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课件 第六章 书法鉴赏_第1页
艺术鉴赏 课件 第六章 书法鉴赏_第2页
艺术鉴赏 课件 第六章 书法鉴赏_第3页
艺术鉴赏 课件 第六章 书法鉴赏_第4页
艺术鉴赏 课件 第六章 书法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书法鉴赏第一节书法艺术概述第二节书法艺术鉴赏方法第三节书法艺术经典作品鉴赏第六章书法鉴赏第一节 书法艺术概述第六章书法鉴赏一、书法的含义与特征

(一)书法的含义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在生活中,“书法”一词还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层则代表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是指用汉字书写的艺术。此外,书法还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书法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方法。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包括笔法、字法、墨法、构法、章法、笔势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含义,依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的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工具方面,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等。颜料也不再仅仅使用黑墨块,还有墨汁、黏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执笔方面,有人用手执笔、有人用脚执笔,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第六章书法鉴赏文种方面,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书体,即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等。(二)书法的特征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不是其他文字的书写艺术。其二,书法是一种书写行为,是汉字书写,也可以简化为“写字”。其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二、书法的格式与章法格式指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的要素。章法指完成一整幅书法作品时,对文字进行谋篇布局的技巧,如文字如何排列、排列成什么形状等。书法的格式和章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书法的外在幅式、正文安排、落款、钤印等。

(一)常见幅式(1)中堂。中堂通常是指张挂在厅堂正中墙上的大幅作品,一般用整张宣纸书写,长宽比例约为2:1。中堂一般采用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中堂悬挂于正堂之上,所以讲求端庄、严整、大方,书写内容一般为正字,含诗词歌赋、格言警句等。第六章书法鉴赏横幅。横幅又称横披,形式像中堂,但是横置,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当字少(5字内)时,多采用单行从右到左书写的方式,左边留出少许部分用来落款,这种形式叫作牌匾式,在宫殿、寺观、亭阁等建筑上非常常见。横幅如果特别长,就叫作长卷,可以分段、分组书写。条幅。条幅指写得较为修长的字幅,一般将宣纸纵向裁成长条状进行书写,长宽比例多为3:1或4:1甚至更小。落款可长可短,但切忌一二字独占一行。条幅所挂位置较为灵活,书写潇洒舒畅、活泼自然,富有天趣。对联。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趣味性。对联有两类:第一类是作为永久保存的艺术品悬挂或镌刻在门柱上的对联;第二类是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节日、纪念日、庆贺日写的“喜联”。对联要求书体一致,长短一致,风格协调。扇面。中国古代的扇子分为男人使用的折扇和女人使用的团扇。扇子作为一种装饰品,可以展现使用者的身份和心志,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在扇子上题字或绘画。扇面如果字少则从右到左单行排列,在适当部位落款;如果字多,则以文字一行长一行短间插顶格进行,从而使得外大内小的文字排列疏朗有序。(二)正文安排正文是展现书法作品优劣的主体。在正文的书写排列上,通常有三种方式:其一,纵横排列分明式整幅文字排列均匀,字字整齐相应;其二,纵有列而横无行,每列字数不等、大小不定、且字距小于行距;其三,纵横皆无行,这种布局奇巧散漫,纵向不求对应,横向更无意求整齐,字号大小纷杂,字势大小摇曳,多为钟鼎文。第六章书法鉴赏在正文书写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根据幅式安排好行列和每列字数,字占位大小要适中,既要疏密变化,又不至于太松散或者太拥挤。其次,书写时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笔画多则字稍大,笔画少则字稍小,也可以几个大字间插一个小字或者反之。最后,应根据上下字呼应连贯的需要做重心正斜、疏密对比、虚实连断、收放开合等变化。(三)落款落款也叫作款识、题款,指书法作品后半部分用于表明作者姓名、书写地点、缘由等内容的部分,也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落款要求简练,避免繁琐,要根据书写内容和空白的多少组合文字、斟酌字体、安排位置,处理得好可以和正文相映生辉。落款的形式有双款、单款两类。双款有上下款:上款一般写正文的出处或受书人的姓名,将此题在较高位置以表尊敬;下款可以包括正文的出处、创作时间、地点、书写者姓名、书写时间等。如果只有下款而无上款,则叫作单款。因幅式不同,落款的位置也有区别,中堂、条幅、扇面等作品,上下款一般都落在正文之后。对联则将上款落在上联右侧,下款落在下联左侧。落款的书体还应该和正文协调,即落款的书体一定要比正文书体灵活、产生时间较晚而不能反其道。比如说,如果正文是严谨的楷书、隶书、篆书,款字可以用灵活的行书,也可以和正文同一字体;但如果正文是行草书,则款字

