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foundationtesting&.mo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城市出版社3粤建公告〔2019〕33号2019。本标准自2019年11月1日起实施。2019年7月25日4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2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号)的要求,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送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编:510500,传真Email:郑建民陈久照邝文浩钟南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陈凡徐天平陈霞熊玉春6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 53基本规定 73.1一般规定 73.2检测远程监控系统架构与功能 83.3监测远程监控系统架构与功能 93.4检测与监测的监控 3.5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4地基基础检测远程监控系统 4.1一般规定 4.2监控中心 4.3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4.4数据传输和通信协议 204.6客户端 204.7环境条件 5地基基础监测远程监控系统 235.1一般规定 5.2监控中心 5.3监测站 5.4远程控制单元 5.5数据传输和通信协议 31 75.7客户端 5.8环境条件 316地基桩基载荷试验与锚杆抗拔试验远程监控 326.1一般规定 326.2监控仪器设备 6.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 346.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377高低应变法与声波透射法检测远程监控 387.1一般规定 387.2监控仪器设备 7.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 407.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8钻芯法远程监控 8.1一般规定 43 438.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 8.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9基础沉降观测远程监控 469.1一般规定 469.2监控仪器设备 9.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 479.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10支护工程监测远程监控 49 50 5110.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 53附录A图像监控系统与地理位置定位系统 54A.1一般规定 A.2图像监控系统 548A.3地理位置定位系统 57B.1一般规定 57 B.3前端系统 58B.4通信网络和图像质量要求 B.5接口要求 62B.6客户端 63 65C.1一般规定 65 C.4各类代号信息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84引用标准名录 879 1 2 2 5 7 7 8 9 5FoundationMoni 23 6RemoteSur 326.1GeneralRequi 6.2SurveillanceEqu 326.3SurveillanceInformationAcquisitionandTr 377RemoteSurveillance 38 7.2Surveillance 7.3SurveillanceInformationAcquisition 40 8RemoteSurveillancef 438.2Surveillance 438.3SurveillanceInformatio 448.4Surveillanc 46 469.3SurveillanceInformationAcquisitionandTra 479.4SurveillanceInformationRecept 48 49 49 50 forGeographicalP 54 54 55 57B.1GeneralRequir 57 58 62B.6Client/User 63 AppendixCDataInterface 65 75 7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地基基础检测1.0.2本规程适用于广东省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的远程监控。1.0.3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应综合考虑检测与监测1.0.4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22.1.1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系统remotesurveillancesystemof测远程监控管理的总体结构系统。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系统可分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能够对检测与监测数据、告警及状态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能够对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项目监管辅助信息等图像信息进行远程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独立完成图像监控相关业务的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定位、授时、导航等功能的远程(GlobalPositioningSystem)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能够对音视频、告警及状态等信息进行远程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对云台、镜头等设备进行控通过监控系统对监控中心内的各种设备、各子系统进行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远程终端单元(remoteterminalunit(RTU)),是一种针对通信距离较长和监测现场环境恶劣而设计4服务,实现音视频、数据、告警及状态等信息呈现的软件和r监测项目监管基本信息,以及与检测与监测相关的其他辅助信5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互联网工程任6OPC——OLEforProcessControl,过程控制的对象连接与RS485——RecommendedStandard485,485异步串行通信73.1.1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的远程监控,可分为地基检测、基桩与基础锚杆检测、支护工程(基坑工程和边坡工程)检测、3.1.2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单位应配置与其开展的检测与监测1应包括地基基础检测实时检测数据、基础沉降观测数2应包括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3宜包括数据对应的实体空间唯一标识(地理位置信息);4宜包括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5应包括检测与监测工程、检测与监测对象、检测与监测与监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3.1.3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的监管单位应配置远程监控系统,监管内容应包括检测与监测单位信息和本规程第3.1.2条规定的监控信息。