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
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陨石迁徙无精打彩B.旋涡秘诀垂珠联珑
C.辐射题跋自出新裁D.胡髭腌朦为富不仁
2.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令郎不愧为“省十佳美德少年”,他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在生活上中也友爱他人。
B.老奶奶,您这土鸡多少钱1千克?
C.恭喜您,您很荣幸地被邀请为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都很替您高兴。
D.那天分别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眨眼十年过去了,真是久仰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
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
移至“这样”后)
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
微”改为“稍作”)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o(删掉“使
观众”)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尊为“武圣”的是关羽。
B.《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富有激情和反抗精神,有着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C.《老人与海》中的小男孩儿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和自尊自强的精神。
D.《草房子》中细马经历家境败落,在被迫辍学后,随父亲远走放鸭。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有工夫就阅读书刊,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D.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11-2017北京市森林覆盖情况
14.8S%
平原森:
箫善章
2011年到2017年,北京市先后实施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底,
已累计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在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23处,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10处,栽下的新
林面积相当于110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大小。初步建成了以大面积森林为基底、大型生态廊道为骨架、九大楔形绿地
为支撑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一轮工程计划将新增森林湿地100万亩,到2022年,全市
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本着“无界森林、宜
居城市”的理念,新一轮工程将造林绿化建设与山、水、原、城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①的规划愿
景。
2013-2018年北京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单位:天)优■良
北京建立了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
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过去20年间,北京市范围内建立了1000
多个空气监测站,对PM2.5在内的6种污染气体进行监测,并实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公众告知。
其次,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能源消耗中,
超99%为电力、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城镇地区已告别“烧煤取暖”。
北京还把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在2012年起施行的“国五”排放标准,以及高补助刺激下的新能
源车推广政策,汽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PM2.5明显减少。
2018年北京新建28处城市休闲公园,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新建了20处具有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还建设
了121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些绿地和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紧邻居民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
市民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非常方便。
午后暖阳下,西城区东福寿里口袋公园中,胡同里的老人们围坐在古色古香的亭廊下闲话家常,周围绿植环绕。
胡同居民李健说,过去胡同里到处私搭乱建,到了夏天蚊子还特多,让人“闹心”,后来经过整治,胡同面貌焕然一
新。福寿里口袋公园是北京近年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
通过多元增绿、见缝插绿和精准建绿,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城市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城乡林茂鸟语、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
B.①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浅山层林尽染
C.①浅山层林尽染、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
D.①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林茂鸟语
2.阅读(材料二)的图文,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请你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明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表现。
7.填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8.你读过《朝花夕拾》吗?《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故事,人物各不相同。请从故事内容或人物形
象的角度,做50字左右的笔记。
二、阅读
9.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你说说首句中“千寻”二字的表达作用。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那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
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
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
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
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
陵欧阳修也。“琅哪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名之者谁()得之心而,之酒也()杂然而前陈者()树林阴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
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
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
原因。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11.议论文阅读
学会转身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
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
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
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
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
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
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
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
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
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
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
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
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
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
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
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
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
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烧雪教学网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
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
12.记叙文阅读
滴水之恩
唐敏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
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
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崔眼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
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
不上,••••••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
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
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
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
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
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
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
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货谢谢她。"我试
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
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
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
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
需要旁人帮一把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
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
传递。
(选用时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1)大雨即将来临时“我”上车后告别时
“我”听小拖车司
“我”不得不步行
情节(2)机讲述马山人帮助(3)
回校。
他的故事。
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中的“他”为什么迟疑?
4.说说第⑭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佛假
潘峰
①暮色降临,宝光寺送走了最后一批客,复归于宁静。智通法师遣弟子们回房歇息,自己用软带沾了水,躬身将
寺内尘埃一一拂尽,那白日的喧翼留下的热气,似乎也随着这软帝,一一散尽了。
②扫到后殿佛祖铜像边时,扫帚忽然碰到了一个蜷■缩于地的人,将那人惊醒。智通诧异道:“这位客人为何此时
还不离寺?”
③客人忙起身,彬彬有礼道:“我因见这铜佛生动亲切,神态超凡,所以反复摹画不舍。闭目凝思其精妙,不料
竟然沉睡去,惊扰了大师,还望谅解。”
④智通法师见他衣着简朴,体单形瘦,戴着一副眼镜,还握着画板,便微笑道:“能让我看看你的画吗?”