不能用楷书、隶书等。第六章书法鉴赏(四)钤印钤印即在书法作品上加盖印章。中国书法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刻制书法用的印章也叫作篆刻,它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印章作为书法创作中调整章法布局的最后一道工序,在黑色淋漓的书法作品上配合色彩鲜红的印章,可以起到调整重心或者锦上添花的作用。印章的形状多样,有规则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也有不规则的自然形状。印章的制作材料多样,有金、银、铜、玉、石等。印文采用的书体主要是小篆、大篆、甲骨文等,也有以楷书、隶书刻制的。印章根据钤印的位置可以分为引首章、款尾章、腰章和骑缝章等。印章根据文字内容可以分为姓名章、年号章、月号章、斋号章、雅趣章等。印章根据刻制形式还可以分为阴文和阳文(见图6-1)两大类,又可以叫作白文和朱文。第六章书法鉴赏三、书法艺术发展史

(一)先秦书法先秦书法是指从夏朝文字诞生之初到战国时期的书法文字,包括一直延续到商代后期都在使用的甲骨文、商初诞生并延续到战国后期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竹简木牍、帛书等。后世统一把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由巫师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或祭祀的文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

河南安阳的中药材铺里发现了它,甲骨文由此轰动世界。近百年来,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多达十万片以上,涉及文字约4500个。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图6-2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是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又自然潇洒,是甲骨文作品中的杰作。金文是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祭祀和纪念的需要,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代表作有毛公鼎(见图6-3)、大盂鼎、散氏盘等上的铭文。其中,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最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宣王时期,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近500字,内容为周王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毛公鼎》铭文书法是很成熟的西周金文,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当。第六章书法鉴赏(二)秦代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命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李斯以秦国文字为本,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在山东泰山、浙江会稽等地刻写了一批统一而规范的书法文字以供后人参照学习,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峄山刻石》(见图6-4)《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台刻石》。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字体叫隶书,出现于秦统一之前,相传是由秦朝一位狱吏,后来又沦为奴隶的名叫程邈的人所创。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整,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第六章书法鉴赏为以后各种书体奠定了基础。从1951年至今,在湖南、湖北、河南三省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上的文字都是隶书的原型,其中,在书法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作品有《云梦睡虎地秦简》。(三)汉代书法汉代是指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的这一段历史,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时代。在这四百余年里,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真书、行书、章草。至汉末,中国汉字的几种书体已基本齐备。西汉沿袭秦代,篆书为官方通行文字,民间以简帛隶书为主。西汉篆书在秦小篆规整的基础上显得灵动活泼,线条也有了更多书写的痕迹。碑刻隶书则变得更加方峻朴拙,初具隶书的扁平与开张之势,但波折尚不分明。简帛隶书结构灵动、波折分明,并伴有一些较为夸张的长撇长竖,穿插错落,饶有趣味。真书也在此时萌芽。真书通常又叫楷书,它萌芽于东汉,成熟于三国两晋,是历代书法学习者的典范,也是汉字走向程式化、规范化的标志。三国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正书之祖”,有《宣示表》(见图6-5)传世,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小楷作品也非常有名。第六章书法鉴赏行书此时也出现了。行书诞生于东汉末,成熟于东晋,传说东汉刘德升为行书之祖,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比楷书书写快捷流畅,又比草书的书写速度稍慢,讲究笔法的连贯,连贯之中又有简洁灵动的特征。从东汉以后,历代以行书擅长的书法家很多,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等。章草是一种由隶书直接简化和草写的字体,通常人们认为是东汉张芝创立了草书。据载,张芝有《冠军帖》传世。史游、崔瑗、杜度、师宜官等,都是当时善草书的书法家。第六章书法鉴赏(四)魏晋南北朝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几种字体俱臻完善的一代。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与美化均在魏晋两百年间,这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巨大变革。这一时期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義之,他们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法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甚至尊王義之为“书圣”。同一时期,还有王珣(王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王献之善行草书、楷书,其代表作有行书《鸭头丸帖》、草书《中秋帖》(见图6-6)、楷书《洛神赋帖》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书法家。此外,如陆机的草书《平复帖》,索靖的章草《月仪帖》,皇象的篆书《天发神谶碑》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在石刻、碑刻书法方面,由于南北朝取消了禁碑令,碑刻开始大盛,出土传世的魏晋南北朝墓志数量众多,多出于地下坟墓,书刻精美、风格纷呈,是清代及以后碑学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传世的墓志书法代表如《刘怀民墓志》(见图6-7),其笔画起收处略带方折,尚存隶书笔意,字形结构方整,端正与犄侧兼容,奇崛生动,艺术性很强。第六章书法鉴赏(五)隋唐书法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20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隋灭陈时,收缴内府秘藏的800余卷书法名画,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书法资料。隋代的代表性书法家有智永、智果师徒二人。智永名法极,王羲之第七代孙,传说他练字勤奋,被他写废的毛笔头埋成了冢;向他求字的人多次踏破门槛,他无奈只好换成铁门,后世因此有了“退笔成冢”和“铁门限”的故事。智永有《真草千字文》传世,他的书法温润圆劲,功深精稳,字形端庄平正,用笔精熟流畅,开启了以“二王”为宗、楷法规整的唐代书法。智果是智永的弟子,曾知遇于隋炀帝,但他的作品已无从考证,只有一篇谈论书法结构的著述《心成颂》被后世传载。第六章书法鉴赏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初唐承袭隋制,很多书法家由隋入唐,如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书风清雅妍美,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见图6-8)可谓百代垂范,直至今天,印刷体楷书的版式都以欧阳询楷书为根基;虞世南的书法雅正,承袭智永书风而追溯“二王”;褚遂良的楷书集初唐笔法之大成,书风丰艳流美,深得王義之书法神韵,代表作有《圣教序》等;薛稷书法也有很高名声,“欧、虞、褚、薛”被后人誉为“初唐四家”,成为楷书史上的典范。中唐时期,国力鼎盛,文化更见繁荣,有名的书法家有李邕、张旭、怀素、颜真卿、孙过庭、钟绍京、韩择木、史惟则、李白、贺知章等,书法艺术几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中唐有大量楷书、隶书、行书、碑版流传于世,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麻姑山仙坛记》

