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_第1页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_第2页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_第3页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_第4页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问题鲁东大学

丁信善2010年9月秉承“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言:

半个世纪以来,“乔姆斯基革命”这一命题频频现身各种学术,甚至非学术刊物,其影响范围不仅仅限于语言学界,而且几乎波及整个国际科学界和学术界。但是对于“乔姆斯基革命”这一说法,人们从一开始就褒贬不一,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可谓长期论争不断。由“乔姆斯基革命”这一命题引发的热议纷争已经成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探究的组成部分。笃信“温故利创新”之道理

本文以国际语言学界为舞台,以后索绪尔结构主义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后简称TGG)的冲突为背景,通过对“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追溯与探究,解读理论冲突,勾勒演进脉络,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一论争的实质及现实意义。A

Historical

Perspective1、何谓“革命”?2、语言学发生过乔姆斯基革命吗?

3、“乔姆斯基革命”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等外部因素助推的结果?4、“乔姆斯基革命”的发端何在?5、“乔姆斯基革命”已经结束了吗?一、“乔姆斯基革命说”的源出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这一说法的最初提出,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有人具体考究。在国内,有人把N.Smith与D.Wilson

1979年合著的《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视为源出,因为这可能是“乔姆斯基革命”一词首次在书名中出现,非常吸引眼球。

也有人把J.R.Searle

1972年为《纽约书评》撰写的评论文章视为源出,因为该文的题目就是“乔姆斯基的

语言学革命”。

“乔姆斯基革命”在英语中主要有两个对应:Chomsky’srevolution和ChomskyanRevolution,欧美学者对这两个术语似乎未作区分。

经初步考证,笔者认为“ChomskyanRevolution”一词最 可能源出J.

Lyons1970年出版的《乔姆斯基传》,因为在该书的绪论开篇,Lyons不仅使用了“乔姆斯基革命”一词,而且使用了“革命”的动词形式。

Chomsky’s

position

not

only

is

unique

within

linguistics

atpresent

time,

but

is

probably

unprecedented

in

the

wholehistory

of

the

subject.

His

first

book,

published

in

1957,

shoand

relatively

nontechnical

though

it

was,

revolutionized

th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and

for

many

years

now

he

hasbeen

speaking

with

unrivaled

authority

on

all

aspects

ofgrammatical

theory.

This

is

not

to

say,

of

course,

that

alllinguists,

or

even

the

majority

of

them,

have

accepted

the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at

Chomsky

put

forwardsome

thirteen

years

ago

in

Syntactical

Structure.

They

have

nThere

are

at

least

as

many

recognizably

different

“schools”linguistic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there

were

before

the“Chomskyan

revolution.”

(Lyons

1970:1-2)

而最 使用“Chomsky’s

revolution”一词的则是美国人类学家

Robert

Sklar,他1968年在《民族》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Chomsky’s

revolution

inLinguistics”。该文评述了乔姆斯基革命性的理论探究,提出了一些困扰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新旧模式的冲突与对抗。

当然这仅是就上述两个词语出现的时间而言。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评论者委婉地或隐含地论及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革命性影响。正如Newmeyer(1986)指出:

1957年乔氏《句法结构》出版后,一些杰出的结构主义学者毫无疑问就看到乔氏论著中蕴含着对他们已有的关于如何进行语言研究的观点的根本性挑战。

在1958年C.F.Voegelin在《美洲语言学》杂志上发表的对《句法结构》评论中就认识到:乔姆斯基句法和音系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舍弃基于经验主义的发现

程序。他把这种舍弃视为革命。

“我不愿接受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所采取的批评策略,把取证的负担推给那些愿意坚持转换语法之前语言理论有效性的人。如果转换语法能够说服语言学家把音位学降为在语法分析的预备阶段,并完全地用词汇形态学进行最终描写,那它将会完成一场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Voegelin1958:230)

在乔姆斯基(1965)《句法理论面面观》一书的封底,除了刊有出版商对该书的简介,还刊有五种期刊对该书的评论,其中《现代语言杂志》的评论是:

“…Chomsky’s

ideas

are

not

a

mererephrasing

or

continuation

of

previouslinguistic

theories,

but

constitute

a

trulyand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language.”

