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01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图表,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2.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3.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002预习导学(1)奇松奇松,就是奇形怪状的松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山上的迎客松。因为它一侧的树枝伸出,就像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所以叫迎客松。黄山松生存于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的高峰悬崖之上。因为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所以才能穿缝而生。由于植物喜欢向阳生长,加上山谷风大,使得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2)怪石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像鸟像兽像人,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下观看,形态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黄山怪石。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3)云海黄山的云海以美、胜、奇、幻闻名,一年四季都可以观景,冬季观景最好。由于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一年中雨雾天气可达200多天,加上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升腾或者下雨后雾气没有消散,就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使得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4)温泉黄山温泉从紫云峰下喷涌而出,水质含重碳酸,可以喝也可以洗澡。水温常年42度,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皮肤病等有一定的功效。温泉成因是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生死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湖泊也不例外。相对于山、川、海洋而言,湖泊的生命要短暂的多,一般只有几千至万余年。天然湖泊的演化一般分为“形成—扩张—萎缩—消亡”四个阶段,相当于人的婴幼儿期、青壮年期、老年期和衰亡期。上游来水量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湖泊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等是引起湖泊衰老的诱发因素。湖盆的淤积或湖水的干涸是湖泊死亡的两大原因。前者使得湖泊逐渐变成沼泽,最终演化成陆地;后者可能导致湖盆萎缩,湖水咸化,最终变成干盐湖。另外人类活动引起的湖泊蓄水量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等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正从青壮年走向老年,微山湖和白洋淀则处于老年向死亡的过渡阶段。历史上消亡的湖泊不计其数,最著名的当数罗布泊,昔日繁盛的楼兰古国为其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知识点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3.意义: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点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4)举例: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2.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2)举例: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①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3)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3.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知识点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响应原理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加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1.自主判断(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3)“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4)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干燥。()答案:(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落红变为春泥体现了生物由有机物变为无机物重新进入环境的过程,是生物循环的表现。(3)ד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4)×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5)√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003核心整合核心0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核心整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eq\o(→,\s\up11(光合),\s\do4(作用))化学能eq\o(→,\s\up11(分解),\s\do4(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小试牛刀】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会导致乙地(

)A.地震 B.河流含沙量增大C.火山喷发 D.形成褶皱山脉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B2.A【解析】1.考查森林等植被的作用及破坏后的后果。植被破坏一般是外力作用,破坏后易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而地震、火山喷发、形成褶皱山脉多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对比四个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2.考查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从图示看出①属于水汽输送,②属于降水,③属于地表径流,④属于水汽蒸发。所以A符合题意,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核心0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核心整合】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稳定: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大气中氧气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小试牛刀】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问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 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2.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B.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答案】1.A2.A【解析】1.图示过程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A正确,B、C、D错误。故选A。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改变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A错;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在各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新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BC正确;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地理要素组合,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A。004重难拓展一、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要素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要素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典例〕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貌、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③地质和④地貌因素,C正确;对土壤形成比较活跃的影响要素是①大气、②生物、⑤水文要素,ABD错误。故选C。二、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典例〕下图为一位旅行者拍摄的某地自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沟壑纵横 B.高寒缺氧 C.冰川广布 D.干旱少雨2.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化侵蚀 D.风力沉积3.为适应当地环境,图中的植被(

)A.叶面硕大 B.枝繁叶茂 C.根系发达 D.树干高大【答案】1.D2.D3.C【解析】1.由景观图中的骆驼、沙丘可知,图示为荒漠景观,干旱少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景观图示主要地貌为沙丘,且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荒漠,干旱少雨,其沙丘为风力沉积形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3.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荒漠,干旱少雨,受水分条件影响,植物低矮,枝叶少且叶面多为针状,以减少植物体的水分蒸发,但是根系特别发达,扎根很深,以汲取深处水分,以维持植物生存,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005知识总结006强化训练考点0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答案】A【详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自然环境要素包含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完成下面小题。2.气候要素主要位于哪个圈层(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3.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有关的主要自然要素为(

)A.岩石、生物 B.地貌、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答案】2.B3.A【解析】2.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气候要素主要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由气候的概念可知,气候要素主要位于大气圈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3.煤、石油是地质时期积累的生物质能(太阳能),保存在沉积岩层中。故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有关的主要自然要素是岩石和生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考点0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5.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

