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PAGE51—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项目区位巫山县是重庆市的东部门户,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巫峡),是重庆与湖北的结合部。巫山新县城,位于巫山县境中部偏南,长江北岸,大宁河西侧,东经109°54',北纬31°03'。长江自西向东从城南流过,大宁河由北向南从城东汇入长江。新县城顺长江东下至巴东57公里,至宜昌市167公里,逆水西上距奉节县35公里,距万州区154公里,距重庆主城区481公里。巫山县目前对外交通以长江航运和公路运输为主。境内长江航运里程57.5公里,上可达万州、重庆,下可通宜昌、武汉、上海。在县城滨江地带,现有长江航运港口一处,客货分区。沪蓉高速(G45)、S103巫巴公路(重庆—巴东)、两巫公路(巫山—巫溪)和S105巫建公路(巫山—建始)是县域内的主要公路干道,并在县城实现交汇。巫巫山巫山图STYLEREF1\s1SEQ图\*ARABIC\s11巫山地理位置图早阳新城位于巫山县大宁河东侧,江东组团北侧,是一个集旅游休闲、现代居住、商务办公、商贸物流和换乘枢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新区。规划范围用地面积9.2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6.9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8.5万人。开发建设早阳新城,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合理布局新城区空间,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搭建平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将规划区建设成为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早阳新城现为待开发区域,区域内有现状沪蓉高速穿过。目前,迎宾大道、桂花北路、桂花大桥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施工,高铁下穿道已经完成初步设计;周边地块如医院地块、安置房小区地块等已经出让,其中安置房小区地块已经开始设计;同时片区内规划有郑万高速巫山车站,郑万高铁预计在2021年通车运行。桂花大道位于早阳新城内,是一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32米。随着巫山高铁站、早阳隧道、迎宾大道、安置房棚户小区的开发建设,桂花大道的建设迫在眉睫,桂花大道的建设对早阳新城的开发及城市化进程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工程简况工程名称: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工程建设性质:新建建设业主:重庆市巫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地点:重庆市巫山县早阳新城建设规模:巫山县桂花大道为早阳新城内一条重要的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设计时速为50km/h,道路K0+000~K0+232.739为桂花大桥引桥段,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设计起点K0+232.739与桂花北路相接,沿线分别与高铁下穿道、迎宾大道及两条规划道路相交,上跨沪蓉高速岳家岭隧道,终点K2+950处与早阳大道相接,道路全长2717.26米,标准路幅宽度为32米,为双向六车道。全线设置一座全长177米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半幅桥;设置一处总面积为5229.5平方米的框架结构;全线设置2650米综合管廊,断面为5×3.5米,控制中心面积为552.32平方米。建设范围:设计主要内容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综合管网和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依据我院与业主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北京54坐标,1956黄海高程)业主提供的巫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电子版)业主提供的巫山早阳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6)业主提供的巫山站站前广场设计资料(2018.5)业主提供的安置房和医院设计资料(2018.3)业主提供的高铁下穿道初步设计资料(2018.4)业主提供的桂花北路施工图设计资料(2018.5)业主提供的早阳大道方案设计资料(2017.12)《巫山县早阳新城迎宾大道施工图设计》(2018.6)《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上跨沪蓉高速公路岳家岭隧道设计方案安全性评价报告》(2018.4)《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方案》及审查意见(2018.8)《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工程地质详勘报告》(2018.11)重庆市发改委关于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批复(渝发改地【2018】743号)重庆市巫山县规划局关于本项目方案的批复(渝规巫山方案函﹝市政﹞﹝2018﹞0500号)重庆市建委关于本项目的初设批复(渝建初设2018-70号)设计过程简述2017年9月30日,我院参加了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勘察设计的投标工作,并有幸中标。中标后,我院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收集项目区相关资料,并实地踏勘现场;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门高度重视,组织好队伍做好前期研究工作。2018年4月,经过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工作重点、进行实地踏勘,积极开展设计工作,与业主多次沟通讨论,优化工程方案,完成了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2018年4月,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审查了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上跨沪蓉高速公路岳家岭隧道设计方案,通过了本项目设计方案并出具了安全性评价报告。2018年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评估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重庆神州智慧天地A栋8楼第一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可研报告评审会》评审会,原则同意通过本项目可行性研究。2018年6月,巫山县规划局审查通过了本项目的方案设计文件并下达了方案批复。2018年8月,重庆市巫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在重庆中煤科工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巫山县早阳新城桂花大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评估了本项目的高边坡方案。2018年10月,完成了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2018年10月,重庆市市建委审查通过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并下达了初设批复。2018年11月,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版)(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2002年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上阶段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2018年11月,重庆市市建委审查了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原则上通过了本项目初步设计,并下达了关于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复见。本次施工图设计按照初设批复进行设计,道路线位、路幅宽度等技术指标均与初设批复保持一致。初设专家意见执行情况如下:1、建议迎宾大道之后的超高边坡段采用隧道方案进行比选。回复:已补充隧道方案分析,由于K1+530至K2+950段左侧为顺层边坡,地质岩土参数较低,修建隧道存在较大的偏压,隧道方案造价较高且无法服务周边地块,前期已分析过不宜采用隧道方案,因此本次设计未将隧道方案列入比选,见设计说明5.3。2、桂花大道与迎宾大道交叉口简易立交宜进行比选。回复:远期匝道采用由迎宾大道至桂花大道左转定向匝道,若采用上跨式匝道,不能与高铁站地下广场进行衔接,且影响广场效果。