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心铸脊梁,自信实兴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与教材所编选的其他议论类文章不同的是,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抗日军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基础,在教学本文时,学生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价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教学方法与工具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写给中国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鲁迅先生的诗歌是富有力量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如此。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的腐败无能,救国无路,且常常散播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针对这一论调,发出了自己的呼号,写下了这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二、活动一:课前预习(一)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进,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文章。(二)《且介亭杂文》:收录鲁迅1934年所作杂文37篇,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出版。“且介亭”源于鲁迅居住地为“半租界”,“且介”即“租界”二字之半,“亭”即上海常见的“亭子间”。1935年12月30日,鲁迅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鲁迅先生借用“且介”二字,既讽刺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其犀利的笔锋。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风范。(三)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渺miǎo茫诓kuāng骗家谱pǔ脊jǐ梁前仆pū后继拜佛fó脂zhī粉摧cuī残污蔑miè倘tǎng若笼lǒng罩zhào抹mǒ杀玄xuán虚慨kǎi叹省xǐng悟切qiè实摧cuī残宰zǎi相2.理解词义:诓骗: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三、活动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一)解题释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采用什么语气来读?预设:反问语气。(二)速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体特点1.本文和以前学过的议论文有什么不同?预设:树靶子:(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打靶子:(35)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立论点:(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得结论:(9)得出最终结论。四、活动三:细读全文,研读赏析任务一:研读第12自然段,找出敌论点和敌论据,并感受作者的讽刺意味。资料助读: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D、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预设: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据:A、信地信物B、信国联C、求神拜佛讽刺意味分析:语句: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分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任务二:研读第35自然段,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这造成了敌论证中怎样的漏洞?预设:1.第三段论证不再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了的是“他信力”;第四段论证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2.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3.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这是属于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任务三:细读第6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抓住敌论点中的漏洞提出了什么观点?2.作者举出了哪些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3.对于作者提到的几类人,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分别举出几个例子吗?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的现状如何?用原文回答。预设: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举例论证,举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3.①“埋头苦干的人”:指为中国发展努力实干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近现代有:“三钱”、王进喜、南仁东、袁隆平等为中国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人。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李自成、洪秀全、邓世昌、戚继光……近现代有:毛泽东、周恩来、黄继光、等革命者。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屈原、海瑞、包拯、杜甫、范仲淹、白居易、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近现代有: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王阳明、玄奘、鉴真、谭嗣同、李大钊……近现代有:毛泽东、邓小平、华罗庚、张伯生、汤飞凡(“中国疫苗之父”)、屠呦呦等。4.从人数上:何尝少呢;从特征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从处境上: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任务四: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找出其中的一连串比喻,并体会其意思。预设:“脂粉”,比喻统治阶级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五、活动四:延伸拓展:试结合你的成长和阅读经历,根据提示语,补续下面两段话,构成排比段。提示语:中国精神在哪里?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1840年以来,中国受尽列强欺辱,14年的艰苦抗战,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得艰苦卓绝,打得可歌可泣!中国精神在哪儿?______!_________。中国精神在哪儿?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六、结束语从此文中我们了解了“自信力”,看到了鲁迅先生造出的“他信力”“自欺力”,他用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批驳自拥“自欺力”的人们,更显“中国的脊梁”的坚挺,有了这些脊梁,我们明白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渡过那贫弱黑暗的时期;正因有了自信,我们才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即使,我们只是“萤火”,也要有“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志气,用青春热血建设美丽祖国。我们一起面向未来,风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教师仪容仪表培训
- 2025年便携式振动分析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最后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 复苏室的气道管理
- 天津市六校2025届高考冲刺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止血用医用生物蛋白胶项目建议书
- 兴义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马鞍山含山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武汉市武昌区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研究进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一套
- 生物化学习题集(护理)
- 2025年化妆品包装标签法律要求培训
- 中间人协议书范本(2025年)
- 演员经纪合同法律风险-洞察分析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石榴花提取物行业发展动态及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 桥隧建筑物安全监控相关知79课件讲解
- 九下 化学 科学 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
- 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课件
- 全国园地、林地、草地分等定级数据库规范1123
- 女性的中医养生保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