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中国?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3、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收入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4、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泯灭传统的优秀文化。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一)经济增长的衡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二)经济发展的衡量P3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1、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2、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3、识字率;4、健康水平;5、就业状况。五、洛伦兹曲线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直线OL。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P3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11)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15)人均对外贸易额;(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3、人文发展指数最有影响的发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en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后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预期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4.其他量度指标(1)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这种主张被称为“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labor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P4(3)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小康社会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体现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一、发展经济学兴起以前的经济发展思想P6(一)威廉.配第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思想有: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即“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二)重农学派:魁奈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三)亚当·斯密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一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四)大卫.李嘉图(D.Ricardo)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经济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经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3.关于报酬渐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不能扭转报酬渐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报酬渐增,农业生产报酬渐减。在所有土地都被耕种之后,农业报酬渐减的趋势将压倒工业的报酬渐增的趋势,结果,从某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步放慢,而且越来越慢。4.和斯密一样,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5.和斯密一样,认为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五)约翰.斯.穆勒(J.S.Mill)1.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以及萨伊与马尔萨斯、西尼尔等人的学说的系统综合,但是,他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一些特殊论证。穆勒也探索了静止状态的问题。他认为,当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把经济增长推向高水平阶段时,由于人口增长的约束,经济出现了静止状态,但“一个高发展水平的静止状态,比任何其他状态都令人高兴。”2.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的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另一类是分配的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这成为在增长的同时解决收入分配与不平等问题的理论基础。3.他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这些至今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六)“静态的插曲”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如迈耶(G.M.Meier)所说:“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StaticInterlude)。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从主流经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1.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他对经济发展问题也有论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他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渐增趋势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渐减趋势,从而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的障碍。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接结果来衡量,使大多数人有比他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将是有利的。他说:“依靠这个手段(教育投资),许多原来会默默无闻而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而且,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样多。”马歇尔对经济发展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是渐进的、和谐的和经济利益逐步分润到社会全体的过程。这一看法成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2.熊彼特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他所说的静态的循环周流)的一种突破。突破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内在的因素”,从而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的一种变动。可见,熊彼特比较强调发展的内因作用。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P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种早期关于发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E.Staley)的《世界经济发展》,曼德尔鲍姆(K.Mandelbaum)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s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但在1943年至1947年发表上述三种著作,虽然开始涉及了经济发展问题,论证还很不系统,很不全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发展经济学。1950年前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形成了发展中国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谋求经济发展?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什么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要求经济学家作出专业性的解答,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发展经济学。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发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发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二阶段。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P8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工业化论”或“工业化第一主义”;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计划论”或“计划第一主义”。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反“单一经济学”的倾向P92.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grandtheory),这些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P103.内向发展战略倾向P10(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P101.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估,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2.对农业的偏见受到纠正3.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总之,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还是在农业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都可以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这被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TheNeoclassicalResurgence)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影响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纠正了畸重畸轻的政策,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作出了重大改革,由不同程度计划管理下封闭式的进口替代,迈向市场经济开放模式下的对出口的鼓励。这样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东亚奇迹”。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固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新特点P111.在新古典主义复兴浪潮的冲刷中,人们又逐步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在一些根本问题有可推敲之处,由此而兴起号称“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流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首先,新古典主义以单个消费者或厂商为分析单位,而事实上个人或个体的偏好是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引导的,他们并非只做所喜欢做的事情,也做在一定制度结构下不能不做的事。因此,经济理论的基础必须与制度相联系。其次,新古典主义把人当作孤立的、自利的个体,而事实上个人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制约的,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不应当建立在不可靠的个人偏好的基础上,而应当建立在制度结构的基础上。再次,新古典主义的世界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有交易成本的世界,这也就决定政治、法律的制度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再其次,新古典主义基本上不涉及国家问题,或者暗含假定国家不过是约束个人的某种行政体系,而事实上国家能有效地界定并强制执行产权,从而大大地推进经济绩效。