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论第7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B/08/wKhkGWVp3guAdhwGAAC8s3p4d_Q347.jpg)
![文学通论第7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B/08/wKhkGWVp3guAdhwGAAC8s3p4d_Q3472.jpg)
![文学通论第7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B/08/wKhkGWVp3guAdhwGAAC8s3p4d_Q3473.jpg)
![文学通论第7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B/08/wKhkGWVp3guAdhwGAAC8s3p4d_Q3474.jpg)
![文学通论第7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B/08/wKhkGWVp3guAdhwGAAC8s3p4d_Q34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善恶因果:社会伦理的文学诉求教学提示与重点1.理解“善恶因果”,掌握其内涵和意义。2.理解“善恶因果”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3.理解“善恶因果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发生的演变及表现方式。•善恶因果来源于佛教的因果观,融会于我们民族的现实人生,其最早的渗透体现在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随后集中体现于传奇小说以及明清戏曲故事。它虽然不是中华民族本源的思想观念,但经过与佛教思想的融合,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内化为鲜明的中华民族个性与文学思想。第一节佛教的“因果”佛教的“因果”说在佛教思想中,“因”、“果”是分开来但却密切相关的一对矛盾。 “因”是一个起动的元素或作用,“果”则是由于这个“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或现象,而这个“果”又可能成为另一个后“果”的“因”,连续下去。因果的关系,往往相互错综复杂,环环相扣,连绵无绝:单一的因可能会酿成众多之果;而众多的因,也可能酿成单一之果。佛教所讲的起心、动念都在因果的范畴,变幻无穷,物质与精神可以互为交错,而且顺序不一,没有固定的法则可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佛教的“三世因果”三世,是指“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
“过去”包含了无始劫数以来,而“未来”也包含了以后的无尽岁月。因果的循环,
在三世之中,连绵延伸,无休无止。这一
世与生俱来的种种现象,皆由过去世所造
的“因”所致;而今世所造的种种,也可
能要到来世方能萌芽(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佛教的“六道轮回”说“六道轮回”说是对“三世因果”说的具体引申。在汉化佛教中,“六道轮回”的含义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包括人在内,统统被安置在六种不同的情况(六道、六趣)下,由低到高排列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一种恶神)道,人道,天道。众生按照个体本身某一阶段(如人的一生可算一个阶段)的前因后果,各种因缘,如车轮回转一般,在下个阶段转入六道中的某一道。它们是众生轮回的道途,故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趋)之,故称“六趣”。今世作善或作出恶,在轮回中都有立刻而鲜明的体现。第二节“善恶因果”在中古文学中的表现“善恶因果”观的出现自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善恶因果”逐渐成为我国古今小说的主题与故事的结构方式。轮回——因果报应——地狱的最初设计是佛教传入的,进入中国后迅速汉化,中国人将其与东岳有机结合,造成十殿阎王系统,连阎王都是通过轮回。佛教思想与中国小说的关系没有佛教的传入和佛教本身以及受它影响的各种宗教对小说的使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就可能大大地推迟。另一方面,在为宗教所用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不但大大地丰富了自己,也大大地改造和丰富了各种宗教。中古小说中的“转世”主题•••
羊祜患头风,治之。祜曰:“生三日时,首向北户,觉风吹,意甚患之,不能语耳。病源既远,不可治也。——曾慥《类说》卷十一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弃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晋书•羊祜传》
八戒说:“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打死猪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古小说中的“姻缘”主题男女的“姻缘”包括在前因后果的“因缘”之内,“姻缘原是旧因缘”。本属佛教思
想范畴,后来经过小说家灵活运用,脱离
本根,把男女婚姻的“姻缘”,认为是前
生已经注定的不能改变的因缘,成为了民
间信仰。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之《定婚店》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不成。贞观二年,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
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来旦期于店西龙兴
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有
老人倚巾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觇之,不
识其字。固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小
苦学,字书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
唯此书目所未觌,如何?”老人笑曰:“此非
世间书,君因得见。”固曰:“然则何书也?”曰:“幽冥之书。”固曰:“幽冥之人,何以
到此?”曰:“君行自平,非某不当来也。凡幽吏皆主人生之事,主人可不行其中乎?今道途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曰:“然则君何
主?”曰:“天下之婚牍耳。”固喜曰:“固少孤,尝愿早娶,以广后嗣。尔来十年,多方求之,竞不遂意。今者人有期此,与议潘司马女,可以成乎?”曰:“未也,君之妇适三岁矣。年十七,当入君门。”因问囊中何物?曰:
“赤绳子耳,以系夫妇之足,及其坐则潜用相
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
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君之脚已系于彼
矣,他求何益。”曰:“固妻安在?其家何?”曰:“此店北卖菜家妪女耳。”固曰:“可见
乎?”曰:“陈尝抱之来,卖菜于是。能随我
行,当示君。”及明,所期不至,老人卷书揭囊而行。固逐之入市。有眇妪,抱三岁女来,弊陋亦甚。老人指曰:“此君之妻也。”固怒曰:“杀之可
乎?”老人曰:“此人命当食大禄,因子而食邑,庸可杀乎?”老人遂隐。固磨一小刀,付其奴曰:“汝素干事,能为我杀彼女,赐汝万钱。”奴曰:“诺。”明日,袖刀入菜肆中,于众中刺之而走。一市纷扰,奔走获免。问奴曰:“所刺中否?”曰:“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间。”尔后求婚,终不遂。又十四年,以父荫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俾摄司户掾,专鞫狱,以为能,因妻以女。可年十六七,容色华丽。
固称惬之极。然其眉间常贴一花钿,虽沐浴闲
处,未尝暂去。岁余,固逼问之,妻潸然曰:“妾郡守之犹子
也,非其女也。畴昔父曾宰宋城,终其官。时
妾在襁褓,母兄次殁。唯一庄在宋城南,与乳
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给朝夕。陈氏怜小,不忍暂弃。三岁时,抱行市中,为狂贼所刺。
