最终会超过厂商内部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好处。四、对管理者和雇员的激励2、对管理者的监督与激励。一系列公司经营丑闻的出现促使许多州修改了公司法,增加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和要求。由于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不拥有企业的最终剩余索取权,所以也加强了对管理者的激励。如管理者收入分配的年薪制、让管理者拥有企业一部分股权、公司面对外部收购时不会失去相应职位的制度等。3、对一般雇员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和制度包括,计件工资制、工资的定期增加、养老金及其他保险金的发放、奖金及内部升迁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等。1、管理者控制的产生。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中小所有者,单个所有者在公司只占有非常小的股权,因此单个股东在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没有哪个股东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为他们只有获得最终剩余的很小比例。第三节厂商的内部组织与产权组织形式一、等级制度在企业内部,由于分工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岗位,处于协调和控制岗位上的人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一种责任和负责任的关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上下级关系,这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上下级关系的组织,称为科层等级制度。典型的科层等级制度(科层组织)如下图所示:副总经理总经理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副总经理营销与销售原材料采购工程与技术二、大厂商的内部组织大规模生产的厂商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职能化组织与多部门化组织(事业部型组织)。1、职能化结构(U型组织,UnitaryStructure),也称为直线职能型结构。厂商的科层组织可以看成简化的职能化组织结构,其基本特征在于,将企业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部门,而每个部门均有企业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见上图)。优点:既保证了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职能高度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缺点:下级部门的主动姓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各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容易重复;当职能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时,容易产生矛盾,致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增大;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缺乏弹性,对新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2、多部门化组织结构(M型组织,MultidivisionalStructure)也称为事业部型组织,其典型形式如下图:A产品部总经理B产品部生产D产品部C产品部营销与销售原材料采购工程与技术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在总公司之下的各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按成品或地区设立,每个利润中心内部通常都是按U型结构来组织的。监督、评价、控制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致力于制定战略性计划研究制定公司各项重要政策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责:M型组织结构的特征:各事业部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利润中心在生产、销售、采购、运输等各项经营活动中具有自主权M型结构能够产生三种效应:①公司管理层能够准确了解和控制各个业务单位的经营绩效,并使控制问题变得简单化;②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进行效率比较变得容易了,有助于提高资源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配置的效率;③刺激那些经营绩效落后的业务单位努力寻找改善经营状态的途径。缺点:由于机构重复,造成管理人员的浪费;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各事业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援比较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各事业部间相互竞争、发生内耗。另外,厂商内部组织结构还有分权型组织结构、控股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和网络型组织结构等。每一种组织结构都有其自身优点和缺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差异、企业规模的大小、技术发展水平等是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优点:最高管理层摆脱了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由于组织最高层与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的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展望第一、组织的扁平化。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原有组织内大量中间层面得以删除,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反应能力。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第二、组织的网络化。网络经济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整合资源能力,进行网络化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的开发,将企业所面临的众多分散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一个界面观察到很多不同的系统,从而实现迅速而准确的决策。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企业再也不会用许多界限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边界化”并不是说企业就不需要边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边界,是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第四,组织的多元化。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目标决定战略,而战略决定结构。管理者要学会利用每一种组织工具,了解、并且有能力根据某项任务的业绩要求,选择合适的组织工具,从一种组织转向另一种组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的相互渗透,使技术通过创新与经济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而且这种结合逐渐超越国家与地区范围界线,加速ICT产业本身的全球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营销的趋势。以计算机的全球化为例,美国企业接到订单并根据顾客需要给出新产品的设计图纸,然后在世界其他国家组装,其中CPU产自诸如美国的Intel公司,其他一些芯片可能来自日本,主板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省,显示器在韩国生产,软件在印度完成编制,再汇集到中国大陆来组装,并在中国香港组织销售等。这个过程瓦解了原来计算机产业的上下游垂直垄断的市场结构,打破了单个企业对计算机的销售与分配、应用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和芯片等几个环节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三、所有权与控制厂商的典型形式有三种: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公司,三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同归属上。1、单一业主制2、合伙制3、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司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及公司设立的方式上。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采用募集设立的,往往被称为上市公司或者公众化公司。四、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搭便车”行为。别人付出,自己袖手旁观、采取坐享其成的态度。这种行为就称为搭便车(free-riding)或吃白食;搭便车者(Free-Rider):指享受利益,但未付出相应代价的人。“用脚投票”。在上市的公众股份制公司里,大股东们掌握或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用手投票,左右了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但买进卖出股票受到信息披露等要求限制,行动不便,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用脚投票的自由。而广大中小股东是搭便车者,基本不参加股东大会,放弃了用手投票的权利,只是依据公开信息和个人信息随时买进卖出,行动自由,用脚投票。这是在资本市场中大小股东信息和交易成本不对称情况下的合理分工。2、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机构投资者与分散的个体股东不同,有相对充分的有关公司治理的信息,机构投资者都是专家理财,机构投资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等,这些都会使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因股权分散导致的管理者控制会有所缓解。1、伯利和米恩斯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北美通常称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或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和欧洲,人们习惯称之为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这里的“产业经济学”与国人所说的“产业经济学”从研究对象、内容到研究方法是不太一样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分门别类设立学科的做法,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被充分证明是极不科学的。