)A.风力大 B.沙漠广布 C.光照强烈 D.植被茂盛【答案】4.B5.D【解析】4.图中地理环境变化过程为:①阶段当地地势较为平坦,发育森林植被;②阶段当地地壳(山脉)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山脉)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地势变化的结果,地形地势是由地壳(山脉)隆起导致的,即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5.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其植被茂盛,D正确,风力大、沙漠广布、光照强烈反映出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征,ABC错误。故选D。“蜂巢屋”分布于叙利亚北部(如图所示),一般由3~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居民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蜂巢屋”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的困难,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完成下面小题。6.“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cm,其主要作用是(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7.与叙利亚沿海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沿海地区(

)A.夏季气温高 B.年降水量少 C.年平均气温高 D.冬季降水少【答案】6.A7.D【解析】6.由图可知,“蜂巢屋”地处沙漠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墙体后80cm,主要是为了夏季隔热,冬季保温,A正确C错误;建筑的稳定主要受地基与结构关系大,与墙体的厚度关系不大,B错误;墙体后主要是为了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不是为了防风沙,D错误。故选A。7.与叙利亚沿海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沿海地区夏季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气温相对较低,A错误;我国东部沿海为季风气候,年降水较多,B错误;叙利亚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我国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降水少,C错误,D正确;故选D。在菲律宾中部的保和岛上有一处奇观:1200多个海拔在40~120米的圆锥形石灰岩小山丘上只长草不长树(下左图),每到干季,草色由绿变黄渐至褐,山丘犹如排排巧克力摆放于大地,被称为巧克力山。下右图示意保和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保和岛的气候特点是(

)A.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 B.终年高温,降水分配均匀C.四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 D.气候温和,降水分配均匀2.巧克力山上不长树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过强,蒸发旺盛 B.气温偏低,降水偏少C.土壤瘠薄,保水性差 D.海拔过高,热量不足3.观赏巧克力山景色的最佳时段是(

)A.12月~次年2月 B.9~11月 C.6~8月 D.3~5月【答案】1.A2.C3.D【解析】1.阅读地图可知,保和岛位于菲律宾群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匀,分旱雨两季,A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配均匀,B错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C错误;温带海洋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分配均匀,D错误。故选A。2.巧克力山坡度较大、土层薄,保水性差,植被生长难度大,C正确;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处热带,气温高,B错误;光照过强,蒸发旺盛,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同纬度森林生长的地区,光照也较强,蒸发旺盛,A错误;海拔在40~120米,对热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3.读图文材料可知,由于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在35月,为旱季后期,气温升得很高,但是降水稀少,小山上“草堆”干枯转为褐色“巧克力”。所以,“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是35月,D正确,其他月份都不是土壤中最缺水分的时候,ABC错误。故选D。温哥华岛是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大的岛屿,在年降水量高达2000mm以上的岛屿西南部,有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温带雨林,其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温哥华岛曾受过冰川影响,目前冰川仅存留于山顶地区,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下图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4.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温哥华岛西南部的原因是(

)A.东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冬暖夏凉 B.西部为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均匀C.岛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土层深厚 D.沿岸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5.调查发现,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如温带落叶林丰富,原因是(

)①降水量大,光合作用弱②树木高大,树叶浓密遮挡阳光③降水量大,淋溶强,土壤呈酸性④人口较多,人类活动干预较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4.B5.A【解析】4.温带雨林位于温带地区,降水丰富。一般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当地位于大陆西岸40°60°之间,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由山峰和水系分布可知,该岛屿中部为山地;盛行西风从海洋挟带大量水汽,在中部山地的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丰沛的雨水,且该岛西南部起伏更大,地形抬升作用更强,因此该岛的西南部可生长温带雨林。故B正确;东北部高大山脉对其影响比较有限,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该岛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质活动频繁,但对土层影响不大,故C错误;阿拉斯加暖流势力较弱,对沿岸影响有限,没有地形对其影响大,故D错误。故选B。5.相对于温带阔叶林,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日照短,降水更多,因此光合作用弱,水热组合欠佳,不利于生物生存,故①正确;雨林植被为获取更好的光照条件会努力竞争,因此温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故②正确;温带雨林温度较低,分解较慢,有机质来源丰富,土壤发育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高,酸性弱,故③错误;相对温带阔叶林,温带雨林纬度更高,人口相对较少,故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为高山流石滩,通常指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砾石、砂石在平坦地带堆积而成的地貌。流石滩上植被稀少,主要分布在邻近雪线的高山植被带上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关于流石滩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昼夜温差小 B.紫外线辐射弱 C.终年冰雪融水充足 D.土壤发育差7.结合流石滩所处环境推测,流石滩的植被(

