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北京市某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18个题,每题2分,共36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飒爽sà框架kuàng榛莽zhēn大厦shà B.睦邻mù河畔bàn栖息xī文牍dú C.发酵xiào混淆xiáo绥靖jìng楔子xiē D.手绢juàn轴心zhóu土坯pī正月zhèng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 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3.(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隐秘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相惜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出神入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4.(2分)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寒冬腊月,买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在窗边案上着意欣赏一番。 B.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茫沙海。 C.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道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刚刚出山的大学毕业生吴明。 B.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既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更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C.那份感动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因为真的友情是温馨而又执着的,无言的感激将永远放在互相的心里。 D.一本名为《千万别“管”孩子》的新书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广泛评论,该书提出的家庭“自主教育”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6.(2分)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A.考查宁可品性 B.考察宁愿品性 C.考查宁愿品行 D.考察宁可品行7.(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日本律师尾山宏,一位70岁的老人,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A.承担追踪跨越昭示 B.承担追问超越启示 C.承受追踪超越昭示 D.承受追问跨越启示8.(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猿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9.(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10.(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1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句是()A.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有声有色,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B.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C.长久以来人事部门的管理观念是“因人成事”,其核心思想是要让人与事搭配,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有些学生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1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着集体主义情怀的墨子,在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身体力行,激烈地反对贵族统治者“富侮贫,贵傲贱”的主张。 B.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经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枫桥夜泊》。 C.因为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北京就取缔了所有地铁站的报亭,这难道不是因噎废食之举吗? D.招聘人才不像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只管找个大鲜亮的拿,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用人单位自然明了。13.(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B.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小说,它的突出特征是淡化情节、营造意境、突出情调。铁凝的《哦,香雪》是其代表。 C.《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 D.现代诗歌也叫新诗,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1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 B.《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 C.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D.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15.(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诗人和学者。作品有《红烛》《死水》等。 B.《致云雀》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等。 C.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西汉文学家,山水派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D.古代对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16.(2分)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借用此典,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中的话,用对比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17.(2分)下列句子中对涉及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因其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是运用借喻的手法。 B.“阡陌”一词出自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指在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C.“青青子衿”中,子,是敬称;衿,指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周公吐哺典故中的周公,姬姓,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就是《周公解梦》之“周公”。18.(2分)下面有关陶渊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他的诗歌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 B.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19.(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B.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20.(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进:提拔B.谓先寤所以存亡寤:明白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诘:问罪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谢:推辞(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为禽兽食C.吾被服而立枕御膝而卧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御以块自易(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吃粗糙的饭菜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痛改前非B.革故鼎新C.迷途知返D.幡然悔悟(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21.(1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饮酒(其七)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佳色”不仅指颜色,还表示菊花的姿态与形状的美好。一二句是说秋菊那么可爱,所以我把带着露水的菊花采撷下来了。B.“远我遗世情”中的“远”字用作动词,有使远离的含义。诗人将菊花“泛”于酒上,自斟自饮C.“日入”两句表现了傍晚时分万物消歇、众鸟回巢的一派安宁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D.“啸傲”的“傲”有高傲之意。此句表现了诗人不受世俗纷扰的自信与自得,传递出了诗人内心对追求生命之真的坚定。(2)“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这两句写景中饱含诗人的情感。以下诗句中所用手法与这两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脍炙人口,说说本诗与《饮酒(其七)22.(17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2)《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3)曹操《短歌行》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4)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5)《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8)杜甫的《登高》中“”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一)23.(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论语•里仁》)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1)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爱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弟为基础的。