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轨道业务方案试行课件_第1页
气候轨道业务方案试行课件_第2页
气候轨道业务方案试行课件_第3页
气候轨道业务方案试行课件_第4页
气候轨道业务方案试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轨道业务方案

试行中国气象局2006年9月26日主要内容

现状分析气候业务的发展趋势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功能、总体原则、总体布局气候业务布局和分工业务流程及产品保障措施现状分析-国内气候业务以监测、分析、预测和预测服务以及气候影响评估为主要工作内容,气候业务技术分工的不断细化,具体体现在: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体系初具规模。建立起了一套以汛期气候预测为主要内容,包括月、季、年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立了第一代包括全球海洋资料同化、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已经走上动力与统计结合的轨道,正在进行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工作。自80年代初我国开展气候影响评估业务以来,已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评估转变,并由仅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向与复杂数学评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开展了有关气候理论和应用研究。我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状分析-国际先进水平卫星、雷达、遥感等高新技术探测体系综合资料同化系统海-陆-气-冰耦合的动力气候模式体系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社会经济各行业影响评价模式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

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业务整体效益和效率。达到科学分工、互相协作、高效低耗的业务运行状态。国家级为龙头、上下互补性:

发达国家基本均采取了这条业务体制的发展思路。主要的、全局性、示范性业务归口国家级气候业务单位,特色化、多样性、应用型和补充性业务由区域一级的业务单位负责。这样可充分发挥国家级的指导作用,又不造成重复,形成上下互补,协调发展。气候轨道业务体制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有气候业务科技含量不够-功能比较完善的区域级、省级气候业务系统缺乏-人才匮乏对气候业务轨道建设的瓶颈效应显著设计依据国务院3号文件中国气象事业战略研究成果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配套方案》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气候轨道的要求主要任务

包括月、季、年和年际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气候应用与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气候轨道的要求改革重点:建立滚动的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建立短期气候数值模式和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加强气候应用服务以及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评估能力建设,为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提供咨询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的调查、评估、监测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快北京区域气候中心建设,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气候业务以国家、区域、省三级为主,实行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布局。

设计原则科技优先、需求导向原则集约协调、资源优化原则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建立我国包含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在内的,从气候监测、诊断分析、预测、影响评价到气候应用与气候资源开发的相互协调的气候业务服务体系。该系统将实现从传统的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向气候系统的监测、预测、评估和适应跨越,为建立WMO的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为我国各级政府、亚洲乃至世界提供气候业务产品,提高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环境外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总体功能依托现有各种观测资料和未来“三站四网”观测网络,尤其是依靠正在建设的国家气候观象台,获取气候系统的数据集,逐步具备对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监测和诊断分析能力,改进与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运用物理统计与动力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短期气候预测,使其在时空分辨率和预测精度上有较大幅度提升,具备评价重大气候事件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定量影响的能力,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指导,为我国承担的国际气候业务活动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Zeng,N.,1999,Science)观测海气耦合海陆气耦合海陆气耦合+动态植被SAHEL

利用NDVI和中国的气候资料的同时和一到两个季节的滞后相关分析为中国不同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提供了卫星观测上的新证据。

总体布局国家、区域、省、地、县分别开展责任区内的气候监测、评价、气候应用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和相应的服务工作,国家、区域和省级要加强对地、县两级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动力气候预测只在国家级开展,区域级用区域气候模式开展动力模式的降尺度解释应用工作,省级负责动力气候预测产品的解释应用工作(解释应用到县),在过渡阶段,省级仍需要开展物理统计方法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并做好动力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与物理统计方法的集成工作。总体布局各级气候业务分工一览表