⑤客人连说:“见笑。”递过画板,画果然栩栩如生,流动着几个侧面的铜像的逼真神态。法师目光柔和起来,
问道:“这寺中佛像近百,你为何独钟爱此像?”
⑥客人一笑:“也许是我愚钝。我看这寺中其他神佛都是凡俗之物,只有此像独有几分仙气。”
⑦法师心头一热一把抓住客人的手腕:“你跟我来。”便一直将他领入自己的房中。
⑧智通法师向客人请坐敬茶,说道:“你刚才的见解,便应为我上宾。正如你所见,这寺中所看到的佛像唯有这
佛祖铜像还算真的,其余全是假的!”
⑨客人道:“全是假的?”
⑩智通滔滔而言:“首先,这些佛像是假的。寺里承前人传下的佛像那十年里全被砸了,现在这些都是最近几年
重塑的。但如今工匠不比前人,前人塑像,心中有佛,所以能虔诚而心手合一,塑出上品;今工匠心中无佛,只能得
其形而不能得其神,所以只能骗骗俗人。其次,这寺中名人字画也是假的,虽说苏轼、唐寅、祝枝山都在本寺留过真
迹,但真迹早已交给文物部门,因此寺中供人瞻仰的全是摹本,当然也可骗过俗人。再其次,这寺里和尚也是假的……”
⑪客人不解:”和尚怎么会有假?”智通道:“虽布衣素食,却无心归佛,又怎算得了和。我弟子数十名,真
心向佛的又有几个?虽身在佛旁,心念尘俗,想是他们也知道这些佛是假的,是亲眼看见泥塑的,所以不敬罢!”
⑫客人点点头:“法师说得有理。虽有这些假,似乎并不妨碍香客们的真心。贵寺近年来不是游客如云,香火日
盛吗?”
⑬智通叹道:“因此我就更不忍心用这假来骗他们的真了!只是来者如云,能辨真假者有几人?”说到这里智通
忽然立起身道:“难得你能辨真假,我便再给你看一样真品。”⑭顷刻,智通从内房出来,捧出一锦盒,打开来,
再揭开一层绒布,竟是一尊玉佛,枕手侧卧,书本大小,却如初生婴儿般光洁无瑕,艳丽动人。
⑮客人地站起来,目光闪亮地盯着玉佛,两手张开,却又不敢去碰它。法师笑道:“如何?"
⑯“绝品!此物非但脱了尘俗,而且超了神异之气,又复归自然。我疑心它要开口说话了。我不敢触摸它,担心
它会叫痛。”客人兴奋地赞叹道。
⑰法师心如火焰般感激地跳动,恨不能忘了身份,向这知音叩首谢同心。
⑱智通抑制着得意道:“你可知这玉佛有一对?另一只更在这只之上?”
⑲客人地说:“如果法师能让我看一眼另外一只,即使从此双眼失明,不能看见任何精美之物也心甘!”
⑳智通心里跳动着快乐,脚步如飞走进屋去,然后捧出另一只锦盒……
㉑茶在桌上仍袅袅冒着热气,客人却不见了,玉佛也不见了,锦盒歪倒在桌上。暮色已经很浓重,宝光寺宁静得
像多年罕见人迹。
㉒智通法师泪流满面地跪在佛祖像前,想从它那恬静的微笑中寻找答案,不明白这尘俗世界,为何给人以假,人
却要当真来膜拜,而给人以真,人却又还之以假。
1.请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故事的开端智通法师发现了一位独具慧眼的客人
故事的发展(1)
故事的高潮(2)
故事的结局智通法师悔恨交加,不得其解
2.在文中依次填写能表达人物心情的合适的词语,请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A.吃惊疑惑激动B.疑惑吃惊激动
C.疑惑惊喜感动D,激动吃惊感动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结尾说“给人以假,人却要当真来膜拜,而给人以真,人却又还之以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5.文中客人的形象令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分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语言表述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
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四、写作
15.请以:“一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使用真实的地名、校
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
A.无精打彩——无精打采;
B.旋涡——漩涡;
C.自出新裁—自出心裁;
故选D。
2、A
【解析】
B.此处的“1千克”不合适,因为老奶奶常用的计量单位是“斤”。可以这样说:“老奶奶,您这土鸡多少钱1斤?”
