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材料二: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B.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C.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D.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后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B.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C.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D.“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C.《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D.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4.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手足琴赵丽宏大麦喜欢自己动手制作航模,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可以独立完成木制的航模小飞机。阁楼上,有他的工具箱,箱子里有钢丝锯、锉刀、钻子、小榔头、砂纸、胶水、橡皮筋。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问荞麦,你怎么一听就记住了?荞麦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就是喜欢听,听过了就不会忘记。一天吃晚饭时,收音机里放了外国民歌《小杜鹃》,前面一段歌词很简单,旋律很活泼:“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挑,看你鼻孔朝天,永远也挑不着。”接下来,是一段模仿杜鹃叫声的歌唱,旋律很复杂:“咕咕,咕咕,啊恰乌恰……”荞麦呆呆地听着,脸上带着微笑,看得出,他喜欢这首歌。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妈妈听见了荞麦的歌唱,很吃惊。才读二年级的儿子,对音乐如此敏感,好像有特异功能呢。她从箱子里找出一支口琴,这是一支国光牌口琴,她上中学时吹过,已经在箱子里放了很多年,非常旧了。妈妈用手绢仔细擦拭了口琴,试着吹了几下,口琴的声音有点儿发涩,但还能吹出旋律。妈妈把口琴送给荞麦,荞麦高兴得跳起来。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吹完《小杜鹃》,荞麦又吹出了《春江花月夜》《喜洋洋》,这都是他在收音机中听到后记在心里的旋律。那支国光牌旧口琴,成了荞麦心爱的玩具。他成天捧着口琴,吹出各种各样的曲调。可是,那支口琴太旧了,有几个音已经吹不出来,所以吹出来的曲子,常常不是断断续续,就是感觉走了调。一天晚上,荞麦在阁楼上吹口琴,那几个吹不出的音,让他无法把曲子吹得完整。吹着吹着,荞麦停了下来,把口琴随手一扔,嚷道:“破口琴,老口琴,没劲,没劲!”说罢,气呼呼地转身对着墙壁,闷头睡觉了。口琴被扔在老虎窗前的桌子上,大麦拿起口琴,前前后后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名堂。荞麦吹的曲子,大麦虽然叫不出曲名,但大多听到过。他也听出来,有些曲子荞麦吹不好,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大麦搬出他的小工具箱,拿出一个小螺丝刀,旋开口琴两头的螺丝,拆下两块黄铜盖板,仔细研究了口琴的构造和发声的原理。他发现,口琴簧板上的发音簧片上生出了绿色的铜锈,有的簧片扭曲了,还有几根断了。大麦觉得可以自己动手把口琴修理一下。他检视了一下工具箱里制作航模的各种工具,把可以用的都找出来,整整齐齐排列在桌子上。荞麦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口琴已被哥哥拆成一堆碎片,急了,大声喊道:“你干吗?你把口琴拆散啦!”“别着急,我在修你的老口琴。”“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荞麦认为,只有会吹口琴的人才有可能修好口琴。大麦让荞麦坐在他身边,把拆开的口琴给荞麦看。他指着簧板上的一个个簧片,把口琴发声的原理告诉荞麦,让他明白这支口琴为什么会吹不出几个音。“我试着修修看,也许能修好呢。”大麦说着,用螺丝刀旋开了固定簧板的小螺丝,两块簧板上的每一个发音簧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用小钳子小心翼翼地校正簧片的位置。“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把它们治好,口琴就得救了。”妈妈听到阁楼上有声音,走了上来。她反对儿子太晚睡觉。走上阁楼,妈妈发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有点儿生气。“你这是干吗?不睡觉,和口琴过不去。口琴被你拆成这样,还能用吗?”妈妈的声音中充满了责怪。她伸出手,想收拾桌子上散乱的口琴部件。大麦起身挡住妈妈的手,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别碰!我在修口琴。”“修口琴?你别瞎折腾,浪费时间。这支口琴,你爸爸也修过,没有修好,你怎么会修?”妈妈也不相信大麦有能力修口琴。“我研究了口琴的构造,知道为什么有的声音吹不出来,我试试看,也许能修好的。”大麦的态度很冷静,并没有因妈妈责怪他而生气。