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_第1页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_第2页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_第3页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_第4页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罪犯心理安康教育课教案罪犯心理安康教育课教案

心理安康教育课教案

----:襄南监狱方兰

教学内容:服刑人员怎样走出心理逆境,做好自我调整〔二课时〕导语:无论是自由公民,还是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都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心情状态。良好的心情不仅有助于你的服刑改造,而且有助于保持身心安康,促进改造。相反,恶劣的心情危机则会对身心安康产生破坏作用。服刑人员消逝心理逆境在所难免,也不行怕,关键是能够用理智有意识地把握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做心情的仆人。以下教大家几个方法会有助于你走出心理逆境:

一、回避法。“耳不听心不烦”。当人陷入心理逆境时,最先也是最简洁实行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逆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逆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逆境。比方,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对待,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算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实行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快活的经受。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留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你苦痛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逆境。二、转视法。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躲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假设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心情体验,陷入心理逆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觉察乐观意义,从而使消极心情转化为乐观心情。有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每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叨念: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了,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最终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还一位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欢快;阴天好卖伞,念该为大儿子欢快。这么转个看法,就不会发愁了!”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真变愁苦为欢快,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打量、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苦痛不堪的心理逆境化为乌有。

三、自慰法。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劝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自我劝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假设能转变,固然该向好处努力,如假设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成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四、幽默法。幽默法对解脱心理逆境是极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在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顺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犯难!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确定会有大雨。”一说这话,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讲进展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清楚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他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陷入逆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逆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交际消逝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逆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急得到放松,和缓气氛,释放心情,减轻焦虑,摆脱逆境。

五、低调法。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乐观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或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逆境中消磨贵重时间,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欢快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心情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六、宣泄法。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气压抑心情,表现出正常状况下的谈笑自假设,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外表的紧急,却按捺不住内在的心情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逆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擅长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苦痛,或者自己跟自己倾诉,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顺水端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放一满装细沙的沙袋,以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怨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

七、补偿法。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人会实行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退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格外苦恼。后来他毫不迟疑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逆境。另一种补偿是凭借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到达原来的目标。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无需只是哀痛叹气,只会品尝苦涩,乐观的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逆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八、升华法。逆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由于它给人带来心理上压抑和焦虑。擅长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心情升华为一种力气,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消退了心理压抑和焦虑,到达乐观的心理平衡。例,歌德年轻时曾患病失恋的苦痛,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作素材,在爱情消灭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苦恼》。真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在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无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的态度应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逆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以上所讲的是如何做好心理自我调整的方法,期望每位服刑人员能够在改造生活中,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走好自己的改造之路。

扩展阅读:心理安康教育讲课案

心理安康教育教案(不同服刑阶段心理安康问题)

课时:2课时

内容:1、入监初期的心理安康问题

2、服刑中期的心理安康问题3、出监前期的心理安康问题

授课时间:10月授课教师:蔡建

今日上课的内容是:服刑人员在不同服刑阶段的心理安康问题。主要谈谈服刑人员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调适,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家的心理安康水平,帮助你们服刑人员更好地服刑、改造。那首先我们解决如何划分阶段的问题。我们要将一名罪犯的服刑期划分为几个阶段?如何划分?先分析这样一个例子:贪污犯汪某,捕前为某公司总经理,被判刑5年。入监之初,对监狱生活极不适应,悲观无望、孤独苦闷,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经过教育改造,心情渐渐开头稳定,对服刑与改造生活较适应。乐观参与劳动、学习,还依据生产状况,屡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其认罪悔罪心理,醒悟希冀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先后被减刑一年六个月。接近出狱前,汪犯又表现得焦虑担忧,思绪混乱。经了解得知,他对出狱后的前途、工作、家庭等思虑过多,产生了很多喜忧穿插的想法。从这个例子中,分析该犯的表现,很明显就将罪犯服刑期间心理变化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呢?一是入监初期阶段,也是适应环境和心态调整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为入监半年左右的时间,主要任务是调整自我心态,适应改造环境,确立改造目标,为今后改造奠定根底。二是服刑中期阶段,也是正常改造,全面完成改造任务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是入监半年后到出监前半年的时间,依据每个服刑人员不同刑期、各自改造表现,〔由于刑期有长短,还有表现好的多减刑也会不同〕具体的时间长短也就各有不同了;三是出监前期阶段,也是出监前的心理预备阶段,时间大致为出监前半年的时间。生疏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实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安康和顺当完成改造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入监初期的心理安康问题

