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通用11篇)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1复述课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生:好!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生:(小声议)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重点解读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师:你能说说理由吗?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生:从听我说吧。我想。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师:请说理由。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生:(讨论异常激烈。)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生读。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生读。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生:也是这句。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2《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让学生对人生的大话题有所感悟。我设计的这节课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我采用“激情导入──朗读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一、课前交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共同合作一节课,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能让老师看到同学们最专注的眼神,听到同学们最独道的见解,感受到同学们最真诚的微笑!好,上课!(反思: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一定感知。我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所以课前交流简短有力,又充满期待。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想要在课堂上好好展示自己。)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的经济陷入困境;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生静听,共鸣。)(师板书课题、作者。)师: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生:《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反思:导语既要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要彰显语文教师的素质,还要能抓住学生的心。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来找他们容易遇到的困难,尽量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其灵魂,引起共鸣。)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大声读课文。师: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读完课文,你能说出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吗?(生思考,纷纷举手。)师:你的手举这么高,请你回答。一生:写“我”一次和好朋友一起去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上下不来,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我,我很害怕。后来爸爸帮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师:你说得真好。又完整,语言组织得又有条理。那同学们能复述故事吗?生:能。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已非常好了。那同学们知道复述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吗?生:说不上来。师:(提醒)知道记叙的六要素吗?生:不知道。师:(提示)复述事情时,除了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看同学们很迷茫)大家是不是不熟悉,那我们记到书上好吗?生:好!(生赶紧批注)师: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故事就是抓住记叙的六要素。(生边写边读边记。)(反思:课本只是例子,要通过例子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根本。当学生不知道复述方法时,我及时告诉他们抓住记叙要素;学生不知道记叙要素时,我就赶紧让他们记下来。记下来之后,应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复述一次,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落实,有点遗憾。)四、研读赏析师:文章写了我的一次冒险和脱险的经历。特别是冒险部分写得很精彩,值得我们品析玩味。请同学们找出写冒险经历的内容。生:16~22段。(生很快就找到了。)师:请大家自由读16到22段,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生大声读,思考。)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一生: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的。师:你能读出用动作描写的句子吗?并找出动词。一生: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用到的动词是“伸、探、踩”。师:你读得很好,动词找得也很准确。那老师把“探”换成“踩”可以吗?生:不能换。一生:“探”那块岩石,可以看出当时我非常害怕。一生:前面有“小心翼翼地”,用“探”与它照应,很准确。师:你们说得真好。那读得时候,哪些词语需要重读?自己读读试试。(生大声读。)一生:“伸、探、踩”要重读。师:你读读试试?该生:很认真得读。师:重音读得很明显。除了这三个动词外,还有哪些词语需要重读?生:“小心翼翼”师:再读读试试。(生认真读。)师:文中还用到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我”?生:语言描写。师:谁来读读?一生:“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师:你读得太好了。