已在设计说明5.12节补充说明。3、核实弃方运距。回复:前期经与业主沟通暂定片区弃土场,弃方运距为1km。4、平面交叉口人行过街宽度超过16米时均应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在施工图阶段补充二次过街及安全岛等。5、纵断面平曲线栏应准确反映平曲线设置情况。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在纵断面图中补充平曲线设置。6、Kl+100、kl+450段左侧填方路基应与高铁广场建设相协调。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在下阶段进一步核实高铁广场与本道路建设时序与搭接关系。7、总说明中强夯夯击能应前后一致,软土路基换填与抛石挤淤分界线大样图应与说明一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修改强夯夯击能,见设计说明5.9.8节。已修改软土路基换填与抛石挤淤大样图,见设计图纸CD-13。8、补充特殊路基处理平面图。回复:已按专家意见进行核实,经核实本项目无特殊路基。标段划分说明根据业主要求,桂花大道工程按7个标段进行划分。具体分配如下:一标段:设计起点—K0+600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结构工程(含边坡绿化,下同),综合管廊土建部分(含预埋件,下同),桥梁工程。二标段:K0+600—K1+020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土建部分(含预埋件,下同),改建村道A段。三标段:K1+020—K1+600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土建部分,结构工程,框架结构工程。四标段:K1+600—K1+900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土建部分,结构工程,改建村道B段。五标段:K1+900—K2+220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土建部分,结构工程。六标段:K2+220—设计终点段,含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土建部分,结构工程,改建村道C段。七标段:全线路面工程,道路附属工程(含缘石、人行栏杆、护栏等),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不含边坡绿化),综合管廊机电安装部分。

建设条件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拟建道路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桂花村。道路南东侧为沪蓉高速和S103省道,并与多条村道相接,工程交通较为便利。气象与水文拟建线路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风少雾、无霜期长等特点。冬半年主要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夏半年主要为南方暖湿空气控制,雨热同季,由于地貌与海拔的差异而呈现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区内逐月平均气温及平均降水量见下表。表STYLEREF1\s2SEQ表\*ARABIC\s11巫山县逐月平均气温及平均降水量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气温(℃)7.18.813.318.522.526.129.129.224.219.113.58.918.4降水(mm)7.719.156.193.8160.7134153.1123.9150.386.848.218.21049拟建线路区年均气温18.4℃,一般高温29.3℃、低温10.0℃,极端最高气温43.2℃(2006年8月24日)、最低气温-6.9℃(1977年1月30日)。气候要素水平差异小,垂直差异明显,高程每升高100m,年均气温递减0.66℃,年降水量递增55mm,无霜期递减10d左右,平均风速28.7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9.3mm,最大年度降雨量1356mm,最大日降雨量157.7mm,历年暴雨极值统计见表3.2,5~10月降水量占全年77%;年均无霜期307.5d;年均雾日5d,最长雾日18d;受长江峡谷小气候影响,一般高程350m以下极少有雪。

表STYLEREF1\s2SEQ表\*ARABIC\s12巫山县1950-1989年暴雨极值统计表≥100mm一日最大≥100mm三日最大≥3日连续降雨过程降雨量年.月.日共计(次/年)降雨量年.月.日连续最大降雨量(mm)年.月.日持续天数157.781.8.244/31177.384.6.12-14255.289.7.8-137拟建场地的主要地表水体为白子溪。白子溪河流宽3~17m,自东向西流向大宁河,勘察期间由于时处枯水阶段,勘察段水深0.10~0.80m,水位高程237.50~278.70m,根据调查问访最大洪水水深2.0~3.0m,水位高程238.10~285.20m。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描述摘自地勘报告。地形地貌工程区属脊状低山沟谷地貌,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角一般10~40°,局部地段陡坎可达75°。拟建道路最高点位于K1+740段左侧,高程为360.89m;最低点位于K0+980段右侧,高程约186.06m,相对高差约174.83m。拟建道路大部分为陡峭的山坡,地形较陡段和现状道路左侧多为基岩露头,覆盖层厚度相对较小,沟谷底部及地形平缓的居民区,第四系覆盖层相对较厚,拟建工程终点段为原沪蓉高速弃碴场,多为人工填土,厚度约5.5~18.3m。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钻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勘察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次生红粘土和人工填土(Q4ml)、崩坡积积层(Q4col+dl)块石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T)的巴东组。从新至老分述如下:土层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以素填土为主:棕褐色、灰褐色、杂色,结构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泥岩、灰岩或泥灰岩碎块石组成,成分复杂、变化大,不均匀,无利用价值,主要分布于居民点范围。回填时间一般大于3年,钻孔揭露厚度为0~16.40m。2)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l)块石土:灰色、棕褐色、杂色,由灰岩碎块石和粉质粘土组成,稍密,干燥。主要分布于陡坡地表散落块石地段。钻孔揭露深度0~5.6m。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黄褐色,红褐色,可塑状;局部表层含5~20%碎石。钻探揭露厚度0~7.6m。主要分布起点段地形较平缓的耕地范围内。次生红粘土:褐黄色~棕灰色,无摇震反应,且面规则稍有光泽,韧性高,呈可塑状,顶部夹少量灰岩碎石。钻探揭露厚度0~5.70m,主要分布于灰岩缓坡地带。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组(T2b)岩石:1)泥岩:紫红色、暗紫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芯呈块状~柱状,质硬锤击易碎,强风化呈碎块状,强度较低,手可捏碎。该层为巴东组2段地层,主要分布于起点至白子溪段。2)灰岩:灰白色、青灰色,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微晶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芯呈块状~柱状,质硬锤击易弹开;强风化呈碎块、短柱状,强度较低,锤击捏碎。该层全线均有分布主要与泥灰岩形成互层。3)泥灰岩:灰黄色、灰色,由碳酸盐类矿物和粘土矿物组成。泥质~晶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芯呈块状~柱状,质硬锤击易弹开;强风化呈碎块、短柱状,强度较低,锤击捏碎。该层全线均有分布,为拟建道路范围内的主要岩层。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岩石风化特征区内地形较陡,多数地段基岩面埋置较浅或直接基岩出露,基岩面变化小(倾角5~20°),但局部崩坡积土层突变较厚,则基岩面起伏较大。工程区风化岩体可分为强、中风化带,岩体风化与岩性有关,岩性不同其风化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泥岩强风化带岩体,呈碎块状、土状、块状,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岩质极软~软,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泥灰岩及灰岩强风化带岩体多发育虫孔,岩芯呈块状,接近地表段呈土状,岩质软,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质构造场区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线路区岩层层面波状起伏,岩层倾角多在29~36°,少部19~26°;裂隙倾角较陡,多在50°以上。