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中学2022年高三生物摸底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

下图为原生质的组成成分,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生质的各种化学元素,则A应该是什么,如果该图为原生质的化合物,则A应该是什么,如果该图是已经完全脱水后的原生质,则A应该是什么?(

)①碳

②氧

③水

④无机盐

⑤葡萄糖

⑥蛋白质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参考答案:C2.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参考答案:A【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变小;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变大;当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外界溶液浓度不变。【详解】A.据此分析实验结果“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可知,实验前,蔗糖溶液>甲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乙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丙细胞液浓度,所以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A项正确;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导致其吸水能力逐渐降低,B项错误;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浓度相等,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C项错误;D.实验中,甲切块细胞不断失水,若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不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D项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即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跨膜运输的。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以题意中“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和“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为切入点,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3.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③为组织细胞,它可以和⑤或①处直接发生物质交换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的浓度相反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参考答案:B4.将从同一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的形状质量相同的薯条分为数量相等的四组,分别浸入I~Ⅳ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h后,溶液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下表一。从四个不同的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形状质量相同、数量相等的薯条①~④组,分别浸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h后,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下表二。则表一所列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开始时浓度最低的,以及表二所列的四组不同薯条中细胞液开始时浓度最低的分别是[

]A.I、①

B.I、④

C.Ⅳ、①

D.Ⅳ、④参考答案:B5.下列关于生物膜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间信息交流体现了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产生均在膜上进行’C.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D.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参考答案:D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

B.产前诊断能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

C.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增倍参考答案:答案:A7.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②③④⑤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B.X和Y具有能与甲状腺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Z具有TRH和TSH特异性受体C.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②③促进③⑤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D.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参考答案:A8.下列有关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叙述,错误的是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更高参考答案:C【分析】PCR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需要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做原料。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详解】高温变性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A正确;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通过剪辑配对原则结合即A-T、C-G,B正确;延伸过程中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PCR在体外进行,需要较高的温度,细胞内DNA复制所需的酶的温度一般与体温接近,D正确。故选C。9.(06全国卷Ⅰ)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参考答案:答案:A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人体的免疫,考查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抗体在血清中的变化。本题是坐标曲线问题的理解,要把血清中抗体的变化用曲线形式来描述。机体在抗原第一次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分化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由效应B细胞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于血清中,机体在抗原第二次侵入人体后,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抗原刺激成为效应B细胞,并且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第二次的免疫反应时间迅速,抗体浓度大。而第一次相对较慢,抗体浓度小,从曲线来看不难看出应当选A。10.如图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真核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9的膜组成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大量糖类B.6上有能形成8的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C.呼吸酶的合成必须经由6,然后到8这种结构D.图中含有磷脂的是2、3、4、5、6、8、9参考答案:D11.下列6种试管中含有不同成分和动物组织制备物:

①号试管:葡萄糖+匀浆后的细胞

②号试管:葡萄糖+线粒体

③号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④号试管:丙酮酸+匀浆后的细胞

⑤号试管:丙酮酸+线粒体

⑥号试管:丙酮酸+细胞质基质;在有氧和一定时间保温后,哪3只试管内会产生CO2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参考答案:C12.右图表示某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由图可知

A.昼温为25℃时,植物生长最快的夜间温度是15℃

B.昼夜恒温条件下,当温度低于12.5℃时,植物将停止生长

C.昼夜恒温为25℃时,该植物利用的CO2量与昼温25℃、夜温10℃时相等

D.昼温25℃、夜间温度为5℃时,一昼夜该植物没有有机物积累参考答案:答案:A13.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获得突变体的主要原因是(

)

A.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裂状态

B.培养基营养丰富,易于植物生长

C.纺锤丝的形成容易受抑制

D.DNA复制容易受抑制参考答案:A14.黑腹果蝇的第V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正常眼(E)对无眼(e)为显性。现有一子代是第V号染色体三体的个体,基因型为EEe。其父本的基因型为Ee,母本的基因型为ee。假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那么该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是A.初级精母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参考答案:C15.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一位男性患有两种遗传病,进一步调査后画出其家族的遗传病系谱图如图,(甲病由基因A、a控制,乙病由基因B、b控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控制乙病的基_位于X染色体上B.Ⅲ﹣10的基因型是AaXbYC.若Ⅱ﹣3无乙病致病基因,Ⅲ﹣9与Ⅲ﹣12结婚,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D.若Ⅱ﹣3无乙病致病基因,Ⅲ﹣9与Ⅲ﹣12结婚,若他们生了1个女孩,该女孩不患病的概率为参考答案:D【考点】A4: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患甲病,其女儿Ⅲ﹣11不患甲病,因此甲病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不患乙病,生有患病的儿子Ⅲ﹣10,因此乙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如果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10的基因型是Aabb,如果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0的基因型是AaXbY,B错误;C、Ⅱ3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Ⅱ4不患乙病,但是他们生出患乙病的儿子,所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Ⅱ4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Ⅲ9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Ⅱ7Ⅱ8均患甲病生出不患甲病的女儿和儿子,所以Ⅱ7Ⅱ8都为杂合子,故Ⅲ1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若Ⅲ9与Ⅲ12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生育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故生育的子女患病的概率=,C错误;D、若Ⅱ﹣3无乙病致病基因,Ⅲ﹣9与Ⅲ﹣12结婚,他们生了1个女孩,女孩可能患甲病,也可能不患甲病,但一定不患乙病,因此该女孩不患病的概率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根据遗传系谱图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按照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预期遗传病的发病概率.

