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课时练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候(hóu)翩然(pián)炎热(yán)孕育(yùn)B.匿迹(nì)衰草(shuāi)载途(zài)区域(yù)C.传语(chuán)农谚(yán)刺槐(guǐ)适宜(yí)D.纬度(wěi)连翘(qiào)丘陵(léng)侵害(qī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次第起源榆叶梅割麦插荷B.采集侯鸟竺可桢花香鸟语C.抽青农事逆温层冰雪融化D.苏省悬殊生态学草木荣枯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4分)(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3)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5.每年3月,江西婺源便成为我国观看油菜花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踏青赏花的游客。到了7月前后,南方的油菜早已扬花结籽收获入仓,甚至变成清亮的油液。而我国西北部的青海湖一带,油菜花却正开得灿烂。根据课文所学知识,选出下列因素中与这一自然现象没有关系的一项(4分)()A.高下的差异B.经度的差异C.纬度的差异D.古今的差异6.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的句子(4分)。蜡梅开了,;枫叶红了,。7.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了以“气象物候”为主题的研究活动,请你参加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下列物候现象的形成原因。(2分)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选自吴功正《阿里山纪行》)(2)你的同学小明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预测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4分)二、阅读进阶(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回答问题。(13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11.请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如果植物有意识,它在想什么?①一株玫瑰,一片苔藓,一棵白杨,它们在想什么?植物“钉”在地里,除了随着日月盈仄生长、凋谢,它们还能做什么?②一些植物学家有新的发现,植物一生扎根在一处,在长期演化中发展出一套惊人的智能行为,以迎击自然界的无常和危险。英国植物学家安东尼·特鲁瓦斯说:“每株植物持续地感知环境,处理各种信息,利用自己的记忆做出最佳决定,提高生存率。”③植物与环境持续互动,但在危险来临时不能卷包袱走人,因此为了生存,必须在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刻都最大化地利用环境。植物做了许多决定,因为它们必须如此!④应该研究植物的哪个部位来观察这一机制呢?乔治·巴塞尔通过研究一粒种子的决策,优雅地绕开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所有细胞此时集中在同一个实体内,也因为种子只需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发不发芽。⑤种子和它的母株一样,能敏锐地感知环境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湿度、营养等)。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种子必须避免仓促决定。(1)如寒冬中有几天异常回暖,让它以为春天到来,它就可能沉不住气,开始萌芽!而随后到来的寒流会冻结它春天般的热情。这时它就只能“望根兴叹”了——更确切地说只能望着胚根!⑥不能着急,而是要决定应该做或不做什么——植物有这个能力。乔治·巴塞尔在植物实验室的大明星拟南芥种子里观测到这一情况。这种子可不是新手:在探头向外之前,它谨慎地处理外界信息,把幼根转来转去好几次。“胚根顶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决策中心,不断权衡着有利和不利方面。它和人类大脑一些非常简单的认知系统具有相同的空间组织。”这位研究人员介绍道。种子才不傻,它会在一连串温暖天气的预兆中酝酿自己的选择。⑦面对环境威胁或屡次出现的侵犯者,植物也完全有理由拥有记忆。记住水开始变得稀少能让玉米更好地防御干旱;记住风和被连根拔起的风险使白杨树更牢固地扎根在土壤中,生长树枝时更加谨慎。而这只是几个已被证明的例子。⑧还记得巴甫洛夫做过的一项著名实验吗?实验中的狗能在重复中学会把铃声和奖赏联系起来,而现在科学家发现,豌豆似乎也能实现这种“联想学习”!⑨澳大利亚植物行为专家莫妮卡·加戈里亚诺衡量了豌豆幼苗根据一个看似中立的征象——风——预测光照的能力。(2)每当风吹向植物一侧时,光就会照到同一侧。结果和狗一样,胚芽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会了把风吹和光照联系在一起。从统计数据看,这一学习的效果不如狗:略高于60%的豌豆苗吸取了经验,狗则超过90%。莫妮卡·加戈里亚诺解释道:“植物在选择跟随风向时,比狗更加违背自己的天性。它们做了风险极大的决定,在能量方面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⑩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植物能进行所谓的“初级”学习。有些是通过习惯,含羞草就是一例,它的叶片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合拢。在频繁的触碰中,含羞草能学会不再害怕,最终无畏地反复摇动。有些是通过致敏,如多种植物能学会在病原体第二次来袭时更快速地自卫。⑪巴甫洛夫式的学习使豌豆把两种独立的刺激相联系,是更加高级的认知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运用补充信息来更好地定位资源,尤其是光照,将大大提高生存概率。像捕食者学习更好地利用不同的预示性信息跟踪猎物一样,自然选择下的植物也发展出相同的学习能力。⑫植物有记忆、会学习、能决策,与我们共同拥有基本的认知功能,不久的未来,我们与植物世界的关系将被重铸,开启新同盟。(选自2019年《新发现》,有删减)12.对于植物的认知能力,植物学家们用大量的实验来验证,以下现象与呈现的认知功能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风拔起的风险使白杨树牢固地扎根土壤→记忆,使植物能记录信息。B.植物在病原体第二次来袭时更快速地自卫→记忆,使植物变得更聪明。C.豌豆将风吹和光照联系在一起,向光生长→学习,使植物最好地利用信息。D.拟南芥种子探头向外之前把幼根转来转去→决策,使植物做出最佳选择。13.为了更好地解说“深奥的研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结合画线句分析其作用。(4分)14.请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的现象。(3分)【链接材料】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曾在西番莲新芽旁边几厘米处种下一棵竹子进行观察,他发现:如果把竹子稍微向右移动,西番莲藤蔓就会跟上,重复这一操作五到六次,藤蔓就能直接向右侧伸展。15.【写作技法】本课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而且语言生动、典雅、准确。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过来”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写作实战】请你写一篇简短的事理说明文,注意用语生动、准确。120字左右。参考答案1.B 2.C

3.B

4.(1)打比方、作比较

(2)作诠释、举例子

(3)举例子(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D

6.就好像大自然在昭示风雪载途的寒冬已经来到

又好像在传语现在正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7.(1)物候现象与高下的差异有关。阿里山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

(2)(示例)小明,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谚语中浓缩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很多谚语都得到事实的验证,用谚语来预测天气,简单实用。所以多学习一些谚语也是很有用的。

8.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沉睡”和“苏醒”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9.不能删去。“许多”是“很多”的意思,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11.举例子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即“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使文章通俗易懂。

12.B

13.(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植物做错决策的后果,植物也有意识,使人感觉通俗易懂。(2)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豌豆胚芽大部分学会了把风和光照联系在一起,豌豆也能像狗一样实现“联想学习”。

14.

西番莲在重复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