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_第1页
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_第2页
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_第3页
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_第4页
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融合下的危机报道策略摘要:近年来,公民权的提高不仅增强了民众的参与管理意识,也无形中诱发了民众的非理性维权心理,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群体事件频发。群体事件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因。舆情走向的良性与否直接关乎着事态的发展,而影响典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通畅传达。媒体报道作为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既要注意避开敏感问题的雷区,又要直面已经发生了的客观事实。本文选取了2008年的“孟连事件”与2011年末的“乌坎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以探析危机事件报道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报道;对策Abstract:Inrecentyears,theimprovementofcivilrightshasnotonlyenhancedtheawarenessofpeople'sparticipationinmanagement,butalsocausedthepeople'sirrationalrightsofpsychology,especiallyinthelastoneortwoyears,thefrequentoccurrenceofmassincidents.Therearevariousreasonsbehindthegroupevents.Thepositiveornegativeofthepublicopinionisdirect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thesituation,andtheimpactofthesituationisanimportantfactorinthesmoothtransmissionofinformation.Mediareportsasanimportantchanneltoconveyinformation,wemustpayattentiontoavoidsensitiveissuesminefield,butalsotofacetheobjectivefactshaveoccurred.Thispaperselectedthe2008"Menglianincident"andattheendof2011the"Wukanevent"asacasestudytoreportonthecrisisand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problems.Keywords:Emergency;crisisreport;countermeasure

目录TOC\o"1-2"\h\z\u目录 2一、引言 3二、相关概念与背景介绍 4(一)危机报道的概念 4(二)媒介融合的概念 4三、研究媒体报道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 6(一)群体事件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因素 6(二)媒体对民道的平衡点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7(三)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挑战 8四、媒体在危机处理中的功能 9(一)告以实情并解释实情以保证社会稳定 9(二)协调各部门职能,发挥联系社会的功能 9(三)推动社会机制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9五、我国媒体的危机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10(一)危机事件报道中的预警意识淡薄和预警机制不完善 10(二)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组织结构不够灵活,报道参与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11(三)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组织运作方式不合理 11(四)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出现“二次伤害”与人文关怀不足 12六、媒体的危机报道策略 13(一)第一时间反应,最权威媒体发布,最全面信息 13(二)发挥大众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与“谣言”赛跑 13(三)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危机中的人 13结语 13参考文献 15

一、引言“汶川地震”是目前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突发性危机事件,也是对我国媒体危机事件报道能力极大的考验。事后反思,可以看到在这次空前的危机事件报道中,我国媒体表现出了较为成熟的危机报道能力,也体现出近年来媒体的进步。在这次报道中,媒体可供圈点的地方是:危机应急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传播更加公开、透明;舆论引导更加及时、准确;更加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媒体新闻伦理观念的进步等。在近年来的危机事件报道中,由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媒体报道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媒体报道经验不断丰富,报道机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我国媒体的危机事件报道中仍然凸显出了不少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追踪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的舆情视角》中温淑春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她指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致使群众产生不安全感;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整合不够完善;腐败问题的盛行和官僚主义的存在使得干群关系遭到破坏,同时深化了既有矛盾;国内外势力想尽一切办法让民众的自身利益矛盾逐步政治化。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从把握舆情态势入手,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加强舆论正确导向作用,着重解决实际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来积极引导并加强对舆情态势。温淑霞.群体突发事案件成因.理论与实践2004(03)王来华和陈月生在《舆情的主客体关系与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提到,干群关系是群体事件存在、发生、发展的主线。他们从舆情的主客体关系去认识突发性群体事件,其中还提到要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重视舆情,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并且建立有效预防机制。许燕.许燕.