不仅把“我”当时害怕的样子读出来了,甚至都要哭出来了,多么投入!都读读试试。(生很用心地读。)师:文中还有对“我”的语言描写,我们再找找。生:很快就找到了。认真读“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师:“看见了。”虽然我已没有刚才害怕,但并没有完全克服恐惧的心理,还要读出稍微的恐惧。再读一读。生:又读一遍。师:文中还有什么描写?生:心理描写。“我能办得到的。”我想。师:边引导边板书。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生:同桌三人分角色读。师:哪一组愿意起来展示?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你们三个都举手了,就你们来读。(一小组很认真地读。)师:她们读得怎么样?谁能评价一下?一生:她们读得很有感情。一生:她们读得很投入。一生:她们读得有多字、掉字的问题。师:你们评价得很实在。师:还有哪一组愿意读?(生纷纷举手。)师:就你们这一组吧。(另一组更投入地读。)(反思:学生品读得已非常精彩,应该在高潮中赶紧过渡到下一环节,我却让学生又分角色读了三遍。读是必要的,但读三遍确实比较多。浪费了很多时间,让下面的环节显得很仓促。)师:从脱险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用文中的话怎么说?生: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师:我们齐读一遍。(引导学生理解。)(生理解,背会。)五、体验反思师: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生思考。)师:你的手举得真快!那就请你先说。一生:以前我不喜欢上语文课,上课不想听讲,老师老让我站在外边。我不知该怎么办?师:看来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师帮你想个办法,合适的时候你可以和你的语文老师沟通一下,相信老师会理解你的。一生:星期天作业特别多,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完。后来我就把作业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慢慢完成。师:你的做法非常好。回去我一定要把你的好方法教给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是你的专利。(生大笑。)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谈学校的事情,大家可以走出学校,谈谈在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一生: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看到满树的大枣,真是想吃。可是枣树太高,怎么也吃不到。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找来一根长棍子,一个人使劲打,其他人都在下面捡。师:看来什么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反思:体验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再认识,再提高。学生说得不够深入,因时间比较紧,我也没有再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草草结束。有点虎头蛇尾,很不完美。)师: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艰难险阻都会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教后反思】要在四十分钟内备好一节几年都没再教过的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抽课之后,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理思路。这一单元都是关于人生的话题,让学生从事件中受到启发,这是必须的。记叙文写人记事一定要清楚、明白,生动、吸引人,学点写人的技巧,也是必要的。走出文本,联系生活,自己能获得感悟,正是本课的延伸,也要完成。于是,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整体感知,读出故事,尝试复述。研读赏析,获得感悟,学点写人技巧。体验反思,学为己用。教学重难点是目标2。上完这节课,总体感觉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些学生生怕老师看不见他,就着急地站起来,把手伸得很高很高。还有一个学生发言说,以前不喜欢语文课,没想到今天的语文课这么有意思。我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三点:1、整节课能始终面带微笑:微笑足以征服人心。我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传染给学生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且再把他们的微笑传递给我的。这样,师生就通过微笑互相信赖,而信赖往往会创造出最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我在这节课上感受到了。2、评价语言适时、得体,恰到好处: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研读赏析时,一生边读边批划,我就赶紧告诉学生,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刚说完,我就看见方才手里没拿笔的学生赶快拿起了笔。我想鼓励一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起来发言,我说,虽然这位同学还没举手,但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出她早已成竹在胸,她的发言一定会很精彩!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鼓励、赏识,让孩子们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精神上的鼓励超越一切物质方面的刺激。3、研读赏析扎实、有效: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要精心打造,让它成为亮点。我让学生找出对人物的几种描写方法后,动作描写就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品动词,如:把“探”换成“踩”,行吗?语言描写就让学生揣摩说话时的语气,不断深入指导朗读。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得精彩,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合作的快乐。我感觉这节课不成功的地方有两点:1、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都需继续加强:脱险部分的研读赏析是重点,且比较扎实、有效,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亮点。