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_第1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_第2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_第3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_第4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定风波》词有感苏东坡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东坡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苏东坡彩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乌台诗案是影响苏东坡一生的重大事件。以乌台诗案为界,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才算躲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被降低官职,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可是这位老先生却处变不惊,他那开阔的胸襟,不为外物所困扰,用超脱人生的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在黄州写下了许多精彩的名篇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大江东去·赤壁怀古》、《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中秋》《前后赤壁赋》……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熠熠生辉,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现在就单举这首《定风波》来说吧,虽然词写的是在途中遇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他却在这件常事之中蕴含着自己的处世精神。表示自己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潜伏着一种积极的哲理。对任何变幻都能泰然处之,履险如夷。没有大气魄、大见识和大学问者决不能写出这样的好词出来。近代词人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顺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现在先来欣赏这首词和他在词前的一段小序吧: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上面的这首《定风波》词的序言:“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单这两句就已大奇,说明他性格上的“通透”。虽然苏东坡是写黄州途中遇雨的事,但此时苏正因诗被人诬陷贬谪黄州。统观全词,似有所抒发。竹杖芒鞋是农民或出家人装束,与骑马有极大的反差,颇有淡出官场之意,表现了他忧乐两忘的胸襟。不难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态,他虽然身处逆境,仍以无所畏惧的乐观心情,旷达豪放的笔调,写得妙趣横生。作者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不就正是一种道家思想吗!道家是主张“保身”的,言及“保身”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儒道释文化与中国文学培训作业江岸区新建小学朱文胜向人还道本无言-------读苏东坡《无言亭》诗有感在北宋词坛上

,苏东坡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

,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东坡词来看,苏东坡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东坡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东坡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

,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东坡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东坡。苏东坡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

听颖师琴诗

》,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东坡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东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东坡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东坡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

,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苏东坡早年受佛教家庭的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理因缘的影响,以至早年“喜佛”,促使他青年之“游禅”,中年之“近禅”,老年之“逃禅”。对朋友文与可:懃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按:(1)稽首:以头着地之礼。(2)维摩诘:佛在世的时候著名的居士,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辅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本诗紧扣诗题“无言”二字,引用维摩诘菩萨的公案,表达说而无说的圆融妙义。诗人殷勤地向维摩诘大士稽首,请问什么是法门。维摩诘弹指未终,就说了千偈佛法。此处暗含一念之中见三世的无碍境界。说了千偈,然后又说“本无言”。释尊也有过这样的说法,《楞伽经-卷三》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涅槃,于其中乃至不说一字”。《五灯会元-世尊章》也记载到:“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发轮邪?’”这是因为真如本源,法之根本,不可言说。凡有说示,皆如“指头”之于“月亮”,是以指头指示此不可言说之真如,而非等于真如本身,但言说不外于真如。如果悟得,指头月亮本一如;如果不悟,执月废指亦乖谬。苏东坡更经常以维摩诘自比。维摩诘周流世界、游戏人间而又能以无限睿智来对待世事的态度,是苏轼非常欣赏的。他是白居易以后在文学中宣传居士思想最有力的另一个人。2011年9月儒道释文化与中国文学培训作业江岸区新建小学王志恒倚杖听江声-------读苏东坡《临江仙》词有感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苏轼的价值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更在于他那种形而下与形而上、入世与出世、治平理想与心性之学圆融自足的人格和人生境界。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东坡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心中仍有块垒,就会醒而复醉。晚归偏逢家童酣睡。常人会在敲门之后,擂门,乃至砸门。东坡却“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多少人感怀“此身非我”,为五斗米折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宦海沉浮,人生无常,他不仅将坎坷之经历诉诸笔端,更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做了一次深刻的人生感喟。风平浪静,而词人心中真的就平静么?答案是否定的。为了精神的超脱和情感的渲泄,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吧!小舟一叶的情怀与《定风波》中一蓑的境界异曲同工。苏东坡欣赏佛、道的超然、逸致和生命形式。以儒家精神担纲,以佛家精神超脱,以道家精神养气。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互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会、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事事无常。苏轼深知这一点。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他更明确指出了人生无常,“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是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们都是美丽风景里的匆匆过客,这种不变与变交织在我们的生命里,将时间的有限与无限浓缩在一句词中。合卷沉思,心游万仞。我偏爱这样的句子,沉醉于这样的意境。词人仿佛老僧一般,看破了万丈红尘,体味了人世艰辛。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雨滴里独自享受无声。或拄着竹杖,脚着芒鞋,细听涛声。淡淡地遗忘昨日的喧嚣,功名利禄轻烟样在眼前消逝。而心中五味杂陈,酿成一壶醇酒,用红泥火炉逐渐将它加温,与往事同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正是此意。范蠡携西子泛五湖成为其后世士大夫的理想归宿,处于逆境之中,更是心向往之。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词句,脑海里总是一个画面:浓云密布,江中一叶小舟,山雨欲来,风满楼。凉风拂面,暗香盈袖。一人舟中独自把盏,轻啜,而后长啸自由。击节而歌,散发弄扁舟。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