身心应激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网2003(06)毕宏音.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05(06)毕宏音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通过对我国媒体在“非典”中的报道和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媒体在近年来的危机报道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回顾中国媒体对“非典”的报道,人们对媒体的“失语”、“失真”和“失态”仍然印象深刻。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07(04).“‘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非典’事件中需要我们总结的太多太多,有人说,有了‘非典’事件,才有了中国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和信息公开,才有了中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才有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事件应对法》的诞生,也才有了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07(04).二、相关概念与背景介绍(一)危机报道的概念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1]如地质灾害、瘟疫流行、恐怖袭击、群体暴动等等。危机报道则是指媒体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媒介资源就危机事件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进行通报和分析。本文主要是指大众传媒的危机报道。(二)媒介融合的概念有关“媒介融合”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实,普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并认为媒介融合主要代表了各种媒介表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形式,这种媒介融合更多的是把报纸、杂志以及电视信息等媒介融合一体。当然,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时主要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到20世纪末,欧洲委员会在关于信息社会发展模式的分析中提出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具有“媒介融合”的现象,而且在经济层面上也体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即商业机构采用全新的形式从事生产经营。随后,美国的著名学者AndrewNachison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认为其是一种有关音频、视频、印刷、互动性数字媒体间的组合型文化战略联盟。当然,学者们对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发展迅猛的传媒业来说的,并判断出科学技术将在传媒媒介的变革中产生重要作用,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媒介融合不仅通过网络技术支持了传媒业的发展,还促使传媒业在技术的支持下不断的完善。在中国国内,有关“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提出。蔡雯教授在分析了国外对媒介融合概念的发展状况之后经过考察认为“媒介融合”是传媒界尚未得到完全研究的领域,还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西方对‘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只涉及到媒介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或者新闻传播、经营的某些领域,所以有关‘媒介融合’的概念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论。”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对“媒介融合”进行一个全面的整体上的概括,比如乔治·肯尼迪和弗里兹·克罗普就认为“媒介融合”应该是“传媒界发展的正常项目或者渐进过程,它对其它任何所有权统治下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进而增加新闻信息平台的数量,并最终优化配置少量的媒介资源。而且,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媒介融合的形式被施以重新的包装,将更为广泛的信息量提供给受众,从而让受众获取更为先进的优质新闻,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竞争中获得利润、打败对手,以保持自己优势的地位”。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整体上的概述,但是总觉得还并没有详细、精准的阐述出“媒介融合”的鲜明特征。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媒介融合应该包括所有媒介的要素集合和融合,不但包含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媒介传播手段、组织结构、功能及所有权的融合;而从狭义上来看,媒介融合只是包含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如博客新闻、电子杂志等。不过,不管对“媒介融合”的定义如何阐述,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是传统媒体发展的趋势,并逐渐走向完善的过程。“媒介融合”的发展主要呈现两方面的趋势:“一是传统媒介利用新的传播形式或技术来谋求多媒体化的经营方式,并最终实现将自身依托于网络各媒体间的整合;二是一些新媒体,特别是以获取采访报道为主的新闻网站通过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互动性、多媒体性的特点,以突破内容渠道上的获取,并最终摆脱传统媒介的资源控制。”总之,随着“媒介融合”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诸多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但是,有关“媒介融合”的整体概念似乎并不容易说清,反倒是有关“媒介融合”的状态或发展趋势则很容易揣测,这是因为媒介融合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产生,而科学技术总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对媒介融合的概念很难界定。