“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看着大麦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改变了态度。他相信,能制作那么精致航模的哥哥,一定可以修好口琴!妈妈没有再多说,转身下楼了,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荞麦挨着哥哥坐在桌前,想帮忙,大麦把他往床上一推,说:“你别帮忙,越帮越忙。快睡吧!能不能修好,明天早晨你就知道了。”第二天早晨,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荞麦醒了,他发现哥哥还在身边睡着。荞麦起身看床边的桌子,那支已经被安装好的口琴,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虽然为“手足琴”,但是小说却并没有从“琴”切入话题,而是从哥俩的爱好入手,这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国光牌”“上中学时吹过”这些信息汇聚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历史距离感,把读者带入一个比较遥远的时代,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C.大麦、荞麦的父母用“麦子”给两个孩子命名,可知他们对庄稼应该有着特殊的情怀,也许他们有过相关农村生活的经历。D.小说以两个孩子为叙述主体,以“修口琴”为核心事件,讲述了麦子哥俩之间的友爱故事,寄寓着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讴歌与赞美。7.下列各项对“哥哥修口琴”相关情节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哥哥帮助修口琴的行为,荞麦曾产生怀疑,因为哥哥虽然会制作航模,但是他不会吹口琴,又怎么会修口琴呢?B.看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的样子,妈妈也加以阻止,这一小小的生活插曲,掀起了小说的一个小波澜,让叙述节奏加快。C.描写大麦修口琴时的“旋开”“小心翼翼”“校正”等词语很有表现力,既显示出了大麦修理动作的娴熟,也突出了大麦做事的认真态度。D.“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使用比喻修辞,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大麦作为“口琴医生”的自信,而且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特点。8.小说是如何表现荞麦的音乐天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晨曦”一词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两次出现,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壬申明道元年十二月,诏以来年二月躬耕籍田,先请皇太后恭谢宗庙,权罢南郊之礼。及议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被帝者之服,薛奎独争曰:“太后必御此,见祖宗若何拜?”固执不可。虽终不纳,犹少杀其礼焉。薛奎知益州还朝,与镇俱。或问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也。”八月,资政殿学士薛奎卒。奎在政府,谋议无所迎避。或时不得如志,归辄叹咤不食。家人笑曰:“何必如是?”奎曰:“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欧阳修、王拱辰皆其女婿也。(节选自《宋史全文·宋仁宗》)材料二:薛简肃公文集序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彼四人者犹不能于两得,况其下者乎!惟简肃公在真宗时,以材能为名臣;仁宗母后时,以刚毅正直为贤辅。其决大事定大议嘉谋谠论著在国史而遗风余烈,至今称于士大夫。公绛州正平人也,自小以文行推于乡里,既举进士,献其文百轴于有司,由是名动京师。其平生所为文八百余篇,何其盛哉!可谓兼于两得也。公之事业显矣,其于文章,气质纯深而劲正,盖发于其志,故如其为人。公有子直孺,早卒。无后,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为后。公之文既多,而往往流散于人间,公期能力收拾。盖自公薨后三十年,始克类次而集之为四十卷。公期可谓能世其家者也。呜呼,公为有后矣!熙宁四年五月某日序。(节选自《欧阳修全集》)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决A大事B定C大议D嘉谋E谠论F著G在国H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籍田”与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躬耕”意思相同。B.“序”是文集序,这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序”的意思相同。C.“末”次要的;“末事”的“末”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末”意思相同。D.“后”继承人。古代没有儿子的人,常收养同宗或亲戚的儿子作后嗣。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奎曾在益州任职,任职期满后和范镇一起从益州返还京都,有人问薛奎在蜀地有什么收获,他说觅得一位奇才,并且说范镇一定会以文学著称。B.资政殿学士薛奎去世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朝廷追赠他为简肃公;为了纪念他一生的光辉业绩,他的女婿欧阳修为他的文集写了序言。