“乔姆斯基的观点既不是先前语言学理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对先前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解释,而是构建了一种真正全新的、革命性的语言研究方法。”二、“乔姆斯基革命说”的盛行

TGG的盛行期是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此间人们对TGG感到新奇,充满期待,因为“它吸引了太多人的关注,生产出一个内容庞大的学说,以至于使人们觉得它的研究肯定不可能全都是徒劳的。”(Sampson:1980

G.

Sampson对当时的那种氛围做了生动的描述:

“现今任何一位语言学家测算自己的学术定位

都要以乔姆斯基为参照。人们常说乔姆斯基掀起了一场语言学‘革命’,‘革命’这个政治隐喻是恰当的。、、、现在,即使研究领域与

乔姆斯基的研究几乎毫不相关的学者常常也不

得不公开声称其著述是以乔姆斯基语言模式为

范例的,而那些不这样做的学者往往被视为是

‘反乔姆斯基理论的’。不仅既有的语言信条,而且整个语言学界的氛围都变了,因为乔姆斯

基发起的运动胜利了。”(Sampson:1980

C.F.Hockett(1965)作为美国后结构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非但没有把生成语法视为他自己的论著的逻辑延伸,甚至把《句法结构》的出版视为现代语言学史上“四大突破”之一。Sir

William

Jones’address

in

1786Karl

Verner’s

article

in

1875F.

de

Saussure’

posthumous

Cours

in

1916N.Chomsky’

Syntactic

Structure

1957

到60年代末,对乔姆斯基的热捧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界。1970年乔姆斯基被《伦敦时报》评定入围“创造了20世纪的一千个人”。

1972年Daniel

Yergin在《纽约时报》上撰文,题为“The

Chomskyan

Revolution”,他说:

“乔姆斯基理论是当今语言学的基础。他的高瞻远瞩,即大脑中的复杂世界由无数的规则和限制约束,而其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开启了可能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重要的前景。”

此间语言学界对TGG的评论主要有

Sklar(1968),Scearle(1972),

Dingwall

(1971Greene(1972),Yergin

(1972)。前二者的评论都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革命”为题。这些评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

TGG的任何批评都是以充分肯定其革命性为前提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F.Newmeyer是TGG的忠实

追随者和“乔姆斯基革命”的积极鼓吹者。他在1980年出版的《美国的语言学理论》

一书中宣称“在过去的25年(1955-1980)对语言本质的了解超过了先前的2500年。”二、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的论争

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的论争,就国际语言学界而言,可以说贯穿TGG发展的整个过程。论争的焦点:

一是TGG的革命性,语言学是否发生过乔姆斯基革命,即TGG是否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革命性突破;

二是乔姆斯基革命的合法性,即所谓的乔姆斯基革命是否是、或在多大程度上是人为干预、造势助推的结果。1.何谓“革命”?

Koerner(1994)指出:“‘乔姆斯基革命’的说法在语言学圈内非常流行,其结果是很少有人停下来想一想“革命”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其所指又是什么。”

关于“革命”的界定,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

T.Kuhn发表一篇专题文章“科学革命的结构”,他在文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发生模式,即前科

学、常规和危机三个阶段,界定了判断“成功

革命”的两个标准:一是由单独的创新者突出

的科学成就所致;二是学科内所有成员一致同

意。由于该文发表的时间正好迎合了乔姆斯基

追随者助推“乔姆斯基革命”的理据需要,而

被广泛引述。后来也成为乔姆斯基批评者的口

实。

针对上述批评,Laudan(1977)指出:T.Kuhn的假说本来就不科学,世上没有毫无争议的科学理论。我们说19世纪生物学的达尔文革命,尽管19世纪后半叶生物学家中只有少数是达尔文主义者。我们说18世纪初物理学的牛顿革命,尽管当时大多数自然哲学家都不是牛顿主义者。

他的建议是:“当一个研究传统对于特定领域的科学家迄今尚不知晓或被忽视了时,该传统发展到致使该领域的科学家从对自己和同事负责的角度不得不认真地将其视为一个竞争对手的程度时,科学革命就发生了。”Laudan(1977:137)据此界定,他认为语言学的确经历了“乔姆斯基革命”。