B.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为了君臣大义,国家大利,可以犯颜谏诤C.有子反对“犯上”,认为若好“犯上”,就会“好作乱”。D.子游也反对“犯上”,他认为只要侍奉君王,就会自取其辱。(2)“弟”字意为。“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道(用材料中的一个字)。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一贯秉承的思想。(二)24.(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亏你是进士出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事务日盛,主仆上下,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内裳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1)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事件)的(人物)以及到贾府(事件)的(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2)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六、作文(50分)25.(50分)按要求写作,不少于800字。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无坚不摧。形成合力,就能增强信心,就能增进友谊请以“与子偕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18个题,每题2分,共36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飒爽sà框架kuàng榛莽zhēn大厦shà B.睦邻mù河畔bàn栖息xī文牍dú C.发酵xiào混淆xiáo绥靖jìng楔子xiē D.手绢juàn轴心zhóu土坯pī正月zhèng【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读音的能力。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其次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解答】A.全部正确;B.“河畔”的“畔”应读作pàn;C.“发酵”的“酵”应读作jiào;D.“正月”的“正”应读作zhēng。故选:A。【点评】字音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 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如只要在某一组中找到两个读音相同的,即可删除该项,这样缩小范围后再仔细推敲。【解答】A.“峥;“慎”读shèn;B.zǔ,jū;C.“诮、俏;“梢”度shāo;D.“辍;“拙”读zhuō;故选:B。【点评】字音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3.(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隐秘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相惜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出神入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分析】语料都是常见词语,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难度不大.【解答】A.“独挡一面”中的“挡”应为“当”;B.“合盘托出”中的“合”应为“和”;C.正确D.“膨涨”中的“涨”应为“胀”;故选:C。【点评】考查:字形的辨识.主要考查同音代替现象.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正确书写汉字.4.(2分)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寒冬腊月,买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在窗边案上着意欣赏一番。 B.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茫沙海。 C.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对于熟悉的字,首先要仔细阅读,仔细辨别,然后区分;对于不熟悉的字,先将词的表面意思弄清楚,再比较词中每个字的意思与词的整体意思是否和谐、一致,注意形近字的比较。【解答】C.“急功近利”是一个并列短语,它的意思是急于追求成效。而“进”有前进的意思。故“进”应改为“近”。故选:C。【点评】辨析字形的方法:①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字。例如:销脏灭迹(赃)②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找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例如:急燥(躁)③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思,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例如:穿流不息(川)④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和语境的别字。例如:脉膊(搏)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道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刚刚出山的大学毕业生吴明。 B.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既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更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C.那份感动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因为真的友情是温馨而又执着的,无言的感激将永远放在互相的心里。 D.一本名为《千万别“管”孩子》的新书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广泛评论,该书提出的家庭“自主教育”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解答】A.“出道”“出山”两词应对调。“出山”比喻出来做官,从事某项工作,已是二度出山”,泛指年轻人初入社会。B.正确。C.副词“互相”不能作定语,只能作状语。D.“受到”的宾语不能是“评论”,搭配不当,后面的“关注”则可用“评论”。故选:B。【点评】语辨析方法:1.意义轻重;2.意义侧重点;3.范围大小;4.适用对象;5.感情色彩;6.语体色彩;7.语法搭配;8.关键语素。6.(2分)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A.考查宁可品性 B.考察宁愿品性 C.考查宁愿品行 D.考察宁可品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答】(1)“考察”和“考查”:这两个词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调查,目的是取得材料,如山川;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学习等,可以排除B、D。(2)“宁可”和“宁愿”:宁可:岂可;,难道能够。宁愿:表明两者相较,只选取某一方面。这里两个词都可用。(3)“品性”和“品行”:品性:指(人的)品质性格。品行:是指人的行为品德,是指人的性格特点。排除C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7.(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日本律师尾山宏,一位70岁的老人,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A.承担追踪跨越昭示 B.承担追问超越启示 C.承受追踪超越昭示 D.承受追问跨越启示【分析】本题考查字义和词义的辨析。根据句子的强调的重点内容分析作答。【解答】第一空,“承担”;担当;忍受,排除AB。第二空,“追踪”。“追问”。这里搭配的是“罪行”。第三空,“跨越”。“超越”。这里没有比较之意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应用“跨越”。第四空,“昭示”指明白地宣示或显示,文段中尾山宏的行为并不是直接号召,用“启示”更恰当。故选:D。【点评】词义的辨析:词义的辨析重在平时学习中的词语积累,遇到拿不准的词语一定要翻查词典,可整理出来,日积月累,提高词汇量;熟记课下注释中的相关内容;还要特别注意常见词语的非常用语义,亦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8.(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猿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答】A.间不容发:①指距离极近;②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严谨。文中指空间小,属于望文生义。B.妄自菲薄,指自轻自贱,不符合语境。C.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符合语境。D.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原句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9.(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答】A.饶有兴味:很有兴味。B.匪夷所思:匪:不是。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这里修饰特技。C.未可厚非:厚非:过分责难。不能过分责备,但还有可取之处。句子有有“缺点:装点门面”,也总算见贤思齐”。D.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文中是指人物和场景的关系。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10.(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答】A.甘之如饴:感到像糖那样甜,甘愿承受艰难。符合语境“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B.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C.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D.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指无关紧要。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1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句是()A.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有声有色,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B.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C.长久以来人事部门的管理观念是“因人成事”,其核心思想是要让人与事搭配,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有些学生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解答】A.