最后,新古典主义不重视制度变迁,至多把制度变迁看成一种外生变量,因此,它可以解释经济绩效的静态与比较静态的变化,但无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事实上,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以制度变迁为契机的。总之,新制度主义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浪潮中是逆流而上的,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不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只是着重效用、财富、效率、均衡、货币、成本—收益等范畴,而是把视野扩大,强调政治、法律、历史、组织、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并提出产权、契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新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的传统,因此,有人称之为“亚当.斯密的复兴”。2.应该对政策措施的变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研究,而且还应看到政治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现象比经济市场更为突出,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高,就努力使政治行为内生化。3.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这些国家在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利与金钱相结合的腐败现象——寻租行为。相应地,在20世纪80年代,“寻租”理论得到推进。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经济还有待于培育,有序的、公平的市场竞争还未形成,法制还不健全,一些人更容易凭借权力攫取经济利益,或凭借权利而索取贿赂。在“看不见的脚”的践踏下,“看不见的手”是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权力进入市场所引起的问题,其咎不在市场。显然,寻租理论已不是一种纯经济分析,而是联系制度、体制、政治因素来考察经济问题的,它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4.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思路,号称新增长理论。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结果。新增长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新增长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派生出新贸易理论。它的创新意义在于: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之从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相一致的理论,使贸易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消除了比较优势与收益递增的矛盾。新增长理论的蕃衍过程中,滋生了一种新的概念——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替代,其影响要比200年前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替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生产率大大提高。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将促进其改造,使经济效益大大改进。从增长的来源看,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一般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总之,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第三阶段——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来临,而新增长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出现并成为这一时代具有重要内容的新理论的,它受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影响。5.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对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思路之处是:第一,新古典主义思路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是短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则是长期的,不是这一代的而是下一代的,甚至是更下一代的。第二,新古典主义思路偏重于纯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研究则有广阔得多的视野,考虑范围涉及到非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观念、新贸易理论、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绩效比较研究)等等。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分析、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四种思路掌握新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2.教学重点新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教学难点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式P15(一)哈罗德——多马模式(Harrod-DomarGrowthModel)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P161.前提假设(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资本—产出比例(k=K/Y=△K/△Y)不变。2.数学推理步骤:(1)设国民收入为Y,储蓄率为s,储蓄为S,则:S=sY(2)资本存量的变化是投资。设资本存量为K,投资为I,△K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则:I=△K(3)一国的总投资必与总储蓄相等,即:S=I设:经济增长率G=△Y/Y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K,所以,s=S/Y=I/Y资本-产出比k=△K/△Y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K)就是投资(I),所以k=△K/△Y=I/△Y从而G=△Y/Y=(S/Y)/(△K/△Y)=(S/Y)/(I/△Y)=s/k3.结论:经济增长率G=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例(k)P164.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评价P17积极意义: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预和实行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模型缺陷: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基础,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5)它所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GA=GW=GN。(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P18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新古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式中,Y表示产量,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r、a、β为常数,一般情况下有:a+β=1中性技术A代表技术y=F(Ak,l)被称为资本增进型y=F(k,Al)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或者哈罗德中性y=AF(k,l)被称为希克斯中性所谓希克斯“中性技术”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当然,考虑到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还可以表示为:Y=F(K、L、R、t)式中,Y代表产量,K,L,R代表资本、劳动要素和自然资源投入,乘数因子A(t)用来度量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动的累积效果,F表示函数关系。如果R固定不变,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表示:P19该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新古典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特点:P19(1)它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贡献”的观点。并且把技术进步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立出来。这种区分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2)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变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克服了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的“刃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3)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在新古典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的调整主要不是通过国家干预作到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的。(4)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的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相对增加从而工资率上升,因而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P19-21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基础,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两阶级”分析法)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②均衡条件为I=S;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1.模型数学推导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则:Y=P+W或W=Y-P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则有:s=P/Y・sp+W/Y・sw=P/Y・sp+(1-P/Y)・sw=P/Y・sp+sw-P/Y・sw=P/Y(sp-sw)+sw(1)k=K/Y(2)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得到:G=[P/Y(sp-sw)+sw]・1/k=P/K(sp-sw)+sw/k(3)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P20利润率π=P/K,则:G=π(sp-sw)+sw/k(4)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当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越小时…….G=Sp*π(资本家的储蓄率与利润率)P213.新剑桥增长模式的特点:P21①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②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结论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问题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完全不同。③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④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四)新增长理论P211、代表人物及重要贡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理论贡献: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的变量,好象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P22)。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技术内生化(P22)。2、技术的内生化面对现实困境,新增长理论有两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一种是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进行,也可以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边干边学进行。