〔一〕、入监初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罪犯作为特别的群体,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服刑人员在经受了拘留、逮捕、审讯、判决等诉讼程度之后,被移送监狱机关进入服刑改造阶段,原来自由不羁的社会生活宣告完毕,开头拘禁服刑生活,这是服刑人员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生活大事,由于角色的转换,心理由此发生了猛烈的变化,也必定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多年来,心理学专家和监狱工对入监初期罪犯心理进展了比较广泛争论。调查显示,入监犯在各测试病症指标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主要心理问题表

NO.1

现为焦虑、抑郁、显著的躯体化病症以及精神病性,在人际关系上,罪犯的心理问题也比较明显。缘由可能与监禁环境、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有关。认为生疏的监狱环境如高墙电网、武警看押、监规纪律、管教民警等以及在看管所时的道听途说是可能引起入监犯的焦虑感与恐惊感。服刑导致家庭正常关系中断,使罪犯多疑、敏感、精神恍惚。自我调整力气差者则可能变得抑郁,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对环境不太适应,局部罪犯消逝了一些躯体不适,表现为肌肉紧急、消化系统溃疡等病症。

通过对入监初期罪犯心理特征的争论说明:由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生活经受、关押前的职业,以及是否累犯等方面的差异,入狱后对监狱、看管场所环境的适应程度有所差异,呈现以下几类心理特征。

1、悲观无望、失落心理。服刑人员入监后,被剥夺人身自由,有的还被剥夺了政治权力,远离自己的亲人朋友,与原来生疏的社会交往环境隔离,已前的辉煌和荣耀都已远去,变成了让人痛恨的罪犯,阶下囚,感到一无全部,心里怅然、失落。不信任有谁会疼惜他们,深感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亲属、朋友、老同事等〕会厌烦和卑视自己,觉得社会冷酷无情,丧失改造信念,心情消沉,觉得前途渺茫。表现为精神麻木,少言寡语,有时拒绝进食与劳动。同时又觉得犯罪打破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抱负,受到社会的遗责,给社会、给受害人家庭、给亲友带来了不行估量的苦痛和损失,也使自己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产生了悲观心情,认为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活着不如死了好,还有什么脸面见人”等,有的面对遥遥刑期,不知何时是终点,甚至对自己能否活着出去都丧失了信念,产生了自杀意念或行为等。

2、焦虑恐惊心理。恐惊是服刑人员入监初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一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恐惊,怕干警施行强制管教,有的服刑人员见到警察便表情很不自然,紧急得说不出话来,干警问话时吓得战战兢兢,说话语无伦次,不知说什么好;二对同犯的恐惊,怕老犯人欺侮打骂,自己处处受气;三是对监狱环境的恐惊,怕自己挨饿受冻,劳动强度大吃不消等;四是有的因有余罪或私藏有违禁品,整日心有余悸,忐忑担忧。恐惊心理造成罪犯神经高度紧急,战战兢兢,身体和精神都很脆弱,稍有特别就惊惶担忧。我重点讲一讲焦虑的有关学问,焦虑也是入监初期罪犯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问题,外部形态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担忧,考虑问题多,白天疲乏无力,夜间噩梦连连,甚至哭哭啼啼,愁闷不语,处处是担忧,事事都担忧。关于焦虑,〔不同于期盼性焦虑,前面已讲过〕心理学认为,焦虑与愁闷相类似,它既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心情状态,又可以进展成确定程度的神经性焦虑症。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种复合性负心情,给人产生一种不快活的体验。久之,可形成病态人格。焦虑的一般理论对焦虑较早做出解释的是费洛伊德,他一开头的观点是:焦虑是性释放不完全的结果,以后又解释为受阻碍的性释放兴奋所引起的紧急状态;最终,他又提出,焦虑是一种自我防范机能,它使人警觉将要降落的威逼,