该往下推进时,我想让学生再分角色读课文,先让就近的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再叫起一组起来分角色读,简单评价之后又叫了一组起来读。在本已到位的环节上我又浪费了很多时间,做了近乎于无效的劳动。影响了本节课的正常推进。2、体验反思环节推进太快,且没能扣住本节课的重点延伸:学生在谈自己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时,都是三言两语,浅尝辄止,教师却没能及时引导。课后想想,学什么拓展什么,我应该引导学生用写人记事的写作技巧,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刻画人物,叙述所遇到的困难,最后用一句话点出获得的启示。当时是赶时间,只考虑课堂气氛应该活跃些,却没在意自己已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向思想品德课靠近了。幸亏有了这次“名师选拔”现场作课,是它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更加严谨认真,不断锤炼提升。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彰显实力,展示魅力,争取离名师近点,再近点。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3一、创境导入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高兴”“悲伤”“久别重逢”。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二、片段欣赏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生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生12:人物的动作。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三、写作训练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生开始了写作。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四、学习收获我来谈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4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一、创境导入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高兴”“悲伤”“久别重逢”。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二、片段欣赏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生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总结: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让《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综合性学习同学们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怎么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上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讲解,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口语交际下面是对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通过上面对口语交际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写作关于新课程标准中写作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写作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上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的知识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阅读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的相关课程标准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通过上面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下面是对语文识字与写字知识的课程标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通过上面对识字与写字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5(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生疑惑,但众说纷纭)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生(恍然大悟):该!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生点头)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师:为什么?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师:言下之意?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其它同学会意一笑)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一小组的同学来?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生哄堂大笑)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思议。(一语既出,众人哗然)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吗?生:不会。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生埋头看书,思考)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师:那还可作何理解?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头不错嘛。继续。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生默不作声)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语句。生(齐读最后一段)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快乐。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生29:以小见大。