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的监管单位可由下列机构等3.1.4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系统应根据技术发展的要83.1.5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的数据采集软件不得提供二次操作3.1.6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远程监控系统宜按地基基础检测远3.1.7工程建设方可按照自身需要按本规程要求配置检测与监3.2检测远程监控系统架构与功能3.2.2当监管单位需要对地基基础检测进行监管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应为星形(图3.2.2)。1采集、传输、接收与管理本规程第3.1.2条与检测相关91接收与管理检测单位信息和本规程第3.1.2条与检测相3.2.5检测单位内设机构或分支机构监控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3.2.3条的规定。3.3监测远程监控系统架构与功能3.3.2当监管单位需要对地基基础监测进行监管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为星形(图3.3.2)。1采集、传输、接收与管理本规程第3.1.2条与监测相关4采集、传输、接收与管理基础沉降观测、支护工程监测支机构(监控系统)图3.3.2系统网络拓扑结构(1<j<n)1接收与管理监测单位信息和本规程第3.1.2条与监测相3.3.5监测单位内设机构或分支机构、监测站的监控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3.3.3条的规定。3.4检测与监测的监控1地基检测项目监控内容应符合表3.4.1的规定;2地基其他原位试验,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3芯样加工与抗压强度试验应按室内试验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项目图像信息应应宜可应应应可可应可应可可应应注:表中空白处表示该功能可不作要求,但并不表示不适用。3.4.2桩基与基础锚杆检测的远程监控应符合下列规定:检测项目图像信息应应宜可应应应应宜可应应应应宜可应应应可可应可应宜应应应应应宜可应应注:表中空白处表示该功能可不作要求,但并不表示不适用。2桩基静载试验,包括单(群)桩抗压静载试验、单(群)桩抗拔静载试验和单(群)桩水平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当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检测数据可采用人工3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包括承载力试验、验收试验、粘结强度试验等;当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时,检测数据可采用人工4芯样加工与抗压强度试验应按室内试验的有关规定进行1水泥土墙钻芯法检测,应符合本规程第3.4.1条地基与2支护桩、连续墙等检测,应符合本规程第3.4.2条基桩3支护锚杆与土钉抗拔试验,包括基本试验、蠕变试验、验收试验、粘结强度试验等,应进行检测数3.4.4基础沉降观测,应进行观测数据、观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的远程监控,且宜进行观测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图像信息、3.4.5支护工程监测,应进行监测数据、监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的远程监控,且宜进行监测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图像信息、3.4.6观测与监测数据采集可采用自动采集、半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录入监控系统)等方式。3.4.7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检测项目,除检测数据、监管辅助信息应符合本规程第3.4.1~3.4.4条的规定外,均应进3.4.8当监管部门进行飞行检查等监管工作时,检测单位宜启3.4.9支护工程监测,当支护工程及其周边受影响区域出现危险征兆时,监测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对支护工程及其周边受影响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并应实时上报监管单位或安全监管3.5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3.5.1监管单位、检测与监测单位的监控系统应实时接收检测3.5.2监管人员应对下列检测与监测监控1检测与监测项目信息、检测样品信息与监测对象信息、2检测与监测设备信息、检测与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3.5.3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检测与监测数据异常、检测与监测1检测与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扰动性,但不影响检测与监2检测与监测数据异常,且对检测与监测结果判断有较大3检测与监测过程的关键环节违反相关技术标准或合约文4检测与监测项目未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远程监控且检测5监控信息存在弄虚作假,合约方及监管单位可责令检测3.5.4服务器接收的各类检测与监测监控信息,宜备份保存,保存期限不宜少于6个月。