等;还有很多行草书墨迹流传至今,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古诗四帖》(见图6-9)、怀素的《自叙帖》、李白的《上阳台帖》、贺知章的《孝经》等,都是后世人们学习书法的至尊经典。第六章书法鉴赏晚唐时期,社会不复盛唐光景,书法艺术也有一定衰落,但草书、楷书领域还是出现了一些大师,如柳公权、柳宗元、杜

牧、李德裕、温庭筠等,特别是柳公权侍书宫中,成为皇帝的御用书法师。柳公权力追中唐风貌,从王義之、颜真卿书法化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称“颜筋柳骨”,成为晚唐时期书法家中的翘楚。(六)五代两宋书法公元907年,朱全忠灭唐,开启了为期7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历史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书法方面较突出的只有杨凝式、

王文秉、贯休等人,其中尤其以杨凝式书名最盛。杨凝式的字多为题壁书,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点评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但杨凝式留下的墨迹不多,最有名的是行书《韭花帖》和狂草《神仙起居法帖》。第六章书法鉴赏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宋时期,宋代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缓慢,总体来看是行书一统天下的格局。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堪称宋代书法影响最卓著的四个人,世称“宋四家”,都以行书名世。苏轼重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黄庭坚善行书、草书,楷书亦自成一家。他用笔变

化丰富,逆入平出,善藏锋,注意顿挫。他的草书笔势飘逸灵动、纵横奇崛、疾而不速、留而不滞,把静与动的美糅合得浑然

一体,行书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题苏轼寒食帖跋》等,草书《诸上座帖》《花气诗》等在书法史上也影响卓著。米芾书

法有“集古字”之说,在“宋四家”中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其行书用笔疾速大胆,技法娴熟丰富,自称能“八面出锋”,沉着

痛快,欹纵变幻,雄健清新,代表作《苕溪诗卷》《蜀素帖》《多景楼诗帖》(见图6-10)等,都是后人学习行书必学的经典。蔡襄多写楷书,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主要作品有《郊燔帖》《陶生帖》等。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在行楷方面独树一帜,以“瘦金体”书法闻名于世,代表作有《秾芳依翠萼诗帖》(见图6-11)。第六章书法鉴赏(七)元代书法元代统治历经90余年,疆域庞大,汉民族虽然地位低下,但文化还是逐渐为元代统治者吸纳,书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元代书法的总体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在真、行、草书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八)明代书法明代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常姓翻刻的《淳化阁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华东沙刻的《真赏斋帖》、文徵明刻的《停云馆帖》等。其中,《真赏斋帖》是明代法帖的代表作,《停云馆帖》收录了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刻帖之大成。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南北朝,篆、隶、八分及魏碑作品几乎绝

