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选自刘向《说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C.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D.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C.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材料二: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高使人请A子婴B数C辈D子婴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B.详,指详细地,子婴说赵高用大义详细地劝告他听其建议登皇帝位。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举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的霸主。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赵高灭族。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灭亡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4分)(2)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4分)14.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3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皆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苕,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爵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3分)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4.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分)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5)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守寡日久,我老,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天立大雨,岁丰熟。(节选自《说苑•贵德》)(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B.畜,指积聚、储藏,与《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C.生立祠,即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进行奉祀,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D.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最好施行德教。B.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D.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②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5)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文言文阅读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选自刘向《说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C.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D.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C.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参考答案】BEG(3分)【试题解析】正确断句为: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11.【参考答案】B(3分)【试题解析】“得无土地使之然乎”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两句中的“得无”,都是“莫不是,该不会”的意思。12.【参考答案】C(3分)【试题解析】C项中“晏子也很生气”错误,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13.【参考答案】(1)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赖,依仗,依靠;敝,破旧;驽,衰弱、弱劣。“赖”“敝”“驽”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临,管理,监管;养,供养之物,生活物资;先,做榜样、做表率。“临”“养”“先”各1分,大意1分,共4分。)14.【参考答案】①晏子心系国家,智斗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②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③晏子以身作则,生活简约,净化了奢靡的社会风气。(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子,是个有才能的人,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有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晏子到来后,楚王与晏子站着谈话,有一个人被绑着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楚王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回头看着楚王说:“江南有橘树,齐王派人取来栽种在江北,长不成橘树却变成了枳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江北的土地使它变成这样的。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盗窃,来到楚国就盗窃,莫非是(楚国的)土地使他这样的?”楚王说:“我想伤害你,反而伤害了自己。”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晏子上朝,乘坐的是破旧的车子,驾车的是弱劣的马。齐景公看见他这样就说:“嘻!先生您的俸禄少吗?为何乘坐的车子这样破旧不堪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晏子四匹马拉的大车,被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齐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来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对他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担心他们奢侈靡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如今(这)豪华车马,国君在上乘坐它,我在下也乘坐它,百姓中那些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品行的人,我就没有办法来禁止他们。”(他)最终辞让(豪华车马)而没有接受。齐景公在淄河巡游,听说晏子去世了,齐景公着素服乘车,每逢驿站换马急驱前行,他自认为车走的慢,就下车快跑,下车后又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他到达都城时已经四次下车快跑。他边哭边赶路,到了灵前便伏在晏子的尸体上嚎啕大哭说:“现在上天降灾祸给齐国,不施加给我而施加给先生,看来齐国的社稷危险了,百姓将向谁求告呢?”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材料二: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高使人请A子婴B数C辈D子婴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B.详,指详细地,子婴说赵高用大义详细地劝告他听其建议登皇帝位。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举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的霸主。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赵高灭族。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灭亡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4分)(2)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4分)14.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3分)10.[答案]D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数辈”是“几批”之意,作为补语,所以D后断句。“子婴不行”构成主谓句;“高”是赵高,作为后句的主语,所以F后断句。“高果自往”构成主谓句,“往”和“曰”不形成连续紧密的行为,所以H后断句。11.[答案]B[解析]“详”通“佯”,假装。12.[答案]D[解析]“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错误,材料三中的“度次”是“按次序”的意思;“长念却虑”是“深谋远虑、排除疑虑”的意思。13.[答案](1)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匹夫”“以”“会”各1分,句意1分)(2)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米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材”“陈”“责”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贾谊依据的是秦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他认为子婴没有凭借险周的地势,最终导致灭亡;②班固依据的是当时秦国已彻底崩溃、大势已去,他认为子婴败亡是天下形势使然。(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地把背靠大山、外有大河环绕作为防固,这是个四面都有关塞的国度。从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的二十几代君主,经常能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这哪里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世代都很贤能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安稳。再说天下曾经齐心合力一起攻打秦国,但是受困于险阻的地形因而无法进军,哪里是他们的勇气力量、智慧计谋不够呢?是形势不利,地形不便导致的。秦国虽然是个弹丸小国,但是攻打吞并了诸侯的大城,攻下险要之地就牢牢守卫住它。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子婴贵为天子,拥有全天下的财富,却让自己被人擒杀,这是因为他用来挽救秦朝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材料二:赵高于是把各位大臣和公子们全都召集起来,拥立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公子子婴为秦王。赵高让子婴.斋戒之后,接受秦王的印玺。子婴和他的儿子谋划说:“丞相在望夷宫杀死二世,害怕大臣们诛杀他,就假装依照礼法来拥立我。我听说赵高竟然和楚国约定,诛灭秦国宗族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后在宗庙里相见,这就是想要借着到宗庙里的机会杀死我。我称有病不去,丞相一定会自己亲自前来,他一来就杀掉他。”赵高派了好几批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宗庙,说:“宗庙里举行的是重大事务,大王您为什么不去?”子婴趁机在斋宫里刺杀了赵高,连坐杀死赵高三族后在咸阳示众。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楚国将领沛公打败秦军进入武关,派人约请子婴投降。子婴就拿丝带系在脖子上,乘坐白马白车,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自降身份等候在大道旁。沛公于是进入了咸阳。材料三:子婴按照顺序得以继位,只有他能深谋远虑、排除疑虑,最终杀死了狡猾的大臣。赵高死了之后,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酒还没来得及沾湿嘴唇,楚国军队已经杀到关中,子婴坐着丧车、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他的符节印玺,来归顺真正的帝王。黄河一旦决口了是堵不住的,鱼腐烂了是无法再复原的。(贾谊、司马迁)说:“假如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仅仅只要能得到中等人才的辅佐,那么崤山以东即便乱了,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香火也不应该断绝。”