NO.2

并对之做出相应的反响。焦虑在心理学上还只是一个较模糊的界定,很多争论学者只是依据焦虑反响可观看到的行为,对焦虑做出定义。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到达目标或不能抑制障碍的威逼,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念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兼有恐惊或担忧的心情状态。由此可见,焦虑是一种由紧急、焦急、忧虑、担忧、恐惊等感受穿插而成的一种简洁的心情反响。它可能在人患病挫折时消逝,也可能是没有明显的诱因,即在缺乏充分依据的状况下消逝某种心情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将降落的、可能造成威逼或危急相联系,主观上感觉到紧急、不快活,甚至苦痛和难以自制,有时还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信号,其真实的意义就是提示马上有危急、威逼的降落。自我只要觉察到真实的或潜在的危急存在,便会引起焦虑,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发动防范机制来斗争或躲避。争论说明:长时期的焦虑可变成病态心情,常常感受焦虑的人可能形成一种焦虑特质。罪犯焦虑的产生,如前所述,焦虑是一种不快活的体验,在罪犯改造中,无论是其改造本身,还是改造过程中的种种制度,标准乃至人际交往,都会引起罪犯焦虑的广泛而普遍的存在。

从总体上说,罪犯产生焦虑的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罪犯个人的利害患病。这种利害关系与罪犯个人最直接,一旦发生,则危急性、威逼性的程度比较猛烈,为罪犯自身力气所无法避开、无法抑制。这种状况引起的焦虑程度也较高。如依据中心部署在罪犯中开展“严打”活动,有些有余罪的罪犯可怕余罪被揭露、查出,终日焦虑担忧,吃不下,睡不着,成天无精打采,心情低落,记忆衰退。再如,将局部罪犯调往疆改造,消息刚一宣布,很多估量是调遣对象的罪犯,马上产生猛烈的焦虑反映,认为疆遥远,环境恶劣,改造定会苦不堪言。虽然通过做工作,使一些罪犯放下了包袱,但更多的罪犯认为一辈子完了。有的在宣布名单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便大小便失禁,当场瘫倒。在遣送途中,局部过去身体状况良好,从未有不良身体反响的罪犯,消逝头昏、晕火车、呕吐、胸闷等反响。同时罪犯现实利益受到威逼时也会产生焦虑。寻常改造中擅长伪装的罪犯,由于坏事败露,假相被戳穿,担忧将来会受处处理,不会再博得民警的好感和信任,这些直接的利益,会使一些罪犯产生焦虑心理。再者,罪犯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替代,怕失去民警的信任,也会产生焦虑心理。

2、罪犯的不适应。投改的罪犯,对监狱的不适应,调动的罪犯对环境的不适应等等,都会引起罪犯的短期的或长远的焦虑反响。例如,调动到一个单位的罪犯,关心民警对自己过去成绩确实定与否,可产生临时的焦虑反响。

3、各种灾难、灾难的发生。很多客观性的灾难、灾难是个人力气所无法避开的,有时也无法抑制。而作为罪犯对待自身的灾难、灾难的发生假设没有充分的预备〔有时无法预备〕,就会产生“猝然临之”的焦虑反响,