另一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1)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技术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2)运用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的研究开发部门的投资,不断引入新产品,使劳动分工不断加强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及技术进步自身的溢出效应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3、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4、新增长模型主要有内贝罗的AK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等的政府支出增长模型、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罗默的知识资本外溢模型,等等。这些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设法处理递增规模收益,保证人均收入长期增长。如简单的AK模型:在AK模型中,生产函数为:其中,A表示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为资本存量。假设:s储蓄率,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则所有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存量,于是有:(产量与资本成比例,即有产量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内贝罗的AK模型由上式可知:S越高,产量的增长率也将越高;在S稳定时,经济增长由A决定。AK模型的结论:(1)AK模型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打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式中“余值”的不解之谜,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资本和技术,阐释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为内生变量技术和知识要素的贡献。5、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1)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一个国家运用教育和研究开发,进行直接激励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所以一国政策重点应当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2)新增长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是怎样加剧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财富上的不均衡状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因而投资所能提供的回报率可能较高,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教育以及研究开发(R&D)或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实现,所以穷国投资的收益低于其他资本支出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富和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3)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和收益递增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发展和贡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过程,探寻经济增长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主张政府介入经济增长,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6、新增长理论的不足之处P21(1)新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缺乏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素(经济结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分析,加之大量的数学方程运用,从而使其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的适宜性受到影响。(2)新增长理论非常强调技术因素,也注意到了制度因素,并且也认为制度安排和技术进步在长期中是互动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因素。不过,对制度进行内生化处理及经验性研究显然是不成熟的。另外,新增长理论在技术和制度的共性方面缺乏研究。事实上,技术和制度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库兹涅茨: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库兹涅茨。西蒙·库兹涅茨主要从事下述领域的研究(1)经济周期:西蒙·库兹涅茨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周期”(2)国民收入核算: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3)经济增长: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一)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P2320世纪50年代,在考察了英、法、美等14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NP、生产率、经济结构、分配状况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人均GNP和人口表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GNP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2)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4)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二)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及其源泉P23
(1)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为1.98%.
(2)劳动力数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平均0.3%的速度下降。
(3)总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率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重要结论:人均GNP的增长,2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增长,7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效率---技术进步。因此,科学技术进步为现代经济增长开发了新的源泉!!(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P23-25库兹涅茨效应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51960年,罗斯托(W.W.Rostow)出版了《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他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方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等,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阶段,它们是:1、传统社会(traditionalsociety)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preconditionsfortakeoff)3、起飞阶段(take-off)4、向成熟推进阶段(thedrivetomaturity)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theageofhighmassconsumption)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罗斯托起飞模型“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又称作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take-offmodel)、“罗斯托模型”,该模型认为现代化有五个基本阶段,长短各不相同: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经济,等级社会)2.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过渡性社会,投资增长,社会行为方式转变)3.起飞阶段(投资率大于10%,生产进步)4.趋于成熟阶段(投资率大于20%,资源配置优化)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国家影响、福利国家,大规模消费)(一)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局限和起飞的意义传统社会的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消费水平很低。实行等级制,社会阶层结构有一些变动余地,但是很小,家族和民族起着重大作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济增长极其缓慢。为什么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P25-26(局限)“起飞”阶段及其意义就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突破”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起飞”,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具有双重含义(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起飞)。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起飞阶段特征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二)成熟阶段指起飞阶段后,正常成长的经济力图把现代技术推广到它的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中去,国民收入大约有10%—20%经常作投资之用。工业趋向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渐成长起来,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部门的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装备,生产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也随之进入下一个阶段。成熟阶段特征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然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三)大规模高消费阶段指社会的主要注意力从供给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社会不再认为进一步推广现代技术是一个比一切都重要的目标。到了这一阶段后,社会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二是福利国家,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三是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超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要的范围。此时,各种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消费提高;城市人口和办公室工作及熟练工作人员比重增加。大规模高消费阶段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社会化生产能力逐渐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就出现了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四)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指主导部门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业。这是因为高额消费阶段虽然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城市衰败、犯罪增加、年轻人精神空虚厌倦等问题,只有让一切有才能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那些对工业化以后的社会现实不满的人感到有可能在现存制度中解决问题。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征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住宅的新的主导部门。