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庐学习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相关的文学常识;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曲折跌宕的

艺术特色;3.重温经典,领略《三国演义》的文学魅力。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三国演义》

,

作者

罗贯中,元末清初时期。这是

一部章回

体小说,以蜀汉王朝的兴衰过程为线索,其中,著名的典故有(桃园三结义)

七擒孟获

)

(

过五关斩六将

)等。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

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

|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

《隋唐志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

就最高。《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

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

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

“拥刘反曹”倾向。诸葛亮181年:诞生于琅邪。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225年:讨伐南蛮,

七擒孟获。227年:

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232年:发明木牛流马。≈234年:病逝五丈原。蜀

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

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

身先死的结局,引起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

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向刘备推荐诸葛“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

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

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

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通层层渲染,塑人物前两次拜访,虽未见诸葛亮其人,但诸葛亮看透世俗

摆脱功名

不慕荣利出山不易志向不投闻其歌见其童

会其友

访其弟

遇其丈烘托推波助澜,绘环境“一顾”时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隆中山水的幽雅,借以烘托隐于此地的诸

葛亮的雅致。“二顾”时的景物描写:隆冬时节,大雪纷纷,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表现出刘备求贤心切的心理。

一波三折,构情节两次拜访无缘得见、多次误认他人,刘备的内心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第三次拜访又是

否顺利呢?悬念重重得见真容,欲请出山再遇刁难。自读课文按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请诸

葛亮出山前后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

现了他是诚心诚意?出发前:张飞嚷道:

“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

了!”刘备生气地说:

“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返回将到时: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

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到达后: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

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

的台阶下等候。出山后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细节描写可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年

平应矛产不有再读课文,思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了吗?你从文中哪

些地方看出来的?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

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拨云见日)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整体感知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

简要概括。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分析:

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已之私,在

诸葛亮未答应出山时,刘备

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刘备:>

②诚心求贤;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

“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③虚心求教;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④待人宽厚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诸葛亮:①高风亮节;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

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②仁心爱人;

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③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

“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

之智。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足见

其行事鲁莽。精读: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细读感悟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

神仙之概。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

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

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

“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荆州吴长安子

午谷蜀襄阳魏洛阳汉中南阳言

完芦

匈让

陌IHlH]BhTm?Bd*TN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成霸业,兴汉室艺术特色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