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说:“我们是新起的国家,困难多,万一有事,有个帮手,这样可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为此,当时中国在外交上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倡导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积极与美日缓和关系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材料中的“有个帮手”,自然是结盟,而能体现此结果的只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的结盟;A、B两项是50年代中期的,且没有结盟;C项是70年代的。答案:D2.右图是195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关于“(A.“另起炉灶”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一边倒”政策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政府不承认以往政府的外交关系及其签订的条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而报道反映的是取消外国在中国的“驻兵权”,这属于清除特权,故A项错误,D项正确;B项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C项与题意无关。答案:D3.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恩来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民的这种恐惧。”这是因为,周恩来总理A.决定与缅甸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以“求同存异”化解双方矛盾 D.明确表示了实行不结盟政策解析:材料中的“消除了缅甸人民的这种恐惧”,体现了周恩来的睦邻友好政策,而能说明材料的时间所能实现睦邻友好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项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D项时间不符,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奉行的。答案:B4.1955年,一个外国代表说:“万隆会议闭幕了,周恩来的旗帜将永远在万隆飘扬!”此代表所说的“周恩来的旗帜”主要是指A.“和平共处”的倡议 B.“求同存异”的精神C.反对殖民主义的宗旨 D.“睦邻友好”的政策解析: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材料中的“周恩来的旗帜”就是促进亚非团结的“求同存异”精神;A项不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而是在同印度的交往中提出的;C项虽是万隆会议的宗旨,但不是周恩来所独有的;D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答案:B5.1971年的某一天,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有20多个国家与台湾当局“断交”,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周书楷深感无“外”可“交”,“外交部”也被人讥讽为“断交部”。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台湾当局的扶持 B.新中国政府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A项错误,直到现在美国也没有放弃对台湾当局的扶持;B项时间不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C项时间不符,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重大改变是从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开始的;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后,新中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而台湾当局已完全失去了“合法性”,所以才会出现“断交”高潮,故答案是D项。答案:D6.“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这次“握手”A.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形成了对抗苏联霸权主义的政治同盟C.标志着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D.彻底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解析:材料中的“握手”指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从而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的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彻底破产。答案:D7.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事件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A.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苏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C.田中角荣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解析:中日对抗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外交上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所以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A、D两项发生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前,时间不符;B项错误,当时中苏关系正在恶化,并没有出现缓和。答案:C8.下列是三幅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对其所反映的共同信息叙述最准确的是A.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合作 B.始终重视与亚洲国家合作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开展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中中国积极参加东盟10+3合作、促成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组建“金砖四国”等,正反映了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其他三项不符合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信息。答案:C9.有人评论说:“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上海精神’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成为各国发展互信、平等、相互尊重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有效准则。”由此可见,“上海精神”的实质是A.加强区域国家间结盟友好 B.谋求区域间的和平与发展C.推进中国与亚洲各国结盟 D.共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互信、平等”和“睦邻友好”,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为了实现区域间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是不结盟国家,所以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国家间的结盟,A、C两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第三国,故D项说法有误。答案:B10.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二战后)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这实际上反映了二战后A.美苏间的同盟关系得到加强 B.两个阵营包括了世界所有国家C.美苏在世界格局中的支配地位 D.美苏争夺霸权的战争不断升级解析:世界格局中的“极”指的是对世界其他力量起着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材料说明了二战后美苏即为世界的“两极”,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二战后美苏间同盟关系破裂的史实不符;B项错在包括“所有国家”的表述上;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C11.1946年3月,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材料所指的事件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美国声明援助“自由”国家C.