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这里指把人物的声音,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B.权宜之计:为应付某种需要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符合语境。C.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语境是根据人的能力安排职位。D.本末倒置:比喻把事情的轻重主次颠倒了。语境是舍弃课本,应用“舍本逐末”。故选:B。【点评】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整体性的,而且多数成语有一定的典故或来历,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成语意义的困难。考生如果对成语意义辨析不仔细,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1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着集体主义情怀的墨子,在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身体力行,激烈地反对贵族统治者“富侮贫,贵傲贱”的主张。 B.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经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枫桥夜泊》。 C.因为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北京就取缔了所有地铁站的报亭,这难道不是因噎废食之举吗? D.招聘人才不像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只管找个大鲜亮的拿,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用人单位自然明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或熟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成语(或熟语)积累,尤其是易错成语(或熟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A.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交相利”的主张。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来修饰诗歌。可用“脍炙人口”。C.因噎废食:原意是指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语境是说由于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这就是把偶然问题扩大化,使用正确。D.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句子是说用人单位不能以貌取人。故选:B。【点评】常见成语(或熟语)用错类型:1.望文生义。2.褒贬不当。3.张冠李戴。4.谦敬错位。5.轻重失度。6.词意重复。7.功能混乱。8.不合逻辑。9.形近混淆。13.(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B.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小说,它的突出特征是淡化情节、营造意境、突出情调。铁凝的《哦,香雪》是其代表。 C.《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 D.现代诗歌也叫新诗,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在于平时的积累。【解答】D.“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有误,并不是一直这样,大多不讲究格律,并非完全不讲求格律。故选:D。【点评】文学常识要多加积累,按条目记忆。1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 B.《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 C.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D.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积累。【解答】ABD.正确。C.有误,“《登高》”应为律诗;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古体诗。故选:C。【点评】解答文学、文化常识题,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15.(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诗人和学者。作品有《红烛》《死水》等。 B.《致云雀》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等。 C.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西汉文学家,山水派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D.古代对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对于课内、外要求诵读文学著作,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解答】ABD.正确。C.有误,“西汉文学家”错。故选:C。【点评】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16.(2分)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借用此典,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中的话,用对比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典故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文本典故的理解,再判断选择。【解答】C.“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故选:C。【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17.(2分)下列句子中对涉及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因其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是运用借喻的手法。 B.“阡陌”一词出自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指在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C.“青青子衿”中,子,是敬称;衿,指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周公吐哺典故中的周公,姬姓,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就是《周公解梦》之“周公”。【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结合选项分析和判断。【解答】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是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A。【点评】文学常识的内容丰富,包括姓名称谓、文史典籍、作品内容及表现手法等等,要勤于积累,定期分类整理,适时强化记忆。18.(2分)下面有关陶渊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他的诗歌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 B.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B.“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错误,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故选:B。【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19.(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B.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B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原文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但并不能说这种信任只限定于当地内部人之间。故选B。(2)A.强加因果,原文“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B.“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错,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的不同点在于,是一块永恒的土地。D.“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比较,更值得推崇。故选C。(3)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故选B。答案:(1)B(2)C(3)B【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20.(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进:提拔B.谓先寤所以存亡寤:明白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诘:问罪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谢:推辞(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为禽兽食C.吾被服而立枕御膝而卧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御以块自易(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吃粗糙的饭菜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BA.痛改前非B.革故鼎新C.迷途知返D.幡然悔悟(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然后对选项一一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对选项逐一辨析。(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解答】(1)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可推断“谢”应该是“道歉”的意思。”故选D。(2)A.连词,表转折,却。B.句末语气词/介词,被。C.两个“而”,表修饰。D.连词,用。故选C。(3)D.自伐:自我夸耀,理解为“四处讨伐”,喜好自夸。故选A。(4)A.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B.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革除旧弊。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C.