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还说过类似的话?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6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英雄飞行员的故事,突出儿时的经历的深刻影响。(导入的方法本计划了两个:1、由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说起,提出如何面对;2、讲故事,引出作者亨特。后来在课堂上采用了第二个方法,感觉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作者文本以外的故事,走进作者,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带着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作者如此受益匪浅;第一个方法虽然也可行,但是这样的问题安排在回忆性的文章中,用毓君的话说就是教的痕迹太明显了。实践证明用讲故事来导入的确是学生最最喜欢的方式。)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勾画字词或句子的疑难。大多数学生在朗读到陌生的字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停下来用笔勾画,老师甚是欣慰。2、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吗?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登山的事情。生: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登山,后来伙伴们下来了,“我”却停在了山上。师:完整么?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去登上,伙伴们回来了,“我”却因为不敢下山停在了山上,后来父亲来了,鼓励“我”走下山来。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生:第三个,因为他说了事情的结果。(板书: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师:除了这点区别以外,三位同学都说了故事的——生:人物(有的学生说是主人公)(板书:人物)师:叙述事情,除了交待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外,还需要补充什么?少数学生补充(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教师板书师:(自言自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记叙文有什么特点?这种文章重在叙事。谁再来完整地告诉我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用2分钟时间组织语言)生:本文写了费城七月的一个日子,作者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小伙伴们登上山顶下来了,我却困在了山腰,后来爸爸来了,他鼓励我走下来,最后我安全地到了山脚。师:完整么?生:不完整,还有事情的原因没有交待。师:什么原因?生:他们玩弹子游戏累了,想去爬山。师:恩,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文中的某些句子。生:他们很久没有没有去爬悬崖了。师:很好,还有不同意见么?生:他们想寻找刺激,挑战自然。师:说到他们的内在精神了,还有么?(生沉默)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主要是在人物身上找原因,但是事情的产生除了人物本身的原因还有比如时间的原因,比如地点的原因。生:费城是不是很多山?所以他们才有机会去爬。(生笑)师:费城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当地应该有很多悬崖峭壁吧?不然他们哪有机会去挑战自然。这也应该算是一个他们去爬山的原因。师:时间的原因同学们为什么不考虑到?找关键词——―生:七月。师:对,现在是几月份?生:9月份。师:热么?生:热。师:7月呢?生:更热。(一学生豁然开朗)是不是他们想去吹吹凉风,于是计划去爬山。师:你认为呢?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证明么?生:闷热。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词语?生:为后面写他们去爬山打基础吧?师:打基础这个词语用的不错。正是因为闷热,所以他们决定爬上山去吹吹凉风,还可以看看日落。(生笑)这种写法是在为后文――(板书:埋伏笔),你们认为时间、地点、人物这三方面的原因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生:时间。师:对,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文那些暗示着某种背景意思的词语。3、收集词语。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提出容易出错和需要积累的字词。经过全班同学的补充,共找出需要掌握的词语比课后的字词要求多出很多。多出的词语有:凸出、灌木、暮色苍茫、屡次等。正音:啜泣与缀连、亨与享、凹与凸。多数学生弄不清除凹与凸的读音与书写。要求学生下课查字典。第二课时上课的时候,学生告诉我两个字都是五画,于是请一学生到黑板书写。(我这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喜欢做课堂笔记,不喜欢记忆生字词,所以打算在第三课时安排听写。)第二课时:三、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在第一课时阅读当中遇到的疑难,共四个大组,每个大组16个同学,只允许每个大组有8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学生商量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力争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发言。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在教学《在山的那边》和《理想》两篇文章时是这么训练学生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内容方面:1、针对句子的含义提问。2、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对话。形式方面:1、××××××是什么?2、为什么××××××××?(也不知道这样解释“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科不科学,期待各位指导。)