气候监测气候预测动力模式气候影响评估气候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级√√√√√√区域级√√区域模式降尺度√√√省级√√降尺度业务应用√√√地区级√√√√县级√√√√业务分工-国家级负责制作针对全国的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等业务和服务产品,负责国家级气候模式系统开发和提供模式产品。同时承担BCC国际业务服务(GPC+RCC+CDW+EAMAC)。负责组织制定和推广相关气候标准。对区域和省级业务有指导功能,组织全国的气候预测会商和技术交流。业务分工-省级负责制作针对本省的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应用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业务。对本省地区级气候业务有指导功能,负责组织本省的气候预测会商和技术交流。负责给国家级和区域级气候业务单位提供本省气候信息资料;负责对国家级和区域级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评价并及时向国家气候中心和区域气象中心反馈相关信息。业务分工-区域级负责制作针对整个区域的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等指导产品。对区域内各省气候业务进行指导,同时负责组织区域的气候预测会商和技术交流,负责区域气候业务的管理协调工作。负责对国家级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评价并向国家气候中心反馈相关信息。业务分工-地区级和县级综合应用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的气候业务服务产品,开展和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气候业务和服务产品。负责对本地区和本县的气象灾害情报和气候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及时上报。配合上级气候业务部门在本地区和本县开展的气候服务。气候气候变化系统总体结构国家级气候资料数据库国家级气候业务系统气候产品加工气候监测诊断系统气候预测系统气候影响评价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应用服务系统国家级气候产品库气候决策服务信息气候公益服务信息气候专项服务信息气候专题服务信息其他服务信息指导服务信息省级气候资料数据库省级气候业务系统气候产品加工气候监测诊断系统气候预测系统气候影响评价系统气候应用服务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省级气候产品库气候决策服务信息气候公益服务信息气候专项服务信息气候专题服务信息其他服务信息指导服务信息区域级气候资料数据库区域级气候业务系统区域气候监测诊断区域气候预测指导区域气候技术支持区域气候模式开发区域级气候产品综合应用上级气候业务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业务和服务,收集上报气候信息资料,指导县级气候服务综合应用上级气候业务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收集上报气候灾情和气候信息资料数据流程气候系统诊断会商系统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系统

运行监控系统监测诊断功能块资料入库气候诊断信息库资料处理图形处理产品制作分发系统产品制作产品分发大气圈基本状况监测海洋圈基本状况监测陆地基本状况监测生物圈基本状况监测冰雪圈基本状况监测各级业务气候异常监测各级业务气候滚动监测ENSO滚动监测积雪极冰监测中纬度环流监测极端气候监测东亚季风监测台风降水监测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系统气候监测诊断业务产品及发布时间发布产品发布时间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①《气候系统监测公报》每月发布(18日前)√②《东亚季风监测简报》不定期发布√③《ENSO监测简报》定期发布√④《冰雪监测简报》不定期发布√⑤《气候监测公报》每月发布√√⑥《专题监测简报》不定期发布√√√备注:根据各区域(省)气候的特殊性可自行确定“专项”的名称。国家级运行全球监测和全国-亚洲-全球范围的气候预测,全球监测的网格分辨率不小于2x2(经纬度),全国监测不小于0.5x0.5(经纬度)。区域级和省级气候监测业务网格分辨率不低于国家级业务水平。