4地基基础检测远程监控系统1检测(监管)单位应根据其开展检测(监管)项目情3)锚杆(土钉)抗拔试验;4.1.2地基基础检测的远程监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为星形辅助信息辅助信息视频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图像信息基础沉降观测钻芯法声波透射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锚杆抗拔试验地基载荷试验史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操作站、打印机、不间断电源2实时服务器、历史服务器、操作站和打印机等设备之间通信应采用TCP/IP通信协议或更高一级的协议,通信速率应满3服务器与前端系统/工作站之间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或客户机/服务器(C/S)的体系结构,系统应支持远程监控、支持全球广域网或万维网(Web)服4监控中心宜配置大屏显示系统,应能对监控管理信息集5监控中心内各设备应支持网络时间协议/简单网络时间协4.2.2监控中心的设备安全应1监控中心应配置性能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设施,应包括2系统如需接入外网,所有服务器、工作站均应放置在具2操作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软件兼容性,并应具有高稳定性3数据库应为主流数据库类型,并具有高可扩展性和与其4硬盘容量应满足监控系统的存储要求,应能够保存六个1操作系统及浏览器软件应能满足监控系统客户端应用软件运行要求,且操作响应时间不宜大于5秒;3硬盘容量应满足操作系统、监控系统等应用软件的存储4软件可根据需要安装在多台个人计算机(PC机)上,也可和服务器安装在同一台计算机(PC机)上。3应具备数据备份、灾难恢复、系统错误恢复、人为操作4应具备用户标识与鉴别、存取控制、审计、数据加密等1系统软件平台应具有将各类历史检测数据、告警数据和2系统软件平台应能以直观的形式对各类历史检测数据、据、告警数据和操作记录等进行分析;统计3系统软件平台应支持监控数据的备份、恢复,防止数据4系统软件平台应支持实时数据刷新显示,应能以图表形5监控中心监控系统的监控数据应支持在数据库中保存不少于6个月,并能将6个月以上的数据保存在本地硬盘中。4.2.7对于监控项目数量较多的监控中心,宜设置监控分中心,4.2.8监控中心尚应具有图像信息、电子地图管理、视频信息4.3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4.3.1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由检测对象、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主机)、网络传输单元和终端软件等组成。4.3.2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可分为地基载荷试验、基桩静杆(土钉)抗拔试验等检测(观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4.3.3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硬件设备应具有下列功能:在检测设备内或者直接接在检测设备外进行检测数据的读取、2数据采集设备宜实时同步采集检测数据,并应具有无线/4.3.5数据采集频率应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检测与告警数4.3.6采集的数据宜逐级上传;监控分中心向监控中心应实时4.3.7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应支持NTP/SNTP协议校时,4.4数据传输和通信协议4.4.1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应由局域控制网、广域网和无线网络组成。无线网络宜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无线自组网通信(WIFI、4.4.2数据采集主机和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2在主动定时发送模式下,当网络发生故障时,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机宜向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发送故障信息。4.4.3与广东省建设工程监管服务平台对接时的数据通信协议4.5.1监控系统应预留足够的扩展接口,并具有与下列系统进1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内部接口将被集成子系统接入系统,以适应监控中心的不断扩容以及第三方子系统的2系统应提供对各种系统的信息接入机制,提供相关数据3系统接口定义宜包括供电及接地方式、物理连接方式、传输介质、链路数量、功能描述、运行环境、程工具和测试实例;接口应能处理各类异常断能力,关键环节应具有故障自修复能力,并应保证接口功能4宜具有RS232、RS485、RJ45标准通信接口,支持主流2硬件配置应满足监控系统应用软件客户端的要求,且操作响应时间不宜大于10s;3通信接口及网络接口速率应满足系统所有客户机所需的响应速度,其响应时间不宜大于5s;4显示器的分辨率及大小应满足监控系统最大信息图像和5硬盘容量应满足操作系统、监控系统等应用软件的存储1客户端应用软件应满足监控系统采用的操作系统及浏览2采用的通信协议与服务器应一致,通信速率应满足响应1应具有监控点时间表程序、事件存档程序、报警管理程序、历史数据采集程序、趋势图程序、标准4.6.4客户端宜支持NTP/SNTP协议校时,实现时间同步。4.7.1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场地、环境与消防等应符合下列1场地、消防、机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2防雷与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3机房内的防水、防火和事故照明设施的配置应符合现行1交流供电应为单相电压:220V,±15%;电源频率:2直流供电可支持24V或12V,-15%~+20%;3系统应备用UPS供电;UPS宜采用单相式,输出电压为220V,电源频率为50Hz;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时间不应低于41室内设备应能在环境温度0℃~45℃和相对湿度10%~95%的条件下正常工作;2室外设备应能在环境温度-10℃~45℃和相对湿度10%~95%的条件下正常工作,外壳防护不应低于IP65;5地基基础监测远程监控系统1监测(监管)单位应根据其开展监测(监管)项目情3)基础沉降观测(归为监测范畴时)。领整蚤杆下辅助信息视频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图像信息巡视检查信息位移基础沉降观测孔隙水压力内力5.1.2地基基础监测远程监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为星形(图5.1.2)。监测远程监控系统应由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传输网1监控中心应设置监测数据监控中心、图像监控中心、地2前端系统,应设置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远程控制单元)、图像信息采集与传输终端、地理位置采集与传输终端和5.1.3地基基础监测数据远程监控系统,应是成熟、便于升级、1实现数据采集及存储功能,可将各种监测参数、监测信号、操作过程、报警事件等数据按需要存入硬盘,并可随时2实现连续、顺序、间歇、批量等采集方式,以及逻辑、4具有对系统数据的管理维护、组态及修改、图形管理、5.1.4地基基础监测数据远程监控系统性能,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1.