C.欧阳修认为历史上那些家境窘迫的人,大都想通过写文章来抒发内心郁结以及不能施展的志向,因此这些人能够费尽心思地经营所写的文章。D.薛奎一生写过很多文章,他的文章,追求气质纯朴深厚、刚劲正直的风格,他的文章应该是他内心志向的写照,故他的文风也和其为人一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2)既举进士,献其文百轴于有司,由是名动京师。14.材料一中薛奎为什么会发出“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的感叹?请概括其原因,并选取一个相关的事例作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注】韦迢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注】该诗作于大历四年秋,诗人将到韶州任州牧,好友杜甫写诗相送,诗人也以诗相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岫”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岫”字都是以山峰入诗来描摹远景。B.颔联“千峰翠”与“一叶黄”由季节的不同,写出楚湘两地相距之远,从而间接抒发离情。C.颈联从两面说来,既有对好友杜甫漂泊境遇的叙述,也有对自己白首为郎仕途不顺的感慨。D.尾联直抒胸臆,以没有大雁传书而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好友的书信的叹惋,表达内心的愁苦。16.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卷上言“起首入兴体有十四种”,第十二曰“景物入兴”。请结合诗歌的首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陈情表》中以当时治国的方针“________”为理由消除晋武帝的疑心,又以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对比,表明自己“_______”,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短,从而让辞官成功。(2)李白《蜀道难》中爱使用鸟这一意象来写景抒情,如“______,________”两句中以鹤侧面写出了蜀道的高险。(3)小涵在整理高考诗词笔记时,想给“对写”这一手法找几个具体的例子,但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来,作为他的好朋友,你推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江南岸,紧挨新彭埠大桥的杭州亚运村高楼林立。亚运会期间,电动摆渡车对10人及以上团队开放预约功能,个人可通过亚运村公共区域放置的信息发布屏了解车次实时动态,______A______。代表团离村时还可通过“云上亚运村”智能平台提前预约离村交通接驳服务。______B______?这一由杭州亚运村运行团队特别推出的数字化平台,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管理人员通过管理端,可以快速解决各类工作单,及时掌握、响应“村民”生活需求。“村民”入住房间后,扫描屋内相应的二维码即可进入“云上亚运村”。其中,预约功能选项十分醒目。此外,①“云上亚运村”设有低碳积分活动,②鼓励“村民”参与绿色低碳行动,③即在杭州亚运村内操作光盘、购物不用塑料袋等行动,④均可获得低碳积分,⑤兑换制作的麦秸秆材质飞盘等礼品。⑥运动员房间内的漱口杯、衣架,⑦如果采用麦秸秆材质,⑧环保可回收。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村民”“云上亚运村”加上引号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街小巷好比动脉静脉,①小夹道就是毛细血管。毛细管里住人,人要打井喝水,蒙古人就管“井”叫“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邻居二大妈说:“②有名的胡同九百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过这只是“大形势”,实际上胡同之外也有几条不叫胡同的小巷。比如曾国藩曾大人住过的“果子巷”,名气一点不小。“里”的出现可就晚了,跟目前北京人学广东话管猪蹄叫猪手一样,入民国之后,北京人也曾把学天津话当作时髦。就在这时期,北京也出现了天津式居民小区,叫作“里”。“里”跟胡同不一样。胡同是由独立家宅连接而成,左邻右舍,产权各不相关;“里”是专为出租而建,整条小巷一个业主,北京的“里”有两类。一类仿上海公寓弄堂,一家一院,宽大体面的半洋式建筑,地点多在内城。另一类则是碎砖头儿墙的青灰顶狭窄小院。可独门独户也可有几户杂居。大多建在外城天桥、龙须沟一带。房客三教九流都有,就是没有真财主。21.“胡同”与“里”有什么区别?请分别用整句概括它们各自的特征,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一个赏析它的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常言道: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走路看路,理所当然,可该往前看多远呢?驾校学车上路,教练一律指点如下:向前看。但向前看多远,各人见解不一,有人看车前三五米,有人看车前百十米。看得太近的,因车带着速度,拐弯刹车常常来不及;看得过远的,避东西、绕路障又是一番慌手慌脚。不能怪教练没说明,也不怪学员没听清,向前看,先是看清多远,再是看得更远。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该怎样向前看”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D3.A4.