Newmeyer(1980)指出,T.Kuhn设定的发生“革命”的条件不可信,如‘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危机的反应’这一条。1957年对于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是一个空前乐观的阶段,人们一般认为语言分析的根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可谓远离危机,但革命还是发生了”。

Newmeyer(1986)强调:主张发生了乔姆斯基革命,并不是因为世界上的语言学家曾经或是现在都是生成语法学家,而是因为任何一位希望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被广泛接受的语言学家都不得不表明其理论是如何优于乔姆斯基的理论的。对于这样的事实:欧洲语言学者大多对

TGG持批评态度,只有极少数成为生成语法学家,他认为这恰恰说明欧洲学者攻击TGG的理据是乔姆斯基被视为国际语言学界的主要人物。2.语言学发生过“乔姆斯基革命”吗?(1)欧洲学者的质疑

对TGG革命性提出质疑的首先是欧洲学者。他们认为TGG并没有形成革命性的突破,更多的是对先前理论的继承。只不过与否定美国描写语言学传统观点的做法不同,TGG对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说进行解释和形式化分析时,融进了某些早期的欧洲语言学理论。尽管其回溯的目标和假定是洪堡特的某些思想观点,一些转换关系早已被唯理主义的波特罗雅语法学家们所知晓,例如,在关系从句中的内嵌或从属转换等。另外,传统的拉丁语教学很早以前就使用转换方法实现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变换。

M.Joos(1961:17)主张TGG的内核是结构主义的,尽管与其他结构主义方法有很大区别。他把TGG视为“新索绪尔传统内的一种异教,但不是该传统的对手”他指出:乔氏运动的实质就是要放弃理论构成的经验主义限制,其理论目标就是要使语言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伦敦大学的R.H.Robins1970年再版其1964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时在序言中强调:已过去的几年并没有消除结构语言学的这种特征。“认真研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语言学,仍然是在学术上理解今日语言学的必要基础。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Piv)

其实早在1967年他就指出:“最近乔姆斯基及其转换主义者再次宣称普遍语法的重要性,所用术语与唯理哲学语法学家和1928年叶姆斯列夫所用术语惊人的相似。在语言学,如同在其他思想领域,老问题仍继续存在,不过对不同时代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罢了。”(Robins,1967:126)

此间撰著批评TGG的欧洲语言学者还有:英国(Robinon,1975),荷兰(Uhlenbeck,1975),法国(Hagège,1976),德国(Weydt,1976),瑞典(Collinder,1970)等。

实际上,北欧学者从一开始就冷拒“乔姆斯基革命说”。

笔者自1996年以来数度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校访问访学,曾直接征询过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

和不同年龄段的丹麦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他们对

乔姆斯基开创了语言学研究新时代的提法均有所保留。他们普遍认为,所谓的“乔姆斯基语言革命说”,即

语言的现代科学描写始于乔姆斯基,语言描写的形式

化及其经验基础也源自于乔姆斯基,主要是舆论误导

所致。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底层形式”,相关结构的

依存关系,结构可能的形式与结构不可能的形式的区

分,以及假说标准和管辖概念等等,早已存在于叶姆

斯列夫的语符学中,并为他们所熟知。

当然这并不是说丹麦语言学家对TGG不屑一顾,只是说他们并不认同“乔姆斯基革命说”,因此没有象当时许多人那样盲目跟从。据

J.Rischel介绍,当时有一些人从审视的角度追踪研读过TGG,但后来都放弃了。具体讲来,

他们对TGG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TGG赖以建立的语言数据不充分。

二是TGG忽视语言的运用,使语言远离了“真正”的语言。三是TGG对语言能力的揭示是微不足道的。

Rischel(1974)指出:时兴的形式主义和未经验证的推测自身是揭示不出有关的心

理过程的。如果一个语言学家发现了某

一规律性可用重写规则的形式进行陈述,这并不意味着他证明了说话人对该规则

的心理现实。

Lakoff(1971:267-8)认为,既然在整个《句法结构》和乔姆斯基后来的论著里都以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的成分关系可用一个自主系统表达的观点为假定, 期的TGG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自然发展,而不是革命性发展。