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靠性,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硬件、软件故障诊断及自诊2可用性,操作站、工程师站应采用标准通用设备;站场3兼容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应能做到向低版本兼容;不4数据交换,系统应能与第三方设备及上层管理网连通,控系统应具备与其他品牌的系统设备和平台3)系统服务器、操作站、工程师站等人机接口设备均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定期更新病毒定义文件,所有4)系统应能定期备份软、硬件组态数据和历史数据,系6电磁兼容性,系统的抗干扰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抗干扰能力B级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4824的相关5.1.5图像监控系统与地理位置定位系统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5.2.1监控中心主要设备应包括实时服务器、历史服务器、操作站、工程师站、打印机等,可设置防病毒服务器、Web服务5.2.2监控中心宜实现集中控制、操作和外部网络的数据与状态信息交换,并完成所有采集的数据与状态信息的集中处理、2)实时服务器应在调度控制中心单独设置;3)实时服务器应实现热备冗余,冗余切换时间不宜超过3)实时数据库的负荷应低于60%;4)实时数据库的更新周期宜小于1min;2倍的处理能力。1应具有历史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功能、操作站与工程师站2)历史服务器应热备冗余设置,冗余切换时间不宜超4)历史服务器应按照所有硬件点数的4倍、扫描周期为1min、存储时间以6个月为依据核算存储容量,计算后的硬盘空余空间不应小于40%;1)操作系统宜采用Windowsserver;2)历史服务器应配置商业数据库软件,具备数据库管理4)历史记录软件应能记录存储过程变量、报警记录和操作记录,记录的最小间隔周期不宜大于1min;5)历史记录软件应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运算的功能,应能按需要调用原始数据、曲线显示、统计显示、制图1)应具备画面监视、操作控制、图形显示、处理报警报2)硬件和软件应具有高可靠性和容错性,软件应有从错3)操作站不应用于软件开发、数据管理以及文档处理等2)宜按操作区域配置操作站,每个操作分区宜配置不少于2台操作站。2)人机界面软件应能显示概貌图、流程图、报警列表、实时趋势、历史趋势、操作事件记录、系统状态、通3)动态画面更新频率应不大于2s;4)操作站应能对过程变量报警及事件任意分级、分区、分组,并可自动记录和打印报警及事件信息,记录报警及事件顺序,过程变量报警和系统故障报警应有明4)可运行操作站软件,并可通过修改用户权限的方式兼5)工程师站不应用于软件开发、数据管理及文档处理等7)报表组态(至少应支持自由格式报表,并配置电子表格软件);5.2.7监控中心内各设备应支持NTP/SNTP协议进行校时。5.2.8监控中心尚应具有辅助信息、图像信息、电子地图管理1主要设备应包括监测采集站、监测管理站、数据存储设2应完成本站场的数据采集处理、控制,并上传至监控中2具备掉电保护功能;7具有存储数据功能,存储格式应具有多种格式,应具有1应具有对站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操作的功能,并可与监2硬件配置宜采用热备冗余设置;主机宜采用当前主流服4)历史数据库可支持与监控中心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5.4远程控制单元5.4.2远程终端单元应具有数据采集、控制及通信功能,结构上至少应具备控制器、通信模件、存储单元、I/O模件;并宜配2监测对象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倾斜3监测对象的支护结构内力、锚杆拉力、孔隙水压力等力1宜具有在通信中断后恢复时数据可以继续传输,实现历3应带有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使操作人员可在现场通过3应具备1个以上无线/有线接口;1应满足环境温度-10℃~45℃,环境湿度5%~95%(不结露)的要求;2供电应充分考虑现场条件,供电电源宜采用线路供电并1量程应为被测参数波动范围的120%~150%;2传感器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精度等级应5线性特性的传感器应提供特定量程内的基本误差、重复6当用于安全保护和设备状态监视时,宜选择以开关量信7不宜选用平均无故障时间相差较大的多种测量元件组合5.4.7前端系统应支持NTP/SNTP协议校时,实现时间同步。5.5数据传输和通信协议5.5.1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应符合本规程第4.4.1条的规定。5.5.2数据采集主机和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4.4.2条的规定。5.5.3数据通信协议应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数据5.6.1监控系统通信能力应符合本规程第4.5.1条的规定。5.6.2系统集成接口应符合本规程第4.5.2条第1~3款的规定,通信的接口标准和协议宜采用RS232、RS485/422A、CAN-5.7.1客户端硬件应符合本规程第4.6.1条的规定。5.7.2客户端软件应符合本规程第4.6.2条的规定。5.7.3用户工具软件应符合本规程第4.6.3条的规定。5.7.4客户端宜支持NTP/SNTP协议校时,实现时间同步。5.8.1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场地、环境与消防等应符合本规程第4.7.1条的规定。5.8.2供电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4.7.2条的规定。5.8.3环境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4.7.3条的规定。6地基桩基载荷试验与锚杆抗6.1.1本方法适用于桩基静载试验、地基载荷试验和锚杆与土6.1.2地基桩基载荷试验与锚杆抗拔试验远程监控,应按本规程第4章、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建立远程监控系统。