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届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届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届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届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练习卷

2022.12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

(1),则足以拒秦。(杜牧《》)

(2)知足者富,o(《<老子〉四章》)

(3)《蜀道难》中用高飞之鸟与善攀之猿艰难表现山势高危的句子是:,

2.按题目要求选择。

(1)小杨同学听说上海有一座根据《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上海大观园,于是便

前往参观。他走进一座院落,无一株花木,只见许多异草,薜荔藤萝,味芬气馥,初觉无味,漫步其中又

倍感清雅。这最可能仿的是原著中哪位人物的居所?()

A黛玉B.妙玉C.宝钗D.探春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OOO

,。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①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

②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如果深入追问论证,有时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

④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

⑤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

A.④⑤③①②B.④③⑤©①C.③©⑤④①D.③⑤②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经验之谜(节选)

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肤浅软弱的心理现象,仅仅放任地纵容一己的悲欢而无法判断

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如果没有理性阶段的处理和提炼,审美经验无助于人生的成熟。事实上,审美经脸

已经隐含了强烈的或者精细的判断。即使没有停下来仔细地掂量,我们在阅读之中就会喜欢孙悟空、敬佩

武松、怜爱林黛玉、嘲笑猪八戒、厌恶曹操……这些不是判断又是什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

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审美经验的判断以的方式辨别忠奸善恶,判断的速度甚

至比理性还要迅速,而且入木三分。更为奇怪的是,理性与审美经验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称的正比关系。我

们时常遇到的情况是,一些理性发达的人仅仅拥有肤浅的审美经验,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永远是他们的至

爱。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许多人

一直到耄耋之年也难窥门径。换言之,这些人的审美经验始终处于幼稚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②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完整解释尚未出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训练是审美经验

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

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这个意义

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这些压缩为感觉的审美经

脸通常包含了能量很大的接受、排斥、赘成、反对等种种倾向,但是,读者在作出判断之前已经无须重复

那些烦琐的推理过程。

③当然,如同各种社会经脸一样,每一个审美经验的强大以及丰富程度并不相同。相对而言,作家是

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

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遇到某种奇特的故事、细节,即使一时还无法从理论上

得出准确结论,作家已经怦然心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将这些故事、细节收藏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培育,如同

观察一个试管里将要发生什么。果戈里《外套》的素材是一桩笑话,朋友们还在哈哈大笑之际他已经敏感

地意识到这桩笑话的不同寻常;而托尔斯泰竟然可以从普普通通的牛芳花领悟到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

特》的契机。巴尔扎克曾经将这种天赋称之为“透视力”,他甚至觉得科学也难以解释。许多外人总是对作

家的奇异才能惊叹不已——为什么他们能够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生动?为什么他们竟然在我

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到了生活的秘密?答案当然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作家才能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显然

是出色的审美经验。

④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这一方面,托

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

情感,只要①,就②;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脸,以为别人无

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感染。于是,托尔斯泰以文豪的骄傲作出一个结论: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是因为

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已经不正常,或者已经衰退。

⑤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识事物。我们

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

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中国唐代有一位批

评家叫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人们对于雄浑、冲淡、高古、纤核等二十四种

诗歌境界和风格的感受。可是,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概括,人们领会这些境界和风格仍然如同捕捉微风中

的游丝一样困难。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之中,一些批评家在谈论写诗的体会之后常常补充一句:不可与

不知者道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古代批评家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也是说明问题时力不从心

的一种遁词。以悟解悟,批评家总觉得有些问题尚未说清。的确,审美经验包含了判断,但是,正如眼睛

看不见眼睛自身一样,审美经脸自身的来龙去脉还包含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

3.在第①段的"”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性B.直觉C.强烈D.深刻

4,根据第②段,不属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过程的一项是()

A长期积累B.不断重复C.高度浓缩D.简化知识

5.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审美经验曾被误解为一种肤浅的、不含有理性判断的心理现象。

B.如只喜欢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就意味着他的审美经验是幼稚的。

C.作家的审美经验最为发达、出色,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

D.“透视力”指借助审美经验在纷繁现象中迅速直达本质的能力。

6.请将第④段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推论过程更为充分、严密.

