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跟踪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跟踪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跟踪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跟踪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跟踪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镇南关大捷 B.黄海大战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下列历史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望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3.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这些口号体现了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B.甲午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 D.瓜分中国狂潮引发农民反帝斗争4.梁启超称康有为的思想“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其火山大喷火也”,他意在强调康有为(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 B.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推动了变法思想的传播5.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7.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稣、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这表明(

)A.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 B.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C.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 D.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8.20世纪初,随着商界有识之士的群体意识逐渐增强,商人新式社团组织——商会纷纷成立。下表为不同年份新成立商会的数量统计。这反映出(

)1904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1911年1912年29411096486141180111164A.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商业经营发展迎来良好机遇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D.商人群体政治诉求逐渐趋同9.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后,铁路大臣盛宣怀将慈禧太后宣战诏书扣押;李鸿章覆电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由此可见(

)A.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 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C.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 D.满汉民族矛盾渐突出10.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11.1908年,梁启超撰《王安石传》,称王安石变法为“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此举意在揭示(

)A.王安石变法的超前性 B.顺应时变的必要性C.制度变革的曲折性 D.学习西方的重要性12.晚清时期,山东教案(又称反洋教斗争)频发,面对洋人、教士的侵略与违法行为,山东形成了包括封建官员、地主士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城市平民、吏役兵丁、无产者等的反洋教大联合。由此可见(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清廷中央集权式微C.传统文化排斥洋教文化 D.中外民族矛盾深化13.19世纪八九十年代,康有为提出:“凡论古今人辟新知之功及恶言之过,先当考明其时,次当区别其地”“于其义理一项,则以今日所发明之实理为准而算之……其制度一项,则从现在比例最末之制度起算……进则记功,退则计过”“是非随时而易义”。在此,康有为旨在(

)A.探寻自然界的进化法则 B.肯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性C.揭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D.否定“中体西用”思想14.如图为根据“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全文检索数据库”统计词频制作而成的“维新”“变法”“改良”“改革”“革命”使用次数曲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

)A.立宪运动拥有较强社会基础 B.民主共和思潮成为社会主流C.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持续扩大 D.维新变法阵营逐渐走向分化15.梅林在《新时代》杂志发表《中国的骚乱》一文,写道:“据我们所知,中国人从来没有企图拿着武器扼杀欧洲的“文明和人道’,然而‘铁拳政策到中国去干什么却是大有文章的,无论如何是跟欧洲的文明和人道是风牛马不相及的”。材料中的“骚乱”指的是A.义和团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中日战争 D.民主革命浪潮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的情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第四阶段1895—1900年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材料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及解析1.C【详解】根据材料“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反帝爱国特点,又盲目排外的落后性,C项正确;镇南关大捷不具有落后性,排除A项;黄海海战不具有盲目排外性,排除B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不具有落后性,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1915年袁世凯称帝,1913年二次革命,二者没有因果关系,D符合题意,故选D;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望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A、B、C中的历史事件都存在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3.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得知此次政治运动带有“反帝爱国”和“封建迷信”色彩,并且盲目排外、维护清朝统治,推断这场运动应该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尖锐,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产生于甲午战争之后,而非甲午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上述分析,此次运动应为义和团运动,而非太平天国运动,故C选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义和团运动产生,故D选项正确。4.D【详解】根据材料“大飓风”、“火山大喷火”,表明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影响之大,推动了变法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国政治民主化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的苛捐杂税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民众多次反抗,C项正确;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民变说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排除B项;全国发生的多起民变并不是“同盟会”领导的,这是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其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推翻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参会的有“新军将领”、“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学会是维新派创立的组织,题干中描述参加这一组织的不仅有维新人士,还有新军将领、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由此可以得出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A项正确;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与中国近代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与中国近代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4年到1912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因此新成立商会增加呈总体上升趋势,C项正确;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商业经营发展的良好机遇,排除B项;政治诉求趋同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西方)。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后,盛宣怀、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不仅不奉诏,反而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这说明当时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题干涉及时间是1900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内轻外重政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满汉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根据材料“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与欧洲诸国改革有相似之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说明他认为其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梁启超强调应顺应时变进行改革,是为了推动变法的进行,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的必要性,没有涉及超前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改革的曲折性,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学习西方,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洋人的侵略,山东地区形成了各个阶层的反洋教大联合,这是民族危机加深、中外矛盾深化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意识,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提到清王朝中央集权下移的情况,排除B项;国人反对洋教是因为洋人侵略激化民族矛盾,而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应该根据特定的时空背景客观评价事物的是非功过。要用最先进的知识和理论去检验衡量,要与已有的制度对比,看是进步还是退步。结合所学,康有为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他认为过去的理论和制度可能在过去的时空是合理的,但在新时代难免过时,理论和制度应该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更新变革,旨在揭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自然界进化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排除A项;康有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主张变法维新,排除B项;康有为等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变革封建制度,但材料中没有批评“中体西用”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11年。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00年到1911年,改革和改良仍然是高频词汇,说明改良和改革思想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改良和改革是高频词汇,所以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主流词汇,所以不能说明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持续扩大,排除C项;仅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无法说明维新变法阵营逐渐走向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根据“中国的骚乱”、“铁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