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_第1页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_第2页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_第3页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_第4页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原创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前言:花了大约两周时间,将白电双雄格力和美的相关资料浏览了一遍。期间在书房后院布置了两次数据整理性作业,大家普遍反映效果不错,比直接读老唐给出的现成结果进步大的多。受此启发,今天的文章,我打算换种方式写。我会给出我的逻辑和框架,数据和过程留给大家自己去查找和补充。也就是说,你可以按照我给的框架,自己写一篇企业研报出来。至于懒得动手的朋友,看看老唐的框架,也能明白老唐要表达的含义但从长远获利的角度出发,我还是建议每位朋友都动动手,说不定一两周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开始知道从哪儿入手了。当然,如果你不同意老唐的逻辑推理过程以及分析框架,也欢迎论证出反面观点。反面观点的价值更大为了鼓励大家完成作业,从下周开始,《巴芒演义》读书笔记的活动暂停,换成格力美的分析文章选登。毕竟书房已发表75篇读书笔记,选中待发的还有42篇。这一百多篇读书笔记之后,想写出新意,难度确实是越来越大了。格力美的分析文章的投稿方式,和《巴芒演义》读书笔记一样,将链接留在每周末和实盘周记同时推送的《巴芒演义》读书笔记留言区即可。分析文章我打算选个五六篇优秀的,同样有奖品。奖品三选一:①加老唐私人微信好友;②加入书房后院;③老唐三件套签名书,顺丰包邮+送定制版书签。言归正传,以下是老唐阅读格力美的2017~2020年年报后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是老唐的真实想法全文一共分八大部分:①股东回报;②我国当前空调市场的量价困境;③国际化;④多元化;⑤线上化;⑥管理层折溢价;⑦风险;⑧估值。期望这次不会受到上次海螺文章发表后,遭受的漫天口水之待遇第一部分:股东回报格力美的都曾是给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的优秀企业。请尝试计算上市以来,格力和美的两家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年化回报数据,并区分其中多少是企业经营带来的,多少是市场情绪带来的。<备注:2013年之前的美的,可用美的电器(SZ.000527)数据分段计算>第二部分:我国当前空调市场的量价困境主要内容:1)销量困境。目前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的数量,城市家庭是XXX台,农村家庭是YY台,请参照发达国家同阶段历史,考虑未来十年,量的年化增幅。我的主要观点: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未来的百户家庭拥有空调的数量年化增长会很低,个人估计不超过年化4%。就增量而言,能够考虑的还有两个需求,一个是更新需求,一个是家庭户数的分裂。空调的更新换代可以大致按照10年左右考虑,这意味着更新需求呈现后期多,眼前少的特点(与十年前的国内空调销售总量对应),最近几年里给市场带来的增量依然不多。家庭户数的裂变,从当前中国人口特点估算,未来几年里这个裂变带来的增量几乎可以忽略。2)价格困境。空调基本款价格区间,30年前约3000元/台,20年前约3000元/台,10年前约3000元/台,今天约3000元/台。对比M2增长和空调均价数据,推断未来空调均价的增长可能。——我的结论,价格涨幅仍将远低于CPI。综上所述,从量和价两个角度出发,国内空调市场未来成长性不佳。请补充上述量价论证的相关数据和过程。3)突破口面对国内空调市场未来成长性不佳的困境,企业有三种途径去突破:国际化、多元化、线上化。国际化寻找增量客户;多元化满足客户其他需求;线上化挤压渠道利润。第三部分:国际化国际化方面,美的领先于格力。体现在1)营收占比。2020年格力国际销售200亿,占营收比例不足12%,境外收入毛利率12.13%;美的国际销售1210亿,占比超过42%,境外收入毛利率25.45%。2)海外生产基地。2020年格力拥有生产基地17个,其中15个在国内,境外仅有巴西和巴基斯坦各一个;美的在海外十多个国家设有18个研发中心和17个生产基地。3)海外收购经验。格力的海外收购案例vs美的的海外收购案例。双方品牌矩阵安排,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程度对比。第四部分:多元化多元化方面,美的领先于格力。格力的多元化,迄今为止可以视为失败的尝试。以2020年财报为例,去掉为采购原料出售给供应商的“其他业务”之后,剩下的主营业务收入1304亿,空调业务占比超过90%。其他包括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再生资源、医疗、半导体、新能源等部门合计营收125亿,营业成本105亿,毛利润仅20亿。