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如下:(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立即让学生解决,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供质疑后讨论,重复提出的问题没有板书)1、为什么作者要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2、为什么妈妈训诫我不要去冒险,我却跟着小伙伴上山去了?3、“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为什么作者不在文中告诉我们他有什么病?4、大约只有20几米的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5、杰利看起来好像不放心我,为什么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6、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帮助我反而会嘲笑我?7、哪些孩子为什么抛弃我下山去了?8、为什么“我”听到有人在啜泣,后来才发现那个哭泣的人是我?9、作者写暮色写了两次是什么目的?10、爸爸为什么不抱我下来?11、爸爸为什么见到我后说“晚饭做好了”?12、为什么我伸出了左腿,顿时有了信心?13、我下来后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这里的手臂为什么是强壮的而不是温暖的?14、我下来之后为什么会啜泣,啜泣之后为什么又产生了一种成就感?15、作者说自己所走过的路是漫长的,这个漫长是什么意思?(1)分析提出的问题:师:请看黑板上的问题,我们先不慌讨论问题,能不能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每次让学生找问题的共同特征,学生总是沉默,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提出来会让学生更容易回答一些,期待各位指导)师:我提示一下,同学们看看六大要素,同学们主要是在针对哪一个方面在进行质疑?(生沉默)师:我再提示,你们看这些问题,出现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为什么爸爸”。说明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六大要素的哪个方面――生:人物。师:对,既然大家都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人物上面,所以我们首先应了解文中人物的――生:性格。(特点)(2)划分故事的情节:师:谁是主人公?生:“我”师:文章围绕“我”来写,前后写了几个时候的我?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物的性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生沉默,于是商量了4分钟)生:写了遇到危险时候的我和摆脱危险时候的我。师:文章一开始就遇到了危险?生:一开始他们是想去冒险,然后才遇到了危险。师:好,抓住“险”这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写我的情况分为三个部分。比如第一个情节可以说成是两个字:冒险——生:然后遇到危险,然后摆脱了危险。(板书:情节:冒险――遇险――脱险,强调字数和格式的对应)(3)分析人物,解答学生的质疑。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先勾画出描写“我”的关键词语。(时间大约5分钟)首先从“冒险”这部分开始分析。生:他有些胆小。师:他真的胆小吗?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生:他应该是比较勇敢的。因为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活泼勇敢一些,只是他身上有病。师:那刚才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妈妈训诫我不要去冒险,我却跟着小伙伴上山去了?”这个问题谁来解答?生:因为妈妈关心他,害怕他受伤,但是作者又非常的渴望去冒险。师:看来他的确不胆小。生:他遇到困难有些犹豫不决,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师:这点说的不错。跟上队伍之后又有哪些词句在描写作者?(学生补充:颤抖、冷汗直冒、冬冬直跳、心惊肉跳等)师:这说明当时的“我”――生:非常害怕,紧张。师:好,注意作者内心的变化,我们看看在“遇险”这部分又有哪些词语在描写作者?(学生补充: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纳罕、恐惧和疲惫、全身麻木等)师:现在的我开始哀求同伴了,说明他——(学生补充: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比刚才更紧张等)师:接着刚才同学们的疑问,那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哭声都不知道是谁发出的?生:可能是声音太大了吧?(生笑)师:声音太大的话会听不出是谁发出的?应该是更加清晰才对啊。联系上下文找找关键词。生:应该是他比原来更紧张,有点绝望。师:有这样一句话在写他?生:(齐)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师:因为恐惧而全身麻木,当然听不清是谁在哭。(当时有一个问题没有追问:为什么后来又听清楚了?遗憾)师:那另外的哪些孩子哪里去了?生:那些孩子太自私,跑了。(生笑)生:可能是回去找他爸爸去了。师:理由呢?生:杰利和我爸爸来了。师:对,两个答案一比较,我觉得第二种分析更好。师: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爸爸出现了。爸爸出现了之后,又有哪些语句在描写作者?(学生补充:小心翼翼、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有了成就感)师:什么原因让他顿时有了信心?生:爸爸告诉他不要担心下一步。师:什么原因让他信心大增?生:他可以慢慢移动下来。师:爸爸用什么办法让我成功脱险的?用课文中的原话。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师:先走一步让我?生:有了信心。师:再走一步让我?生:信心大增。师:原来要成功脱险需要——生:信心。师:接着同学们的问题:为什么脱险之后他会哭,然后有了成就感?生:可能是因为害怕吧。师:已经脱险怎么还会害怕?生:刚才的危险在他心里还没有消失,所以啜泣;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脱险了所以有了一种成就感。师:那为什么爸爸刚到的时候说“晚饭做好了”?生:就是想安慰一下孩子。师:那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生:喜欢这个勇敢的孩子。生:喜欢这个锻炼孩子的爸爸。生:喜欢这个回去叫爸爸的杰利......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篇7一、初读课文第一步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上的是哪一课吗?生:(齐声)《走一步,再走一步》师:课文读过了吗?生:读过了。师:《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想问一下,拿到一篇新文章,我们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来说。生:读。师:拿到一篇新文章,最需要读!