16.右图为某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该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生了一个白化兼色盲病的儿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男性的某些体细胞中可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B.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C.该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16

D.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是1/16参考答案:D17.下列有关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形成,属于可遗传变异B.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结出的为三倍体西瓜C.以二倍体种子为起点,要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至少需要两年D.三倍体雌花接受二倍体花粉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参考答案:B【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变异(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详解】A、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B、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结出的西瓜皮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西瓜子含有三个染色体组,B错误;C、用秋水仙素对萌发的二倍体种子或幼苗,可以获得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可以获得有籽西瓜,三倍体种子种下去三倍体植株所结西瓜即为无籽西瓜,至少需要两年,C正确;D、三倍体雌花接受二倍体花粉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三倍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故所结西瓜为无籽西瓜,D正确。故选B。18.(03广东卷)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肾

C.大肠

D.肺参考答案:答案:B19.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B.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 C.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其不可育 D.染色体上的片段易位或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参考答案:B【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专题】对比分析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1、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3、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4、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 C、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联会紊乱,所以不可育,C正确; D、染色体上的片段易位或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频率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一般常利用会产生荧光的颜料对DNA进行定量分析,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不同时期中DNA的含量变化。(以I,II,Ⅲ,Ⅳ,v表示不同时期)请将下列细胞分裂过程l一5不同时期的名称,与上图的罗马数字编号进行正确的配对。

l、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3、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的细胞质分裂

4、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

5、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1=Ⅱ,2=Ⅳ,3=V,4=Ⅲ,5=I

B.1=I,2=II,3=Ⅲ,4=Ⅳ,5=VC.1=V,2=Ⅳ,3=Ⅲ,4=Ⅱ,5=I

D.l=I,2=II,3=Ⅳ,4=Ⅲ,5=Ⅱ参考答案:答案:A21.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安德鲁·帕斯克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地提取了已经于20年前正式宣布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的DNA片段,将它注入到老鼠的胚胎中,并在这个胚胎形成软骨和其他骨骼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对该项技术及应用前景的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①要将塔斯马尼亚虎的基因导入到老鼠体内,必须用质粒作为载体②用显微注射法可以将塔斯马尼亚虎的DNA片段注入受体细胞③利用绝种动物的脱氧核糖核酸,有望研发出新型的基因药物④若用塔斯马尼亚虎的基因完全替换某种动物细胞内的基因,通过克隆技术,则有可能将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重新复活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A2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参考答案: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在血浆或者组织液中发生特异性的结合,A正确;血浆蛋白质合成在细胞内,由核糖体合成,然后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最后分泌到内环境中,B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产生丙酮酸,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C错误;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在消化道内中,不在细胞内,也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呼吸的过程。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旬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B.各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D.个体的基因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而保留基因库参考答案:C24.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依图可判定该个体为雌性B.图甲和图丙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又互换C.若乙图中的2、3表示两条X染色体,则说明该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D.重组性状要在后代中表现出来,一般要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参考答案:D据图分析,甲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为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即该个体为雄性,A错误;图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交又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乙图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染色体数目是甲的两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该动物是雄性的,因此细胞中的2、3不可能都是X,C错误;重组性状要在后代中表现出来,一般要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D正确。2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②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④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⑤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⑥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加热杀死后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提纯,分别作用于R型菌落,得出实验结论⑦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

行观察比较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①错误;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②正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鉴定二氧化碳的产生,而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③正确;分离色素时采用的纸层析法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④错误;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说明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观察不到分裂期才出现的染色体,⑤正确;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是体外转化实验,实验中对加热杀死后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提纯,分别作用于R型菌落,得出实验结论,⑥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清晰,所以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⑦正确。26.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翻译过程C图乙中的②③可表示图甲所示过程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参考答案:A27.涂布平板操作需要用到(

)A.接种环、滴管、酒精灯

B.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C.涂布器、移液管、酒精灯

D.涂布器、接种环、酒精灯参考答案:C28.白细胞能吞噬绿脓杆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 D.细胞膜的流动性参考答案:D29..将玉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h,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关系如右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效应一定不同B.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上述实验说明了种子萌发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参考答案:C30.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C.AE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图示曲线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参考答案:B【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解答】解:A、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C、AD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E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图示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含量变化,D错误.故选:B.