NO.3

如突然的重大工伤事故,突然觉察“绝症”等等。而对家庭中所发生的灾难、灾难,更有“鞭长莫及”之感,焦虑也由此产生。

4、学习引起的焦虑。焦虑与学习的关系表现得较为简洁。适当的焦虑可以刺激学习,过分的焦虑抑制学习,而学习本身又可引起焦虑的发生。一般来说,焦虑对一些简洁的、生疏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对于本身就缺乏学习兴趣、被强制参与学习的罪犯则有抑制作用。由于,学习成绩低下,会损害自尊心。产生“己不如人”、“低人一等”、“反响迟钝”的结论。从调查的状况分析,罪犯学习中焦虑心理比较严峻,认为:由于年龄偏大,精力缺乏,没有兴趣,加之教学、教材本身的问题,一些罪犯很难学得进去,而学习又与改造严密挂钩,致使罪犯长期处于紧急、焦急、担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反过来影响学习,严峻的还会产生学习恐惊症。〔举例:我们监狱就有很多这样的犯人,~~~~〕

5、交往中的焦虑。有些罪犯尤其是初犯,原是农夫的罪犯,由于交往缺乏阅历,往往在与民警、与罪犯的交往中产生“交往焦虑”。可怕说不清楚,说不明白引起民警误会;可怕表达力气太差被民警嘲笑,可怕社会阅历缺乏,在与他犯交往中吃亏上当等等。这种类型的焦虑一般是临时的,生疏状况、适应环境后,焦虑一般会消退罪犯焦虑的把握与消退.

虽然人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但是罪犯焦虑对改造的有害成份更多,因此有必要加以把握,有些还应当消退。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首先是罪犯自身增加心理承受力气,提高心理素养;其次是作为监狱管教干警的引导,搞好心理疏导工作。具体说:1、培育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在世界上,人生会患病到各种各样包括焦虑在内的挫折、苦痛,但人不能永久沉醉在消极的苦痛之中,而应当培育乐观的生活态度。其中很重要的是要以赏识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比方奇特的家庭、强壮的体魄、忠实牢靠的朋友。以此体会充实的感觉,奇特的享受。同时,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不要走进极端,生活就是生活,不行能完全依据自己的意愿,任何人都没有一顺百顺的时候,“花无百日红”,只有保持精神上的旺盛,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2、承受别人的劝慰。人不行能孤独地生活,人必需有良好的交往。与社会隔离的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即使罪犯关禁闭,他也照旧与治理他的民警有确定交往和联系。处在焦虑之中的罪犯,摆脱焦虑之苦的捷径就是要与别人沟通,尤其要学会承受别人的劝慰,减轻自身的苦痛。承受劝慰的根底,是认为别人的劝慰是真诚的。和民警交朋友最安全,也最牢靠,你们的管教干警也可以成为信任的朋友,惋惜有些罪犯,偏见心理太重,视民警为不受欢送的人,有苦痛更乐于与他犯“同病相怜”。3、可能状况下消遣一下。罪犯所处环境特别。但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适当消遣还是可以做好的。如打牌,参与监狱组织的体育活动,看电视、学书画及其它兴趣活动。通过消遣,转移留意力,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欢快天性挖掘出来,调整身心。4、管教民警体谅、理解罪犯的焦虑。

NO.4

焦虑是一种有害心情,不仅对罪犯自身改造不利,也会感染、影响其他罪犯。因此,管教干警,洞察罪犯心情〔包括焦虑〕,准时赐予劝导、启发、沟通等帮助,都有利于罪犯把握和消退焦虑心理.

3、苦痛怨恨心理。苦痛心理,多见于过失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悔意,但大都认为自己不应受到如此惩罚。常考虑在关押期间如何度日,父母、爱人、孩子等亲人在家如何生活。表现为成天愁眉苦脸,顾虑重重,寝食担忧,心情变化无常。怨恨心理方面,表现为有少数服刑人员对自己的犯罪,不从自己自身找缘由,把判刑入狱归咎于他人,推向社会,推向客观。比方:恨自己“失了手”;恨同伙不够哥们义气,“出卖自己”;恨父母无能,没找人说情;恨公、检、法、司太严,单单对自己过不去,等等。甚至有的将这种怨恨心理泛化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和埋怨。