“欧洲复兴计划”实施 D.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材料反映的事件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从材料时间和内容上看,此时冷战并没有开始,只是冷战前的舆论宣传,这应是“铁幕演说”,故选A项。B、C、D三项均是在材料所述情景之后发生的事件。答案:A12.“(杜鲁门主义)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意识形态的盾牌,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可见“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共同点是A.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B.暴露了美国的霸权野心C.标志着美国外交的转折 D.针对的势力范围相同解析:“杜鲁门主义”以国家意识形态对苏联提出“遏制”,并企图建立全球霸权。材料认为二者都是美国对外扩张、树立霸权的宣言书,只不过“门罗主义”针对的是在美洲的霸权,而“杜鲁门主义”是要在全球扩张,与苏联对抗,故B项符合题意,而排除D项。A、C两项不符合“门罗主义”。答案:B13.下面是1947-1952年美国对东欧国家出口贸易额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东欧国家对美国扩张的抵制 B.美苏冷战波及东欧C.苏联取代了美国对东欧的控制 D.美国战后对外重心转向了亚洲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的时间等信息可知,美国对东欧出口贸易的大幅减少是从1947年开始的,而这一年正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并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年,也正是这一经济手段使美国大幅减少对东欧国家的出口,延缓东欧国家在战后的经济恢复,所以图中贸易额的变化正是冷战政策影响的结果,故选B项。答案:B14.1963年6月26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柏林作题为《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讲时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他还说柏林墙是“A.赞扬联邦德国的自由传统 B.赞扬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精神C.指责苏联和东德采取的对抗措施 D.批评冷战政策带来的弊端解析:柏林墙是东德修筑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它的修筑是德国分裂的标志,所以是冷战的恶果。肯尼迪此语意在批评柏林墙的修筑不符合民主精神,是对人民的防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与材料的中心含义不符。答案:C15.1962年10月,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对外美国则宣称,这是每年在这一地区例行军事演习的一部分。对此举评价正确的是A.是美军正常的国内军事活动 B.意在打破苏联对美洲的封锁C.意在加强军事存在以争取外交主动 D.实为干涉他国内政,保持争霸优势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在军事上做出的反映,以强硬的态度迫使苏联妥协,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正确,此举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国内军事活动;B项所述“苏联对美洲的封锁”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干涉他国内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16.右图是一幅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漫画。该漫画讽刺的是A.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必然要失败B.美国对越南的战争是步法国后尘C.美国同法国一样,无法遏制中国D.美国对法国侵略越南在隔岸观火解析:二战后,法国发动了对越南的殖民战争,但最终失败了,而后美国在“亚洲政策”的幌子下也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漫画中,虽然美国的亚洲政策在地面上,但法国的殖民主义已深陷陷阱之中并变为了骷髅。漫画主要说明美国同法国一样,也必然有如此结局,故选B项。答案:B17.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时,在法苏联合声明中说:“必须由欧洲的组织来解决欧洲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A.法国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同盟 B.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C.苏联谋求加入欧洲共同体 D.法国与苏联一起与美争霸解析:联合声明是两国或两国以上在政治交往中,为表明一致的主张而进行的一种外交方式,并不是结成了同盟。法国是欧洲共同体的成员,苏联是经互会的成员,而北约不能算欧洲组织,美国自然不在欧洲组织之内,无权干预欧洲事务。所以声明实际上反映的是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故选B项。答案:B18.1987年,日本竹下登内阁成立后即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在他看来,与当时日本国际地位不相称的是A.世界经济地位 B.国际政治地位C.世界市场占有率 D.军事力量配备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的情况下,要求拥有相应的政治大国地位,材料中的“国际地位”是指日本在80年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相称的作用”是指日本要求与世界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政治地位,其实质是谋求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9.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此国际组织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C.欧洲共同体 D.不结盟运动解析:材料中的“集团政策”就是结盟政策,反对“集团政策”,意味着反对国家间结盟。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激烈,刚独立的民族国家要求独立自主,实行不结盟政策,这样弱小国家就不会在结盟后成为大国的“后备军”,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0.有人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欲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但这名“船长”很不称职。戈尔巴乔夫“不称职”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 B.“八一九”事件的发生C.改革局限于经济领域 D.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根源是其“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带来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故选A项。B、D两项是其改革的后果,C项说法与其改革事实不符。答案:A21.下列图片分别是1981年和2009年在柏林同一地点拍摄的两幅照片。下列对两幅照片场景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德国作为政治大国崛起 B.说明“欧洲统一”进程加快C.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结果 D.它是苏联解体直接推动的结果解析:1981年的柏林图片中有柏林墙,而2009年的图片中则没有,说明柏林不再分裂,从而也说明了德国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故选C项。苏联解体于德国统一后,所以不可能是苏联解体的推动,排除D项。图片与“政治大国崛起”和“‘欧洲统一’进程”无关,故排除A、B两项。答案:C22.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说:“谈论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材料意在说明A.苏联解体是美国的作用 B.苏联解体是一场意外C.冷战中对抗与合作并存 D.