还有没有呢?你来说。生:还要了解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生:还要了解里面的主要事件。生:还要了解中心思想。师:非常好!其实这么多的了解,都要归功于第一位同学说的一个字,哪个字啊?生:读!师:读书!来看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里面有哪些字、哪些词,你可能会读错,可能会写错。我们把书翻开,看,文章注释下面有几个字,有注音的,有词语解释的,我们把这些词读一下。注意:每个词读两遍,在你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它的写法。训诫,预备起!生:(齐读)训诫、嶙峋、眩、啜泣、纳罕。师:好。现在把书合上。谁知道,这个“眩“字是什么旁?生:“眩”字是目字旁。师:目字旁,为什么?生:因为只有眼睛才会眩。师:噢,跟眼睛眼花有关系,是目字旁。谁知道“嶙峋”是什么旁?生:“嶙峋”是山字旁。师:什么意思?山字旁的嶙峋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指人的身体山峰一样,代表人很瘦。师:打开课本,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生:(翻书)师:这个词什么意思啊?生:形容人瘦削。师:那你知道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形容什么的?生:山。师:所以它这个词语的意思用的是一个演化而来的意思。再来看看下一个。告诫的诫是什么旁?生:言字旁。师:言字旁,非常好。刚才有个词读过的比较默默的,这个词叫?生:纳罕师:什么意思啊?生:因惊奇而诧异。师:好。现在都会了吧。现在我们再整齐地把这五个词读一遍,要读得好,而且要把词的意思全部都记到心里去。训诫,预备起!生齐读。师:好。我们刚刚说,第一步要读书,那么读书怎么读呢?翻到单元提示。单元提示的第二段,我们请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生读师:好。告诉我,这样读过的同学举手。按照单元提示这样读过的人举手。一生举手。师: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再看看,你真的读过了吗?有没有圈划呀?接下来我们再来用点时间,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默读了,小声地读出这篇课文,然后圈圈、划划、点点,把笔拿在手上,开始。学生圈点勾画,小声默读。师:一边读一边想,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读,老师来回巡视,师:不妨读出点小声音来,划出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句子。学生读,老师巡视。师:读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学生继续读,老师继续巡视。师:读好了吗?读完了可以把手举起来,老师看看是不是都读完了?学生几乎全举起了手。师: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们来读一下最后一段好吗?“我曾屡次发现”,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下,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不能用你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来说。生:课文讲了我和朋友们爬悬崖,然后我很恐惧爬上悬崖,之后爸爸用安慰的口气鼓励我,让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师:请坐!大家听清楚了吗?谁还能把她的话说得更简练一些?你来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文章写了当时我和小男孩在爬悬崖,然而我在悬崖半中央爬不上了,到了晚上,爸爸举着手电筒安慰着我,教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师:好,请坐!大家听到了吗?她的概括中将故事的主要情节交代出来了,而且还点出了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人生启迪。不错,这就叫做简练的概括,如果把爸爸这个词去掉了,把爸爸所做的这件事情给去掉了,只有我,会有怎样的经过?你能不能再提炼?你来说。生:我跟小孩子去爬悬崖,爬到半中央,我就爬不上去了。师:爬悬崖,爬到半中央就爬不上去了。几个字来概括下,写我什么?在悬崖上?生:被困悬崖。师:然后呢?生:我不知所措。师:不知所措就是被困悬崖了,后面呢?最后怎样?师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你看,多好,这就叫概括。请坐!概括就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简洁。好。文章写了我受困悬崖,最后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的经历。二、寻找“闷热”,感悟悬崖上的恐惧师:那么,文章当中哪句话点明我对这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你们找到了吗?生:找到了。师:很容易找到,是不是啊。来,你举手你来说。生:“我曾屡次发现”这一段。(结尾段)师:这个是最后所点出的一些意义,文章那一句话比这个更直接地点明了这个过程给我的影响是特别深刻,我们能不能找到?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师:还有没有?生:那是费城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事隔五十七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师:三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话,那是,预备起。(老师将“闷热”写在黑板上)学生齐读师:想要把这句话读好,就必须要把印象深刻的词读出来。来读读看。“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一学生读。(该生重读了“至今”)师:你觉得哪个词在强调它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生:至今。师:至今,最重要的词要读得有力量感,我们就读最后这句话,“可那种闷热”,预备起。生齐读,特别强调了“至今”。师:这就叫读书了。(老师在黑板上的“闷热”下方加上点号)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那么,你们找找看,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学生默读,教师在教师来回走动观察。师:快速地浏览。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学生继续默读,老师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师:你来说。找到了没有?生:没有找到。老师走到另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师:找到了没有?生:没有找到。