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与过去相比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产业经济学成了“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但是,在我们国家,产业经济学除了包括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外,还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技术进步理论等内容,但后面的这些内容更适合放入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内容当中。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马歇尔(Marshall)英国,1890年《经济学原理》组织:第四生产要素组织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企业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性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市场垄断当时对市场的认识仅限于垄断和竞争两种极端形态Marshall’sdilemma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Marshall’sdilemma企业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性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市场垄断1933年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报酬递加规律,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几家大厂所操纵”。2、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以及广告费用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生产条件差异是大企业同小企业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广告宣传则促使人们了解产品特性,扩大心理偏好,意味着垄断因素的增长。3、提出了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问题。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又阻断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当然,马歇尔的近似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的概念的表述是含糊不清的。它既涉及了产业间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机能”,又涉及了产业内部组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企业内的组织关系。另外,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均未作出专题理论分析。尽管如此,还是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研究给予了很有价值的启迪。西方学者称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断价格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尤其张伯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主要有:(一)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因为“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售卖者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或多或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样则每人都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力量称为‘垄断竞争’特别相宜”。(二)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由于供给者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生了同类产品企业间的价格、产量协调的生产者集团。同时集团内企业因其产品的一定相互替代性而消除不了竞争。这就产生了集团内企业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间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张伯伦提出的集团问题,实际上是指集团内的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在某一点达到均衡。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易程度。(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关系。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既有实证理论,又有规范评价。实证理论本身关注的是经济实践,可以被反驳,不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然而,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运行绩效的研究是不能离开价值判断的,否则,理论研究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意义。在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都是适用的,常用的是各种模型和均衡分析(以局部均衡为主)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研究重点。实证检验方法产业案例研究产业间的比较研究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产业实验室研究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市场(marker)的定义微观经济学:市场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总量产品:无论在供给者还是需求者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尼达姆:市场是一组从事买卖或交易的供方和需方,这些供方和需方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买卖效用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谢泼德:市场是一组买者和卖者对特定产品所进行的交易,这一特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高。弗格森:市场是一组厂商的集合,这一组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买者看来具有很高的替代弹性。交叉需求弹性的计算不存在什么疑问,但要在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实中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软饮料
酒
牛奶
果汁
葡萄酒
啤酒相邻市场的例子如果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一种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及其替代品的购买量,况且生产者一般都会同时生产几种替代品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这些产品应该包括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从理论上说,市场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本地性的(local)、区域性的(regional)、全国性的(national)、和国际性的(international)、。不同的产品会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进行销售和竞争。影响某一产品市场覆盖的地域范围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的高低。现实中的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对市场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准确定义也就没有必要,绝大多数市场的边界是由其替代品相互交叉的。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产业概念产业(industry):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断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与家庭)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三个层次:一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二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三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市场界定与产业分类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足,不能满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特别颁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体系。第三种分类是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该分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结合我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94年又进行了修订。1938哈佛大学梅森(Mason)产业组织研究小组1959贝恩《产业组织理论》标志产业组织理论的诞生哈佛学派(Harvardschool)正统产业组织理论4.2结构-行为-绩效框架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内容。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断因素的增长。