31.下列有关胚胎分割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囊胚或原肠胚B.分割的裸胚必须先注入空透明带,然后再植入受体C.对于同一种生物来说,四分胚胎比二分胚胎成活率高D.二分胚胎移植形成的个体之间毛色和斑纹可能存在差异参考答案:D【考点】胚胎分割移植.【分析】胚胎分割: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2、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3、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4、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5、存在问题: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解答】解:A、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A错误;B、分割的裸胚可先注入空透明带,也可直接移植给受体,B错误;C、胚胎分割的份数越多,操作的难度会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因此对于同一种生物来说,二分胚胎比四分胚胎成活率高,C错误;D、二分胚胎移植形成的个体之间毛色和斑纹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D.32.近年来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核酸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的微生物感染的目的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参考答案:B33.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作法正确的是

①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

②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

③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

④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参考答案:C34.某同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所观察到的数百个细胞无一处在分裂间期。这是因为

)A.洋葱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一般不会分裂B.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已经死亡,不能分裂C.洋葱表皮细胞原本就是死细胞,不会分裂D.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很长,一般很难观察到其分裂期参考答案:3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C.若个体间能进行杂交并产生子代就可以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参考答案:C36.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蛋白质R型②R荚膜多糖R型③RDNAR型、S型④RDNA(经DNA酶处理)R型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参考答案:C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表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B错误;③和④形成对照,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正确;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37.如图,甲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基因的A端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是启动转录的信号B.甲图到乙图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提高温度对②部位的影响与解旋酶的作用效果相同D.该基因在第n次复制中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400x(2n﹣1)参考答案:D【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分析】分析题图:图为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磷酸二酯键,②表示氢键,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该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20%,C=G=50%﹣20%=30%,则该基因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000×2×20%=400个,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600个.【解答】解:A、基因的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因此该基因的A端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是启动转录的信号,A正确;B、甲图到乙图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C、提高温度对②部位的影响与解旋酶的作用效果均为氢键断裂,C正确;D、由分析可知,该基因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有400个,在第n次复制中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400×(2n﹣2n﹣1)=400×2n﹣1,D错误.故选:D.38.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光照强度叶色平均叶面积(cm2)气孔密度(个·mm-2)表观光合速率(μmolCO2·m-2·s-1)强浅绿13.6(100%)826(100%)4.33(100%)中绿20.3(149%)768(93%)417(96%)弱深绿28.4(209%)752(91%)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叶绿体后,与Rubp结合因而被还原B.可以通过测量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计算得出表观光合速率C.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较少D.对强光下生长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表观光合速率,最先发生改变的是叶色参考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回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详解】A、二氧化碳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后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A错误;B、总光合速率不能直接测量,B错误;C、分析表格,弱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28.4,净光合速率是3.87,强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13.6,净光合速率是4.33,28.4×3.87>13.6×4.33,因此与弱光相比,强光下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减少,C正确;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片、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净光合速率,最后发生改变的是叶片平均面积,D错误。故选C。39.研究人员以25片直径为3mm的猕猴桃圆形叶片为材料,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测量其在30℃、40℃和45℃恒温环境下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已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处理温度(℃)304045净光合速率(O2umol·100mm-2·h-1)2.031.940呼吸速率(O2umol·100mm-2·h-1)0.310.500.32A.实验准备阶段需抽除叶圆片中的空气B.实验中可用NaHCO3溶液维持CO2浓度的相对稳定C.实验结果表明,叶光合酶的最适温度为30℃D.实验结果表明,40℃时光合作用仍可进行Ks5u参考答案:C40.

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图2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请据图回答:(1)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段。(2)图2中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细胞,甲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4)若图2丙细胞中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参考答案:

(1).着丝点分裂

(2).CD

(3).丙

(4).甲、乙

(5).4

(6).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纵坐标的含义,进而理解曲线升降的原因。(1)图1中DE段染色体与DNA的数目比由1/2变为1,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于CD段。(2)图2中丙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图1中的CD段。(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细胞,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4)若图2丙细胞中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CD段的含义:CD段染色体与DNA的数目比为1/2,说明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均处于CD段。42.某同学通过学习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认识到:R型菌能转化为S型菌的原因是在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DNA。那么,S型菌能转化为R型菌吗?如果能,则R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又是什么呢?。他设计了两个模仿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材料:肺炎双球菌的两个品系:S型菌若干,R型菌若干;小鼠若干;固体培养基;蒸馏水。仪器:培养皿若干;一次性注射器若干;细菌分离设备(可将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酒精灯、试管等。实验一:探究R型菌体内是否有“转化因子”。(1)实验步骤:①将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②将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得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后的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④将活的S型菌和加热杀死后的R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小鼠得败血症死亡。(2)实验结果:④中的小鼠不死,S型菌不能转化为R型菌。(3)实验结论:R型菌体内没有“转化因子”。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结论证据充足吗?如不充足,应补充什么实验步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二:探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假设通过上述补充实验观察到了S型菌转化为R型菌的现象,他又模拟艾弗里的实验来探究R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①将R型菌分离后得到了它的DNA,蛋白质,糖类、脂类物质。②将等量的培养基分装于A、B、C、D三个培养皿中,在A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DNA,在B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蛋白质,在C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多糖,在D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脂类物质,将A、B、C、D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培养皿。(3)实验结果:A和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