岩层及裂隙产状随道路里程有所变化,详细如下:(1)里程K0+000~K0+200段该段岩层产状倾向63°~75,倾角29~35,优势产状74°∠33°,层面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三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19°~35°,倾角约38°~46°,优势产状:26°∠41°,呈半闭合状,有少量泥质填充,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4m,延伸长度3~8m,结合很差,在场区内比较发育,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60°~176°,倾角约71°~80°,优势产状:164°∠75°,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1~4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2)里程K0+200~K0+350段岩层产状:倾向30°~45,倾角28~33,优势产状32°∠30°,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50°~66°,倾角约45°~57°,优势产状:58°∠50°,呈半闭合状,有少量泥质填充,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2~8m,结合很差,在场区内比较发育,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62°~179°,倾角约62°~73°,优势产状:165°∠67°,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1~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3)里程K0+350~K0+440段岩层产状:倾向68°~83,倾角27~30,优势产状81°∠29°,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34°~45°,倾角约41°~53°,优势产状:40°∠46°,呈半闭合状,有少量泥质填充,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4m,延伸长度2~8m,结合很差,在场区内比较发育,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62°~179°,倾角约62°~73°,优势产状:165°∠67°,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1~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4)里程K0+440~K0+580段岩层产状:倾向83°~141,倾角27~30,优势产状128°∠29°,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43°~60°,倾角约50°~63°,优势产状:51°∠56°,多呈闭合状,无充填,裂面较粗糙,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2~5m,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J2:倾向143°~162°,倾角约65°~73°,优势产状:154°∠70°,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1~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5)里程K0+580~K0+979段岩层产状:倾向140°~172,倾角26~30,优势产状157°∠29°,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50°~65°,倾角约62°~72°,优势产状:55°∠65°,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4m,延伸长度2~6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46°~165°,倾角约65°~73°,优势产状:156°∠71°,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2~5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6)里程K0+979~K1+260段岩层产状:倾向171°~193,倾角25~29,优势产状191°∠26°,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为65°~73°,倾角约73°~87°,优势产状:69°∠85°,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1~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46°~160°,倾角约73°~85°,优势产状:151°∠81°,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6m,延伸长度1~4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7)里程K1+260~K1+445段岩层产状:倾向193°~230,倾角28~34,优势产状229°∠32°,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73°~87°,倾角约57°~71°,优势产状:81°∠64°,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2~6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56°~171°,倾角约78°~88°,优势产状:165°∠83°,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4m,延伸长度1~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8)里程K1+445~K1+960段岩层产状:倾向226°~240,倾角28~34,优势产状238°∠32°,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13°~35°,倾角约45°~63°,优势产状:21°∠57°,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2~5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为116°~126°,倾角约75°~87°,优势产状:122°∠84°,多呈闭合状,无充填,裂面较粗糙,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2~4m,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9)里程K1+960~K2+245段岩层产状:倾向205°~221,倾角33~40,优势产状211°∠38°,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355°~13°,倾角约57°~70°,优势产状:6°∠65°,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2~7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113°~130°,倾角约41°~55°,优势产状:121°∠49°,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2~4m,延伸长度2~6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10)里程K2+245~K3+059.653段岩层产状:倾向210°~232,倾角32~38,优势产状218°∠36°,岩层灰岩层面内多呈闭合状,灰岩与泥岩交界面或泥岩内部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内主要有二组裂隙发育:裂隙J1:倾向2°~15°,倾角约55°~67°,优势产状:9°∠60°,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4m,延伸长度2~7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倾向82°~98°,倾角约55°~70°,优势产状:91°∠63°,多呈闭合状,大部分无充填,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1~3m,延伸长度2~5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需要注意的是:场地内产状裂隙波状起伏,即使是同一组结构面,结构面亦不平,产状有一定的变化,本报告使用时,在所要评价主要对象的范围内,按优势角度及不利原则综合确定裂隙产状,定为优势产状后使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拟建道路除了山间洼地、沟槽内及部分斜坡有第四系覆盖层外,其他均为裸露型;工程区水文地质单元出露基岩均为三叠系巴东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泥灰岩以及泥岩;场区地下水类型由土层松散孔隙水、下伏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场地处于斜坡地带,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向场地低洼处河谷方向排泄;场内素填土和块石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和次生红粘土为弱透水层,灰岩和泥灰岩为中等透水层,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松散孔隙水主要赋存在填土、块石土、粉质粘土和次生红粘土中,岩溶裂隙水赋存于泥灰岩、灰岩溶裂溶洞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流河水补给。大宁河为集中排水基准面。工程区内岩体岩溶不发育,但裂隙较发育,形成垂直循环带,故大部分钻孔皆漏水,因此场地内多数钻孔未揭露稳定地下水位。拟建场地白子溪段地势低洼处分布的人工填土层及基岩强风化带的空隙及裂隙具有一定储水能力,下伏中风化基岩泥岩渗透性差,是相对隔水层,是场地主要的含水地层,钻探揭露有地下水分布。根据现场调查及结合区域水文资料:拟建场地水量贫乏区,除终点段位于白子溪附近的钻孔存在一定的地下水外,本次勘察的钻孔中大部分为干孔,无稳定地下水位。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水土腐蚀性判定本次勘察在白子溪取水样、土样进行水土腐蚀性检测,并利用邻近工程钻孔地下水、土样试验成果,试验成果见下表。