考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这些部门的财务费用,基本可以确定,除空调以外的多元化目前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而美的在空调之外,发展的生活电器在多个领域里成为行业龙头,比如洗衣机、冰箱、电饭煲、饮水机、电烤箱、微波炉……收购的电梯业务和美的原中央空调产生协同作用,构成智能楼宇事业群;机电事业群,自用+外销,形成规模化。借助原行业地位第一的美芝压缩机渠道、威灵电机渠道,发展变频器、伺服系统等相关机电,并可能和库卡形成协同作用;收购的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之一德国库卡,最大的前景是库卡工业机器人技术移植中国生产+中国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高速增长需求,即海外技术的生产本土化和市场本土化,这是未来几年看得见的发展方向;收购的医疗器械(这个没看懂。为什么美的和格力不约而同都选中了医疗器械这个发展方向呢?)第五部分:线上化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线上渠道逐步侵蚀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是历史的必然。线上渠道不仅有条件展示更多产品,让消费者购物体验更好,而且因为加价层级少,相当于消费者共同瓜分了原渠道利润。美的2013年开始线上销售,格力2019年启动董明珠的店。对比2020年各自线上销售数据。下面做两份和渠道改革有关的数据统计作业。作业一:请统计格力电器2007~2020年下列数据:合并利润表的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净利润;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流动负债”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销售返利”数据;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里的“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以及美的电器同期的合并利润表: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净利润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流动负债”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预提销售返利”数据;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销售费用”数据。数据的统计不难,使用也简单,但背后逻辑有难度、有深度。我略做说明:之所以从2007年开始统计,是因为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预计负债。从这年开始,格力和美的财报里才披露销售返利数据;在2020年之前,格力和美的两家公司,对于预提销售返利的会计记账手法不同。美的的返利不计入营业收入,同时也不计入销售费用。这处理方法简单透明,很容易懂,也符合2020年开始实施的新收入准则。但格力的会计处理手法,一直是公司宣称的核心商业机密,不对外披露。个人推测其处理手法是:第一年全额计入营业收入,同时将计提销售返利计入销售费用。次年经销商利用返利提货时,记录成本,同时冲抵销售费用。举例说明:剔除增值税因素,假设两家都收到经销商100万,都给10万返利,不计算销售返利时的其他成本合计都是50万(含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下同),则:美的的记录是营收90万,成本50万,营业利润40万,同时在其他流动负债里记录销售返利10万。格力的记录是营收100万,成本50+10=60万,营业利润40万;同时在其他流动负债里面记录销售返利10万;<对于销售返利10万,我们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收到经销商预收款10万>次年,经销商使用这10万元返利提货时,美的则记录为营收10万元,成本5万元,(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流动负债减少销售返利10万元),利润表显示营业利润5万元;而格力记录为营收0元,成本5万元,(资产负债表里的其他流动负债减少销售返利10万元),冲抵销售费用-10万元,利润表显示为营业利润0-「5+(-10)」=5万元。上述格力会计手法,尤其是使用返利时的会计手法,仅仅是老唐的一种推测,不保证正确。但其中不确定的细节(若有)不影响我们后文推论,因为它有三个特点是确定的:①将计提返利和使用返利的两年合计作为一个周期看,两种记账手法的营收均为100万,总成本均为55万,营业利润均为45万元,无差异。变化的只是毛利率、营业利润率、销售费用率等比率类指标。②同等情况下,格力的营收提前一年体现在利润表上。③所有返利均是第二年给货,不给现金。备注:如果看不懂上述的返利会计处理,没关系,只要记住最后这一句「所有返利都是第二年给货,不给现金」,就不影响后文阅读格力的返利比例、返利时间、使用方法均为格力最高机密(董明珠称其为格力的“核武器”),而且一贯没有纸面材料,仅凭口头承诺执行。所以,每年提多少,怎么使用,完全是一个无法窥探的黑箱。