(五)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P26罗斯托认为,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有以下先决条件:第一,科学思想条件(牛顿科学思想)第二,社会条件(创业精神)第三,政治条件(以经济社会为政治目标的统一而强有力政府)第四,经济条件:一是社会分摊资本的投入是必要的。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但工业的迅速增长必须有农业作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二是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10%)。三是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六)经济起飞的动力和源泉:主导部门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几个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因为“主导部门”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技术,本身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主导部门的条件及其形式条件:该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必须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3种形式:1.规模经济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在内部,可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在外部,可以把新开发的地区和新的产品纳入商业市场,扩大市场的范围,形成对主导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如铁路业作为主导部门,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将广大的地区纳入了商业市场。2.产生新产业和扩大出口部门的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为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新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扩大出口,换取外汇,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国外资源。3.带动影响:又称扩散效应。指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现代基础工业部门”(modernbasicindustrialsectors)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如铁路业的发展带动了采掘、钢铁、动力、机械工业等等的发展,这些部门、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种带动影响的作用方式:(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主导部门的带动影响:以棉纺织工业示例(七)理论评价1.理论价值:《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被评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之一,大量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对经济起飞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主导部门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细致论证,对发展中国家是有一定借鉴意义。2.缺陷:但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从180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在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情况时有着明显的不足。人口、贫困、发展、失业仍然是21世纪经济的重大问题。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再到全球化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其目的是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表现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论点。因此,罗斯托的研究只不过为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头。3.“经济增长阶段论”意识形态内涵本质罗斯托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能力使“自由世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获得稳定显著增长的国家,必须尽最大努力以自身经验导引该地区走上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唯其如此,才能使美国远离孤立主义的深渊和精神萎靡不振的危境,才能使美国的“使命感”焕发新的光彩。“经济增长阶段论”用“现代化”的概念包装自由主义传统和帝国主义理论,不再主张以赤裸裸的武力干预外国革命,没有从肤色等生理特征区分民族优劣,亦舍弃了“山巅之城”和“希望之乡”的“使命观”言辞,代之以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引导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国家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最终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世界共同体。四、经济增长限度理论P2860年代末期,正当西方国家沉溺于高速经济增长之中时,高速增长的恶果已开始显露,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人口增长率,同时,高经济增长率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耗竭、人的精神危机加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发出了“经济增长可取吗?”的疑问。主要的代表有:(—)“反增长”论1967年,米香的《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联系社会福利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后果,认为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泉和目标,人类还需要有闲暇、文化娱乐、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静整洁的环境等等,但经济增长却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福利指标,使人类的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社会福利遭到了破坏,从而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一代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选择地受到损害。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生活质量下降,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令人怀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怀疑”论。(二)“零增长”论1968年,由30多位西方学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专门开会讨论了人类目前的处境与发展前景问题,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限度》的报告,发出了“经济增长有限度”的警告。并委托梅多斯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以《增长的限制》为名于1972年出版。与此同时,福雷斯特(J.W.Forrester)也在1974年提交了《人类在转折关头》报告,共同提出了“经济增长有限”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5大因素,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一定百分比递增。如用P代表某增长因素基期的数量,r代表每一期的增长率,A代表第n年的该因素的数量,则指数增长的计算公式为:A=P(1+r)n(比如,一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则人口增加一倍需要35年)。(三)理论批判报告发表后的1973-1974年,石油危机暴发,许多地区发生饥荒,一时间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关于物质增长及其极限问题的讨论。《增长的极限》发表不久,阿姆斯特丹就出现了《反对罗马俱乐部》的著作,1976年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发表了《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远景描述》,该报告几乎逐条批驳了《增长的极限》;1981年美国学者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中译本名为《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也对罗马俱乐部的极限论提出了批评:从“无限的自然资源”到“永不枯竭的能源”,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更为重要的这种资源可能向我们提供的效用,是永远不可知的…”人类资源没有尽头。“实际上,技术创造新的资源。……这就是人类不断繁衍增加,不断消费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贮备却不断增长的原因。”认为梅多斯等人不过是“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四)经济增长极限理论的深远影响1972年梅多斯等人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早已是名满全球的一块丰碑,而且因为这份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全球性问题,本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迅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响应。仔细分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不难发现它就是《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均衡发展观”的深化和扩充。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增长的极限》中所论述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极大的认可。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确立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第二节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四种基本思路:P30一、结构主义思路二、新古典主义思路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四、激进主义思路第三章资本形成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资本的概念、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掌握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大推进”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2、教学重点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掌握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及资本形成来源3、教学难点:促进资本形成理论前言: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1、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把资本分为4种类型:(1)资本品(capitalgoods),即传统上所说以机器、厂房为主的耐用品。(2)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它附着在单个人身体之中,它的使用为个人控制,不管对这种资本的投资来自个人还是来自政府。(3)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collectivecapital),如公共基础设施属于此类。它的特点是免费为单个人提供生产与消费服务,其支出由税收弥补。(4)智力资本(intellecturalcapital)或知识,其显著特点是,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免费品。现在通常把资本划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上所说的资本品与社会资本可以归于物质资本范畴,而智力资本可以归到人力资本之中。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即指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换言之,资本形成大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第一节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20世纪50年代,普遍认为:贫困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P38(一)理论内容: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circleofpoverty)理论。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存在于两方面: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二)理论评价P39