表STYLEREF1\s2SEQ表\*ARABIC\s13成果汇总表水样编号K++NaCa2+Mg2+Cl-SO42-HCO3-CO32-OH-CO32-NH4+pH值mg/lSY12.3470.3612.067.9169.84178.6600007.20土样3.5557.819.0511.3171.01115.467.88利用水样10.6066.878.455.6760.66187.3200007.4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及实验成果:该水所测项目按Ⅱ类环境SO42-、Mg2+、OH-、总矿化度对混凝土结构均有微腐蚀;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微pH值腐蚀,微侵蚀性CO2腐蚀);Cl-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根据地区经验及Ⅱ类环境判定: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地震工程区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较大断层及活动断裂。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地震烈度为6度。不良地质现象1、岩溶拟建场地的地层为三叠系巴东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泥灰岩以及泥岩。根据钻探揭露,灰岩岩芯可见少量溶孔,未见溶洞、溶隙、溶穴,地面坡角多在20~60°,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薄厚不均,基岩零星出露,且未发现落水洞、溶蚀漏斗、竖井等垂直向岩溶地貌特征。出露的灰岩陡崖及坡脚槽沟调查中未见有泉点、溶洞。因此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说明拟建场地范围内溶洞、土洞、落水洞等岩溶地质作用不发育。2、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根据2012年8月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提交的《重庆市巫山县2012年地质灾害排查报告》以及现场调查问访:拟建场地及周边未发现滑坡、泥石流、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人类工程活动根据现场勘探调查,勘察区内多为原始地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道路分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段地质评价摘自地勘报告。桂花大道为早阳片区内一条重要的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因此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全线重要工点主要为高挖深填边坡,挖方边坡最高约87.5米,填方边坡最高约73.5米,边坡安全等级为一、二级。K0+232.739~K0+418.80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5~28°。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泥岩、泥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4.00m,基岩强风化厚度0.80~3.2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左侧为路基,右幅为桥梁,本小节评价的主要为左侧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46.09~249.45m,地面高程177.64~262.88m,主要为填方路基,局部存在少量挖方,最大填方高度12.8m,挖方高度一般不超过3.5m。该段地表覆盖层厚度约0.00~4.00m,下覆基岩为泥灰岩、泥岩,岩体较破碎。地形较陡,坡度约17~34°,若分阶堆填易发生沿岩土界面的滑移破坏,威胁拟建道路和右幅桥梁的安全。目前设计方案为:左幅右侧设置挡墙进行支挡。建议按设计方案设置挡墙进行支挡,支挡工程以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先支挡后回填,并做好排水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和桥梁的安全。局部存在少量挖方边坡,边坡高度一般小于3.5m,边坡主要由覆盖层和少量强风化岩体组成。建议按1:1.5放坡,并采取护面和截排水措施。K0+418.80~K0+575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7~32°。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泥岩、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1.8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3.1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44.728~248.451m,地面高程248.11~302.78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56.9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组成;右侧最大挖方高度14.4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组成。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1.80m,下覆基岩泥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56.90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3°。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86°∠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9~32°,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为边坡的外倾结构面,但倾角大于边坡倾角,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1.60m,下覆基岩泥岩岩体较破碎。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14.40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2°。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6°∠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7~28°,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4.5.2-1可知,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倾角,对边坡影响较大,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倾向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岩体自身强度控制。为验证该侧边坡施工开挖后的稳定性,选取10-10’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岩层面C取22KPa,内摩擦角取13°,重度取24.9KN/m3。