C.“荣幸”的主语有误。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应为“我们感到很荣幸能够邀请您作为我
们的指导老师”。
D.“久仰”应为“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
3、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B语序不当,应该把“可以”移到“提议”后。故答案为B。
4、D
【解析】
D.《草房子》中是杜小康随父亲远走放鸭,而非细马;
故选D。
5、D
【解析】
A.前后不一致,应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B.成分残缺,去掉“在……过程中”。C.误用双重否定,“全班
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错误,应该是“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积极”。D.正确。
6、1.D
2,北京空气质量的提升源于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和一系列减排措施。
3.要点:森林覆盖率增加,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改善)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顺序。顺序能否调换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句子内容本身运用了一定的顺序;二是要考虑内容
和上下文之间是否是一一照应的关系。本句应与上句的“新一轮工程将造林绿化建设与山、水、原、城有机融合”形
成一一照应的关系。故选D。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对材料的理解。首先要注意题干或图表的主题、对象;其次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最
后分析图表的变化,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解答此题时,紧扣图表的主题“2013-2018年北京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纵向比较,明显看出六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有所提高。结合文字材料分析提高的原因。“北京建立了全面、有效的空
气质量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
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北京
还把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说明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提升的原因。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题意,找到相关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材料一,“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
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在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23处,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10处”写北京森林覆盖
率增加,由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北京空气质量有所提升,材料三的“新建28处城市休闲公园,并在东城、西城、海
淀等区新建了20处具有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还建设了121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城
市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说明北京城市生态改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7、(1)不尽长江滚滚流(2)零落成泥碾作尘(3)一壶浊酒喜欢相逢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
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碾,壶。
8、示例:阿长,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她矮而胖,有切切察察的毛病,她很迷信,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
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要求从故事内容或人物形象的角度,做50字左右的笔记。可以说明作品引人的地方,
或内容精彩,或情节生动,或人物形象丰富,或道理深刻。语言要精练生动,有情感色彩。示例:衍太太怂恿我偷母
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鲁迅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自己
的孩子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她是个自私阴险、多嘴市伶的人。或:《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
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的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
遇,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之情。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
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
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二、阅读
9、1.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畏困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古代以八尺为“寻”,“千寻”写飞来峰上
古塔之高,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
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
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
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0、1.寄托昏暗,幽暗到,来到遮盖
2.(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而形成浓郁的绿荫。(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
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3.B
4.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后面几句皆属多余。链接材料中所写的
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名”意思是“命名,取名”,“寓”意思是“寄托”,“陈”意思是“摆开”,“翳”意思是“遮
盖”。这些要识记积累。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
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D中“芳”意思是“花”,“发”意思是“开
放”,“秀”意思是“繁盛,茂盛”。语序正常,据此翻译。(2)中“从”意思是“跟从”,“乐其乐”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的“醉”一是因为山水之乐,二是因为宴酣之乐,
三是乐人之乐。B”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苦闷”错,作者虽然政治失意,但他与民同乐,寄情山水。
故B错误。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安排。对于此类试题,要把握好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结合上下文分析,对突出中心有
作用的情节就需要保留,如果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可以考虑删去了。“环滁皆山也”已经交代了滁州城的地理环境,
言简意赅,而材料中交代其他的一些山,这与文章内容无关,所以可以删去。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
琅郡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
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
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
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
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
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
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
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
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
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
