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生物电案3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八上生物电案3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八上生物电案3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八上生物电案3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八上生物电案3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县三中电子备课教案时间: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教授科目:生物第4、5页授课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2015年9月日课题章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2)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识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2)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3)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重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教学准备教师:常见双壳类动物和昆虫标本或活体,解剖的实验器材,自制PPT,缢蛏、蝗虫等形态结构图。学生:收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资料。主备教师陈淑英使用教师陈淑英、张奇峰、陆德清教学过程(主备二稿)二次备课动态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一)软体动物1.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靠什么结构运动?(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1)贝壳保护。(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提出思考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完成表格。(表格附后)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二、我的收获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达标检测

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贝壳

B.外套膜

C.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

2.河蚌的运动器官是(

A.腹足

B.腕足

C.斧足

D.纤毛

3.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足

4.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

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一类群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已经被命名的达到120多万种,占动物界的80%左右,而且许多种类尚未被人们所记载,它们分布最为广泛,在海洋、淡水、陆地、土壤、空中以及动、植物体内外,都有它们的踪迹,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也无处不在,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哪一类群呢?它们为何有这样一个名字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观察一些它们中的代表生物,获得解答。探究新知、展示交流节肢动物观察与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完成书上15页表格。学生认真观察、填写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横向比较表格中的几种动物,找出相似程度高的动物。学生比较、判断出七星瓢虫和蝗虫相似度高。思考。讲解:七星瓢虫和蝗虫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的“虫子”是不是就是昆虫呢?昆虫有哪些特征?昆虫的主要特征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指导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讨论。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PPT上出示观察提纲:(1)蝗虫身体分哪三个部分?(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有哪些结构?(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腹部有什么结构?(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还有听觉器官和生殖器官。)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受限制,如何解决?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呼吸器官是什么?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教师用模型和PPT进行整合,展示多种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介绍: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虽然外形和结构有差别,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学生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何关系呢?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1)食用。传粉。药用。科研: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仿生。传播疾病:蚊、蜱、螨。

三、拓展应用:仿生与仿生学。与生物有关的职业:养殖专业户四、我的收获:这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界的第一和第二大类群――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无论它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多少特性,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其主要特征,判断出一种动物属于哪一类群,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观察其特征时,同时也要分析它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体会生物之奥秘。五、达标检测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且分部

C.变态发育

D.具有外骨骼

2.蝗虫和虾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肺和鳃

B.气管和皮肤

C.气管和鳃

D.皮肤和肺

3.田螺、河蚌、蛞蝓等动物属于(

A.环节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4.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是(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5.蜜蜂和(

)的亲缘关系最近

A.蜘蛛

B.蝎子

C.马陆

D.蚂蚁

6.关于蝗虫的“气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蝗虫的“气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交换之处

B.气体进出的窗口

C.与听觉有关

D.与生殖有关

板书设计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1.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2.常见的软体动物石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