①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②资料具有真实性,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5.①文体上,材料一是议论文,材料二是随笔(回忆录、新闻等);②内容上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特点,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③表达方式上,材料一重在议论,材料二重在叙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辩析的能力。C.“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错误,原文有“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鲁迅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革命回忆录具有思想性这一特征,而不是为了激励后辈。激励后辈增强信心的是革命回忆录。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D.“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于文无据,“思想性”和“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两者没有比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是革命回忆录有高度的思想性。B.这是讲述三位作者创作革命回忆录和小说的经过,不能证明革命回忆录的思想性。C.这是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感受,属于表达的生动性。D.这是组织部约请老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的行为,属于“三亲”的原则性。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可知,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资料具有真实性,“《聂荣臻回忆录》是这样写的……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达特点的能力。文体上,材料一,结合题目“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及文章内容可知,是议论文。材料二《终于找到了》记述了一件事,是随笔或者回忆录、新闻等。内容上,“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表达方式上,材料一作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如“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材料二作为随笔或回忆录等重在叙述,如“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等。【答案】6.B7.B8.荞麦的音乐天赋体现在:(1)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听过了乐曲就能记住。(2)在音乐上的模仿力较强,能做到听一遍就会唱。(3)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对乐器和音乐有很强的把控力。9.“晨曦”本义是清晨的阳光,具有明亮温煦的特点。此处体现出深厚温馨的手足之情;象征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象征着成功和希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错。“国光牌”“上中学时吹过”这些信息只说明年代的久远,并未引发对生命的思考。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B.“让叙述节奏加快”错。原文写妈妈看到大麦拆开口琴后加以阻止,大麦平静地请求妈妈让他试试,妈妈没有再多说就转身下楼,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可看出叙述节奏并未加快。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荞麦的音乐天赋体现在:第一,原文“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问荞麦,你怎么一听就记住了?荞麦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就是喜欢听,听过了就不会忘记”,据此看出,荞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听过了乐曲就能记住。第二,“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据此看出,荞麦在音乐上的模仿力较强,能做到听一遍就会唱。第三,原文“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吹完《小杜鹃》,荞麦又吹出了《春江花月夜》《喜洋洋》,这都是他在收音机中听到后记在心里的旋律”,据此看出,荞麦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对乐器和音乐有很强的把控力。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词语的作用的能力。原文“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两处提到“晨曦”一词。