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永乐正统年间“台阁体”盛行,作品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

个人风格。明代近三百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代表性书法家主要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伯虎等。祝允明与文徵明、唐伯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草书享有盛名,风格奔腾跳荡、自

由畅达,既有晋人的韵味,也有宋代黄庭坚的笔意。文徵明书画俱佳,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书法以小楷、行草书为主,书风雅致秀美,潇洒清俊,其小楷对后世影响较大,小楷代表作有《雪赋册》《金刚经》《千字文》等。第六章书法鉴赏(九)清代书法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是明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但清初书法重晋唐法度,一改明末书风狂怪纵逸之风。清初的代表书法家除了由明代降清的王铎和遗民傅山之外,还有朱耷等人。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早年书法学董其昌,秀逸潇洒;晚年用笔圆劲,掺入了禅家的虚静境界和超脱精神,于沉雄浑沦中寓郁勃然之气,寄寓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王朝的郁愤。清代中期文字狱盛行,文人士大夫大多从文学转到金石书画的研究,导致了以研究秦汉时期的金石碑刻文字为主流的时风,出现了“书道中兴”的局面,由此也形成了清代中后期书法家多以碑刻书风为主的态势。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书法家有邓石如、

金农等,后期则有赵之谦、康有为等。邓石如生性廉洁,四体皆擅,尤以篆隶成就最高,是“邓派”篆刻的创始人,以书法享

誉清代书坛,后人推其为清代第一。赵之谦的金石书画为一时之冠,在清代占据重要位置,被誉为近代海派书画家的代表,他学习书法博采碑帖诸家,于颜真卿、黄庭坚及魏碑用功很多,尤以篆书、魏碑别具一格,有篆书《汉饶歌》《魏碑集唐诗》传世。此外,清代后期还有一群活跃在扬州一带的书画家统称“扬州八怪”,他们的书法成为清代中晚期书法创新求变的代表。第六章书法鉴赏第二节 书法艺术鉴赏方法第六章书法鉴赏一、书法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美中国书法艺术与汉字的结构造型是分不开的。中国书法艺术早期的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其结构造型都十分形象生动,如“山、月、牛、羊”()等字,它们的造型提炼了与之相应的事物最精美的形象,如“山”就是三座山连绵的轮廓。有了隶书、楷书之后,汉字造型进一步走向抽象、精简和规范。到了行书、草书中,书法家们把一个个汉字形式演绎得非常丰富善变,富有力量感、运动感、对比性、和谐性等多种美的因素。如梁武帝萧衍评价王義之的行草书“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蔡邕《笔势论》中说书法结构“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弩,若水火,若云雾”等,都展现了书法造型的丰富和美感。所以,我们评价书法的第一标准应该是造型美。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富有力量感、运动感,具有和谐的外形及笔画搭配等诸多美感因素。(二)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它具有独特的笔墨、线条之美。当书法家们利用不同性能的毛笔纸张,用不同的书写技巧来进行书写时,所写成的笔画形态会有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种笔画形态的变化之美,我们就称之为线条美。一般来说,书法中的直线代表刚劲的力量,曲线代表舒缓柔和的韵律;粗线具有厚重大气的气势,细线则显得轻巧玲珑;长线代表舒张周扩,短线代表干净爽明;枯的笔画代表苍劲老辣,润的线条则显得柔嫩而富有生机;方折的形态刚健有力,圆的形态则婉转多姿。这些线条组合起来,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迟或速,或尖利或圆柔,共同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第六章书法鉴赏的丰富意象和独特魅力的线条美。这些线条美也体现了书法艺术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相类似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与活力。(三)章法美其一,它具有幅式之美。书法作品的幅式有七八种之多,每种幅式既有独特的布置环境,又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完美

形式。具体到每种幅式中,不同的作者在处理相应作品时,还会有随机生发的多种变化。比如扇面这种幅式,扇子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在题写扇面时,因为折扇是弧形,团扇为圆形,所以书写时就需要随行就势,或按弧线书写,或一行长一行短间插着书写,排布每行字时必须处理好字距、行距及字的大小,每行长短的关系,这样才能因形布局,协调统一。这种形式打破了方形的整齐呆板,展示了圆柔与善变的章法格式(见图6-14)。第六章书法鉴赏其二,它具有整齐或错落的队列之美。书法章法中有一种整齐有序的美,如楷书、隶书、篆书等正书一类字体在排列时往