师走到下一个学生边上。师:你来说。生:我落在最后,浑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师:咦?你这句子是那天的闷热吗?老师转身,问另外一个学生。师:你找到了吗?生:没有找到。师:也没有找到。奇怪了,同学们,作者既然是写那天的“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可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学生集体回答:没有。师:这是怎么回事?请一学生回答。师:噢,不是真正的那种闷热。还有没有其他意见?那种“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向一生)你来说说看。生:没想到。师:要想啊,同学们,这个句子值得好好品味。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天气是怎么闷怎么热的?学生齐答:没有师:一句都没有。可我觉得一个同学的回答其实蛮好的。这位女同学,你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用那句话?生:因为他的心里是很恐惧的,所以他才会感觉到闷热,所以他才会冒冷汗。师:听明白了吗?同学们!所以,让作者闷热的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天气的闷热,更是他那天经历当中的内心活动。那天,他的心啊,在悬崖上,闷热起来。因此,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这个闷热更多的是指作者在悬崖上的心理活动,所以,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要用大量的笔墨去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在悬崖的害怕,紧张和恐惧?学生默读,老师边走边说“找到一句就举手”。师: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同学举手了,四个同学举手了。接下来,我要找一个不举手的孩子,你来说。生嗫嚅着说不出。师:看,闷热了吧,心里非常紧张。你看看课文当中哪个句子跟你现在的心理是一样的?生读:“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心里冷汗直冒”这一句。(读得快)师:哎哟,真的是这样子的,但是要读出那种心里直冒冷汗的感觉是不是这么读的?读快还是读慢?这个句子表现内心的害怕,到底读快一点还是读慢一点?(话筒对准一男生)你先读快,试试看。生读(快速,有感情)师:(话筒对准一女生)读慢一点,你来读。生读(慢,有感情)师:大家说哪个效果更好?(生答“慢”)慢,因为这个时候全身在颤抖,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我落在——预备起!学生有感情地慢读。(重读了“冷汗直冒”)师:诶,这句话是怎么写出写出心理的呢?话筒对准一个同学,请她起来说。生:没有写出。师:真的没有吗?读这句话时你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怎样的?生:恐惧。师:恐惧的,害怕的,这就说明,心理描写其实是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聪明了!(请刚读过的学生再读一下这句话)看看这个时候,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师:哪个词读好?“冷汗直冒”你们觉得读哪个词好?生:直师:直,这个字的重音要放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冷汗直——预备起!生集体读师:味道来了。还有没有?哪个句子写出了我那时的害怕、紧张、恐惧?现在我要叫一个举手的孩子。生:我终于爬上去了。我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我尽量往里靠。师:那你知道,你能从哪些词上看出我心里的恐惧?生:心惊肉跳。师:心惊肉跳,说明什么?生:说明我心里的害怕。师:有没有比“心惊肉跳”潜伏地更深的词?能够表现出我的心理活动。就在他这句话里面!生:蹲师:蹲!你说,是哪个词?一学生大声说”蹲“师:为什么?生:因为蹲字表现出了作者非常害怕。师:嗯,你蹲在那里跟我讲话也挺好的。”蹲”一个动词,还有没有比“蹲”潜伏地更好的词呢?生:终于师:终于,为什么?生:终于说明他爬上悬崖很困难。师:说明这个过程的艰难。所以,作者是通过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词,我们看出了这个状态。因此,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快点还是慢点?生:慢一点师:为什么慢一点,你说说看?生:因为我心里很害怕。师:你害怕,紧张,最后终于上去了,对不对?所以,这里应该读出这种感觉,来,我终于——预备起!生齐读(缓慢有感情)师:和“终于”一样的词是哪个?就在你们刚刚读过的句子里。你来说!生:是“尽量”师:这个词能不能去掉呢?学生摇头师:为什么?生:这个词体现出了他很怕掉下去。师:害怕掉下去,能往里面靠就往里面靠,是不是这个意思?(学生点头)这些词上是含有心理感受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来读读。我终于——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好,接下来还有没有?老师我又找到一句话了,谁特别想说,自己站起来说好不好?生:(站起来)“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师:大家找到了没有?学生找到该句子。师:(问刚刚那位学生)你想说什么?生:从“软弱”和“哀求”可以看出我很胆怯很恐惧。师:既然是软弱和哀求,这句话是怎么读出来的?该同学带着软弱哀求的语调读这句话。(全场笑)师:读得好不好,同学们。(全体学生点头),(教师向着刚读的那位学生)我建议你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将“我软弱地哀求道”这句省略掉,就把他的话读一遍,好不好?学生读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下这句话,预备起!生齐读师:你在这里找到了哪个东西,感受到了他的心理?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最能体现他心理的是哪个地方?考虑一下,找出一个别人找不到的东西,好不好?生:是破折号。师:为什么?生:破折号省略了他后面说的话,说明他很害怕,没法继续说下去了。师:我们不仅要通过他说的话来感受,更要通过标点符号去感受。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里为什么要用个破折号?生:省略了一些内容。师:大家说说看,省略的是什么?后面会是什么?生:我没法往上爬,不要丢下我。师:(重复刚才学生的回答)告诉我,他为什么不写下去,我没法,后面为什么用破折号?是什么原因让他用了破折号?生:因为他但是特别害怕,有些话,想说都说不出来。师:特别害怕,所以,说不出来了,害怕地失声了。还有没有其他可能?为什么用破折号?生:他的朋友快要走了。他的朋友快要抛下他,他来不及说。师:来不及说。可不可以同学们?(生点头)同学们,他的朋友要走了,他着急了,来不及说,所以这个破折号有作用了。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生:很有可能他说的话被他的朋友打断了。