“晨曦”本义是清晨的阳光。语境中哥哥深夜不眠,给弟弟修好口琴,帮弟弟实现乐器梦想,此词体现出深厚温馨的手足之情;初升的太阳明亮温煦,带给人们光明,此处象征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象征着成功和希望。10.BDF11.A12.C13.(1)君子把学到的知识,或者实施在建功立业中,或者体现在文章著述上,常常担心难以两全。(2)考中进士后,把他写的百卷文章呈献给相关官员们看,从此名声惊动京城上下。14.因为薛奎是一个正直无私、纯朴刚毅、有知人之明的人,他很贤明,擅长谋划、决断,不随意迎合,更不会逃避,但有的事往往不合心意,所以会发出“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的感叹。例如皇太后想穿帝王礼服祭拜宗庙时他据理力争,假如事情不合自己心意,他就会吃不下饭。【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擅长决断大事,确定大计,具有高明的经国谋略以及正直之言,均记载于国史中,然后风教和功绩在后世留传,至今还在士大夫间称颂不已。“大事”“大议”均为宾语,在“事”“议”后停顿;“嘉谋谠论”为并列短语作谓语,承前共用主语“其”,独立成句,“论”后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古时天子亲自下田的礼节/亲自耕种。句意:仁宗亲自下籍田耕种/诸葛亮亲自在南阳种地。C.正确。句意:所以他们常常把文章看作次要的事(细枝末节)。/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C.“家境窘迫”错,文中“穷居隐约”的“穷”应该指远离闹市的偏远、荒僻之地。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见”通“现”,体现;“患”,担心、忧虑;“兼”,同时具有。(2)“既”,已经,在……之后;“轴”,卷轴;“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由是”,从此。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由“仁宗母后时,以刚毅正直为贤辅”概括出性格刚毅正直;由“其决大事,定大议,嘉谋谠论,著在国史。而遗风余烈,至今称于士大夫”概括出贤明有智谋,正直勇敢无畏无惧;由“公之事业显矣,其于文章,气质纯深而劲正,盖发于其志,故如其为人”概括出其人纯朴刚正、有志向;由“薛奎知益州还朝,与镇俱。或问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也。’”概括出善于发现人才,具有知人之明;由“奎在政府,谋议无所迎避。或时不得如志,归辄叹咤不食”概括出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无惧无畏,有的事往往不合心意。由“及议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被帝者之服,薛奎独争曰:‘太后必御此,见祖宗若何拜?’固执不可。虽终不纳,犹少杀其礼焉’”得出例子:皇太后想穿帝王礼服祭拜宗庙时他据理力争,假如事情不合自己心意,他就会吃不下饭。参考译文:材料一:壬申明道元年十二月,宋仁宗下诏说来年二月要亲自下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耕种,先请皇太后在宗庙举行祭郊大典,暂时代替皇帝完成南郊的祭天大礼。等到商议皇太后祭拜宗庙时的礼仪制度时,太后想穿帝王礼服,薛奎独自为此事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薛奎坚持说不可以穿帝王礼服。虽然最终不被采纳,但较之帝王祭拜的仪式还是稍稍降低了一些礼制。薛奎管理益州后返回朝廷,和范镇一起。有人问薛奎入蜀后的收获,薛奎曰:“发现一位伟大人物,他一定会凭借文学而知名于世。”八月,资政殿学士薛奎去世。薛奎在朝为官处理政务时,谋划商议无所迎和或规避。有时不能按照心意处事,回家后就叹息感慨以至于吃不下饭。家人笑着说:“何必如此呢?”薛奎说:“我抬头面对古人感觉惭愧,低头又感觉愧对后人啊。”欧阳修、王拱辰都是他的女婿。(节选自《宋史全文·宋仁宗》)材料二:薛简肃公文集序君子把学到的知识,或者实施在建功立业中,或者体现在文章著述上,常常担心难以两全。那些生逢好的时势的人,功业事迹得以在朝廷显扬,名声荣誉记录于史册得以名垂,所以他们常常把文章看作次要的事,并且又有事务繁忙无闲暇顾及与不能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至于那些志向不能实现的人,住于偏僻之地隐身而居不被发现,远离政务而苦心孤诣,他们有所触后感动奋发,无奈壮志难酬理想不得施展,只好全都寄寓于文辞里。所以说仕途不顺的人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言辞更容易写得好。像唐朝的刘禹锡、柳宗元在政绩功业上没有名声但文学成就卓著,但在政务上有成就的姚崇、宋璟在文章方面不能彰显才能。他们四人尚且还不能做到政绩和文学两得,更何况水平能力在他们之下的人呢!只有简肃公在真宗时,凭借才能成为有名的大臣;仁宗年幼母亲掌权时,凭着刚毅正直担任贤明的辅相。他决断的大事,确定的大计,具有高明的经国谋略以及正直之言,均记载于国史中,然后风教和功绩在后世留传,至今还在士大夫间称颂不已。简肃公是绛州正平人,从小就凭借文学和品行在乡里被推崇,考中进士后,把他写的百卷文章呈献给相关官员们看,从此名声惊动京城上下。他一生写文八百多篇,多么盛大呀!可谓文学和政绩兼得了。简肃公的事业显赫,他在文章方面,气质纯真深厚而刚正有力,大概是因为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说文如其人。简肃公有个儿子叫直孺,很早就死了。没有继承人,就把他弟弟的儿子仲孺公期认作后人。简肃公的文章很多,但往往流散在民间,继子公期竭尽所能加以搜集。从简肃公自死后三十年,才得以分类收集编订为四十卷。