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
是庐陵人欧阳修。
11、1.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1)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2)以一个有趣的找表的故事开头,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不能,本文阐述的观点是遇到困难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而该事例侧重表现勤奋刻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
据。
【解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题目“学会转身”已揭示作者的观点,从全文看,作者论述学会转身的好处,第
②段有“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第③段有“换个角度看问题,
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选取其一作为中心论点即可。
2.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文章中心论
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从内容上说,以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
点。同时故事有趣,还可达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3.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
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本文阐述的观点是
“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而题干所给事例是表现勤奋刻苦的。所以不能证
明中心论点。也就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点睛】
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
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
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
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
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
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12、1.(1)天空暗黑时(2)“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3)“我”得知小拖车司机是特意送“我”回马山的。
2.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
垫。
3.他本来是不去马山的,全考虑是否送“我”去马山,所以“迟疑了一会儿。”
4.表面上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情景,实际上指“我”的帮助使小拖车司机产生的可喜变化。
5.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
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面对此类试题一定要本着忠于原文的原则,从原文中寻找答案。文章开头“紫
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交代了时间,由于我错过车,所以不得不步行回去,然而天气突然变化,这时“一辆小拖
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于是“我”上了车,一路上我们谈了很多,下车时司机的“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让我得知司机是特意来送我的,让“我”非常感动。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解答此类试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顺叙即按照时间的先后
顺序来记叙;倒叙即先写出事件的结局,然后再讲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插叙主要是在文章中插入一段,起补充说明的
作用。通常情况下,顺叙和倒叙是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插叙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来说。文章⑦段补充交代
了“我”在马上帮助司机的过程,属于插叙,这一情节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文中情节的作用。此处属于细节描写,司机的“迟疑”暗示了我的要求可能与他的行程不符,他在考虑
是否要送我,同时这也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据此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考虑。此处的水花表面上是写雨滴在
车身上的美丽情景,深层含义表现了我的喜悦,由于我当初对司机的帮助,让他心存感恩,并开始学着去帮助别人。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5.此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此句可以看出“我”
有很强的责任心;“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说明“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同情心;“我决
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此句可以
看出“我'’能充分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据此作答即可。
13、1.(1)智通法师告诉客人寺中佛像、字画、和尚的真伪,把他当作知音(2)智通法师拿出珍贵的玉佛让客人观
赏,却被客人偷走。
2.B
3.环境描写,与文章开头的“暮色降临”照应;渲染寂静的气氛,以“暮色浓重”烘托智通法师痛苦难过的心情。
4.寺中大多数佛像是无心向佛的工匠后来重塑的,有形无神,字画都是摹本,和尚也心念尘俗,并非真心归佛,但人
们却不能辨别真伪,当成真的来膜拜;当智通法师把客人看作知音,真心诚意拿出珍藏的玉佛供客人欣赏时,客人却
欺骗了法师,暴露出见利忘义的本性,偷走玉佛。
5.他的画栩栩如生、神态逼真,他也能识别出其他佛像的凡俗,看出玉佛的超越凡俗、复归自然的妙处,是一个有一
定艺术修养的人;他因见铜佛像神态超凡,反复摹画不舍,竟然沉沉睡去,是一个对艺术很执着痴迷的人;他见到智
通法师后彬彬有礼,请求原谅,是一个懂礼貌有一定涵养的人;他不顾智通法师的信任,偷走玉佛,是一个虚伪、自
私、贪婪、见利忘义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一至六段主要写了智通法师发现了一位独具慧眼的客人;七至十二段主要写了通法
师告诉客人寺中佛像、字画、和尚的真伪,把他当作知音;十三至二十一段主要写了智通法师拿出珍贵的玉佛让客人
观赏,却被客人偷走;二十二段主要写了智通法师悔恨交加,不得其解。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客人()道:”全是假的?"”,该句由后面的疑问句可知,表明了客人疑惑的心理;从“客
人()地站起来,目光闪亮地盯着玉佛,两手张开,却又不敢去碰它”“绝品!此物非但脱了尘俗,而且超了神异之
气,又复归自然。我疑心它要开口说话了。我不敢触摸它,担心它会叫痛”等语句可以看出,客人想不到世间竟有如
此好物,对眼前的玉佛非常吃惊;由“客人()地说:“如果法师能让我看一眼另外一只,即使从此双眼失明,不能
看见任何精美之物也心甘!””可知,客人并不是受到了感动,是可以看到另一只更精美的玉佛而激动的心情。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暮色已经很浓重,宝光寺宁静得像多年罕见人迹"该句为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宁静得像多年罕见人迹”可知渲染了寂静的氛围。“暮色已经很浓重”烘托智通法师心
情的沉重。此外该句环境描写与文章开头“暮色降临,宝光寺送走了最后一批客,复归于宁静”相照应,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九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嵌入式系统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舞蹈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杭州下城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运动技能(三)羽毛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绍兴实验学校2025年初三下期末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绿色体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一模)桂林市、来宾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跨市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北京市消防条例解读
- 农业合作社管理与运营模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710205 大数据技术应用
- 项目燃油供给系统检修广东交通汽车技术系课件
- 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财务知识的考察试题及答案
- 治理盐碱可行性报告
- 任务三家庭清扫有工序(教学课件)二年级下册劳动技术(人美版)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