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间,叔从事
卢龙,遂得在左右,以为女嫁君耳。”固曰:
“陈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
“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因尽言之,相敬
逾极。后生男鲲,为雁门太守,封太原群左夫
人。知阴骘之定,不可变也。宋城宰闻之,题
其店曰“定婚店”。中古小说中的“姻缘”主题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西湖白云庵月下老人祠楹联中古小说中的“因果”主题唐传奇中,蒋防的《霍小玉传》流露着因果报应的观念;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读的《宣室志》鲜明表现出了业报因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表现出了强烈的人生如梦这一佛教重要观念。明清小说中,《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的
“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中的不少作品都用佛门故事、佛教观念作为故事情节或推动故事结构,如《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佛印师四调琴娘》、《明月和尚度柳翠》、《梁武帝累修成佛》、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等作品。第三节“善恶因果”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在现代,善恶因果的循环报应观主要隐藏在思想背景中具有佛教或基督教教义的作家笔下,如许地山的《命命鸟》、曹禺的《雷雨》、《原野》等。第四节作品分析《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和“三世情”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而,“灵秀”、“灵气”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她的聪颖才情因此是《红楼
梦》之最。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仙草才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这一
前缘造就了林黛玉的两个文化基因。一、黛玉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
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
因;二、黛玉的生命来自于神瑛侍
者,因而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
的依赖性,这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
开贾宝玉的原因《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
三世情,指从黛玉的角度看其与宝玉的感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这是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三世情缘,是贾府的宝黛爱情,是仙子来到人世“还泪”。《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三世情”形成了《红楼梦》的总体构建。前生(灌溉之恩)——今生(下世还泪)——来生(泪尽而归)是《红楼梦》的总体模式。小说的中心情节实质上就是仙草“还泪”的过程。作者屡屡点明他们之间的宿缘,照应“还泪”之说。如第三回写宝黛初次相会,双方都有“倒像在那里
见过一般”的印象,接下来就是,贾宝玉摔玉,林黛
玉流泪。大多数情况下,林黛玉出场,与宝玉有关时,总会流泪。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在这一点上能理解原作的精神,也多次写到林黛玉流泪。第九十七回写林黛玉“一点泪也没有了”——泪尽而归,照应第一回,结束“还泪”感恩的故事。《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三、其他人物与场景的描述中也有明显的因果报应观念。蒋玉涵与花袭人的联姻与最初蒋玉涵的咏诗和他与宝玉的互赠汗巾;贾巧姐儿与刘板儿的联姻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二人的交换柚子与佛手;《红楼梦》十二曲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悲剧;《金瓶梅》中的因果报应观小说开篇即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小说描写西门庆的一生时,描写了当时市民的许多宗教活动:吃斋、礼佛、超度亡灵、讽诵经忏、宣扬佛事等,最后吴月娘的结局,也是碰到普静法师,法师为各人诵念解冤结咒。“闲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西门豪
横难存嗣,敬济颠狂定被歼!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
作话传。”第七章 善恶因果:社会伦理的文学诉求一、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善恶因果观的批判二、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善恶因果观的继承三、善恶因果观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许地山、曹禺和冰心……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1、许地山(1)生平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
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2)、创作特征异域的背景和地方色彩情节曲折,富有浪漫传奇的特点。主人公的性格:思想坚韧、富于生活毅力。宗教色彩和思想:人生多苦,乐天知命(3)、作品阐释《命命鸟》命命鸟——————————绿绮湖《春桃》:宗教的慈爱与民间的仁义相融合.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2、曹禺:(1)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超声多普勒胎儿监护仪合作协议书
- 周口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协议
- 2025年便携温度校验仪合作协议书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7 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河南版 2025年春)
- 人教版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单元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2025年二手车买卖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产品供货销售合同(2篇)
- 2025年企业产品区域代理销售合同(三篇)
- 2025年九年级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模版(2篇)
- 山西省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第十课保持身心降情境基础小练新人教版
- 2024版《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附答案(共130题)
- 节后复工安全教育培训内容【5篇】
- 寻梦缘古法驻颜培训课件
- 员工招聘与人才引进培训课件
- 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外墙板制作教学课件:预制外墙板生产流程
- 英语旅游文本的句式特点及其翻译
- 咖啡种植园项目计划书
- 精装修室内施工组织部署
- GJB438C模板-软件开发计划(已按标准公文格式校准)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及答案
- 云端数据加密与密钥管理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