迷途知返: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来,知道改正。D.幡然悔悟:思想转变很快。从文章第三段宋昭公的语言行为和作者的评论,可判断ACD三项能用来描述宋昭公,可知文中没有讲到宋昭公有关“革故鼎新”的事情。故选B。(5)①具:准备;日中:中午,吃饭。译文: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②不肖:没有才德;疾:嫉妒;故:所以、逃跑。译文: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答案:(1)D(2)C(3)D(4)B(5)①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②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译文: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不醒悟的。当年楚庄王即位,提拔忠诚正直的人。在这个时候、郑国无道,诸侯们都心悦诚服,经过申侯的属地,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请罪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我特来请罪。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就可以称王于天下,还有教导他的人;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还听说。(既然)天下有贤人在。像我这样活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当年宋昭公出逃,长叹道:“哎。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从此之后,改变行为,吃粗糙的饭菜,晚上讲给他人听,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让他重新担任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这就是后醒的人。以前虢君骄傲放纵,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晋国军队进攻虢国,到了大泽。”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车夫回答说:“知道呀,为什么不劝谏我,讨厌真诚的话,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您亡国的原因。”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是为什么呀,(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虢君大喜,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又饿又累,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虢君于是就饿死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这就是不醒悟的人。【点评】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21.(1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饮酒(其七)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佳色”不仅指颜色,还表示菊花的姿态与形状的美好。一二句是说秋菊那么可爱,所以我把带着露水的菊花采撷下来了。B.“远我遗世情”中的“远”字用作动词,有使远离的含义。诗人将菊花“泛”于酒上,自斟自饮C.“日入”两句表现了傍晚时分万物消歇、众鸟回巢的一派安宁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D.“啸傲”的“傲”有高傲之意。此句表现了诗人不受世俗纷扰的自信与自得,传递出了诗人内心对追求生命之真的坚定。(2)“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这两句写景中饱含诗人的情感。以下诗句中所用手法与这两句不相同的一项是C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脍炙人口,说说本诗与《饮酒(其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感情、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例句所用的手法,然后分析选项诗句所用手法,最后选出答案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1)C.“孤寂与苦闷”错。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故选C。(2)“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归鸟向林欢快鸣,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鸣”是声音,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这是以动写静。A.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冰封冻大地是静景。B.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潮水长满,顺风行船是动景。C.用典、反问的手法,深化了壮志难酬的悲愤。D.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树木丛生;“秋风萧瑟。先静后动,写出大海上风云瞬息万变的气势。故选C。(3)内容上,《归园田居》主要写野田、桃李、人村、炊烟,而《饮酒》则主要写诗人在美好的秋天里,秋菊佳色,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在感情上,如“误落尘网中,又表达了重归自然的庆幸欣喜,复得返自然”,坚决地辞官归隐,表达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而《饮酒(其气)》更加突出诗人远离世俗之后,如“一觞虽独尽;充满怡然自得之趣,远我遗世情”“啸傲东轩下,充分表达了隐居悠闲之乐。答案:(1)C(2)C(3)内容上,《归园田居》主要写田园生活景物;在感情上,而《饮酒》更加突出诗人远离世俗之后,充满怡然自得之趣。译文: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把菊花泡在酒中。一挥而尽杯中酒。日落之后各类生物都已歇息。纵情欢歌东窗下。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秋天是菊花的季节,惟独菊花不畏严霜,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作者非常爱菊,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青松冠岩列,卓为霜下杰,松菊犹存,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反倒恶俗不堪,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色香俱佳,菊可延年益寿,菊解制颓龄”之旬,莫斯(指菊)之贵,以助彭祖之术,是六朝的风气,夕餐秋菊之落英,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亦皆由菊引发。秋菊佳色,助人酒兴,独自饮起酒来,以遨以游”。”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如果心中无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弃,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我原自远,又加远一倍矣。不过,这里的“遗世”。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这才决计归隐的。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这里写的是独醉,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但五、“自”字,“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饮酒之多,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随着饮酒增多。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也可以说,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鸣”是声音,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这是以动写静。而环境的宁静优美。这二句是写景。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常常借归鸟寓意,他如“翼翼归鸟。岂思天路,“翼翼归鸟。……矰缴奚施,“羁鸟恋旧林,还有“云无心而出蚰,“山气日夕佳,“众鸟欣有托,等等,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人生何独不然,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也是比,三者浑然一体,表现手法非常高妙。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无拘无束,悠然见南山”,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啸歌采菊。“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非失此生耶。啸傲东轩,它是赞美,也是意愿,“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它上承“忘忧”“遗世”,并非一味悠然陶然。【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2.(17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4)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5)《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8)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则直述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师德师风教育演讲稿
- 易错点纠错练07 动词时态、语态易错点-备战2025年高考英语考试易错题含解析
- 年度员工发言稿(合集15篇)
- 南方家居产品知识
- 第1课《沁园春 雪》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年会的致词(范文8篇)
- 硫化铅量子点辅助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在荧光成像引导切除宫颈肿瘤的应用研究
- 二零二五年个人企业股权代持补充协议2篇
- 应急预案的地质灾害防治
- 钟表行业维修技巧培训总结
- 《奥特莱斯业态浅析》课件
- 202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县乡卷)及答案解析
- 妇科一病一品护理汇报
- 养殖场兽医服务合同
- 哪吒之魔童降世
- HR六大板块+三支柱体系
-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连铸工职业技能大赛考试题库-上(单选、多选题)
- 我国无菌包装行业消费量已超千亿包-下游需求仍存扩容潜力
- 一年级二年级奥数暑期培优题库
- 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陪护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