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媒介融合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发展状态而很难全面的进行界定,并且对于媒介发展的趋势我们也很难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化的描述,但是有关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特点,我们还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媒介融合代表了多媒体之间的联合性,不管是传统媒体之间还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之间,或者是新旧媒体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融合和合作关系,包括其技术上的合作和内容上的合作,这些将在各个媒体之间联合开展;二是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从目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上来看,媒介融合必须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极致才能促进传媒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三是媒介融合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用才能提升媒介融合的发展水平和层次,而且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来看,在短短数十年之间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传媒环境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正说明了这点,因此在网络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媒介融合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步。以上这三方面是媒介融合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和未来发展特点。综上,笔者对媒介融合的目前发展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如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等现象,并对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和数字电视结合、手机电视以及电子杂志等媒体进行初步探索,并主要对目前电视新闻栏目的媒介融合现象做出探究,以期研究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并对其可能对电视新闻栏目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三、研究媒体报道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一)群体事件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因素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特别强调:“在选择新闻时,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估量它的公共兴趣。韦斯特.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08)梳理近年来的群体事件,可以发现,无论是发生在西部地区的“瓮安事件”、“孟连事件”,或者是中部地区的“石首事件”,还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乌坎事件”,都因其特殊的性质——高度的敏感性,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新闻热词,例如在这些事件中,见诸报端和网络的有“官员不作为”、“强奸”“贪污”这样的牵动民众敏感神经的词语。[2]韦斯特.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08)例如,在“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这个典型的危机传播管理范本报道中,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给现场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危险的高度不可控性、危机的紧迫性、采访的不可深入性和广大观众了解现场伤亡情况的迫切性形成了重大的矛盾。这时,电视新闻记者凭借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立即跟随120急救车辆赶赴医院,不但及时发布了独家权威的事件进展情况,而且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科学合理处理危机事件的形象展现在了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二)媒体对民道的平衡点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一是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行动;二是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三是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四是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情绪,可以理解和分析较大的危机;五是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3]“瓮安事件”的一个特点是事件曾呈波浪式的反复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生产和治安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对于该事件的不恰当报道,没能很好地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在事态严重时未能及时向外部传递信息,导致信息失控,在“乌坎事件”中,媒体报道的数量要大大少于前者,但效果则明显要好一些。在群体事件发生后,政府希望通过媒体来传达事件情况,以便控制事态,安抚民众,而民众则希望通过媒体对政府施压,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就对媒体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即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点。与这个平衡点相一致的是媒体报道的正负面作用,首先,媒体报道具有两重功用即减压阀和出气筒,各类不同的意见在这里汇总整合,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问题解决的“催化剂”,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预防群体事件发生的功效。但是,不是每一次报道都是合理的,在充当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的平台的时候,也有可能释放不良信息,“催化剂”也可能转为“助燃剂”,间接推动群体事件的恶性发展。推究“瓮安事件”中的媒体报道,可以形成如下群体事件的发生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报道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被人们所认可,“适当改变‘不明真相’、‘不法分子’、‘黑社会’、‘别有用心’等词,不要让突发事件报道总是遵循某种框架。[4](三)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挑战为了不断创新电视新闻危机事件报道策略,电视新闻需要不断顺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合理地将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屏幕融合在一起,打造良好的“融媒体电视”。融媒体电视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采用多向互联互通的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与反馈,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和智能性的特点。