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赠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赠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赠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赠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赠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赠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①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②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奉:“捧”的本字。②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B.诗的颔联“省中啼鸟”以动衬静,说明门下省环境清静、衙内清闲。C.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追随郭给事,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D.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多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2.全诗颂扬了郭给事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郑夫子鲂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①。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注】①该:完备。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所写“天地”“风雷”等景物并非眼前实景,而是借此表达创作时的主观感受。B.诗人用“逞”与“狂”二字,委婉地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傲物与狂放不羁。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未来潜力充满期待。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且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将诗意表达的淋漓尽致。4.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及了哪些文学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握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C.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引出后文词人情感的抒发。D.“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是对水色山光的动态描写:广阔江面如镜子般明净,碧绿山峰倒映在江水中。6.全词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作结,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浩然”与“快哉”的具体表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和天气,虽有霜降和冷雨,但并无颓废伤感之意。B.这首诗写景视听结合,虚实相衬,细腻的景物中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情感。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表现出诗人寻春的急迫心情与坚定信念。D.诗人揩拭双眼,静待朋友的佳作,想以之洗尽昏昏睡意,振作起精神。8.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羊长史①(节选)陶渊明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②,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③,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④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注】①诗前有小序:“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奉命出使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诗人写下这首诗赠别。②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天下渐趋统一。③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是刘裕入秦必经之地。秦末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避秦之乱而隐于商洛深山之中,汉惠帝给他们立碑,称为“商山四皓”。④相传“四皓”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下一句的“清谣”指的也是这首歌。9.下列对诗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阳、长安)一带。以前限于关山阻隔没能游历,天下初步统一,诗人就下了决心整顿舟车北上。B.羊长史为称贺而往,诗人却希望他在商山作停留,可见两人志趣不同。诗人没有与之同行也应当不只“负疴”这一个原因了。C.诗人自己虽未曾前往,却异常关切“商山四皓”的精神魂魄,关心“紫芝”的命运;两个设问,层层递进,情感强烈。D.诗歌反复借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又说“言尽意不舒”,一则慨叹时世,二则也是示意友人要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10.沈德潜论赠答诗,谓“以己之情性流露于中,自然可咏可读”。请简要概括诗人于诗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性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②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注】①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②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以“水落沙屿川”暗示。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D.“南望”句写因为思念友人王迥,遥望他所住的鹿门山;“恨如失”写诗人回到家中,因不能入仕而顿生满腔怨恨,若有所失。1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①苏轼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注]①徐君猷: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先描写自然,再转到描写民俗生活,选取的景象与人物活动十分具有代表性。B.词的下阕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渗透着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C.“狱草烟深”一句描写环境,突出监狱条件的恶劣,与端午佳节喜庆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写端午风俗,欣赏自然风光,实则借题发挥,赞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称赞他使民安乐的功绩。14.“天气尚清和”是理解本词上阕的重点,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赠王友道苏轼谁道东阳①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②。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③。【注】①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②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③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因“消渴症”而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B.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引用李白的典故,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C.词的下片继续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体现出词人对友人能够做到保持真气,自爱自重的赞颂和钦佩。D.尾句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马之覆辙。16.有人评论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案1.C2.①地位的显达。“洞门高阁”“余晖”写郭给事深受皇恩普照;“桃李阴阴”突显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其门生飞扬显达。②政绩卓著。颔联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衙内清闲。③不辞辛劳。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穿着盛装朝拜,傍晚捧着诏书向下宣达,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错,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郭给事所在的门下省的暮春晚景。意思是: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地位的显达。颔联,写郭给事居官的贤明清闲。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去,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疏”和“稀”,点染了这种清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写出了郭给事为官的清闲。这里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使得衙内清闲。颈联,写郭给事本人。他早朝时,穿着盛装,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趋”和“拜”生动地描写了郭给事恭谨的样子。“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也写出了郭给事兢兢业业,不辞辛劳。3.B4.①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②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③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④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委婉地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傲物与狂放不羁”错,诗人用“逞”与“狂”二字,并非是委婉的批评,而是赞美宋玉和李白的驰骋才思。