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这也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批评P39第一,纳克斯混淆了具有绝对意义的储蓄水平(绝对储蓄量)和具有相对意义的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储蓄率而不是储蓄水平。
第二,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储蓄能力并不低,它们具有很大的潜在储蓄能力,并且很多国家还具有在非常时期迅速集中大量资金的潜能。
第三,认为储蓄水平不高仅归因于收入水平低的观点较为片面。
第四,所谓市场容量狭小的观点有很大片面性。
第五,忽视了在直接投资、贷款和援助等形式下的国外储蓄的作用。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P40纳尔逊于1956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是很敏感的。(一)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内容:1、生活贫困—死亡率高—抑制人口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改善—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2、“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含义: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如小于oA’),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3、结论: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其结论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一致的。(二)理论评价“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所以,这个理论成为“平衡增长”战略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重要依据。“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又把收入水平低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而且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陷阱”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P41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Myrdal,G.)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尔后,又于1968年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他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circularandaccumulativecausation)理论,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一)主要观点(1)缪尔达尔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理论。他尤其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渐演进而来的,演进的过程是:首先产主“起始的变化”,然后产生“第二级强化运动”,最后出现“上升和下降”的结果,这个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起始的变化。依据这种方法,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是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像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促成社会经济过程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运行方式。据此他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应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发展,其中主要有产出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制度、政策六大因素。(2)缪尔达尔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比如:在欠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的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了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老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负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3)那么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是什么?缪尔达尔认为,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为此,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缪尔达尔指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因为,收入增加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营养、卫生条件、健康、教育等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进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最终导致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又会对下一期收入产生更大的积累性效应。这是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用制度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从另一种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指出了收入水平低下、资本形成不足对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它主张通过实行制度上的变革(如收入平等、土地改革等)和增加投资来改变收入与产出之间的不良循环。缪尔达尔强调主要通过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收入增长,并且主张采用“地区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再利用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这一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三大理论评价P42上面介绍的三大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十分突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本匮乏是发展中国家陷于持久贫困的根本原因,反映了一种“唯资本理论”的经济发展思潮。此外,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的形成,忽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培育。第二节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The“bigpush”theory)P42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以《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为题,在《经济学杂志》1943年7-8月号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一)主要内容:1.强调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P43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太小。而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他强调指出: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停滞地区的收入,从而使世界各个地区的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唯一方法。”因此,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由此可见,罗森斯坦—罗丹是一个“唯工业化论”者。2.如何实现工业化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唯一途径是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但他又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很低、市场容量狭小、投资规模极小,因而,小量的投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更谈不上工业化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本---即大推进,来冲破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迅速地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均等化的目标。3.实行“大推进”的原因P43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由此决定了其投资必须是“大规模跃进”(sizablejumps)式的。(1)社会分摊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的供给具有“不可分性”。社会分摊资本又称基础设施,即在交通运输、通讯、水坝与电站、学校、医院等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与设施方面的投资。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宏大,并且互相联系、互为依存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2)储蓄也具有“不可分性”。储蓄的增长也不是平稳进行的,而是跳跃性的、阶段性的。每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大到足以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达到一定限度,使储蓄能够充足地迅速增加,为下一期更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准备足够的资本资源。(3)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产生于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即投资者无法确定他的投资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六安住房租赁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度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与建设合同
- 假期《木偶奇遇记》个人读后感
-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合同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协议
- 2024年国际学校校长合同模板
- 2024年工程质量检测服务协议
- 喷水壶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债务重组:房产转让与债务清零合同
- 2024乳制品行业牛奶输送泵安装合同
- 《医疗卫生信用信息规范》
- 牙周病学考试模拟题+答案
- 样衣制作办单
- 物理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 医院岗前法律法规培训
- MOOC 太极拳初级-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电子商务论文范文大全(10篇)
- 炊事安全与食品安全
- (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 2024年辽宁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医院内窥镜室护理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