秦国的衰弱是积累已久的,天下彻底崩溃了,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民间传说是秦始皇开启了恶政,到胡亥达到了极限,这话说对了,再来责备一个晚辈,说秦地能够得以保全,这就是所说的不通时势变化的道理啊。我读《秦纪》,到子婴车裂赵高的时候,从来都是推崇他的果决、同情他的志向的。子婴在生死上表现出的大义,是完备的。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皆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苕,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爵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3分)10.BEG【解析】(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11.B【解析】“旅”,指军队,与“加之以师旅”中“旅”词义相同。12.B【解析】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为勇力不义之徒,非贤士。13.(1)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徒”为“只”1分;“立于世”状语后置还原,“立”为“立身”1分;“匹夫”为“平民百姓”1分;句意1分)(2)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主谓倒装句,还原“言矣大哉”1分;“大”为“高深”1分;“疾”为“毛病”1分;句意1分)14.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庄公说:“古代也有只凭借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所以勇力的树立,是为了实行礼义。商汤、周武王起兵不能算作叛逆,兼并诸侯不能算作贪婪,因为这是符合仁义的准则的;诛伐凶暴不避豪强,消灭罪恶不怕人多势众,这是树立勇力的行为。古代实践勇力的人,是在实行礼义。如今在上位的没有仁义的准则,在下位的没有消灭罪恶诛伐凶暴的行为,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从前夏朝衰微的时候,有推侈、大戏那样的勇力之人;殷商衰微的时候,有费仲、恶来那样的勇力之人。他们足行千里,徒手打死猛兽,凭着力气被任用,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因此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现在您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靠威武强横立身,行为凶狠残暴,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违反圣贤君王的道德,却步亡国之君的后尘。这样做而能保全自身的,我没听说有过。”材料二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原则吗?”孟子回答:“有。只有仁德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大国侍奉小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商汤王侍奉小葛国、周文王侍奉小昆夷的事。只有智慧明智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小国侍奉大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周太王礼让北方獯鬻、越王勾践称臣于吴王夫差的事。以大国侍奉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国君;以小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国君。乐安天命的国君能够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国君能够保住他自己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宣王说:“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小勇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4.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分)10.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原句标点是:其明年,贫民太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11.C【解析】该项“者”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整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A.《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是暂且,姑且。B.“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是对。D.正确。12.B【解析】“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错。文中是“数岁,乃罢式”,即几年后,打发卜式离开京城。13.(1)天子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卜式的确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给他显官尊荣来教化百姓。(“以”“尊显”“风”各1分,句意1分)(2)进攻郑国不能取胜,包围郑国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克”“继”“其”各1分,句意1分)14.①卜式作为普通百姓,在汉朝廷对匈奴作战时,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在朝廷没有力量全部满足国内需求时,他给河南太守二十万钱,作为移民的花费。(2分)②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在面对秦军侵略自己国家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财产帮助郑国,提前使人去郑国通风报信,使得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父母去世后,卜式有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上式就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田地、房屋、财物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入山中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他买了田地、宅舍。这时候汉朝廷正多次遣将出兵攻打匈奴,卜式上书说,愿意拿出一半家产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希望得到什么才这样做?”卜式道:“天子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为了节操在边疆拼死作战,有钱的人应该拿出钱财来资助,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详细地回报给了天子。天子又把他的话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之常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法纪,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几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汉军屡次出征,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迁徙,用度都靠官府供给朝廷没有力量全部供给。卜式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来供给移民的花费。河南呈上资助贫民的富人花名册,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记得,说道:“这是之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那时富豪人家都争着隐匿家产,只有卜式愿意输资帮助官府。天子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卜式的确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给他显官尊荣来教化百姓。材料二:(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摘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对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郑国不能取胜,包围郑国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5)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亡国”是“足以”的宾语,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语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故在ADF三处断开。(2)A.正确。统一,以……为一。句意:统一天下。B.正确。皇位。句意: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福分浅薄。C.错误。大概因为,何不。/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故选C。(3)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何哉,而不可以谋天”可知,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故选B。(4)①“出人”,超出常人,超过,事物变化的前兆;“审”。译文: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对于影响国家好坏,(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②“察”,知晓;“宜”,适宜;“因”。译文: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做到取舍有序,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5)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用诚心。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亡不亦宜乎,而忠臣不谏,要虚心纳谏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验之当世,要以前人为鉴。答案:(1)ADF(2)C(3)B(4)①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存亡的征兆,防范得周密了。②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根据时事而变化。(5)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变乱常在不加疑虑的事情上突起?大凡智力能考虑到的;超出智谋和力量能达到的范围的。秦始皇剿灭诸侯,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当时认为这样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子侄为诸侯,能够共辅江山,可是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宣帝后,削弱他们的势力,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各自借鉴他们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大概因都在防备的范围以外,就将可疑之人找出来全部杀掉,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就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容易对付。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对于影响国家好坏,(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然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为什么呢,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只是积累真诚,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所以他们的子孙,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一错到底而不改变,因循不改。子婴孤立无亲,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秦朝灭亡?在这个时候,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闭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