计算示意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10-10’剖面右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10-10’剖面右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4.922133062.327.00904.16775.641.171.3142.95根据10-10’剖面计算结果,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1.17<1.3,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难以预见性,和边坡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现有地层造成扰动,可能造成岩层结构面强度的大幅降低,进而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导致边坡的破坏。且本次计算未考虑裂隙和水压力的因素。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4.4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建议按岩层倾角30°顺层分阶放坡,岩体完整性较差,应采取护面措施,防治表面岩体掉块、垮塌;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存在不稳定岩体,可能会顺层滑移,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由于两侧边坡局部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上不宜采取爆破,若要采取爆破应进行施工方案安全论证,控制爆破强度,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0+575~K0+665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8~31°。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泥岩、灰岩和泥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3.2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3.0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48.451~250.704m,地面高程251.01~303.85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51.3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组成;右侧最大挖方高度11.2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和泥灰岩组成。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3.20m,下覆基岩泥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51.30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3°。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87°∠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8~31°,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4.5.3-1可知,该侧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为边坡的外倾结构面,但倾角大于边坡倾角,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建议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泥灰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2.50m,下覆基岩泥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11.20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5°。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7°∠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7~29°,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倾向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4.4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建议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由于两侧边坡局部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上不宜采取爆破,若要采取爆破应进行施工方案安全论证,控制爆破强度,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0+665~K0+805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8~33°,局部为基岩陡坎。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泥岩、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3.5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3.0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50.704~254.190m,地面高程253.87~328.95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83.1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组成;右侧最大挖方高度13.3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灰岩组成。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3.50m,下覆基岩泥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83.1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2°。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81°∠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10~33°,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为边坡的外倾结构面,但倾角大于边坡倾角,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建议中风化岩体一至七阶按1:1.25、七阶及以上按1:1.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2.50m,下覆基岩泥岩、灰岩岩体组成,泥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13.3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5°。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8~29°,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倾向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建议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由于两侧边坡局部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上不宜采取爆破,若要采取爆破应进行施工方案安全论证,控制爆破强度,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0+805~K1+060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原始地形起伏较大,左侧正在施工场平,地形一直在变化中,勘察期间地形坡角一般3~33°,局部为岩基陡坎。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灰岩、泥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3.5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6.8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54.190~260.557m,地面高程258.81~307.56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49.6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灰岩、泥灰岩组成;右侧最大挖方高度22.1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灰岩、泥灰岩组成。