4、无望抗拒、抵触心理。多见于累犯与重犯。这类服刑人员沉迷过去的犯罪生活,对改造抱抵抗甚至抵抗的态度,觉得生活没有期望。外部表现为态度蛮横强硬,常常抵抗监管,抗拒改造,欺侮其他犯人。抵触,是指入监的服刑人员对判决不服并且将这种不服心情延长和转移到抵触治理干警治理的一种对抗心理。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调查统计,有这种心理的服刑人员大约占了入监服刑人员的10%左右,在这些人当中,有的认为法院是无罪错判,有的认为法院对自己惩罚过重。集合以上种种,心理就产生了“冤枉”的感觉,产生不服、不满的心情。严峻的表现为不服治理、对抗改造,造成极坏的影响。

5、偏见。偏见,是一种心情,又是一种态度,从概念上看,偏见是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人、事的一种片面、不公正的见解。偏见的特点是以偏概全、推断简洁化。偏见有以下五个特征: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依据以刻板印象为依据;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先入为主的推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穿插,往往既简洁又固执。偏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罪犯中也普遍存在着。罪犯偏见所指向的对象:民警个体及民警群体,监狱政策及具体工作制度,民警工作、社会帮教、他犯个体及群体等。

6、负疚忏悔心理。多见于过失犯。能生疏到自己的行为给国家和他人造成的损害,给自己家庭带来的苦痛,对自己的罪行抱有悔意。这类犯人往往在改造方面也是表现比较好的。

〔二〕、入监初期心理问题的调适

争论指出:对心理学问的无知和对心理安康的无视或轻视,是罪犯难以适应监狱改造环境,理智面对挫折的重要缘由。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心理安康教育活动,使每一名罪犯能承受到系统的心理安康教育。通过心理安康教育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安康观念,使你们服刑人员学会自我调整和把握,

NO.5

这样不仅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改造,而且可以避快活理特别所导致的各种监管安全事故。针对上面分析的入监初期服刑人主要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下面就谈一谈入监初期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调适。主要有四个方法:1、生疏改造环境,适应改造环境。〔教材P216节选归纳〕

2、承受现实,置换角色;每一个服刑人员要充分做好角色的转换,适应监狱准军事化、半军事化的治理模式。清楚由“社会人--监狱人--社会人“这一监狱再社会化的过程要求。〔教材P217节选归纳〕

3、确定目标,充实生活;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规划,当你实现自己制定的一个又一个规划时,你就会变得自信、成熟,就会一步步走上弃旧图的阳光大道,心情自然就会变得轻松、快活。充实自己,将刑期当学期。利用时间抓紧学习,并培育自己的各种爱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在劳碌中你会觉察自己过得充实,活着又是那么有意义。〔教材P218节选归纳〕4、调整心情,改善心情。

人的心情有乐观和消极之分,而消极的心情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小的。心理学家在争论消极心情对生物个体的危害时就曾利用动物做过一些试验。心理学家是利用猴子做的试验。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试验者每隔20秒钟对猴子进展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笼子里有一个开关,可以自由活动的猴子在笼子里活动时觉察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而另一只猴子不能活动。试验不连续的进展,有一只猴子先死了。你们认为是哪一只猴子先死了呢?试验的结果是能够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了。由于:猴子可怕电击,都期望躲避。被捆住的猴子毫无方法,只好听天由命;可以活动的猴子为了躲避电击,需要时刻留意红灯的闪动。红灯一亮,就需要快速翻开开关,向外逃跑。可以活动的猴子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急、焦虑、恐惊中,这些都是消极的心情状态,对生物机体有重大的影响。猴子的死是和不良心情相联系的。服刑人员中就有不少人是在消极的心情掩盖下困难地改造。有的哀叹吁嗟,有的灰心丧气,有的牢骚满腹,有的怨天尤人这是特别有害的。要摆脱这种被消极心情把握的心境,需要进展乐观调整,有条件的可以乐观参与心理询问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把握和调整心情。那么,应当怎样把握和调整心情呢?

