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
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
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茏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
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
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
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
情感。如方文L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
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
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
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
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
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
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
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
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
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
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
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
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
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
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
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
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
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
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
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
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
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
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
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
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
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
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
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
化。
(摘编自武阴《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
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
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
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
目热的奔涌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
感抒发的需要。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
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
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
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
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
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
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
当下的主要原因。
4.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3分)
5.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6分)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
藏人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
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
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
道有情/费思量/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世界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母亲从不记得长途汽车能开得如此快,使她好像正抱着
她的婴儿擦着大地飞翔。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
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
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
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们母子驱赶到了什么地方。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
地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的长途汽车。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
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
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纹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
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晴,
忽明忽暗,母亲不知道自己已经奔跑了多少时间。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
张空白的表盘。空白的表盘使母亲觉出她再也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她自己,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
世界就要在缓慢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
始无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
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
有她存在世界怎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
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任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她衣衫褴褛,
情绪昂扬地向着那个村子进发,那里有她的娘家,她们母子本是赶去过年的。
母亲曾经很久没有水喝,她便大口地吞咽着白雪;母亲曾经很久没有食物,她便以手作锹,挖掘野地
里被农人遗漏的胡萝卜、白萝卜。雪和萝卜化作的乳汁照旧清甜,婴儿在她的怀里微笑着。
天黑了又亮,天亮了又黑。当母亲终于看见了娘家的村子,村子已是一片瓦砾。在杳无人迹、寂静无
比的瓦砾之中,她绝望地瘫坐下来,怀中的婴儿却始终死死抓住母亲那棉絮翻飞的衣襟,并且对着他的母
亲微笑。
希望的信念再一次从绝望中升起。她要率领着她的婴儿逃脱这废墟,她要返回她的城市,那里有她的
家和她的丈夫。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
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
对她微笑。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接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
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吗?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有删节)
文本二:
小儿女的小悲欢和小温馨并不是我的追求。我的《玫瑰门》《大浴女》这样的长篇小说,其实它也有撕
开了人心灵的疮疤给人看,但是最后想获得的是穿越这些混沌,还是有一个向好的向善的境界。爱和希望
的根源来自人类和生命的本质。在宇宙中,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人类更是偶然中的偶然。尽管有大自然对
人类的无数压迫,以及人类本身的互相残杀,人类不仅生存下来,还创造了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来丰
富和享受生命的多彩。科学家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将来都会毁灭,人类就只有整天哭泣么?我不回避写绝
望,因为我的有一些作品是涉及绝望的,主人公绝望到底了。这应该是大江健三郎先生说的话,他说希望
从哪来的?真正的大希望是从大绝望里来的,我这样看待人生。而从大的绝望里生出来的希望是有分量的、
更有价值的、更有力量的,也更有冲击力,文学如果失掉了这些,我觉得文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节选自《铁凝访谈录:变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经历灾难,受到婴儿的鼓舞,从裂缝中爬上大地。然后在嚎陶时,婴儿的微笑再次征服了母亲,母
亲怀抱婴儿重新上路。
B.母亲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以雪、萝卜、甚至棉絮充饥,为的是“换取“乳汁哺乳婴儿,因为母
亲坚信她就是世界。
C.对母亲而言,乡下娘家是她的温暖世界;有家有丈夫的城里,是她奔赴的另一个世界;微笑的婴儿,则
给予母亲一个爱的世界。