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灰岩、泥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2.60m,下覆基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49.6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49°。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63°∠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坡顶由于施工场平,地形较缓,主要为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3~25°,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图4.5.5-1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4.5.5-1可知,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倾角,对边坡影响较大,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为边坡的外倾结构面,但倾角大于边坡倾角,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岩体自身强度控制。为验证该侧边坡施工开挖后的稳定性,选取20-20’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岩层面C取24KPa,内摩擦角取13°,重度取25.2KN/m3。计算示意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20-20’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20-20’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5.2241329766.2105.806453.439397.970.691.356233.83根据20-20’剖面计算结果,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69<1.0<1.35,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4.4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为顺向坡,且边坡高度较大,为超限边坡,建议按岩层倾角29°顺层分阶放坡,两阶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平台,岩体完整性较差,应采取护面措施,防治表面岩体掉块、垮塌;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存在不稳定岩体,可能会顺层滑移,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稳定。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00~2.50m,下覆基岩泥灰岩、灰岩组成,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22.1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4°。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343°∠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9~33°,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4.5.5-1可知,该段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倾向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4.4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针对该里程段边坡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建议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由于两侧边坡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上不宜采取爆破,若要采取爆破应进行施工方案安全论证,控制爆破强度,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1+060~K1+480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表覆盖层厚度约0.00~26.30m,覆盖层以粉质粘土和人工填土为主,粉质粘土厚度一般小于3.0m,人工填土为邻近工程施工新近回填,厚度较大,一般6.5~26.3m,结构松散,下覆基岩主要为泥灰岩,局部夹薄层泥岩和灰岩,岩体较破碎。地形较陡,坡度约6~32°,发育两条冲沟,分别位于里程K1+185和K1+320右侧,K1+185处冲沟方向约178~193°,K1+320处冲沟方向约170~211°,勘察期间冲沟内均存在少量地表水。目前设计方案为:填方边坡为台阶放坡,台阶高8m,第一阶坡率为1:1.5,第二阶为为1:1.75,第三阶及以下为1:2.0,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最大高度约73.5m,为超限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1、K1+060~K1+179段、K1+329~K1+480段该段地形相对坡度不大,坡度一般5~14°,局部大于11°,且填方边坡高度较大,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滑移破坏,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为验证边坡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52-52’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在暴雨状态下,填土重度取22KN/m3,界面参数取C取14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52-52’剖面稳定性分析图52-52’稳定性计算表(隐式)条块号滑体体积V1重度γ1滑面传递系数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支护剩余下滑力P长度倾角内聚力内摩擦角RiTim3/mKN/m3mºKPaºψKN/mKN/mFsFsKN/m1500.22251.2390253987.96925.30.581.353971.32595.12229.31714120.853071.43827.80.471.355000.63610.52231.81514120.993202.83476.20.461.356073.84560.72232.8914120.973048.91929.70.531.355611.85530.92226.4614120.992838.61220.90.691.354676.16290.62222.5214120.981673.1223.11.061.353597.1根据计算结果表明,填方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6,暴雨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未考虑地表荷载等因素,建议采取放坡+支挡的工程措施,支挡工程以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先支挡后回填,并做好排水措施。2、K1+179~K1+240段该段发育一冲沟,地形较陡,坡度一般13~34°,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滑移破坏,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为验证边坡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27-27’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在暴雨状态下,填土重度取22KN/m3,界面参数取C取14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27-27’剖面稳定性分析图27-27’稳定性计算表(隐式)条块号滑体体积V1重度γ1滑面传递系数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支护剩余下滑力P长度倾角内聚力内摩擦角RiTim3/mKN/m3mºKPaºψKN/mKN/mFsFsKN/m191.92225.035025772.31159.70.671.35587.62122.32213.83014120.97688.51345.30.471.351412.63131.52213.22814120.99727.71358.20.381.352223.14164.62215.62214120.97932.11356.50.411.352840.45180.52218.32014120.991049.41358.20.441.353404.06121.72213.91814120.99735.8827.40.411.353665.57101.82217.11214120.97705.0465.60.561.353528.5820.52210.1114120.93237.27.90.751.353189.8根据计算结果表明,填方边坡稳定性系数为0.75,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采取放坡+支挡的工程措施,支挡工程以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先支挡后回填,并做好排水措施。