6.1.3地基桩基载荷试验与锚杆抗拔试验远程监控,采集、传2应包括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3地基载荷试验、桩基静载试验和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应(支护锚杆与土钉抗拔试验可)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的图像信息;4地基载荷试验、桩基静载荷试验和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宜(支护锚杆与土钉抗拔试验可)包括检测工程与检测对象等的地5地基载荷试验、桩基静载试验和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可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与状态等的视频6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项目,尚应包括检测工程与6.2监控仪器设备1主机宜具备显示屏、无线/有线传输模块、数据存储、2荷载传感器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锚杆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GJ/T401和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3应具有数据采集、压力控制、自动分级加载恒载、曲线7可显示并输出原始记录表、荷载-位移数据汇总表、位1图片像素不应低于1280×720;1测试仪器宜带地理位置定位模块,水平定位精度宜优于15m;6.2.4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摄像机宜采用网络云台摄像机,也可采用移动摄像机;摄像机应具备压缩编码数字(模拟)视频信号的功能。2)宜实时接收监控中心摄像、拍照、拍摄角度转换等控3宜采用像素在1920×1080以上的高清摄像机,并应具有4视频图像应画面清晰,播放流畅,并显示出采集的日期5应具有存储功能。1应实现检测数据、图像、地理位置和视频等监控信息采2可与检测数据、图像、地理位置和视频等监控信息采集6.2.6视频监控宜布置不少于1台摄像机,也可布置1台移动摄像机和1台网络云台摄像机。6.2.7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客户端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6.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6.3.1地基载荷试验、桩基静载荷试验和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宜(支护锚杆与土钉抗拔试验可)采集检测工程与检测对象等的地1检测工程的地理位置,宜选择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2检测对象的地理位置,宜在检测对象的中心位置进行6.3.2检测(准备工作)开始前,应采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1应采集检测工程位置、受检桩编号与位置、地基试验点支护锚杆(土钉)编号与位置等图像信息;2宜采集监管单位与检测单位规定的其他辅助信息(图像信息)。6.3.3地基载荷试验现场安装,应采集下列关键状态的图像信1试验试坑宽度或直径、承压板尺寸与面积、承压板安装6.3.4桩基静载试验现场安装,应采集下列关键状态的图像信3受检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关系;受检桩、反力桩(或反力支墩)和基准桩之间关系;基准桩竖向位移监测措施(适用时)。6.3.5锚杆抗拔试验现场安装,基础锚杆应(支护锚杆与土钉可)采集下列关键状态的图像信息,基础锚杆也可采集下列关键2锚杆中心、支座(承压板)、基准桩中心之间关系。6.3.6检测开始前,应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输入到相应前端系统:2试验类型、试验荷载、加载反力装置类型、加载方法、3加载装置(千斤顶等)的编号及校准信息;6.3.8地基载荷试验、桩基静载试验、基础锚杆抗拔试验现场1试验前、最大试验荷载时、试验终止时的加载装置、荷6.3.9支护锚杆与土钉抗拔试验现场检测过程,可采集下列关1试验前(或初始荷载时)、最大试验荷载时、试验终止同时通过图像(或视频)采集荷载情况:6.3.11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项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1检测对象/检测位置状况及其处置措施,宜采集下列关键1)试坑坑底标高、受检桩桩顶(承台底)试验标高、受2)试坑大小与坑底标高、受检地基试验标高、基础埋深3)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等承压板底面下的5视频监控信息可保存至存储设备或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6当网络发生故障时,本条第1~4款的监控信息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4.4.2条、B.4.2条的规定;7当遇到网络信号盲区时,本条第1~4款的监控信息宜延时(试验完成后12h内)自动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器。6.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6.4.1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3.5.3条3最大位移、陡降(陡升)位移、试验终止情况等的合7.1.1本方法适用于高应变法、低应变法与声波透射法检测的7.1.2高低应变法与声波透射法检测远程监控,应按本规程第4章、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建立远程监控系统。2应包括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3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应(低应变法可)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的图像信息;4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宜(低应变法可)包括检测工程5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可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与状态等的视频信息;6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项目,尚应包括检测工程与7.2监控仪器设备1主机宜具备显示屏、无线/有线传输模块、数据存储、2应具有记录受检桩基本信息,包括桩号、桩径、桩长、7.2.2低应变法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第1低应变法检测数据采集仪—基桩动测仪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518的有关规定;加速度传感器和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7.2.3高应变法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第1高应变法检测数据采集仪—基桩动测仪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518的有关规定;力传感2应具有记录冲击重锤的基本信息,包括锤重、锤型等3可自动显示并输出带有时间和幅值坐标刻度的力与速度5应具有自动显示测点处最大冲击力、最大速度、最大动7.2.4声波透射法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第1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2可自动显示并输出原始记录,可自动计算出各声测线的7.2.5图像监控系统终端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7.2.6地理位置信息采集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规定。