师:打断了,为什么?你在哪里看到?生:在下一段里面,就有一个孩子说了“再见”。师:好。接下来你在前面说,同学们一起试着把他的声音给打断,试试看。你来说我,同学们来说其他小朋友。开始该同学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读“再见”师:这再见后面,大家注意是什么标点?生:感叹号。师:说的时候要怎么样?生:要响亮。师:要响亮,要把他的声音给盖过,所以这个“再见”不是这么个再见味道的,再来!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地读“再见”师:这个“再见”声音要响亮还要怎样?生:强烈一点。生:还要带上一点讽刺的味道。师:讽刺,不管你了,看你怎么上。所以这里面还有一点味道的。好,你再来读,我们大家一起把“再见”再来读一下。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干脆略带嘲讽地读“再见”师:所以,你们看,破折号有这么多可能性啊。害怕地说不出话来,着急地说不出话来,说的话被别人盖住了,还有没有?还可能是什么?除了害怕还有?生:他当时害怕地哭出来?师:哭出来。哪个词?生:哀求师:一个男孩去哀求,最后说出来应该是什么?不好意思。所以,破折号有学问,这里表现出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起来读读,把他读好,好不好。来预备起——学生读师:好,还有没有?老师,我又在哪里找到他的心理活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了心理活动,下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害怕、紧张?诶,那个同学想举手。你来说。生: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师:大家找到了吗?(学生齐答找到了)现在我不说,你来跟我刚才讲的那样,老师,我从哪些词哪些词看出了......生:我从“恐惧”和“疲乏”看出我当时十分害怕。师:这个是一个。肖老师可不是这么教书的,除了这个,还有没有潜伏地更深的词?生:“全身麻木”更体现出我害怕地已经不敢动了。师:对了。我们都喜欢从一个很直接的词上去找,今天我说过了,读书还得从一些潜伏的词上去找。就他这句话,你还找到了哪些词?生:伏。师:“伏”字,圈出来,这是个动词。我们刚才前面学到另外一个动词,是什么?生:蹲师:蹲字。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这两个动词能不能换个位置?我们一起来把前面那个句子读读好吗?我尽量——生齐读师:前面的那个句子是“我蹲在小山道上”,到了后面呢?生:我伏在岩石上。师:我的问题是:这两个词换一下,行不行?生:不行师:不行要有理由噢,哪个同学说说看。你来说。生沉默师:(继续对着这位同学)你第一次是蹲着的,第二次是伏这个动词,我现在把这两个词的位置换一下,你觉得可不可以?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因为——师:哪个同学知道?(环视四周,无人举手,继续对着那位同学)师:你要想知道的话,我建议你将这个动作做出来。什么是蹲,什么是伏。你先做一下蹲。(学生下蹲)这是蹲,伏呢?(学生站立着)伏呢?你们帮着她,大家一起做做。(同学们全伏在桌面上)噢,是这样子的啊,(老师继续对着刚才那位同学),你有没有觉得“伏”字显示出作者心理紧张的程度更高了?(生点头,坐下)记住啊,有的时候,要用一种生活的体验去感受,所以这个词能不能换?全体学生大声喊“不能”。师:这个动词很有功力,说明读书要跟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伏”字,把刚才这句话读出来好不好?我伏在岩石上,预备起——学生齐读师:最后一次机会,还有没有?老师,我还找出一句可以表现我内心紧张害怕的心理。生: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师:说明什么?生:说明我害怕得已经哭了。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生:有师:人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就会听见自己的那颗心在哭泣。所以,这些心理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那天在悬崖上我的紧张与害怕。我们在看看,课文当中还有没有通过其他描写来表现出我的内心的?暮色苍茫,预备起——生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师: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里面感受出来?生:从”苍茫“和”越来越暗“可以看出,这是环境描写,衬托出了我的心情。师:天越暗,心情就越恐惧。所以,同学们看到了吧,心理描写不是简简单单的我想我想我想,它可以借助多种手法来表现我的内心。这就是“我”那天在悬崖上的”闷热“。三、爬下悬崖归功于谁?师:那么,后来我爬下了悬崖,你想,当我爬下悬崖,摆脱困境,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我最后顺利地爬下了悬崖,摆脱了困境,帮我完成这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什么?(学生举手)有同学举手了,不着急,还有其他同学,再想想看。再细读一下课文,想想,是什么样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谁呢?生:是父亲对我的鼓励。师:父亲对我的鼓励和指导,让我爬下了悬崖。找出来,读出来。生:听我说吧,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师:大家找到了没有,这一段话,集中写了父亲和我的对话,接下来,我读父亲,你们读我,听到了吗,省略其他的我说谁说的句子。好,开始。师生模拟情境对话。师:好,同学们,这就是在悬崖上父亲对我的指导,接下来考虑一下,如果是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合同解除协议书范本
- 厂房租赁居间合同简单版范本
- 电子商务公司商家加盟合同范本完整版
- 工程造价答辩问题终极
- 工程预算书格式
- 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
- 办公室窗帘采购合同书
- 国际贸易合同样本
- 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英语
- 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三模政治试题2
- 《张爱玲小说研究(含提纲)开题报告》
- 公共管理学黎民
- LY/T 1664-2006古树名木代码与条码
- GB/T 16818-200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 GB/T 15605-1995粉尘爆炸泄压指南
- Kafka介绍教学讲解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优秀课件
- 空调热交换器出现出风异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研究
- 异常子宫出血-课件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