3、K1+240~K1+329段该段地形较缓,局部呈“凹”型,按设计方案填方后不会沿原地面线发生整体性滑移问题,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建议按设计坡率放坡,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坡角设置矮挡墙,植草绿化。拟建道路路基以人工填土为持力层,由于填土结构松散,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路基施工时应先对地表覆土以、散落的块石以及强风化状岩屑进行清理,并在地形较陡处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填筑时建议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应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填筑的填料除应满足设计外,要求底部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回填。并对整段边坡坡面结合环保理念采取护面和截排水措施。K1+480~K1+670段地质评价段左侧主要为汉龙顺开发有限公司,地表以其办公区域和大棚为主,地形较平缓,右侧主要为地貌属丘陵地貌,为一斜坡坡顶平台,地形起伏不大。勘察期间地形坡角一般3~15°。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少量人工填土及下覆泥灰岩组成,覆盖层厚度0.50~3.0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2.9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55.879~258.895m,地面高程246.95~284.55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27.8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人工填土和泥灰岩组成;右侧最大挖方高度22.1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灰岩组成。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人工填土和泥灰岩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3.00m,下覆基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27.8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1°。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99°∠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坡顶由于施工场平,地形较缓,主要为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3~8°,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整体失稳破坏可能较小,可能会发生坡肩垮塌。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放坡或支挡。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倾角,对边坡影响较大,裂隙J1、J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岩体自身强度控制。为验证该侧边坡施工开挖后的稳定性,选取34-34’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岩层面C取24KPa,内摩擦角取13°,重度取25.2KN/m3。计算示意图见图4.5.7-2,计算结果见表。34-34’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34-34’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5.2241332110.736.201417.141484.150.951.35580.71根据34-34’剖面计算结果,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95<1.0<1.35,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为顺向坡,且边坡高度较大,为超限边坡,建议按岩层倾角32°顺层分阶放坡,岩体完整性较差,应采取护面措施,防治表面岩体掉块、垮塌;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存在不稳定岩体,可能会顺层滑移,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按坡率1:1.25放坡+格锚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灰岩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1.90m,下覆基岩泥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22.1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4°。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19°∠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6~15°,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J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4.4节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针对该里程段边坡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建议中风化岩体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率比地区经验偏大,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由于两侧边坡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禁止爆破,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1+670~K2+185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勘察期间地形坡角一般9~36°,局部为岩基陡坎。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灰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泥灰岩、泥岩,覆盖层厚度0.50~4.3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3.8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58.895~278.369m,地面高程261.03~367.15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87.5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灰岩组成,局部夹薄层泥灰岩和泥岩;右侧最大挖方高度29.2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灰岩组成,局部夹薄层泥灰岩和泥岩。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灰岩、少量泥岩泥灰岩及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4.30m,下覆基岩泥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87.5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46°。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228°∠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坡顶由于施工场平,地形较缓,主要为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10~36°,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倾角,对边坡影响较大,裂隙J1与边坡倾角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为验证该侧边坡施工开挖后的稳定性,选取44-44’剖面(灰岩内部)、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灰岩层面C取55KPa,内摩擦角取20°,重度取26.1KN/m3。