7.2.7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6.2.4条的规定。7.2.8网络传输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1声波透射法,对每根桩的测试,视频监控可布置1台摄2高应变法,对每根桩的测试,视频监控宜布置不少于1台摄像机,也可布置1台移动摄像机和1台网络云台摄像机。7.2.10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客户端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7.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7.3.1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宜(低应变法可)包括检测工程6.3.1条的规定。7.3.2检测(准备工作)开始前,应采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1高应变法应(低应变法可)采集检测工程位置、受检桩2声波透射法应采集检测工程位置、受检桩(墙)编号与3宜采集监管单位与检测单位规定的其他辅助信息(图像7.3.3检测开始前,应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输入到相应前端系统:1工程名称、受检桩(墙)编号、声测管编号等信息;4测量仪器的编号及校准信息;7.3.4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数据传输频率1低应变法,应按每根桩的检测数据传输;也可按每次锤7.3.5高应变法检测,前期准备过程与检测过程,应采集下列4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等异常7.3.6声波透射法检测,前期准备过程与检测过程,应采集下1桩(墙)顶声测管布设情况;2换能器提升过程;7.3.7低应变法检测,前期准备过程与检测过程,可采集监管7.3.8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项目,远程监控除应符合本规程第7.3.1~7.3.7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对象或检测位置及其处置,宜采集下列关键状态的7.3.9监控信息的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6.3.12条的规定。7.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7.4.1高应变法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7.4.2声波透射法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3.5.3条的规定外,监管人员尚应对下列监控信息进行2是否出现声波透射法检测深度与施工记录桩长明显不符7.4.3低应变法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8.1.1本方法适用于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岩石地8.1.2钻芯法检测远程监控,应按本规程附录A和附录B的规8.1.3钻芯法远程监控,采集、传输、接收和管理的监控信息1灌注桩与连续墙钻芯法,应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与状态等的视频信息;2应包括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3应包括检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4灌注桩与连续墙宜(地基、复合地基增强体和水泥土墙等可)包括检测工程与检测对象等的地理位置信息;5验证检测与监督抽检等特殊项目,尚应包括检测工程与8.1.4芯样加工与抗压强度试验应按室内试验的有关规定进行8.2监控仪器设备8.2.1图像监控系统终端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8.2.2地理位置信息采集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规定。8.2.3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6.2.4条的规定。8.2.4网络传输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8.2.5基桩与连续墙钻芯法视频监控宜布置1台移动摄像机和18.2.6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客户端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8.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8.3.1灌注桩与连续墙宜(地基、复合地基增强体和水泥土墙等可)包括检测工程与检测对象等的地理位置信息;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宜符合本规程第6.3.1条的规定。8.3.2检测(准备工作)开始前,应采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1应采集检测工程位置、受检桩(墙)编号与位置、钻芯2宜采集检测单位与监管单位规定的其他辅助信息(图像信息)。8.3.3检测开始前,应将下列检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输入到相应前端系统:8.3.4灌注桩与连续墙钻芯法,前期准备过程与检测过程,应采集下列关键过程与状态等的视频监控信息4钻至桩(墙)底时,采取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与测5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强风化岩层或土层)进行鉴别过程。8.3.5地基、复合地基增强体和水泥土墙等钻芯法,前期准备本规程第8.3.4条第1~3款的有关规定。检测对象编号、钻芯孔编号、芯样试件拟截取位置、桩长(墙8.3.7芯样试件截取,应采集下列关键节点与状态图像监控信3桩(墙)端持力层岩石芯样截取情况;1检测对象/检测位置及其处置,宜采集下列状态图像或视8.3.9监控信息的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6.3.12条的规定。8.