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句意:一个人将广阔的天地纳入胸臆之中,叹息一声也会像狂风惊雷一样。诗人说要将天地包罗于胸中,襟怀宽广,才能写出风雷般的文字。“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句意:一个人的文章能写出极其精妙微小的变化,天地间万物变化的景象可以任由我去裁决。该句是说写文章要“得其微”,要善于观察事物细微的特点,才能“物象由我裁”,能自由裁剪,为我所用。“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句意:宋玉文章呈现的是气势宏大句子,李白诗句满篇飞舞狂妄的才气。该句是对宋玉与李白才思的赞美,主张要向二人学习,要驰骋于才思,才能写出绝妙文章。“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句意:如果没有一颗广阔的圣贤的心灵,怎么能够和天地万物的造化合拍。该句是说要怀有圣贤之心,努力追求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感知万物,于创作有百利。5.D6.①全词描绘的场景可谓浩然:水天相接、亭台相映、江面波涛汹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②词人借白头翁搏击风浪抒发浩然之情: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③上片语言具有快哉之感:词人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诙谐幽默,令人心生快意;④眼前之景引发词人快哉之情:壮丽的亭前风景令人赏心悦目,逆境之后便是快意人生,体现词人的积极乐观。【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动态描写”错,“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应是静态描写。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无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这首词是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的表露。①全词描绘的场景可谓浩然:开头两句“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②词人借白头翁搏击风浪抒发浩然之情:“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作者借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表明,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③上片语言具有快哉之感:“知君为我新作”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令人心生快意。④眼前之景引发词人快哉之情: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壮丽的亭前风景令人赏心悦目,逆境之后便是快意人生,体现词人的积极乐观。7.B8.情:①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及对其才情的赞美。理: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推陈出新),不必嗟叹伤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视听结合”错,无听觉。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情:①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②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理: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9.C10.①友人“衔使秦川”,诗人却说“驷马无贳患”,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高官,以防祸患。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以及诗人心地的厚道。②友人先行北上,诗人要他在商山略作停留,表明诗人对先贤品性的热切追慕。③时隔久远,人既乖违,紫芝早已无人采,只有诗人还将四皓歌谣记心内。这是诗人对奔竞权势、趋附求荣的世俗的无限感慨,也是诗人清醒自律、不随流俗的表现。④诗人对刘裕北伐胜利和羊长史入关称贺整体表现得十分冷漠,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里季、甪里崇仰追慕,这也显示出他敏锐的政治感受力以及耿介清白的人格修养。【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两个设问,层层递进,情感强烈”错误。两个问句都为疑问,点明自己的关切点而已,没有明显递进,情感也谈不上强烈。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由注释“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可知,友人“衔使秦川”,诗人却说“驷马无贳患”,富贵人的车乘不能避患,诗人在诗中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高官。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以及诗人心地的厚道。“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友人先行北上,诗人叮嘱,如果要经过商山请略作停留。到关中去,说不定要经过商山,那正是汉代初年不趋附刘邦的绮、甪等“四皓”的隐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借此向友人嘱咐,要他经过时稍稍在那里徘徊瞻仰,并多多向四皓的英灵致意。表明诗人对先贤品性的热切追慕。“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如今,紫芝无人采,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迹、芜秽不堪了——多少人已奔竞权势、趋附求荣去了。紫芝早已无人采,只有诗人还将四皓歌谣记心内。这是诗人对奔竞权势、趋附求荣的世俗的无限感慨,也是诗人清醒自律、不随流俗的表现。“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诗人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诗人早衰多病,五十以后即“渐就衰损”,“负疴”当然是实情;但“不获俱”的真正原因,还应在于羊长史是奉使向刘裕称贺,而自己却是要“游心目”于贤圣遗迹,目的既不同,当然也不必同行了。诗人对刘裕北伐胜利和羊长史为称贺整体表现得十分冷漠,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里季、甪里崇仰追慕,这也显示出他敏锐的政治感受力以及耿介清白的人格修养。11.D12.①借用传说(或典故),虚实结合;②从水底到水面,从虚写到实写,将传说中的鲛人和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描写,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③既表现游汉江之乐,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做铺垫。【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恨如失’写诗人回到家中,因不能入仕而顿生满腔怨恨”理解错误,诗句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诗并未表现“怨恨”之意。且“南望”两句是写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中的“鲛人”,指传说中住在海中的人鱼。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可见运用了典故(或传说),写出了江水的美丽。由“潜不见”,可见是眼前实景,“鲛人”是想象的传说;“渔父歌”也是眼前实景,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故可概括为虚实结合。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由后句“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可见写游汉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13.C14.①“天气尚清和”高度概括了前面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既包括了“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两句中所描绘的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又包含了“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端午民俗生活。②描绘出一个清新、和美、升平的政治清泰的社会环境。③为全词的点睛之笔,为过渡到写人作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承递作用。【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突出监狱条件的恶劣”错。此句意思是黄州百姓安居,政治清明,监狱里没有罪犯,庭上少有诉讼,因而监狱里长满了荒草。是对太守治州有方的赞叹。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天气尚清和”出现在上阕末尾,属于对上阕内容的总结。上阕首句“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次句“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绘出一个清新、和美、升平的政治清泰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从结构上看,此句为过渡句。这样的美好图景正是徐君猷治理的结果,因而下阕自然转入写徐君猷,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可见上阕“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15.C16.①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词的上片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及超尘脱俗之气质,词的下片则语句委婉,劝诫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应该自珍自爱。上片与下片词人表达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联系紧密,体现出构思之新奇、结构之独特。②道学色彩浓郁:词的上片中“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词的下片中“省可清言挥玉麈”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保器全真”中的“真气”乃是道家思想之精髓;“风流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