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危机事件报道在创新变革过程中应坚持以融媒体电视为起点,切实将电视屏幕转变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电视新闻危机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单纯依靠电视机构本身进行视频素材的采集,可能性较小,这便要求电视新闻媒体充分重视新媒体渠道拓展的重要性,以便获得更加丰富的视频新闻素材。然而,一些缺乏新闻专业素养的公民记者所提供的素材主要是通过媒体终端传播,很容易造成新闻内容表达粗糙和新闻要素的缺失,甚至还很容易导致新闻内容出现失真的现象。这便需要进行新闻内容的专业化处理。例如,在“台湾导游爆康师傅馊水油内幕”事件中,一名台湾导游向车上的大陆游客说道“:康师傅在大陆使用的馊水油数量是台湾的56倍。这个新闻大陆有报道吗?没有,但台湾知道。”女导游还表示,台湾有个行动叫“灭顶行动”,但顶新集团不怕,因为大陆有14亿人的市场。大陆人就算10亿人抵制,只要4亿人支持,顶新集团就发财了。部分电视台在没有任何其他关于馊水油内幕视频的情况下,尚未采用这段视频。但是,一些其他主流电视台却在处理视频里有关悖新闻伦理的声音之后播放了这段视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视听优势,同时也保障了电视新闻的职业操守。当发生突发性危机事件之后,电视新闻应该及时进行信息资源专业化整合,并借助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传统的信息化途径,锁定广大用户。四、媒体在危机处理中的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媒体已成为传递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成为下情上达的工具,成为引导舆论的指南针。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拉斯韦尔把传播的功能表述为: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三大功能。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媒体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枢纽,正有待我们去开掘更大的潜力和作用:(一)告以实情并解释实情以保证社会稳定这主要通过从两方面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来实现,也就是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把传媒谓之为“社会雷达”来实现:一是告之以实情。监视环境的功能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在我们历来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由于限制过多而总显得步履维艰,特别是对灾情的实况报道更是讳莫如深,这实在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漠视。在SARS危机中,媒体的疫情报道由初期的忽视到后来的重视,由初期的隐瞒到后来的坦诚(当然很大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观念转变),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7]而且传播效果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告以实情比紧捂灾情更能维护社会安定。二是解释实情。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在做好信息传播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信息解释服务。类似的工作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他们把此称之为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即提高公众接受、判断、利用新闻信息的能力。(二)协调各部门职能,发挥联系社会的功能在SARS危机中,媒体的协调作用再一次凸显。这次报道的指涉范围很广,比如有关部门采取的具体措施、政府部门的决策、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英勇行为、科研人员、非典科研攻关的最新进展、各地防非典的措施以及对那些利用非典传播谣言甚至发国难财的不法奸商的批评等等,正是通过这些全方位的报道,我们发现一些社会关系反而在非常规状态下更加协调和谐。(三)推动社会机制改革,促进社会进步SARS事件使我们迫切感受到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除了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外,还需要全社会一起群策群力,找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中不完善与存在缺陷的地方。毫无疑问,媒体在监督检测整个应急处理系统是否在正常运转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推之,在新一轮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视野中,媒体完全可以在推进制度建设领域方面有大的作为。五、我国媒体的危机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一)危机事件报道中的预警意识淡薄和预警机制不完善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缭望者。他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然而,在近年来,媒体在日常的报道中,缺乏危机预警意识和在“风险社会”中应有的环境监视观念,这造成媒体信息来源单一。资讯网络不深入、不完善,使媒体难以捕捉到危机爆发的前期征兆,从而丧失了危机应对的最佳时机。由于媒体领导者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在社会风险发生率不断上升的现实状况下,积极布设常规信息来源渠道之外的危机信息搜集点,导致媒体“耳目”功能的弱化。“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晾望哨’的作用。可是,在近年来的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表现出喉舌哑然、耳目失灵与临乱铸兵的局促,常常遇到“事后诸葛亮”的尴尬。我国媒体危机预警网络的建构现状堪忧。媒体与基层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对口记者忙于穿梭在相关政府部门搜集报道材料,而不少材料并非是基层情况的如实反映,相反,很多是被加工变形的二手材料。这样,媒体就很难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矛盾变化。由于真实信息被层级隔离和改写,媒体便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危机信息预警。并且,媒体的信息来源表现出结构性不均衡,不少媒体忽视受众反馈,躲避矛盾性、问题性的反馈信息。在建设通讯员队伍的过程中,媒体也是主要与各单位的宣传干部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普通民众背后广泛、丰富的危机线索。报道中危机预警的缺失,表明媒体存在着职业道德责任弱化的现象:在危机伊始不能担负信息告知的责任,藐视公众知晓权。2008年5月旧,国务院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律上保障了信息的公开传播,维护了公众知情权,但是在媒体的危机事件报道中仍然存在着迟报、瞒报的情况。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当新闻媒体开始集中力量展开报道时,婴幼儿因为食用不合格奶粉而导致肾结石的病例,早在半年之前就已被发现。在这半年时间里,又有数千患病婴幼儿出现,但是新闻媒体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信息告知功能。