公期可以说是能继承他的人。唉,简肃公也算是有后代了!熙宁四年五月某日我为他作序。(节选自《欧阳修全集》)15.C16.①首联以“北风”“夜雨”“江”等意象入题。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图;②一个“凉”字一语双关,把秋日之“凉”与依依情别之“凉”融为一体,为铺叙离情张本。【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也有对自己白首为郎仕途不顺的感慨”错误,颈联只是对好友杜甫境遇的描述,而没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并且由注释可知他不是担任郎官。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景物入兴”就是由景物起兴,即先言景物然后再引出所写事物的手法。首联“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昨夜北风呼啸,冷雨淅沥,早上江上一片寒凉。诗句以“北风”“夜雨”“江”等意象入题,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图;一个“凉”字一语双关,“江上早来凉”写秋日之凉,同时也表明诗人内心凄凉,因为要“早发湘潭”与杜甫分别。这样把秋日之“凉”与依依情别之“凉”融为一体,为铺叙离情张本。17.(1)圣朝以孝治天下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或:“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8.A可按需预约(搭乘)B何谓“云上亚运村”19.①“村民”:作者赋予“村民”特殊含义,把人住这里的客人称为“村民”,照应了“亚运村”三个字。②“云上亚运村”:作者意在实出强调,“亚运村”前加上“云上”既突出了本次亚运村”的不同凡响之处,又突出其高科技的特征。20.③把“操作”改为“践行”⑤把“制作的”调至“麦秸秆材质”后面⑦把“如果”删掉或改为“就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前文“信息发布屏”“了解车次实时动态”可知,这是针对乘坐电动摆渡车的个人而言的;再根据“开放预约功能”可知,这里应该填写的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车次选择摆渡。故可填写“可按需搭乘”“自由选择车次”等内容。B根据标点,这里应填写一个问句;再根据后文可知,是提示读者这里要提出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在上文中就已经出现,即“云上亚运村”。故这里可填写“何谓‘云上亚运村”“什么是‘云上亚运村’”等内容,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第一处强调的是“特殊含义”,“村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子里的人,而是对应“亚运村”三个字,把住在这里的客人称为“村民”,赋予“村民”特殊含义。②第二处“云上亚运村”,作者意在实出强调,“云上”指的是网云,属于高科技范畴,“亚运村”前加上“云上”既突出了本次“亚运村”的不同凡响之处,又突出其高科技的特征。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操作……行动”动宾搭配不当,把“操作”改为“践行”;⑤“制作的麦秸秆材质飞盘”语序不当,把“制作的”调至“麦秸秆材质”后面;⑦“如果”不合逻辑,此处不是假设关系,而是真的采用麦秸秆材质制作口杯、衣架等,因此把“如果”删掉或改为“就是”。【答案】21.胡同:家宅相连,产权独立。里:独一业主,专为出租。22.①使用比喻(暗喻),把小夹道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的胡同之小。②使用引用,通过引用二大妈的话,形象地说明北京的胡同之多;通俗的口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使用夸张,用“赛牛毛”这一短语形象地突出胡同之多。)【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胡同是由独立家宅连接而成,左邻右舍,产权各不相关”可概括出,胡同:家宅相连,产权独立。结合“‘里’是专为出租而建,整条小巷一个业主”可概括出,里:独一业主,专为出租。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小夹道就是毛细血管”使用比喻,本体是“小夹道”,喻体是“毛细血管”,比喻词为“是”,为暗喻。毛细血管是非常细小的,句子把小夹道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的胡同之小。“邻居二大妈说:‘有名的胡同九百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二大妈的话表明使用了引用,“九百六”“赛牛毛”,形象地说明北京的胡同之多;引语为北京方言,通俗的口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同时“赛牛毛”使用了夸张手法,牛毛是多得数不清的,用这一短语形象地突出胡同之多。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常言道: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走路看路,理所当然,可该往前看多远呢?驾校学车上路,教练一律指点如下:向前看。但向前看多远,各人见解不一,有人看车前三五米,有人看车前百十米。看得太近的,因车带着速度,拐弯刹车常常来不及;看得过远的,避东西、绕路障又是一番慌手慌脚。不能怪教练没说明,也不怪学员没听清,向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