7.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托尔斯泰观点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⑤段与附录文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

的论证特点。

附录:

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

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

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反思

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

批评,是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审美视野更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视野。总之,审

美经脸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之一。

(二)(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蓝羽鸟

贾志红

①我曾经站在布古尼的街头,在一块很大的牌子上识别一堆法语单词。牌子是马里国家公路局竖起

的,写着这条始于布古尼终于锡加索的待修公路的出资方、建设方、监理方等信息。建设方写着我们总公

司的名称。在内部我们被称作二。八,它是这条路的长度,也是这条路的简称,还是一群人被喊了四年的

集体姓名。

②老何从首都巴马科的机场接我来工地,三菱越野车一进入布古尼,老何就说,到了我们的路上了。

这片土地上,除了工程设备,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天空、原野以及天空之下、原野之上的一切都不是我们

的,但我们依然用“我们的路''来称呼它。他指着路边的大牌子说,这是起点。我第一次站在二O八公路

上。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窄的路,路原本是宽的,因为老旧,路面的沥青掉落,露出红土路基。路基塌

陷,荒草丛生。曾经宽阔的公路在时间碾压下日渐细弱,很多路段只剩路心还遗留有沥青的痕迹。西非原

野上,一条路正慢慢归于原野。

③其实我们的路并不经过市区,只是从布古尼擦边而过。布古尼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在于它的仪式感,

在于那块立于起点的牌子。我曾对着起点牌拍过无数照片,旱季的时候,雨季的时候……时间如走马的

灯,各种人物在相同的背景下留下不同的影像。考察的、慰问的、检查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同

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测量工程师小段,给我看他刚到工地的第一张照片,他俊朗、白皙,背后

的牌子也是新的,还没有经过严酷的日晒雨淋,白色的底和蓝色的字散发着新油漆的光泽。那时非洲的蓝

天和太阳对小段来说也是新的。几个月以后,我们路过这块牌子,小段再次站在牌子下,旁边跟着几个向

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他们并排站在一起,一样的白色工装体恤衫,一样剃着光头,我几乎看不出

他们肤色的差别,他们眯着眼,对着我的镜头笑,露出同样雪白耀眼的牙齿。

④平日里,试验室的技术员蕾拉姑娘走路的样子轻盈得像一朵云,白大褂飘来荡去。她是工人中文化

程度最高的,在法语之外还会英语。她还是我见过的本地姑娘中唯一不穿民族服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裙

子与她无缘,她永远穿得像个白领员工,工作服白大褂内是深色长裤、白色衬衣或是条纹衬衣,手里也总

是拿着一沓子试脸单或是一本书。

⑤李工和试验室的工人们忙着做红土的各项检测。试验仪器从国内空运来的时候,李工高兴坏了,这

是他第一次在非洲拥有自己的试验室。他拿着清单,边念边指挥工人摆放:土工电动击实仪放这里,脱模

器、压碎试验器靠墙放,分析天平、净水天平,嗨嗨,你们动作轻些。

⑥工期的头两年,二O八公路进行全线的土方施工。总工程师老麦说,需要八十万方土。找土,找红

土,找干湿度恰好的红土,老何说过这是整个二O八的头等大事。二O八公里的线路,80万方的红土需求

量,至少要有不低于10个大型土场,且分布均匀。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力物力成本最小化。作为二O

八项目中方总负责,老何难掩痛心,我们得节约、节约、再节约。这句话是老何大会小会上的开场白,又

是结束语,他常常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唾沫星子四溅。

⑦无边的原野,找土的人是一群有目标的蚂蚁,以二O八公路的某一个点为中心,以20公里为半

径,散开,再聚拢,带着收获或者烈日下的空茫。他们真想像蚂蚁一样遁入地下啊,地下一定有一个红土

丰美的世界。那段时期,人人眼里只有红土,人人都像建造家园的蚂蚁一样,用触须去探寻红土的气息。

⑧我在某一天迷了路。从植被来看,似乎是我从未走过的路,我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小路继续走,它像