“媒介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危机事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同时理性地分析和挖掘事件的真相,促进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透明。‘三鹿奶粉事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信息越公开,民心越稳定,反之,则越恐慌。”(二)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组织结构不够灵活,报道参与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媒体的组织结构深受科层制的组织习惯影响,灵活性还不够高。建立在劳动多层分工与管理多层分工基础上的科层制组织模式,是以往我国媒体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近年来,这一模式有了朝向提高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习惯性影响依然不小。其结构的主要特征从横向来看,是部门分割的任务分工,从纵向来看,是以等级为基础的贯穿统一指挥、命令和控制原则的金字塔状结构。媒体组织结构中文字、摄影、音视频、财务和后勤保障等部门的联合协作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在面临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不能及时、高效地配置和整合报道资源。在报道过程中,媒体难以形成最优化报道,节奏不齐、步伐混乱。由于在危机事件中,媒体未能及时组建危机报道的领导机制,导致报道中出现反应迟缓、行动滞后和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的症状。在危机事件报道过程中,由于媒体组织结构僵化,常常导致信息的失真与扭曲,而且平行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灵活,敏感度较差。同时,媒体报道参与者的知识结构,难以在危机事件中适应报道要求,具体表现为风险意识不明确,危机事件应对的专业知识欠缺,和难以根据危机事件的发生规律实施有效的报道等。(三)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组织运作方式不合理近年来,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组织运作模式较为随意,造成报道节奏的混乱。如何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做到对报道人员的合理分工,避免报道扎堆撞车、稿件重复和人力的无谓消耗,做到报道的优化安排,是对媒体协调管理水平的考验。“报道的前方与报道的后方相互脱节会有负面影响。首先是报道没有办法高质量完成,由于缺乏相应物质、信息方面的支持,前方人员连现场都难以到达……其次没有良好的保障体系,报道团队采集的相关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发回媒体……最后是环节的相互协调出现差错,难以形成合力,导致配合出现问题和整个突发事件报道的失败。”[9]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媒体对危机报道的组织表现出难以适应应对危机事件的特殊性要求:报道组织建构不科学,组织运作缺乏理论的指导,报道组织者缺乏危机管理知识,难以实现依循危机规律的高效报道。媒体开展危机事件报道的主动性不够。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己习惯于上级管理部门提供议程,按照上级的要求和指示选择报道主题,缺乏报道的主动性。(四)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出现“二次伤害”与人文关怀不足我国媒体在进行危机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出现的“二次伤害”是指,危机爆发后大量媒体展开报道,大量记者涌入事件发生现场,忽视了危机应对的大局,导致采访报道活动对事件利益相关方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媒体盲目的介入,对危机应对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媒体不顾受害者受访条件是否方便,不考虑受害者身体、心理恢复状况是否能够承受媒体采访报道的压力,就鲁莽地采访道,既延误了受害者接受治疗的时机,又侵犯了受害者的生存权利。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人,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更有甚者,被困人员刚被救出,需要火速送往救护车,可有的记者竟然拦住担架要进行摄像拍照,还有的记者乱闯手术室,不停地询问伤者和医生,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我国媒体在进行危机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凸显出人文关怀不足。有的媒体从抢夺新闻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商业化与娱乐化倾向表露无遗。由于媒体报道追逐新闻卖点,这使危机事件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媒体报道比赛。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媒体渲染“朱坚强”、炒作“范跑跑”,表现出娱乐化倾向。而且一些电视台在报道中插入大量广告,利用危机事实的新闻关注度,借机展开商业化运作,致使媒体公信力扫地。六、媒体的危机报道策略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J.He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第一,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行动;第二,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第三,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第四,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情绪,可以理解和分析较大的危机;第五,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因此,在面对时,媒体应采取以下报道策略。(一)第一时间反应,最权威媒体发布,最全面信息媒体反应要极其迅速,并选取最权威的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为客观准确地传递讯息、稳定民众恐慌情绪。拥有了第一发言权,抢占话语先机,“先入为主”,不给谣言留下空间。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主流媒体失语时,“小道消息”“流言蜚语”才会产生并迅速传播。及时做到信息公开,杜绝“不报、少报”的现象,只有主流媒体做到“主动”,危机才不会扩大。(二)发挥大众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与“谣言”赛跑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是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全面发布信息,对于危机事件持续关注,不给谣言以可趁之机。在与“谣言”赛跑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发挥议程设置、舆论导向的功能,这种导向性的作用不止是对于受众,更是对于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自媒体,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影响新媒体中众多分散的受众。(三)以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