往采用纵横成行列、笔直整齐的队列方式。行草书大多数采用错落有致的排列法,即每列长短大体一致,上部整齐而下部不齐,每列中的各字大小不一,相邻两列的字会有上下错动,从而形成行距较清晰、“上不齐头,下不齐尾”的错落布局。这种长短、大小对比错落或整齐划一、纵横成行的章法使书法作品具有了队列之美。(四)意境美书法艺术的意境主要通过文字内容和书法文字图像(造型)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古往今来的许多书法作品都以书写优美的诗句名言为手段,并以美观的文字外形来展示其艺术效果,使得读者(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通过识读优美的文字内容来感受书法作品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书法作品也通过优美的文字形象来展示丰富的意境美。第六章书法鉴赏(五)风格美风格即气度、作风,表现在人身上,是指一个人说话办事的气质、作风;用在艺术作品方面,则往往是指个人作品或一个时代、一个流派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特征的概括,它既可以指一位艺术家的一批作品或一个时代的作品,也可以是一个流派的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二、书法的鉴赏角度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二)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了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个部分。(三)书法的神采书法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所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等的统称。第六章书法鉴赏三、书法的鉴赏方法书法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致,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书法鉴赏:

(一)远观近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二)展开联想,把握具体可视的形象

(三)以文化知识和人文修养为支撑(四)以书法常识和书法实践为基础以上所述仅是书法鉴赏的几种常见的方法,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还应该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去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做出正确的鉴赏,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第六章书法鉴赏第三节书法艺术经典作品鉴赏第六章书法鉴赏一、毛公鼎鉴赏毛公鼎上的金文(见图6-16)是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品。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钟、鼎、盘等)上的一种文字,它上承甲骨文,下启小篆,具有古朴之风格。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制造者毛公得名。鼎高53.8厘米,重34.5千克,大口圆腹,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有力,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厚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宗教意识淡化而生活气息增强。毛公鼎铭文约500字,为目前所见的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器物。第六章书法鉴赏从书法角度看,《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饱满遒劲,体势沉雄。其行笔逆锋入笔,抽掣而行,自始至终为中锋笔画;收笔时轻按笔锋,略回锋而止;线条略圆实,坚韧纤徐,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既有清朗精严的造型特征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质,又有自然、浑朴、生动的金石之气。其书法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五字来概括。“平”指其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屋漏痕,如锥画沙,不可使其柔

弱漂浮。“圆”指起笔逆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留”就是墨收得住,控制得力,笔画积点成线,沉着遒劲。“重”指有入纸三分的力量感、厚重感。“变”即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和变化,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前后呼应,左右顾盼,笔随势转,情由意生。在结构上,其字形大体较平正,形体修长工整,显示了书写者的理性与成熟;在布势上,强调字与字的间距感,给人以静谧安详之美。整篇铭文依鼎布势,略呈弧形,纵向密而横向略疏,呈有列无行之势,整体观感庄重、威严和高贵。毛公鼎上的金文被视为金文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自清道光末年出土以来,不断有人对其进行考释、研究和学习。清代学者、书法家李瑞清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由此可见毛公鼎上的金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第六章书法鉴赏二、《峄山碑》鉴赏为了推行统一文字,也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峄山,李斯刻写文章以示纪念,这就是书法史上有名的《峄山碑》(见图6-17)。“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唐代峄山碑被野火烧毁后,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代淳化年间的刻本,后人学小篆,几乎都要学习这块刻版。从书法角度看,《峄山碑》具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性。其一,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笔均用藏锋,线条头尾十分圆融。其二,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不提不按。其三,从线条形式上看,其笔画粗细完全一致,形如铁丝(所以后人又称这类小篆为“铁线篆”)。在线条的直曲度上保持着当直则直、该挺则挺、蜿曲适度的状态,其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其四,从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上看,其字形方势纵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结体上收下放,有“冠冕垂裳”第六章书法鉴赏之态;左右均衡对称,横如架梁、竖比立栋,行间布白及字距都十分匀称;章法布列大小统一、井然有序、行气贯通;单字如白描图案,整体像满幅精美的织锦,工细之处令人惊叹,有非人工可为之感。欣赏《峄山碑》这类工整细致的碑刻书迹,欣赏者可以由字及人、由字及物地产生一系列类比联想:如京剧舞台上精心描绘的脸谱、合宜得体的装束、古建筑门窗界格整齐与错落的搭配等。在工整细致的书法审美范畴中,《峄山碑》是精致圆融、细腻端庄的典范之作。三、《张迁碑》鉴赏《张迁碑》(见图6-18)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所立的隶书墓碑,明代初年出土,碑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通篇章法茂密、神采内敛,具有一种肃穆浑朴而天真烂漫的艺术美,是汉隶书法中的精品。历代学习书法和欣