理论上,格力公司可以通过操纵规定零售价、对应返利计提比例、次年使用条件和比例,将营收和净利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也是这匹知名大白马一直令老唐望而生畏的因素之一。2020年起,所有上市公司都需要实施新收入准则。美的对返利的原处理手法,和新准则要求一致,无需修改。格力自2020年起修改为和美的一样的处理方式。感谢新收入准则,2020年年报给了我们一把探究格力销售返利黑箱的钥匙。前面提示朋友们统计的数据,就是这把钥匙,它长这样:<注意:可略过图上2020年数据。2020年营收里已经剔除当年计提的返利,excle图会自动给出0%曲线,实际非0>这是数据统计结果,由于期望大家自己动手,我就不给具体数字了。数据来自书房读者@食兔君,感谢食兔君——数据如果错了,由他负责背锅通过上述统计,我们可以将格力从不对外披露的「当年计提销售返利」数据计算出来。然后通过计提返利占营收的比例波动,观察格力报表对营业收入的调控程度。结论呢,看上面的蓝色曲线,应该可以确定,格力确实通过了大起大落的年度销售返利计提比例,实现了对财报营业收入的明显调控,这也导致了格力的合并利润表传递的完全是失真信息。我猜测过去十多年里,但凡有人意图通过财报数据去分析格力的投资价值,格力管理层会从内心轻蔑地抛出来四个字儿:切~书呆子这个计算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几个假设和推测:首先,我们知道格力自己投资建设的、供销售机构使用的房产或其他固定资产数量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近于零。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销售费用里的折旧摊销金额,小到可以忽略。在销售费用里折旧摊销近于零的假设下,利润表销售费用的构成将主要由「从不支付现金的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需要支付现金的安装维修费、运输及仓储装卸费、宣传推广费、销售系统工资奖金等」两大部分构成。因此,通过统计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里的“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我们知道了后面一项的金额。从而可以用「利润表销售费用-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得出「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金额。但这里还有两个隐藏的小坑需要排除。第一个坑是因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当年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金额,与当年实际发生的销售费用里需要用现金支付的金额,会略有差异。举个例子说,2019年12月产生的安装维修费、运输及仓储装卸费、宣传推广费、销售人员工资奖金,属于2019年合并利润表销售费用。它们的实际支付,只能在2020年初完成,包含在2020年的现金流量表里。这会产生部分误差。但考虑到现金支付是长期滚动计算,且支付习惯不会剧烈变化。2019年12月的销售费用推迟至2020年初支付现金的同时,2019年支付的现金里,也会包含为2018年12月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所以,这个小坑确实存在,但金额应该不会很大。属于可以接受、不影响推论结果的误差。第二个坑是一种假设,假如公司利用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去支付销售费用(宣传费、安装费、运输费等),那么,它们将不包含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从而可能导致我们低估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高估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因为我们假设的是: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利润表销售费用-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这个担心,也是以前年份不敢这样去推算的理由。不过,2020年财报披露后,发现格力将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从销售费用里去掉后,为销售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的现金(133.6亿),与利润表的销售费用(130.4亿)差距很小。——这3亿差额,很可能就是前面说的时间差小坑造成的。看上去,除了销售返利以外的其他销售费用,格力没有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的习惯。这个现象倒也很容易理解。用承兑汇票支付,通常大额,且内含“欺负”别人的含义,一般用在别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对于格力来说,供应商就是有求于自己的,而且都是大额交易,产品有统一检查标准,不需要考虑供应商高兴不高兴,可以坦荡地用承兑汇票欺负欺负而安装维修、运输装卸、宣传推广以及工资奖金,一般小额,且工作成果检查标准不统一,公司又不缺现金,何必用汇票去折腾他们,让他们心生不满呢?