一条布带牵扯着我,将我引入一片林子,而后它就悄悄地松了手。林子起初稀疏,有显著的人的脚印、牛

的蹄印。可是,林子越来越幽深,人的脚印、牛的蹄印都被一只神秘的手拂去痕迹,这只手又把形状各异

的花摆放在不知名的植物上,或绚丽或幽香。我在林子里边快步穿行边紧张地竖起耳朵,鸟雀飞过,树枝

颤抖。我依然不辨方向,在开阔之地我就是路痴,在没有路的林子里更是茫然无措。

⑨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一个精灵出现了,那是一只长尾鸟,披着蓝色的羽衣,鸣叫着,在树枝间低

飞、跳跃。它的声音悦耳、镇静。它时隐时现,始终不靠近我也不远离我。结果,什么危险也没有发生,

林子静遨而安详,它善待了我这个闯入者,又平安地把我送出。我循着树木缝隙间的光芒往边缘走,最后

终于钻出林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我回到了阳光之下,猛然而现的阳光刺得我眯着眼,提醒我已重返现

实世界。

⑩童话似乎落幕了,长尾蓝羽鸟不知去向。

⑪但是,且慢啊,另一幕童话背景在这里已安放多时,一座巨大的蚂蚁世界展现在我眼前。我依然眯

着眼,以适应阳光的强烈,也便于更细致地打量这座蚂蚁的城市。它们由错落有致的无数城堡组成,最高

的一人多高,挺拔如孩童世界的摩天大楼。每座高楼,布满针眼般大小的蚁穴。建筑精致而牢固,像喀斯

特地貌的山峰,也像丹霞地貌的土林,但它们只是蚂蚁的城堡世界,是无数蚂蚁一口一口衔土而建。而建

筑材料是细润且色泽极佳的上好红土,我当然认识,二。八的每一个人都认识质地优良的红土,那是氧化

铁的颗粒在阳光下泛出的最动人的颜色。蚂蚁们的触须就是最精密的试验仪器。结果顺理成章,各项检测

数据符合要求。红土铺在我们的路上了,铺在一条正在长宽的路上。

⑫这段迷路的经历像一个传奇被广为传播,长尾蓝羽鸟也在传播中被描绘成了神鸟。同事们在一遍遍

的讲述中不断添枝加叶,童话故事越发完美,他们的嘴巴像一支支画笔,那只鸟被描绘得愈发美丽,羽毛

更加丰满,蓝得如绸缎、蓝得如天幕,根根闪烁着神性的光芒。

⑬雨季将要结束,天空中的云朵越来越少,它们去了远方,在另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酝酿雨水,播撒慈

悲。蕾拉辞职了,赴法国读书。离开的那天她哭了,拥抱每一个人,而后像云朵一样飘向她的远方。她没

有攒够学费,但她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资助。

⑭我想,蕾拉姑娘,一定也看见了一只长尾篮羽鸟吧。

8.结合文本,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9.第③段提到“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那么作者为什么挑选出工程师小段两次和起点牌的合影

进行描写?请从选材的角度加以分析。

10.第②、⑥两段画线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11.象征物的使用往往能够增强叙事性作品的艺术效果,请以本文的“蓝羽鸟''与《百合花》中的“百合花”

为例加以赏析。

(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孟浩然(唐)韦应物

上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

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

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13.“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

“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斯同先生传

(清)钱大昕

①万先生斯同字李野,邺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太冲寓甬上,先生与兄斯大皆少事

之,得闻筑山刘氏之学,以慎独为主、以圣贤为必可及。

②会诏修《明史》,大学士徐公元文为总裁,欲荐入史局,先生力辞,乃延丰其家,以刊修委之。先

生素以明史自任,又病唐以后设局分修之失,尝日:“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

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星涵®,继而知其蓄产

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

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

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

③又目:“史之难言久矣!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倚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一家之

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建文②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出亡之说,后人多

信之,先生直断之日:“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成祖实录》称:‘建文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

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

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且建文登极

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

乎?”由是建文之书法遂定。

④康熙壬午四月卒,年六十。

注:①屋海:储污水的坑池和浴室。②建文:朱允蚊,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③逊国:指

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④称兵犯阙:指“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与兄斯大皆加事之()

(2)始而揖其堂寝民福()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乃延丰其家,以刊修委之()

A.管理B.居住C.主人D.决定

(2)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倾久矣()