〔1〕别老是盯住消极的一面。有的人常常说:“我真倒霉,什么不好的事总被我遇上”。这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总是认为别人处处事事与自己作对,这固然就不会有好的心情,自己也不会有丝毫的轻松。因此,要学会换个视角,找出自己的缺乏,并常常与别人友善、和谐、学会与别人友好地相处。〔2〕要有宽广的胸怀。生活中常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完全不必为小事耿耿于怀,自寻苦恼。人必需树立远大的抱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重做人的目标上,不为一时得失、成败而大动感情。看这不顺眼,看那不拘束,期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抱负模式是不行能的,要冷静地成认发生的一切,重设计的生活,放下包袱,轻装改造才是明智的选择。〔3〕增加适应生活的力气。一个人的消极心情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外界诱因,但对一个人来说,增加适应力气无疑是特别重要的,面对高墙电网,失去了正常人的自由,处处受到标准的制约,自然是格外苦痛的,但苦痛并不能转变这一现实,正确的方法是早日适应。〔4〕正确评价自己。有些人过去是社会上的能人,为社会确实做过奉献,但奉献并不能成为开脱罪责的理由。相反,

NO.6

必需正确把握住自己,犯了错误,犯了罪,要有决心改正,知耻近乎勇,从挫折中奋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5〕留意加强性格的熬炼。时刻留意抑制性格方面的缺陷。假设是脾气急躁引起的心情多变,就应当学会制怒;假设是心胸狭窄引起的不稳,就应当开阔心胸。同时,要常常提示自己,把握住自己心情的“闸门”,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调整心情几种小方法。制怒术做心情的仆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心情稳定。愉悦术努力增加乐观心情。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维,可使人冷静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幽默术常笑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由于欢快才笑,而是由于笑才欢快。不是由于哀痛才哭,而是由于哭才哀痛。生活中要多笑勿愁。助人术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欢快,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宣泄术遇到不如意、不快活的事情,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快活的心情,也可以大哭一场。代偿转移术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即代替〕。比方这一件事没做好,可以用做好另一件事来代替,也可以通过分散留意力,转变环境来转移心情的指向。升华术即把受挫折的不良心情引向崇高的境地。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心情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作《少年维特之苦恼》。放松术〔适宜夜间睡觉时〕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受过的快活情境,从而消退不良心情。语言调整法语言是一个人心情体验强有力的表现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心情反响,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起到调整作用。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这是用语言来把握调整心情的好方法。

其次节服刑中期的心理安康问题

经过了入监初期半年时间的履行,服刑人员随着对监狱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生疏和了解,逐步适应了监狱的劳动、学习、改造生活,确立了自身的改造目标,进入了心理上的改造适应期。但是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服刑人员也会面临一些的问题,如家庭变故、婚姻纠纷、改造中的人际关系冲突、改造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如假设不能妥当处理,也会引发服刑人员心理心情的波动,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到服刑改造。一、服刑中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饱和“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原意是指晶体参与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比方糖、盐〕。“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多为负面效应。比方,教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头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过失,同时消逝厌烦心情。再比方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观看过路女人胸前的纽扣,也用扳手去拧。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又如:一位领导参与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同样的道理,服刑人员改造时间久了,也会消逝心理饱和的现象。有的服刑人员刑期长,头几年改造一帆风顺,改造成绩较好,可是第四第五年以后就简洁产生心情烦躁的感觉,

NO.7

脾气也就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与人吵嘴、打骂,这就是一种心理饱和的现象,就是你们常说的“劳改劳腻了”的现象。这是都是服刑人员心理饱和现象的真实再现。服刑人员的心理饱和现象一般表现为:对监规纪律的约束自我放松,常常消逝违规违纪行为,对常规性的改造任务表现出厌烦心情,消极对待,应付了事;对治理干警的苦口婆心教育不再入耳入心,当作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心理饱和现象是改造热忱缺乏、淡化的表现,简洁造成改造成绩滑坡,消逝改造反弹现象。