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8.4.1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3.5.3条9.1.2基础沉降观测远程监控,应按本规程第5章或第4章、9.1.3基础沉降观测远程监控,采集、传输、接收和管理的监2应包括观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3宜包括观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4宜包括观测工程、沉降基准点和观测对象(观测点)等5可包括观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与状态9.2监控仪器设备9.2.1基础沉降观测,自动采集宜采用静力水准仪或智能型全站仪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半自动采集可采用全站仪测量系统进行测量,人工采集可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测量仪器的精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和现行广东省标准9.2.2图像监控系统终端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9.2.3地理位置信息采集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规定。9.2.4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6.2.4条的规定。9.2.5网络传输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9.2.6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客户端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第5章、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9.3监控信息采集与传输9.3.1沉降观测宜包括观测工程、沉降基准点和观测对象(观测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宜符合本规程第6.3.1条的规定。9.3.2观测(准备工作)开始前,应采集下列观测项目监管辅1应采集观测工程、沉降基准点与观测对象(观测点)编2应采集观测单位与监管单位规定的其他辅助信息(图像9.3.3观测开始前,应将下列观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输入到相5检测(测量)人员上岗证号等信息。9.3.4沉降观测数据的采集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采集方式宜采用自动/半自动采集,并具备人工比测和补测功能;也可采9.3.5前期准备过程与现场观测过程,宜采集下列关键节点与9.3.6监控信息的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10.3.7条的规定。10支护工程监测远程监控1竖向位移包括: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周边道路与地表沉降、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沉降、立柱竖向位移、周边地2水平位移包括: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4倾斜包括:周边建(构)筑物倾斜;5裂缝包括:周边道路与地表裂缝、周边建(构)筑物裂6支护结构内力(变形);3宜包括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点与状态等4宜包括监测工程、基准点和监测对象(监测点)的地理5可包括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的关键过程与状态10.1.4支护工程监测,监测方式宜采用自动/半自动监测,并工监测结果比对;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对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检查,10.2监控仪器设备1各监测项目常用的自动化数据采集设备、传感器或测点埋设件可按表10.2.1的规定选用;表10.2.1各监测项目常用的自动化数据采集设备、监测项目固定式测斜仪、绞盘式自动测斜仪监测项目(变形)振弦式、电阻式或电容式、2监测数据采集设备,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范》JGJ8和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标准》10.2.2图像监控系统终端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的10.2.3地理位置信息采集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10.2.6视频监控,宜布置不本规程第5章、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测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宜符合本规程第6.3.1条的规定。10.3.2监测(准备工作)开始前,应采集下列监测项目监管辅1监测工程、基准点与监测对象(监测点)编号与位置等2监管单位与监测单位规定的其他辅助信息(图像信息)。10.3.3监测开始前,应将下列监测项目监管辅助信息输入到相10.3.4监测数据的采集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采集方式应符合本规程第10.1.4条的规定。10.3.5支护工程监测,前期准备过程与现场监测过程,宜采集10.3.6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监测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对2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出现流3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1)自动采集,监测数据应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器;当网络发生故障时,监测数据传输应符合本规程第5.4.3条的规定;2)半自动采集,监测数据采集完毕应及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器;当遇到网络信号盲区时,监测数据宜延时(观测完成后12h内)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器;3)人工比测和补测、人工采集,监测数据应在数据采集5支护工程区域视频监控信息应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10.4监控信息接收与管理10.4.1监控信息审查与处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5.1~3.5.34当出现本规程第10.3.6条情况下的支护工程及其周边受附录A图像监控系统与地理位置定位系统A.1.1图像监控系统应实现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A.2.1图像监控系统应由监控中心、传输网络和前端系统等1接收与管理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1采集与传输检测与监测过程(含前期准备过程)关键节2采集与传输项目监管辅助信息(文本信息与图像信息)A.2.5图像监控系统终端