A.暗中拿走B.悄悄行动C.抽出时间D.苟且马虎

16.第②段中画双直线的句子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

室中之事也

17.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

18.联系文本,分析第②段画曲线部分对刻画万斯同形象的作用。

19.第③段中,万斯同对野史“建文帝逊国”之说的断言为何能让人信服?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五)(n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记

(明)王思任①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③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

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雾浮,令我

杳然生翼咒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②既束带竣谒事,□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回寒阴,使人骨面之

血,皆为蕾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哦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

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⑥造句之精也。眺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③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

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崂斗突,逼嵌其中,榜日:“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

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

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①王思任:明文学家,1575年—1646年,1602年任安徽当涂县令时游览敬亭山,并写下本文。②南

齐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句。③姑熟:当涂古称。④杳然生翼:意思是有羽化升仙的感觉。

⑤党结:聚集。⑥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中句。⑦牛山:牛山:即“牛山叹”,典出《晏子春秋》,比喻为

人生短暂而悲叹。⑧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

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后世称“梦幻”。⑨霭空:云

霄.

20.第②段口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也B.竟C.乃D.而

21.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2.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在“游'’中寄寓的情感。

三、写作(70分)

23.写作。

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文字失语者

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

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

对于这个现象,你有怎样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①.使六国各爱其人②.阿房宫赋③.强行者有志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⑤.猿猱欲度愁攀援

2.(1)C(2)D

3.B

4.D

5.C

6.①有审美经验②会知道这种感染力是不需要言词来解释的

7.示例:从论证过程看,本文作者从审美经验的不足入手进行反驳,审美经验无法精确地阐发作品之“理”的,

如果精确阐释的文学批评缺席,那么文学传达只能在审美经验高度发达的人群中发生,从而导致一般人无

法欣赏文学作品。而附录文字则从文学批评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进行立论的层次差异入手,提出文学批评的

层次高于审美经验。而且重点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提出批评家不仅具有高

超的艺术感受力,而且更具有将感受力由含糊转化为清晰的理性能力。文学批评涵盖了审美经验。

从论证方法看,本文作者先破后立,还运用反证法,用司空图的例子证明批评时使用清晰言词的重要性。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司空图的例子也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而附录文

字则立中含驳,没有使用例证法,而是采用理论论证,对涉及的重要概念、范畴、关系进行清晰阐释。

从论证的语言看,本文的语言显得通俗、生动。而附录文字语言更多使用学术术语,显得严肃、严谨。

8.示例:高度的简化,从物到人的信息都减缩在一个数字“二。八”里,抹去了路的破旧不堪、重建工作的艰

难以及建设者的色彩。平实的叙述,却让抹去的一切徐徐展开。放在开头,引出下文;全景式描写,引起阅

读兴趣。从句式结构看,把路与人联系在一起,为下文讲述建路人的故事做下铺垫。

9.示例:极具典型性,用个人的变化表现二。八所有中国员工群像。身份的典型:小段是测量工程师,是现

场修路的重要建设者。外貌的变化具有代表性:从刚到工地的俊朗、白皙,到几个月后变成黑皮肤、白牙齿、

光头的跨度极大的外貌改变,表现出中国建设者在艰苦的援建工程中吃苦耐劳、不惧艰辛的精神风貌。第二

张合影是典型场景:前一张照片只有小段一人,第二张照片小段带领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也表现

出中国工程师愿意向落后的西非地区传授技术的开阔胸怀。

10.示例:第②段用优美、抒情的书面语描写“我”初见二。八公路时它的残破不堪,表现出当地的贫穷落后。

第⑥段用诙谐、调侃的口头语刻画二O八中国建设者面临的多种困难时的言行,表现出建设者一定会克服

困难的精神信念。语言的节奏也不同,前者舒缓,后者快速有力。

1L示例:作为象征物都凝聚了丰富的内涵:“蓝羽鸟"能引领''我"走出荒林,既表现出西非大草原神奇的自然

力量,又是二。八建设者解决难题的坚定信念的象征,人生道路的新拓展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

来奋斗,自然的伟力善待人类。“百合花”,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新妇借给小战士的被子上的图案,象征着

军民之间纯洁无暇的情感。

对文本主旨都有“点睛”作用:《蓝羽鸟》作为叙事性散文,情感寄寓于琐碎、平凡的建路过程中,《百合

花》作为小说,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