〔二〕、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有的叫法是阴阳人格、反正人格、暗明人格、隐显人格〕即人格的两面性,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产生两种相互冲突或完全对立、完全不同的内心体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也就是所谓两种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消逝。比方在管教干警面前“规法法规”,背后却行为散漫,消极改造;还有的减刑前乐观肯干,减刑到手后表现一般,这都是双重人格的典型表现。双重人格不利于服刑人员人格的完善和彻底改造,也不利于服刑人员重返社会,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双重人格”的服刑人员首先要生疏其危害,大凡双重性格者,往往能哄骗别人一时,却以哄骗自己一生而告终,其人生最终还是可悲的。其次,不要为改造中的一时得失而给自己戴上“双重人格”的面具。不行否认,在改造中,有时你讲了真话却被误会,有时你的“假改造”却成为了“乐观份子”,但这些都不能长期,假的永久是假的,哄骗政府、哄骗自己、阳奉阴违终究害已。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期望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应强化树立真、善、美的信念,养成表里如一、完善安康的人格,不要为“双重人格”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同时,由于双重人格的背后,是猛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留意循序渐进的培育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三〕、抑郁心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开心,比方我们失去了亲人、做错了事情、遭到领导的批判,甚至是朋友之间吵架拌嘴,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自责或内疚,因而心情低落、懊丧,这就是抑郁。与一般的哀痛反响不同,抑郁比哀痛,也比苦痛、惭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心情更为猛烈和长期,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抑郁也不同于愁闷,抑郁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情,可以说人的一生总有某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生活在抑郁之中。圆满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乐观调整心态,长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掩盖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力气,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近年的医学争论觉察,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也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严峻的患者的思想与现实更为脱节,常常会毫无缘由地觉得有罪反感和没有生存的价值,更严峻者会有幻觉消逝,甚至自杀,有的

NO.8

还产生“扩大性自杀”行为。美国休斯敦的一位白人妇女就由于患上了抑郁症而感到无望,寻求自杀。同时,又认为自己死了,留下的孩子会特别可怜,于是在自杀前就把自己的5个孩子全部杀死了。而有资料说明:74%的自杀者都是由于抑郁。

服刑人员的抑郁是在改造中长期受各种内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和积存的愁闷心理,长期过度的抑郁更有可能产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某服刑人员,入监5年后,常感觉处处不如别人,看到自己与同入监的同犯相比,成绩平平,加上妻子离他而去,孩子无人抚养等压力,再想想遥遥刑期,于是产生了无望心理,整日噩梦连连,无精打采,拒绝与他人交往,这种长期的抑郁心理使用权他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再比方三监区自杀犯人XX,自杀前监狱曾对他做过心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他就有严峻的抑郁心理。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假设能进展调整,乐观面对所患病的现实和境况,承受丧失与哀痛的现实,就有可能抑制抑郁心情,重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下面就介绍几种解除抑郁心理小处方给大家:

1.读一读童话,释放一下心理的负荷。虽然童话是为儿童创作的,但是它的内容单纯、质朴、生动、活泼和抱负化。当人们阅读童话时,往往被作品中的童心和奇特的抱负所感染,唤醒沉睡的童年记忆。同时,作品中描写的富有人性的花鸟鱼虫和各种动物,还有天真得意的小灵通、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人物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猛烈的美感,这样人们便会超越自己的境况进入另一个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压力解脱了,心情舒适了。从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童话之所以能消退人的苦恼,调整心理的不平衡,主要是心理防范机制中的退行机制作用的结果。2.跑跑跳跳,让苦恼随风而去。据争论,跑步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逆境,跑步后,身体可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它能帮助人们去除抑郁心情。3.发发牢骚,把苦水倒出去。有的时候,不欢快是由于没有时间去清理一些杂念,可导致人的坏心情的产生。所以,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向你四周适宜的人发发牢骚,解解闷气,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4.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有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做一些傻事,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及的目标而无视了身边很重要的事情,凭空给自己带来无谓的苦恼。想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需了解自己的力气,先订一个合理的近期目标,然后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离制订的目标越走越近。5.千千万万珍重自己的身体。身体是一切的源泉,不仅仅从心理上转变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定会在心理上带给我们一些成就感和优越感。6.培育一些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当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的欢快也只能是单向选择,这种欢快也是不稳定的,只有借助多种方式来调整释放自己。