赏书法者莫不对其顶礼膜拜,爱不释手。《张迁碑》是隶书中方峻、厚重、朴茂、古拙一类风格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用笔颇具特色。其笔画以方笔为主,笔力雄奇,方劲沉着,是汉隶中横平竖直的典型;起笔、收笔均以方笔为主,

即使蚕头雁尾类的笔画,起笔也多用方头,而雁尾则在重顿之后轻轻收笔,富有趣味性;折笔处以硬折为主,使笔画厚重有力;点多呈三角形或短小的竖画,使字形在厚重中不乏灵动感。其二,字的结体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在外框大小大致定下来后,字内点画有一些小的变化,使整字显得外紧内松、拙中寓巧,这种安排使字形结构在方整之中达到了以小博大、趣味盎然的效果。第六章书法鉴赏其三,在字的结构处理上独具匠心。《张迁碑》在字内偏旁的收放关系上处理方法多样,有左收右放的,有左放右收的。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收放关系的处理,使外形大致相同的《张迁碑》灵活多变,尤其是一些“大头小身”式的处理,使字形显得朴拙憨厚,天真自然,生气十足。.四、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书法家,人称“书圣”。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使楷书进一步摆脱了隶书的影响,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并使后世的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了可供学习的模范。王羲之诸体皆善,尤其是楷书、行书、草书,可谓古今无人能及。他的书法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兰亭序》(见图6-19)《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第六章书法鉴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和欣赏者。《兰亭序》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兰亭序》的真迹在唐太宗死后埋入了昭陵,现存世的版本都是摹作,其中以“神龙本”(唐太宗时宫廷书匠冯承素摹写的版本)最佳,石刻本首推“定武本”(欧阳询临本)。《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用笔的细腻精道和结构的优美多变。从用笔上看,起收笔和行笔交代得丝丝入微,笔画提按顿挫分明,上下笔如牵丝映带、气息贯通,体现了他行笔的悠游从容和节奏的明快自然,仅从笔画的起止形态和行笔中的往来反复、轻重缓急便可体会到作者书写时爽朗的节奏和潇洒的气度。再从结构形态看,《兰亭序》结字潇洒优美,笔画第六章书法鉴赏分布的疏密、形态的长短、收放对比等既和谐又变化多端,充满和谐雍容的氛围。各字有收有放,重心有正有斜,特别是一列中上下各字,左右摇曳,欹侧变化,使一列中各字沿轴线律动,犹如春风杨柳,迎风飘舞,婀娜多姿。从结构造型的生

动变化看,《兰亭序》里每字一面,即使同一个字也生出多种变化,比如反复出现的20多个“之”字,字字绝不雷同。总之,《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展现了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比喻。五、颜真卿《祭侄文稿》鉴赏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巨匠。颜真卿既是唐朝书法的集大成者,也是变法出新、开一代书风的开创者。《祭侄文稿》(见图6-20)被后世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稿追叙了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其侄颜季明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取义成仁的故事。作品本不是作为书法艺术来写的,由于书者心情极度悲愤,误笔颇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显得凝重而神采飞扬,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祭侄文稿》这一书法作品有三大特色:第一,笔法以圆笔中锋为主第二,结体和章法开张自然。第三,墨法生动。第六章书法鉴赏六、怀素《自叙帖》鉴赏怀素自幼出家,颇好文艺,以“狂草”名世,世称“草圣”。“板穿叶尽”(把本板写穿,把蕉叶写尽)、“秃笔成冢”(写废的毛笔头埋成了冢)等都是与怀素刻苦练字有关的故事。怀素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常于寺院墙壁、衣裳器具随处而书,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怀素与张旭草书齐名而各有风格,后人合称他们为“颠张狂素”,二人在中唐

时期双峰并峙,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自叙帖》(见图6-21),纵28.3厘米,横75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的“狂草”是古典浪漫主义的书法艺术。其一,从用笔技法看,《自叙帖》具有篆书笔法的特征,多用中锋而不加提按,线条圆转,细致而匀称,颇富弹性之美,它牺牲了草书笔法运动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