冷战时期美苏相互帮助解析:材料中彼得·施瓦茨表达的意思是,苏联的死亡是美国谋杀的结果,故B项错误,A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A23.2006年5月,俄罗斯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俄罗斯)走自己的路而不会唯西方马首是瞻。”这表明A.走出低谷的俄罗斯希望重振大国地位B.俄罗斯欲重新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建立的单极世界霸权被各国反对D.俄罗斯已经完全摆脱困境成为强国解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在国际上沉默,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日益恢复,俄罗斯开始在国际上不断指责美国的霸权政策,其实俄罗斯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并强调“走自己的路”,这是俄罗斯希望重振大国地位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B项通过材料不能直接体现;C项所述“各国反对”与材料不符;D项所述“完全摆脱困境”与事实不符。答案:A24.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说:“过去10年一些新兴角色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新的权力极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诞生,世界朝着‘非西方化’的方向发展。”材料表明A.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B.亚洲和拉美成为新的“两极”C.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加强 D.资本主义制度遭受新的挑战解析:材料中“新的权力极”“非西方化”等信息,说明当今世界多个政治中心正在兴起,这是国际格局多极化加强的表现,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多极化趋势不是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也不能理解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故排除A、D两项;B项所述与事实和材料不符。答案:C25.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材料所说“分散时代”的特点是A.美国建立了单极霸权 B.恐怖主义日益泛滥C.和平与动荡局面并存 D.以谈判取代了斗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的政治特点。建立单极世界是美国的企图与愿望,由于国际政治力量的制约,美国尽管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并没有建立单极的绝对世界霸权。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世界上的政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失衡,所以出现了和平发展与动荡局面并存的状况。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方针。这一方针被毛泽东称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之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即与苏联建交,并于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一系列协定……毛泽东和周恩来曾这样评价说:“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廖心文《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打破西方封锁的决策历程》材料二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第一次访问了印度。在会谈中,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到两个月前五国总理决定召开的亚非会议……毛泽东得知亚非会议消息后,于7月7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认为,国际上都在谈缓和局势与和平共处,形势大变了,外交方针应由“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改为“——李晓勇《记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时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8年1958年国家尼泊尔埃及斯里兰卡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1)据材料一,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的意义。(4分)(2)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所说“走出去”的含义。结合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走出去”取得的成就。(8分)答案:(1)初步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政治封锁;加强了新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建设;有利于争取世界和平。(4分)(2)含义:积极发展对外关系。(2分)成就: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50年代迎来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的高潮,使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材料二1964~1972年主要年份新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时间1964年1965年1970年1971年1972年新增建交国家数量(个)7151417材料三邓小平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历久弥新》(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影响。(6分)(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取得此成就的原因。(3分)(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分)答案:(1)变化:由中美对抗转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影响:60年代的中美对抗,使中国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孤立下;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并正常化后,中国外交孤立状态被打破,从而推动了中国与日本等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4分)(2)成就:7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新的建交高潮。(1分)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促进;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缓和的推动。(2分)(3)主张:建立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1分)意义:有利于推动互利协作的新型国家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7年,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上发表文章说:“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哪里的社会不健全,人们要求改革,它也会像伊斯兰教一样会在哪里发生影响。人们一旦加以信奉,它就永远不可能彻底取消。但是,人们可以把它遏制——就是说,把它局限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的国界之内。”——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材料二1947年,美国某刊物登载了一幅题为《清理花园》的漫画(下图)。材料三1955年5月5日,(美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巴黎条约》正式生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重新崛起于废墟之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乔治·凯南的主要主张。(2分)(2)材料二中美国的表现与材料一中的主张有何关系?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原因。(8分)(3)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