图形化处理

气候预测子系统

专用资料集

国家级

海量存储

资料库

资料收集

资料分析

客观预测业务

气候预测会商

客观预测方法库

动力模式产品解释应用

客观综合决策

中国-东亚区域

气候预测

月尺度预测

季节预测

年际预测

年景预测产品制作分发运行监控气候预测业务产品制作流程气候预测业务产品及发布时间发布产品发布时间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月气候趋势预测每月月底前5天√√√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每年4月15日√√√年度气候趋势预测每年11月15日√√√盛夏气候趋势预测每年7月1日√√√华南春播条件预报12月28日√UU江南春播条件预报2月27日√UU初霜冻日期预报8月28日√UU沙尘暴预报12月下旬√UU每月热带风暴和台风数量预测每月月底前5天√UU每月冷空气频次预测每月月底前5天√UU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产品2009年开始发布√高分辨率亚洲区域气候趋势预测2010年开始发布√高分辨率全球区域气候趋势预测2011年开始发布√区域(省)气候趋势预测每月26日√√区域(省)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每年4月20日√√区域(省)年度气候趋势预测每年11月20日√√区域(省)盛夏气候趋势预测每年6月30日√√区域(省)专项预测根据各单位具体实际制定√√√√注:亚洲和全球范围的预测分辨率不小于2x2(经纬度),全国范围的预测分辨率不小于0.5x0.5(经纬度)。区域级和省级气候预测业务网格分辨率不低于国家级的分辨率水平。气候预测业务产品及发布时间气候信息监测资料库社会经济资料库灾情资料库气候评价业务系统临时存储库气候预测结果客观分析资料气候统计分析气候评价模式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资料收集、处理气候灾害评估指标气候评价数据库(灾情、指标、参数、图形等)查询、综合分析评价、预评估决策公益服务月年气候影响评价年气候公报旱涝气候公报应用服务产品分发气象灾害年鉴气候影响与评价业务产品制作流程气候影响评价产品及发布时间发布产品发布时间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气候影响评价每月、季、年初√√√√√气候公报每年1月底之前√√气象灾害年鉴每年6月底之前√√旱涝公报不定期√决策服务不定期√√√√干旱服务材料不定期√√√城市热岛和高温预警不定期√√√√气候应用与服务业务流程气候应用与服务产品与发布时间发布产品发布时间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应用服务技术标准不定期√重大工程和规划专题气候服务产品(包括可行性报告)不定期√√√√√气候区划不定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产品与发布时间发布产品发布时间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报告不定期√√√√√气候资源评估年报每年不迟于1月底之前发布。√√√短期气候资源预测年报每年不迟于2月底之前发布√√√BCC气候业务产品CLIMATESYSTEMMONITORINGBULLETINENSOMONITORINGREPORTEASTASIANMONSOONMONITORINGREPORTSEAICEMONITORINGSNOWMONITORINGDROUGHTWATCHBCCCLIMATEMODELPRODUCTS气候轨道业务系统建设实施进度(一)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地面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异常的监测诊断数据库建设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初步运行开展地面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异常监测诊断(2006年10月)正式运行(2007年6月)数据库信息的更新、维护和补充,数据库运行效率的调整,业务方式运行实时大气环流监测诊断系统开展东亚夏季风的实时监测诊断(2006年6月前)应用实时的全球逐日资料开展大气环流的滚动监测,尤其是东亚冬季风、中纬度大气环流等环流系统的监测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海洋监测诊断完善目前的海洋监测业务系统(2006年12月)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变化和我国气候异常影响关系研究及其关键因子实时监测试验,并建立相应的业务系统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冰雪圈监测诊断调研国内外冰雪相关业务和研究成果,完成冰雪常规资料的实时获取。(2006年12月)建立全球积雪监测业务和中国常规积雪监测业务,研制新的标准化积雪监测指标,并投入业务运行。(2007年10月)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生物圈监测诊断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开展相应的模式应用研究。(2006年11月)研制开发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生态系统检测业务系统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启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2006年9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监测业务不断完善季节、年、年际气候概率预测改进基于动力学模式集合预报的概率预测方法并建立适合于我国的概率预测检验模型。(2006年11月)对多年模式回报结果进行检验修正。(2007年5月)在业务中开展季节、年、年际气候概率预测试运行。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年景、水资源、土壤湿度、林火、沙尘暴的气候趋势预测改进现有的林火、沙尘暴的预测方法;同时改进水文气候模式,分析土壤湿度和温度、降水的相互反馈过程。(2006年12月)开展年景趋势的分级预测;选取不同时间尺度的能够应用于业务运行的水文模式进行径流及水位和水资源等开展预测。(2007年10月)对年景、水资源等拓展项目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在业务中试运行。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气候预测决策服务对目前气候预测业务集成方法进行改进,加入动力模式回报结果参加集成。(2006年10月)根据各种方法的预报效果采用动态集成的方法进行综合客观集成,设计相关程序生成最终的集成预测结果并提供各种预测方法在集成结果中站点权重等信息。正式运行、维护与完善气候系统模式业务建立一个具有较高模块化、标准化和并行化程度的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和具有高分辨率的中国区域和分区的区域气候模式。适合于我国气候特点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用于开展全球和东亚区域气候变异的科学研究、以及气候预测和评价的延伸和拓展。气候轨道业务系统建设实施进度(二)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开展气象灾害灾情调查和收集,建立灾情数据库,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价方法研究(2006年12月)研制气候影响评价定量化指标(2007年12月)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使气候影响评价业务,由定性向定量、客观化发展;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价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水资源、工业、交通、旅游、人类健康等影响评价专用数据库(2006年12月)建立农业气候模式、水资源气候模式、能源气候模式、生态气候模式等,研究气候经济的综合评估模式(2007年10月)建立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等领域的预评估模式,开展预评估试验。逐步建立、完善气候影响评价模式方法,逐步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的业务系统。气候应用与服务业务建立气候应用与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气候应用模式、方法;开展气候对城市规划影响服务、城市气候分析、城市火险等级等。(2006年12月)根据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级和县级五级业务和气候经济特点组建建立重大工程气候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气候对重大工程影响评价模式、方法。(2007年12月)进一步研究完善气候应用与服务评估模式方法,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