,图像信息采集应符合下列技术1可设置多种成像分辨率,应至少支持320×240(QVGA)与352×288(CIF)之一;A.3地理位置定位系统A.3.1地理位置定位系统应由监控平台/监控中心、传输网络2检测与监测工程、检测与监测对象监控,实时接收终端3检测与监测工程、检测与监测对象跟踪,以定时方法,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单个或多个检测与监测工4区域查询检测与监测工程、检测与监测对象,在电子地5设备点名,向指定设备发送设备点名命令,终端上报设6区域查询设备,在电子地图上查询设定区域内的当前7历史轨迹回放,监控平台应具备指定时间时段内回放指A.3.3传输网络应符合本规程第4.4.1条的规定,地理位置信A.3.4终端主机应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存储器、地理位置定位模块、设备状态信息采集模块、无线通信传输模块、实时时钟、A.3.5终端的定位功能,应能提供实时的时间、经度、纬度、速度、高程和方向等定位信息,可存储到终A.3.6地理位置定位模块技术要求应满足,水平定位精度不宜大于15m,高程定位精度不宜大于30m,速度定位精度不宜大于2m/s,差分定位精度(可选)宜为1m~5m。1监控系统应在监控平台配置GPS时钟,监控系统网络中2监控系统各节点与时钟源的同步精度要求,基于NTP/SNTP时钟同步精度宜采用±50ms、不应超过±100ms;其他方1支持地图显示,并具有缩放、漫游、图层控制、图标定3支持基于地图的监控和报警信息显示;宜支持移动监控B.1.1本系统适用于检测与监测关键过程或全过程与状态(含前期准备过程)的视频信息监控。B.1.2视频监控系统应采用网络传输协议和数字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实现远程视频浏览、视频存储、告警联动等一系列B.1.3视频监控系统体系架构应由视频监控平台/监控中心、传输网络、前端系统(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监控对象和客户B.1.4视频监控系统应具有地理位置监控功能,地理位置定位B.2视频监控平台B.2.1视频监控平台宜包括管理、流媒体、通信、存储等功能1用户对前端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资源信息的获取、2录像与回放应实现平台内统一的录像存储功能,支持定3终端接入应支持多种终端方式的接入,包括B/S、C/SB.3.1前端系统(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应由图像采集单元和5)给定码流上限情况下的图像质量(如差、普通、较1可设置每个摄像机云台的解码器协议类型、每个摄像机2云台的控制应包括云台上、下、左、右移动及步长、速3镜头的控制应包括光圈调节、焦距调节、变倍调节控4其他控制宜包括预置位操作、自动巡航、灯光/雨刮控频安防监控系统前端设备控制协议V1.0》GA/T647标准规定的1支持多种录像方式(手动录像、定时录像、告警联动录像及动态检测录像),可选支持触发帧录像;5通过远程检索前端存储设备录像数据,并可通过流方式6存储的图像文件可通过网络备份到有远端客户软件的服B.3.9前端系统应支持NTP/SNTP协议校时,实现时间同步。B.4通信网络和图像质量要求B.4.1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应符合本规程第4.4.1条的规定。B.4.2视频数据采集主机和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之间的传1支持视频数据的实时上传,支持通过USB接口对视频数3在主动定时发送模式下,当网络发生故障时,视频数据采集主机应存储未能正常实时上传的视频数4当因监控对象或视频数据采集主机故障未能正确采集视频数据时,视频数据采集主机应向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发1视频宜采用PAL制式。2图像分辨率应支持QCIF、CIF、4CIF/D1、720p;可选择1)分辨率CIF:在帧率25F/s、码流量小于384kbit/s情况下,水平清晰度应大于等于220TVL(电视行),单路视频所需网络带宽不宜低于512kbit/s;2)分辨率4CIF/D1:在帧率25F/s、码流量小于1.5Mbit/s情况下,水平清晰度应大于等于275TVL(电视行),单路视频所需网络带宽不宜低于2Mbit/s;3)分辨率720p:在帧率25F/s、码流量小于3.5Mbit/s情况下,水平清晰度应大于等于650TVL(电视行),单路视频所需网络带宽不宜低于4Mbit/s。1HTTP协议应符合现行国际标准《超文本传输协议》2SDP协议应符合现行国际标准《会话描述协议》IETF3RTP/RTCP协议应符合现行国际标准《实时传输协议》用SIP、RTSP标准协议,数据查询和获取应采用SIP标准协议,媒体流的传输应采用RTP/RTCP标准协议。B.6.1用户配置应支持配置用户接入的平台地址、用户录像及B.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福建省船舶工程技术学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2.2《认识智能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体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教学设计
- 2024年晋江市池峰路南延片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办公室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离合器压盘项目发展计划
-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做科研比赚钱更酷
- 第1课 开启初中生活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 Unit 1 Friendship-Section 3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粤教版必修一第六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设计)
-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设计:1.1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时: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 2023年12月大学英语4级真题(第三套)
- 《体育教学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课件
- 2024亚马逊卖家状况报告
- 2024年度考研政治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六套)
- (完整版)幕墙施工方案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智能建造施工技术 课件 项目1 智能建造施工概论;项目2 土方工程;项目3 基础工程
- 2024年铁路线路工(高级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高考物理步步高同步练习选修1练透答案精析
- 汽车修理工劳动合同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