Murray(1980:76)发现“乔姆斯基 期著作的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类似于Z.Harris

的研究。

Hymes

&

Fought(1981:167)认为生成语法并不是由《句法结构》介绍到语言学领域的,《句法结构》里也找不到基本的革命性变化。“如果把生成语法定义为明确的形式化理论,那么,把这个概念归功于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就大错特错了。

Fought(1982:317)认为Newmeyer(1980)对Z.Harris在TGG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着笔不够不真,似乎告诉人们乔姆斯基所做的恰恰是他的导师极力说服他不要做的。显而易见,刻意强调TGG的“革命性”,实质上是为了弱化

Z.Harris对乔姆斯基的影响。

Koerner(1983)主张TGG从根本上属于后索绪尔结构主义,其特点是过度关心Langue,而忽视

Parole,并且他认为乔姆斯基从他的导师

Z.Harris那里借用了转换规则的观点。Binnick(1981:183)则对Smith&Wilson(1979)《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一书

“无视历史,独尊TGG”的做法做了幽默的讥讽:“革命通常是革命前的状况发展的结果。该书不仅省略了攻打冬宫的那些人的名字,甚至没有讨论旧政权。讨论知识革命而不提及意欲取代的思想,岂不怪哉?我们禁不住要问:

‘如此这般,有革命的必要吗?’”TGG的革命性(3)F.Newmeyer的反击

对于上述批评,Newmeyer(1986)“语言学发生过乔姆斯基革命吗?”做了全面回应。他在文章的开篇明言:“我将为这样一种观点辩护:

TGG体现了语言研究的一种革命性方法,其革命内容以明确的形式出现在《句法结构》一书。此外,我也将论证:语言学不论在社会学还是

知识层面都经历了乔姆斯基革命。”

Newmeyer(1986)认为,《句法结构》之所以具有革命性,首先是因为它把语法看成是一种语言理论,该理论在建构和评价上,同任何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样,都受制于相同的约束条件。同时还因为它不只是在思辨性的科学哲学范围

内的一个尝试,而且还论证了有关语言结构的

非经验理论存在的实际可能性。其次因为它把

句法关系置于语言(Langue)的中心,为解释人

类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他还指出:尽管乔姆斯基对语法理论性质的看法具有革命性,但在许多方面,《句法结构》

继承了“结构主义”的精髓,即索绪尔的伟大

见解。不过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丝毫不能

抵消他的理论的革命性。“乔姆斯基革命是在

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的一场革命----它深刻地

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结构性质的观念,为我们认

识语言性质如何作用于人脑活动开辟了道路。”(Newmeyer

1980:5)TGG转换规则的原创性

关于转换规则的原创性,Newmeyer认为Hymes

&

Fought与Koerner的观点没有错,但却与《句法结构》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个问题不相干。因为转换规则不是TGG的中心部分,它们也从未被当成是该理论的创新。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贡献并非在于他提出了生成语法是表现人类语言的适当手段,而在于他对语言学理论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形成了革命性观念,并据此对生成概念做出了新解。乔姆斯基的“真正论点”是关于语言理论的性质的。抛弃一个以归纳为基础的程序,而采纳以概括为基础的程序,这是在最根本的方面与先前方法的决裂。

需要指出的是,较之欧洲学者,美国学者对

TGG的反击要迟一些。Hall(1969:192)对此作了解释:

“主要是因为许多公认的语言学家开始没有认识到乔姆斯基‘舍弃主义’的全部含义和反科学的立场,期待他的观点自生自灭,低估了其对未经语言学训练的、富有美国文化和语言迷信的年轻人的吸引力。”“乔姆斯基革命”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等外部因素助推的结果?