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20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产品差异化与集中类型(贝恩)产业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手段产业集中类型高度:卷烟洋酒汽车大型农业机械高级广告广告、质量款式和产品评价、顾客服务、广告款式、顾客服务极高寡占性高位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性高位集中寡占型中度:轮胎石油精炼高级男式皮鞋广告、顾客服务、设计差别广告、顾客服务广告、销售渠道控制与系统化高位集中寡占型高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轻度:钢材肉类制品普通钢笔顾客服务广告、质量广告、款式中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可以忽略的:铜、水泥、水果、小麦粉等市场行为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价格竞争与价格协调是最基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非价格行为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包括:产品和技术开发;销售活动,包括销售策略、网络、服务、广告等。组织调整行为是指企业合并、兼并、联合等行为。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运行的效率。说明和描述实际的市场绩效,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指标。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于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是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经济规模企业产量占全产业产量的比例;二是垂直结合的企业的产量占各流程阶段产量的比例;三是有无开工不足,能力过剩。X非效率。指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极大化和费用最小化的行为,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技术进步(动态的经济效率)技术进步: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1、技术进步的三阶段-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熊彼特)2、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1)熊彼特等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理由:①技术创新成本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②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效益。③拥有市场份额高,且从事多元化经营,从发明和创新中获取更高的收益。④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2)谢勒等观点相反:小企业作用大理由:①大企业垄断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就减弱,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②大企业所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中也会成为劣势。如:决策低效、相互倾轧、忽略和不支持③实践表明:小企业能对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客观: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专利与技术进步目的:促进和推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许多经济学家:专利是一种合法化的垄断行为,似乎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解决困境:关键在于专利制度本身的制度安排,即专利的保护期和保护程度必须适当;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惩罚,从而使专利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削弱其消极作用。一、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市场结构标准市场绩效标准市场行为标准★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4.2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观点: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为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关键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哈佛学派:结构主义者反垄断“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4.2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结构行为绩效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结构),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行为),削弱了市场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绩效)。贝恩市场结构分类(行业集中度)1963年美国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的关系1963年集中度系数R1_Rs0~20%6.4%20%~30%9.4%30%~40%7.0%40%~50%7.0%50%~60%12.8%60%以上14.0%植草益分类法(日本63年统计资料)市场结构主要条件完全垄断一个厂商占有100%的市场份额主导厂商一个厂商拥有的市场份额在50%-100%之间,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厂商紧密寡头前4位厂商共同占有60%-100%的市场份额,它们之间很容易串谋固定价格松散寡头前4位厂商共同占有最高40%的市场份额,它们之间串谋固定价格是不可能的垄断竞争存在许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任一厂商都不能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完全竞争至少存在50个以上的竞争者,任一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均微不足道谢泼德(Shepherd,1985)(市场势力和市场份额)垄断的弊端★垄断使产品的产量受到限制,造成社会损失★由于缺乏竞争压力造成生产者管理上的松懈和低效率★垄断降低生产者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生产者为了获利或者维持垄断地位而进行的寻租行为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2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你可能听别人说过:“我去施乐那个文件”(I’mgoingtoXeroxthedocument),而其意思是他要复印一份文件,并不一定是用施乐(Xerox)牌复印机。不过,直到70年代早期,“施乐”仍然被当作“复印操作”的同义词。该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复印机,拥有超过17000件有关照相复印过程的专利,而在美国国内的复印机订单中,大约95%是开个施乐公司的。1972年,美国联邦商业委员会起诉施乐公司,理由是该公司曲解专利法对发明创造实施一定时间保护的用意,而将其作为垄断复印机市场的一种策略,固步自封,而垄断是美国《反垄断法》明文禁止的。案例:施乐仍然等于照相复印吗?案例:施乐仍然等于照相复印吗?经过几年的调查和辩论,最后宣布施乐与该委员会“达成一致”。这以为着施乐并不承认自己做错任何事情,只是好歹同意改变过去的做法而已。1975年7月,施乐同意允许其他竞争对手使用该公司的专利,甚至允许他们查阅部分尚未获得专利的新技术,另外,施乐撤回对其他公司的侵权起诉。联邦商业委员会的发言人称这些步骤(连同其他一些步骤)将“减低施乐独占复印机行业的可能性”。因为不再担心使用施乐专利可能被起诉,复印机市场的大门洞开,以日本理光公司为首的厂商们一拥而上,复印机价格大跌。1980年,施乐在美国只得到46%的订货,对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31%。为了重振雄风,进入80年代后,施乐相继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那就是进入计算机和金融行业。在90年代,它则全力投入激光打印机以及可连接计算机和传真机的智能复印机的研制,希望借助高科技力量重新夺回自己的领先地位。案例:电信服务业改革11984年,美国把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分解为一个只提供长途电话的公司(大贝尔)和七家地方电话公司(小贝尔)。但经过90年代的世界电信业兼并浪潮,到1999年底,7家小贝尔只剩下3家了。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电信业的改革-开放和私有化。美国1984年AT&T解体前电信竞争者情况时期经营者数量竞争状况1876-93时期独立竞争者125家主要是贝尔区域性公司和其它公司竞争,但贝尔明显占垄断地位1894-97时期6000家其它公司与贝尔间接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中医药大学《经典电影作品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web应用开发基础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理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法(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纱线设计及打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商大学《传统武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交通大学《J2EE框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组件式GIS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赏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戏曲学院《食品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 智慧农业的传感器与智能设备
- 旅游路线规划设计方案
- DB37-T 5097-2021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练习100题及答案
- MDR医疗器械法规考核试题及答案
-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
- 领导沟通的艺术
- 发生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 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至练市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绿色贷款培训课件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