D.文章结尾部分母亲走到撒满阳光的窗前,后来丈夫笑了,其中的“阳光”和“笑''都表现了母亲心情的灿烂
和现实生活的美好。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白的表盘,直接表现出母亲对苦难的忍受已经到了心理极限;婴儿的微笑,为母亲的心理变化提供契
机,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章画线部分采用动作描写,更好地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了困境,并表现了母亲对婴儿
的爱,进而突出主旨。
C.文章结尾部分有关“世界”的自问自答,使小说笼罩上一层哲思的色彩,引发读者思考,意犹未尽。
D.梦境的描绘,营造了作品亦真亦幻、神奇迷离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便于作者驰骋想象,构
造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8.文本一的叙述极具画面感,请谈谈文章是如何做到的。(4分)
9.文本二提到“而从大的绝望里生出来的希望是有分量的、更有价值的“,结合文本一谈谈文章通过刻画“绝
望中的希望''体现了哪些“有分量、有价值”的人性品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
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
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广州吏民为宋
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
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有荐口△范知璘文学者,并献其所为文,宋璟判之曰:“观其《良宰论》,颇
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说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乙丑朔,日有食之。
上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于节、门下察系囚,赈饥乏,劝农功。宋璟等奏曰:“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
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
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
“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
请放''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璟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
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季林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
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
不出正敕。”从之。先是,朗妻便往往赍货入京师,及春将还,多迁官;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B.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C.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D.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
须矫枉/请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人,一般指隐居山中的士人,也可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后者。
B.中书,文中指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名,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
C.墨敕,亦作“墨勒”,是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朝集使,是唐朝时每年各道派往京城朝觐皇帝并报告政务、财务情况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璟在广州执政期间,深受爱戴,离任后,当地吏民要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他上书皇上请求禁止
这种做法,以革除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
B.对于皇上在日食时的种种做法,宋璟认为多是造福百姓的善行,并进一步指出君主应亲近君子,疏远小
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
C.宋璟认为范知培的《良宰论》颇有讨好奉承之嫌,缺少公正无私的议论,如果他文章真作得好,自然应
通过科举出仕,不能苟且迎合以求官职。
D.皇上将薛嗣先的授官一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而真
正的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才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2)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
14.文中皇上为什么''嗟叹良久”?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培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重庆版】
(1)《荀子・劝学》中,作者先指出了蚯蚓的身体特点,然后话锋一转,用“,
两句,点明蚯蚓为达到目标做出的努力。
(2)《离骚》中,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屈原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他以“
"两句表明自己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的决心。
(3)边塞诗常用典型物象渲染氛围,比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李贺《雁
门太守行》中的“”都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山东、江苏、辽宁、海南版】
(1)《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和苏
轼《赤壁赋》中““两句都是化用此句,写音乐感物至深,异曲同工。
(2)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将扬州城进行今昔对比,表达黍离之悲。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人常用猿猴哀鸣来表达内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吉祥物“冰墩墩”凭借的大熊猫形象一跃成为“顶流”,抖雪花、
卡门、4A跳摔倒、打雪仗……“冰墩墩”的都牵动着人们的目光。
“创意为王”是文创的铁律,而“冰墩墩”形象创意的成功,是其火“出圈”的根基。从外形看,“冰墩
墩”的主题IP熊猫属于世界性符号和语言,而其冰雪般透明的宇航服外壳,既有大众的冰雪文化元
素,又带科技感,()0从内在看,“冰墩墩”向人们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友好、善良和敦厚的
美好品质,这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
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表达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如今,“冰墩墩”已不只是一个吉祥物,它所代表的亲和、热情、友好、自信的形象,正在为中华文
化在世界“圈粉”,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自信的中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憨厚淳朴一举一动脍炙人口传递
B.憨态可掬一举一动喜闻乐见传递
C.愁厚淳朴一颦一笑喜闻乐见传承
D.憨态可掬一颦一笑脍炙人口传承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拉近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
B.它让我们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拉近了。
C.这让它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拉近了。
D.这拉近了它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距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表达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的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萌化形象,对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D.从“盼盼”到“冰墩墩”,大熊猫是中国萌化的世界公认的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工个体户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软装陈设与布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个性化印刷服务保密协议3篇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的担保和授权范围3篇
- 2024年招聘网站数据保密合同2篇
- 2024年组织结构优化合同2篇
- 新建石子厂环保设施运行与维护合同3篇
- 全新居间个人理财咨询合同(2024版)3篇
- 2024版建筑工程新风系统安装合同3篇
- 清包型电商运营合作合同(2024年)
- 供货商质量管理体系
- 校医务室托管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全新人生的开始戒酒承诺之言
- 产科危急重症早期识别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要点解读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同步教学设计)
- 直播带货助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抖音直播为例(开题)
- 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江苏国信新丰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动静脉内瘘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 起诉闲鱼起诉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