“乔姆斯基革命”的合法性是许多学者,特别是美加学者质疑的重点。

最早质疑乔姆斯基革命合法性的是

R.Anttila,他1975年撰文“意想不到语言学革命”,文中披露“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所谓的乔姆斯基革命是一场社会政变。”(Anttila

1975:171)

次年,B.Gray又以“统治集团中的反革命”为题发文,认为根本不存在乔姆斯基革命,存在的只有这样一种形势:转换主义者已经成功地夺取了权力机构。

(1976:49)

由此掀起了向“乔姆斯基革命说”反攻的高潮。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普通语言学教授

E.F.K.Koerner是质疑“乔姆斯基革命”合法性的主要人物。Koerner(1983,

1989,

1994,

1999,2002)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各种例证,商榷或反驳Newmeyer等人的观点。此外他还经常在美加等国的大学演讲,阐述自己的看法。

Herbert

Izzo(1976:51)对“成功的社会革命”做了模式描述:首先谴责旧的已有秩序,表明旧秩序的一切都是不好的,理应被推翻;新秩序的任何方向变化都会被赦免;新秩序事实上并不新,结果又回到正确的传统道路上来。

Koerner(1983)指出:对于所有见证了过去25年间北美的TGG发展的人来说,Izzo对“社会革命”的描写似乎非常适合于此间发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因素所致。否则,TGG不会,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力量发展到60

年代和70年代初的状况。

上述质疑者所指的社会因素或超语言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有人认为B.Bloch和Zellig

Harri等新布龙菲尔德主义领军人物策划并导演了这场“革命”。

美国社会学家S.O.Murray1980在《行为科学史》上撰文“看门人与‘乔姆斯基革命’”,认为乔姆斯基并不是由《句法结构》发动了一场革命,而是由他及其追随者在60年代初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他在文章的摘要里明确指出:“新布龙菲尔德主义的主要看门人

B.Bloch鼓励乔姆斯基思想的扩散,促推他与Robert

Lee的发展,其他主要的新布龙菲尔德主义学者,由于视乔姆斯基的研究为其导师

ZelligHarris研究的继续,而对乔姆斯基的思想取同情态度并乐意承认其句法理论的进展。”Murray甚至推测,如果B.Bloch当初预见到TGG会威胁到后布龙菲尔德主义,他可能不会那样做。书评与演讲:人为助推Koerner(1983)首先提出两大疑问:

一是几乎在《句法结构》出版的同时,RobertLee为该书写的评论就在最富盛名的语言学期刊《语言》上发表,非同寻常。而Lee当时是乔姆斯基的博士生,书评是否是他自己亲作,即使论点是他的,文章是否经过乔姆斯基的定调修改均令人生疑。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时任《语言》主编的B.Bloch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1962年在麻省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语

言学大会,这是该会首次在欧洲之外召

开。为什么Zellig

Harris拒绝受邀作为五名主讲人之一在全体会议上宣读论文,

而使35岁没有任何国际声誉的乔姆斯基

登上了主讲台,获准做了五人中用时最

长的演讲,并被R.Jakobson赞誉为希望

之星?果真如Newmeyer(1980:51)所言完全是巧合?政府专项基金资助 其次,有人主张TGG

60和70年代的发展得益

于当时美国大学的专项基金制度,特别是1958年年底美国政府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 Koerner(1994)的题目是“乔姆斯基在1962:关于一场社会科学革命的剖析”,他认为

Newmeyer

&Emonds(1971)和Newmeyer(1986)故意淡化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美国军方和联邦政府大量的经费投入对于TGG扩散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为了反驳Newmeyer等人关于各种基金资助对于语言学领域只是杯水车薪的观点,他引述了三个例证,其中包括乔姆斯基1971年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及为什么在《句法结构》及其他许多论著里都含有对美国国防部相关部门的资助感谢时的答语:“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直到1969年,国防部一直是大学经费支持的主要渠道。、、、MIT一半以上的预算来自国防部,但这些基金是一种转账方式。尽管我是一个全职教师,MIT只付我30%或40%的薪水,剩余的部分由其他渠道支付----大多是由国防部支付。但我通过MIT领薪。”

Koerner(1994:10):如果说TGG的成功完全归因于大量经费支持当然是有失公允----那种主张意味着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否定,但是每一个研究者都清楚研究经费对于其承担的项目的重要性。投入→风气使然

再次,有人认为TGG在60和70年代的发展是

风气使然。Maher(1982:3)指出TGG的成功与

“风气”有关,而风气的形成又与政府的大量投入分不开。“风气决不能小视,它是一种群体统治个体的形式,它的利与害是相当的。”整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而语言学的增幅,以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为例,又是其他学科平均增幅的三倍。70年代初,当物理学研究生新生减少41%,英语新生减少35%,历史学新生减少31%的情况下,语言学新生却增加了49%。

