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_第1页
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_第2页
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_第3页
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_第4页
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我国新文科建设和“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日益深入,语言服务人才现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必须服务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打破培育规格单一、实训体系不完善、脱离行业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从学科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实训体系完善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助力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国家语言服务的发展。关键词:新文科;语言服务;冬奥会中国是一个外交大国,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成功的国际交流背后,离不开配套的语言服务和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新文科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用于新时代人才建设需要,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笔者聚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多个国际活动,以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为分析依据,分析当下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希望为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一、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牵涉方面众多,学术界一直缺乏明确完整和系统的概念。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王立非将语言服务再定义为: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1](王立非,2020)由上述定义可以明显看出语言服务必须以语言能力为基石,且不能局限于单一语种,必须提供双语或多语之间的转换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各领域行业的信息交流。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对中国语言服务的有效考验。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启动了“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了国家语言资源优势,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优质的语言服务,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笔者以冬奥会语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对部分志愿者的线上视频和文字采访,以及考察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语言类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和课程设置,查阅行业文献了解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下我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一)人才培育规格相对单一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加深,外语人才需求迅猛增长。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缺乏明确清晰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方面,学科体系不完善,缺乏跨学科性。从跨学科视域来看,外语专业同时具有内在跨学科特性和外在跨学科特性的双重特性。[2]而如今的高校外语学科体系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当今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根本需求。以冬奥会为例,在对高校志愿者、翻译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语言服务培训期间,不仅需要规范化翻译会议资料文件和体育项目名词术语,也需要“外语+新闻、体育、管理、技术等”跨学科的语言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外语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体现同质化现象。许多高校因为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或自身條件的限制,没有根据时代和社会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来变革培养模式,只是培养具有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语言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外语专业存在盲目模仿兄弟院校课程体系或其他高校培养方案的现象,导致课程设置没有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同质化”只是我国外语教育问题的表象,语言人才培育规格相对单一才是实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二)偏重技能,忽视文化底蕴外语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因为它有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工具性的一面,也有人文性的一面。[3]而如今很多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以语言技能和翻译理论为主,忽视了人文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甚至仍有学生对外语持有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外语就是一门工具,忽视了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异文化的体验,削弱了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必须重视其人文性培养,提高文化底蕴。(三)缺乏实训,人才培养脱离需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基于相关行业领域的实训和实践。许多高校由于语言服务学科归属不明,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仍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互联网+”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忽视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配套实训实验室的投入比例少,基础设施落后,学生在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机会少甚至没有,导致高校教育与国际化时代的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以冬奥会为例,虽然通过统筹协调、多方合作、科技支撑提供了一次完美的语言文化服务,但国际活动仍需临时征集志愿者,进行以提升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为目标的外语志愿者培训,不能随时抽调专业的语言服务人才进行最短时间的准备工作。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业务量有显著增长,其中,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英语和白俄罗斯语为语言服务市场急需的5个语种。而截至2022年,开设英语专业高校达600余所,开设阿拉伯语专业高校有29所,开设白俄罗斯语专业高校仅有6所。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量,高素质、专业化中译外人才以及部分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依然匮乏。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建设落后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原因。外语专业大多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无法满足语言服务中的跨文化和专业技能要求。另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语言服务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内涵、学科理论体系架构、研究对象和方法已逐渐明晰,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专业开办的条件日趋成熟,增设语言服务二级学科将成为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重要基石。(一)创新学科体系构建1.双重跨学科教育模式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核心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构建。语言服务人才较传统的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特征。[4]要想实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求,各院校须依托办学特色开设专业课程,避免盲目模仿兄弟院校的培养方案,增设跨专业交叉性学科,构建双重跨学科教育模式。除外国语言文学下的核心课程外,还可开设“外语+新闻、体育、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专业,允许辅修双学位,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跨学科学习体验,大力发展学生在跨专业交叉性学科领域的复合能力,同时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于2022年开设“英语+数学”“英语+历史”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该双语双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推动学校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和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创新教学内容如今许多高校仍侧重文学翻译,授课内容以翻译文学材料为主,而在现实的语言服务工作中,更偏重实用文体材料的翻译。笔者采访发现,此次冬奥会语言服务中,面对冬奥会重要会议资料和赛事文件的翻译工作,高校志愿者大多通过临时培训或校外辅导提高能力,而不是在校内的课程中获得。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故步自封,需与当地教育、经济、文化、旅游等相结合,跟紧时代潮流,老师可以使用国际活动语言交流材料作为翻译练习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其面对文学类文本翻译和实用文体类翻译都游刃有余。3.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双轨并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同样的动作或语言会蕴含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肢体语言中的“OK”手势(拇指和食指构成环形,其他三指伸直),一般表示没问题的意思,但在法国南部地区该手势则表示某件事不值一提或表示不赞成的态度。可见,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因为文化差异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深刻了解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交流方式,加强对文化敏感性的培养,避免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语言服务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语言服务的核心是跨语言应用能力,因此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具备较强的双语转换和交际能力,掌握典型场景的语言翻译表达,更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外语国家相应的文学、历史、艺术等課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加深学生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也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切忌顾此失彼,偏重一方。(二)改革教学方法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断创新,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翻译”也顺应时代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翻译人才的发展空间,让语言服务更便捷高效。根据2021年翻译服务企业调研数据显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服务模式得到市场普遍认同,语言服务提供商与服务需求方均看好机器翻译前景,语言服务企业愿意在未来投入更多资金来提升企业在机器翻译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开展语言技术服务,建设跨语言的术语服务平台,推动技术与语言的深度结合,助力“科技奥运”。因此,语言服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互联网技术同样重要。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需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设互联网课程,创建语言服务线上学习资源库、跨语言检索平台等技术平台,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互联网+翻译”的新模式,改变学生的传统翻译认知,使语言服务人才紧跟时代步伐,走向世界。(三)政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大校内实训和实践教学比例,以实训项目为抓手,提高学生语言服务能力。要加大实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利用实训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例如开设虚拟情景学习、模拟大型国际活动现场,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并发现总结问题,不断改正、进步。要组建外语翻译工作坊,利用实验室等资源搭建校内实训基地,结合时事热点,采取模拟实战和案例教学的方法。《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含有语言服务业务的企业423547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6家。数据表明,校企合作将成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外语专业可以依托校友会和本地国企、外企等单位多方位建立实习基地,政府或各地翻译协会可以扮演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整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特点,组织校企联合培养,拓宽学生实践训练平台,全方位打造“语言+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语言服务人才真正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团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而目前地方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团队存在知识结构短缺、实地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鼓励教师到语言服务行业的一线参与调研或生产活动,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先行者[5],将实践经验和最新研发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高校可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专业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