计算示意图见图,计算结果见表。44-44’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44-44’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67174.4021782.7420929.251.041.356052.16根据44-44’剖面计算结果,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1.04<1.35,处于欠稳定状态。但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难以预见性,和边坡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现有地层造成扰动,可能造成岩层结构面强度的大幅降低,进而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导致边坡的破坏。且本次计算未考虑裂隙和水压力的因素。选取48-48’剖面(泥岩内部或岩性交界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泥岩层面C取22KPa,内摩擦角取13°,重度取24.9KN/m3。计算示意图见图,计算结果见表。图4.5.8-348-48’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表4.5.8-248-48’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4.9221332197.249.502050.372602.050.791.351462.40根据48-48’剖面计算结果,右侧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79<1.35,处于不稳定稳定状态。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为顺向坡,且边坡高度较大,为超限边坡,建议按岩层倾角32°顺层分阶放坡,两阶之间设置不小于2.0m的平台,岩体完整性较差,应采取护面措施,防治表面岩体掉块、垮塌;②由于边坡高度较大,由灰岩组成的边坡(不含泥岩、泥灰岩)可考虑按1:1.25分阶放坡+格锚或桩锚的工程措施,由泥岩或泥岩、灰岩互层的边坡宜顺层放坡,并采取护面措施。2、右侧边坡拟建道路右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灰岩、少量泥岩泥灰岩及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1.90m,下覆基岩泥灰、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29.2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4°。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48°∠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9~28°,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会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段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倾向对边坡稳定性小影响小,裂隙J1为边坡外倾结构面,但倾角大于边坡倾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建议中风化灰岩边坡按1:1.0、泥灰岩、泥岩或与灰岩互层段按1:1.25、强风化基岩和覆盖层按1:1.5分阶放坡,每8m一阶,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并采取格锚支护。由于两侧边坡高度较大,坡脚应力集中,根据工程类比,应力集中易导致坡脚压碎破坏,建议边坡坡脚设置坡脚挡墙和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建议边坡施工时应分段开挖,采取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上不宜采取爆破,若要采取爆破应进行施工方案安全论证,控制爆破强度,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K2+185~K2+404段地质评价该段地貌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勘察期间地形坡角一般8~32°,局部为岩基陡坎。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覆泥岩、泥灰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灰岩,覆盖层厚度0.50~7.20m,基岩强风化厚度0.50~3.60m。场地现状情况下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该段设计为整体式路基,设计路面高程278.369~285.920m,地面高程283.91~360.78m,为挖方路基,左侧最大挖方高度54.5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组成,局部夹薄层泥灰岩和灰岩;右侧最大挖方高度12.1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组成,局部夹薄层泥灰岩和灰岩。1、左侧边坡拟建道路左侧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由泥岩、少量灰岩、泥灰岩及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0.50~4.20m,下覆基岩泥岩、泥灰岩岩体较破碎、灰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道路放坡开挖后将会最高约54.5m的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取49°。目前设计方案为:为分台阶放坡,每台阶高8m,坡率为1:1,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则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坡角为45°。因此该侧边坡产状202°∠45°。土质部分:该侧边坡地形较陡,坡顶由于施工场平,地形较缓,主要为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基本与地形一致,倾角10~32°,边坡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失稳破坏。由于土质部分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结合岩质部分支挡。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岩质部分:根据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倾角,对边坡影响较大,裂隙J1与边坡倾角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J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和岩体自身强度控制。为验证该侧边坡施工开挖后的稳定性,选取52-52’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沿层面滑移。泥岩层面C取22KPa,内摩擦角取13°,重度取24.9KN/m3。计算示意图见图,计算结果见表。根据52-52’剖面计算结果,边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93<1.35,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该侧边坡的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及结合邻近现状边坡的工程类比,提出以下建议供选择:①该侧边坡为顺向坡,且边坡高度较大,为超限边坡,建议按岩层倾角38°顺层分阶放坡,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岩体完整性差,坡角相对较大,应采取格锚支护,防治表面岩体掉块、垮塌或圆弧滑动;②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存在不稳定岩体,可能会顺层滑移,安全储备不足,建议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放坡+格锚或桩锚挡墙等,以保证边坡稳定为准。图4.5.9-252-52’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图表4.5.9-152-52’剖面左侧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º)结构面倾角(º)体积(m3)面积(m2)抗滑力下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24.92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