TGG的追随者J.McCayley

1976年坦承:由于联邦政府的大量投资,使许多大学设立了语言学专业。“由于当时的形势,即TGG令人新奇,富有吸引力,许多大学更愿意聘用转换语法学者组建或更新语言学专业,因此工作机会大都给了转换语法学者,这极大地刺激了TGG的扩散,这种扩散又吸引了众多学生修学语言学,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财政。(McCayley1976:25)TGG的颓势与经济发展? 另据统计,美国语言学会的会员1950年829人,

1960年1,768人,1970年4,383人,1971年达到最高峰4,723人。对此,Newmeyer(1980:52)认为1957年后语言学的大发展反映了“乔姆斯基模式”的强大吸引力,与经济发展无关。 Koerner(1994:3)予以反驳,质问Newmeyer为什么把70年代后期TGG开始的颓势归因于语言学就业前景暗淡的结果,而非愈来愈多的人们不再对TGG着魔的反映。4、乔姆斯基革命的发端何在?

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些认同TGG是对结

构主义语言学的根本性决裂的学者当中,对于“乔姆斯基革命”的发端是什么也

曾有过争议。

例如,Hill(1980:75)就认为乔姆斯基真正脱离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是在60年代初期,当他与其追随者开始向自主音位宣战时。

Uhlenbeck(1975:106-8)则主张以60年代中期为“乔姆斯基革命”的发端,因为乔姆斯基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面面观》和1966年出版的《笛卡尔语言学》中才明确地把“唯理论”作为其理论的哲学基础,这应该是他真正脱离主流的后结构主义传统的标志。McCawley(1976)认为是乔姆斯基1965年的《句法理论要略》为他的“革命”提供了基础,而不是他1957年的《句法结构》。理由有三:

一是前者“从马桶里捡回了语义学”,从而增加了转换句法研究的内在兴趣,提高了句法分析正确的可能性;二是前者更具系统性,使得TGG更加吸引人;

三是把句法范畴从影响共生的各种因素中分离出来,使得对转换分析的公式化表示较为容易。

Koerner(1999)表示,如果要问过去30年间什么更接近是句法革命,可能首先会联想到乔姆斯基1965年出版的、引入的

“深层结构”及相关概念的《句法理论要略》,而不会是《句法结构》,尽管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试图极力制造一种印象---后者是其句法革命的开端。1957

SS

(认知、心理学)

George

A.

Miller

(Princeton

Univ.US)

(2003),“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Part

1:

Anybody

can

make

history.

Only

a

great

mancan

write

it.

(Chomsky’s

contribution

used

information

theorya

foil

for

a

public

exposition

of

TGG.

Language

hasthe

precision

of

mathematics

but

Chomsky

was

thefirst

linguist

to

backup

the

claim.His

1956

papercontained

the

ideas

that

he

expanded

a

year

later

ihis

monograph,SS,which

initiated

a

congnitiverevolution

in

theoretical

linguistics.)P142-143

近年来,还有人主张应该以乔姆斯基

1959年发表的一篇评论B.F.Skinner《言语行为》的文章为其革命的发端,因为

“乔姆斯基的评论是真正革命性的。他推翻了斯金纳的绝对统治,他批评斯金纳使用的刺激反应等术语太模糊,不具科学性,最重要的是他明确指出不能仅仅依靠研究句子的外形结构来判断句子构成的规则。”(Bolles,2009)四、关于“乔姆斯基革命说”论争的新动向

尽管Smith&Wilson(1979)就以“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为书名,但该书绝非是对TGG前20年的总结,而只是描述作者“主要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看到的语言的图像”。即使30年后的今天,要全面论及这场革命的结果仍非易事。关于这场“革命”的论争,随着TGG的理论转向和颓势的加剧,90年代中期后亦渐趋平静。但近10几年来仍有三点动向值得关注。1、尚未完成的革命?

1996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Jerrold

J

Katz发表了题为“尚未完成的乔姆斯基革命”的文章。他在该文指出:乔姆斯基对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的语言现实概念的批评同样适用于对他自己的语言现实概念的批评。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