综上所述,这个计算逻辑在2020年财报后,基本确信可以使用。观察返利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图同时,统计并观察美的该数据,对比分析两家公司是否存在用销售返利调控营收的情况存在,并尝试推理背后的原因。作业二:请统计2007年至2020年,格力和美的年末存货里的产成品(或库存商品),占当年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产成品(或库存商品)数据,在报表附注''存货''明细里,主营业务成本在报表附注“营业成本”明细里。用主营业务成本/365,可以得出全年日均销售商品成本。用产成品(或库存商品)金额/日均销售商品成本,可以得出年末备货大约相当于多少天的销售。结果如下图——数据来自书房读者@白开水谢谢白开水,数据错了请抡起平底锅找他。请观察数据,并尝试分析美的T+3柔性生产模式,与格力渠道淡旺季分摊存货模式的特点,及对未来营收的影响(提醒,尤其要注意格力备货天数激增所代表的意义)。第六部分:管理层折溢价这部分,老唐承认对董明珠女士的管理风格早有成见,对格力的管理层持偏负面看法。但我的看法很可能是不客观的,各位完全无需按照我的思路展开我提供几个主要的负面看法:①董明珠:“格力的价值是员工创造的,不是股民创造的。我五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怎么样我?”②2016年,央视主持人董倩访问董明珠:“您多次说您从来没有犯过错。这个话并不符合科学,人哪能不犯错呢?”董明珠:“我在格力27年了,我就没有犯过错啊!我的效益这么好,你难道认为我是失败的吗?你难道认为我犯过错吗?我犯过错,能有这样的成果吗?”③吴晓波:“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比如说我对互联网电商不是很熟,我对人工智能不是很熟,我对资本市场不是很熟。那你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学习?我挺好奇的。”董明珠:“可能我智商还行吧,我没搞过生产,我也没管过技术,但是我可以给他们指一个方向,我可以在技术领域里看到他的不足。”吴晓波:“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的?”董明珠:“包括我们的企业管理,那都是我创造出来的,我没有学……”④曾被认为和董明珠构成格力铁三角、被猜测为格力接班人的两位副总裁望靖东、黄辉去年8月和今年2月先后离职。2021年4月博鳌论坛上,董明珠谈及此事时说:“我曾经对几个人是抱有希望的,但是权力一旦释放给他以后发现不太行。第一是自己没有掌控能力,第二是没有那种精神,他按照一个普通人的要求要求自己,第三是有权力了以后,把权力做成自己的平台,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⑤格力一共4位副总裁,走了望靖东和黄辉之后,剩下的两位都是从总裁助理岗位上成长为副总裁的。新提上来的两位,一位是2019年11月入职格力电器的,之前是国家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处长。另一位是2020年11月入职格力的,之前是陕煤财务公司董事长。都属于在格力没有根基的新人。高管层面,除董明珠之外的副总裁,均无销售管理经验。⑥相比美的9位副总裁年薪介于430~884万之间的待遇标准,格力两位老的副总裁年薪230万和330万。2019年11月入职的审计署那位,2020年全年在格力工作,年薪10.42万。<第4位副总裁、董秘、原陕煤财务公司董事长,2020年在格力只有一个月,薪酬3.2万,应该没有观察价值,跳过>。从这个角度观察,格力的高管团队应该是一种霸道总裁文化。霸道总裁的优点是总裁正确的时候效率高,缺点是一旦总裁由于知识、能力或其他因素导致选错方向时,缺乏纠正机制。所以,我认为管理层因素对于格力是折价因素。相比而言,美的的股权结构、管理层人员结构、薪酬和股权激励等方面要做的好一些。再次声明:这完全可能是成见、偏见。我并不寻求认可,你完全可以从你的角度谈对两家公司管理层的认识第七部分:风险两家公司财报里,均列出了他们认为的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都集中在疫情、宏观、国际贸易环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等方面。这些风险,在我看来,操心也没用,关注或不关注都一样(反正也没能力拿出解决办法),全部属于投资必须承受的系统性风险。我原本认为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消费者流失的风险才是格力美的核心的经营风险。但观察两家企业根本没提过这事儿。细想之下,猜测这个风险确实不足以道。白电方面,产品变化并不大,更新换代的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消费者对其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外观、基本功能及可靠性上面,新功能往往是厂家引导出来的。两家企业均是长期坚持巨额研发投入(比如格力2020年研发投入60亿,美的2020年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