)①树干高大②叶片薄阔③根系发达④紧贴地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6.D7.D【解析】6.由材料可知,流石滩所处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A、B项错误;高山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并不是终年冰雪融水充足,C项错误;流石滩植被稀少,砾石、砂石多,土壤发育差,D项正确。故选D。7.由材料可知,流石滩植被主要分布在邻近雪线的高山植被带上部,此处海拔较高,气温低且多强风,所以流石滩植被应具有紧贴地面生长、根系发达的特点,③④正确,树干高大、叶片薄阔不利于抵抗大风天气,①②错误,ABC错误,D项正确。故选D。查干诺尔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封闭型内流湖,由东、西两湖泊组成,两湖泊一个为淡水湖,一个为盐碱湖。雨季时,其中一湖的湖水会越过两湖间的天然堤坝向另一湖泄水。2000年前后,人们为了利用东湖水源,在天然堤坝上修筑了水闸,人为控制两湖间的水体交换。下图为1988年和2015年查干诺尔湖面积变化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关于东西两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湖是盐碱湖,雨季时水位较西湖低 B.东湖是淡水湖,雨季时水位较西湖低C.东湖是盐碱湖,雨季时水位较西湖高 D.东湖是淡水湖,雨季时水位较西湖高9.[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下列关于西湖萎缩主要原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A.水闸干扰了东西两湖正常的水体交换 B.西湖大量湖水流入东湖C.全球变暖,湖水蒸发加剧 D.当地居民大面积围湖造田【答案】8.D9.A【解析】8.人们为了利用东湖水源,修筑了水闸来控制两湖间水体交换,说明东湖为淡水湖。读图可知,水闸修建后,西湖面积明显减小,东湖面积变化不大,说明水闸修建前雨季时湖水由东湖流向西湖,东湖水位较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9.人们为了利用东湖水源,修筑了水闸,干扰了两湖间正常的水体交换,西湖的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泊萎缩,A正确;东西两湖的补给关系为雨季时东湖湖水注入西湖,B错误;全球变暖,湖水蒸发加剧,东湖面积也应萎缩,但图示东湖面积比较稳定,说明全球变暖不是西湖萎缩的主要原因,C错误;西湖为盐碱湖,不适合大面积围湖造田,D错误。故选A。地处赤道附近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在沿线小河沟处设置生态通道——涵洞,方便野生动物自由穿越。下图示意某团队2019年监测的大象穿行涵洞频率分布的时间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与湿季相比,干季大象夜间穿行涵洞的频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干季(

)①夜长较长②不易失温③食物不足④水源短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为提高生态通道的利用率,建议将涵洞(

)A.开口宽度缩窄 B.入口植被恢复 C.内部弯曲设计 D.上方路基降低【答案】10.D11.B【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肯尼亚地处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变化不大,①错误;肯尼亚终年炎热,不会出现失温现象,②错误;湿季穿行涵洞主要考虑的是避开危险,当入夜后列车停运,大象集中穿越,因此在日落后出现频率高峰。而干季除了要避开危险,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寻找水源和食物,因此整个夜间大象都需要穿行涵洞,到处寻找水源和食物,③④正确。D选项正确。故选D。11.根据所学知识,开口宽度缩窄不利于象群进入,A错误;入口植被恢复能够减轻人工痕迹,吸引象群进入,B正确;涵洞内部应尽可能短小平直,降低象群的恐惧,提高利用率,C错误;上方路基降低会导致涵洞变矮,不利于象群通过,D错误。故选B。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一条国际性河流,上中游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沼泽、湖泊较多的河谷中,下游水流清澈。伊犁河谷被誉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巴尔喀什湖的中部半岛将湖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湖区盐度差异明显。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巴尔喀什湖面积日益萎缩。材料二下图为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示意图。(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地形对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影响。(2)解释伊犁河下游河段河水清澈的主要原因。(3)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湖区盐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答案】(1)三面环山,谷地向西敞开,有利于盛行西风进入,大西洋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增加河谷地区降水;夏季多冰雪融水,气候湿润;北侧高山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部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冬季相对温暖;南侧高山阻挡干热气流,夏季凉爽;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2)中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在库区沉积;上游流经沼泽,沼泽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和降解。(3)东部湖区盐度比西部高。东部河流淡水(陆地径流)汇入少,西部河流淡水(陆地径流)汇入多;湖泊东西狭长,中部半岛阻隔,东西部湖水交换不畅【分析】本大题以伊犁河和巴尔喀什湖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河水清澈的原因、湖泊盐度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详解】(1)地形对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影响,可以从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来分析。据伊犁地区地形地貌图分析可知,本地地形由河谷和两侧的山脉组成,河谷三面临山,北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