〔四〕、伪装心理

〈教材〉P221节选归纳〔五〕、疑病

疑病症又名疑病性神经症或臆想病。这是一类表现为对自身安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已患有某种疾病,因而常常诉说某些不适,但一切检查均不能证明某种疾病存在的变态心理状态。此类病人的人格特点是精神上简洁紧急,猜疑多虑,爱钻牛角尖,格外敏感,性格内向,心胸狭隘,固执好辩,而且对自己过分关心,简洁承受示意。疑病症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心病”,尽

NO.9

可能地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端正改造态度,对消退疑病是有益的。

〔六〕性心理问题

主要有两种,一是手淫,二是同性恋。手淫是一种性自慰方式,只要适度、有抑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消退性紧急的方式,但是过度频繁,就会产生留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头脑昏沉等心理方面的障碍,同时还可能导致一些性功能障碍。手淫更大的危害还是在心理方面,专家认为,手淫本身并不行怕,可怕的是对手淫的态度,有手淫行为的人常常引发内疚、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有些人对手淫不能自制,导致心理冲突重重,苦痛不堪。同性恋是一种性心理指向障碍,是指将性对象指向同性的一种性心理或性行为。由于监规纪律不允许同性恋的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同性恋持有鄙视、厌恶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同性恋服刑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假设觉察自己是有同性恋倾向,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一是自尊自重,广交朋友,既不要由于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所谓恋情滋生泛滥。广交朋友有助于冲淡内心的冲突,维护自尊。二是查清缘由,寻求对策,同性恋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状况比较简洁,建议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弄清缘由,并制定相应矫治措施。

二、服刑中期心理问题的调适〔一〕树立承纳之心,正确面对委屈;〈教材〉P224节选归纳〔二〕拥抱热忱,焕发改造活力;〈教材〉P225节选归纳〔三〕树立安康的公正观,维护心理平衡:

少数服刑人员存在“遇事找说法”的心理,找“说法”即求公正合理,大事非要弄出个“里表”,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无可非议,法律疼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假设小事也要“针尖对麦芒”,就未必适宜。要求公正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假设由于不能获得公正就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情,就成为心理问题了。首先,对个人心理安康不利,一些人事事渴望公正合理,个人感到公正了便心情舒适,假设觉得不公正,则耿耿于怀,郁结在胸,甚至气急败坏,行为出格。一次又一次,这种“公正”就象一条绳索,越来越紧地勒着要求公正的人,最终将其室息在消极心情的“死结”中而不能自拔。《汉书》上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亮了,就不会有鱼,人太苛刻了,就没有人与之交往。你在生活中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叫真”,都要求公正,找说法,对不对事不能“举大德,赦下过”,那谁还能与你交往、相处呢?其实,认真想想,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能保证事事都会公正合理,分毫不差。公正是需要的,但没有确定的公正,假设世界上每件事都要求确定公正,那样的话,人一天也活不下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利益安排,总难免有点摩擦和不均,何必事事都太认真?假设每件事都要讨个说法,一点小亏也不吃,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得安静了,大事认真,小事糊涂,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哲学的。

NO.10

何况,你说“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看法,未见得就“不公正”。拿社会上说,都一样上八小时班,为什么他的工资多,我的工资少?都是大学毕业为什么他当领导,你提拔不上去?拿监狱里来说,同样的表扬数,为什么他减刑,我没减?都是盗窃五千元,为什么他判五年,你判七年?如此等等,由于时间、地点、条件、情节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你说不公正,可能还是公正的,不能单凭主观感受讨公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