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题1.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其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国家统一和实行科举制B.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D.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唐一代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在隋唐之际;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次则在唐末及五代战乱中。迁移的原因分别为科举仕进、战争及贬谪,结合选项可知,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属于第一次士族迁徙,这和科举制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选项错误。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与士族中央化无关,C选项排除。科举制打破了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D选项排除。【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对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2.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可知,宋太祖的祖训对于士大夫和谏官是一种保护,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B选项符合题意。保障王朝长期稳固与祖训无关,和宋太祖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关,A选项排除。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选项排除。3.明洪武二十四年始设巡抚,初期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来也执掌军事。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可出抚地方、节制三司。这表明巡抚的设置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B.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C.削弱了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设巡抚虽并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其有执掌军事的权利,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巡抚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是中央官员,其权利的扩大并不能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利,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六部,所以不能得出是否削弱了六部的权限,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央与地方是否对立,故不能得出是否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排除。4.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A.专制皇权逐渐削弱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C.郡县制度遭到破坏D.汉代出现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B项。汉代时郡县制只是出现遭到破坏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C项。5.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A.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B.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增加C.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效率D.解决了皇帝决策和指挥的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是皇帝监督和控制官员的手段。在皇帝的特许下,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意志,利于控制官僚队伍,A选项符合题意。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员不可能有民主权利,B选项说法错误。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效率说法过于片面,C选项排除。密折制度是君主集权的手段,D选项说法错误。【点睛】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密折制度的出现,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和提高行政效率。6.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因此选择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内在含义,结合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说明这一时期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混乱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地方官员职权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现在两对矛盾:中央和地方,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力不断缩小。结合材料“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可知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材料未体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A选项排除。中国行政区划的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加强,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混乱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职权不断扩大,D选项排除。8.在汉代官修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则为15.89%,清代官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专制主义日趋加强B.思想控制更加严密C.史官思想逐渐僵化D.程朱理学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本质是君主专制日趋加强,故A正确;思想控制更加严密本质仍然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官修史书中“忠”的频次高,无法体现史官思想逐渐僵化,排除C;程朱理学提倡忠、孝、节、义,和“忠”的频次高有一定关系,但程朱理学的本质目的仍然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9.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若干诸侯国不再分封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故答案为C项。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土地制度等,而材料强调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崩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材料没有反映“积极推广”,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再结合分封制崩溃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0.清代学者赵翼曾评价说:“前代举孝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盖唐宋举人谓之举进士。”这说明唐宋时期A.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B.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C.考试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D.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可知,唐宋所谓的举人仍然是需要考试的,说明唐宋时期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故A正确;材料反映举进士仍需经过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弊端,不能说明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B;C项中“选官的唯一途径”表述太绝对,错误;举进士是被推荐的人才,“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错误,排除D。11.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B.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C.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D.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这些年号通过宣扬汉武帝开拓疆土功业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目的是树立皇帝的权威,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故答案为D项。“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与开拓疆土的功业有关,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年号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这些年号与期盼国泰民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12.最近《如懿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如懿传》作为《甄嬛传》的姊妹篇,讲述了乾隆即位,甄嬛成为皇太后,乾隆后宫嫔妃青樱(如懿)高晞月以及富察氏皇后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以来,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家国一体B.小农经济C.儒家礼制D.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B。儒家礼制有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紧扣设问要求“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3.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分析选项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集体宰相制度;宋朝实行的二府三司制中的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三司使都属于分割宰相权力的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还有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其中的内阁、军机处和中朝均不是正式行政机构,属于行政体制之外另设的辅助皇上的机构,D项同时具有上述两种专制模式,故正确答案选D。选项AC缺少第二种专制模式,故排除。B缺少第一种专制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题干中君主专制的不同形式,对相关重要历史概念除了要掌握其内涵之外,还需要明确到底是分化宰相权力,还是设立宰相之外的官职,选项中一定要包含两种形式才可以。14.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使宋代君主权力有限,不能掌握实权B.表明了宋代的中央集权水平比较高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有“封驳”程序的存在,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说明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约束,故D项正确。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被继续削弱,皇权得到加强,故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央集权重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所述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效率的提高,故排除。15.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D.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分封制下,使得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王室的权威,故C正确;分封制下,使得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不利于周天子有效地管理地方,A错误;“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各级受封的领主权力过大,没有反映周王室扩大统治范围,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16.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A.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B.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C.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D.中央集权意识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A正确;B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中央集权意识影响深远,D错误。1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削弱六部的权限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扩大地方行政权力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地方最高行政权力被一分为三,虽然能够相互制约,但会导致行政效率相对低下。明中叶之后,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此举集中了三司权力,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而地方的行政权力并未扩大。故C项错误,D项正确。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后,没有信息表明三司直属六部这一事实已发生变化,也没有信息表明三司的职权有何变化,六部的权限是否已被削弱,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相关信息,故而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18.汉代统治者建立太子制度以保证帝位传承,如果遇到皇帝年幼或因为其他原因无力处理政务,汉代形成太后听政制度。东汉末年形成宦官和外戚的轮流专权局面,原因在于A.家天下观念的根深蒂固B.地方分裂势力强大C.皇帝依靠外戚制约宦官D.皇帝专权与太后听政制度的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汉代形成太后听政制度”可知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利用外戚和宦官互相制约,故C正确;“家天下”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而不是地方,故B错误;皇帝专权与太后听政制度的冲突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利用外戚和宦官互相制约。19.“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来看,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而不是君主一人任意所为。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探讨君主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探讨其弊端,也不是强调这一制度根深蒂固,排除A、C项;材料已经对原因作出解释,即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排除B项。2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这种官制的设置导致A.宗法制度强化B.宰相总揽庶政C.君主专制加强D.外戚宦官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这与题干描述不符,A错误;题干说的是架空和取代重臣,不是加强宰相权力,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权力,往往启用身边的品级较低的亲信,架空位高权重的政府大臣,诸如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的出现,都符合这一规律,故选C;D架空和取代重臣不一定必须是利用宦官和外戚,D错误。21.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总体上,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故符合地方权力整体上不断削弱的图为C,故选C;中国古代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的趋势,AD总体呈上升趋势,B项是不变的状态,三者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D。【点睛】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然后分析各选项即可。22.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A.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B.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D.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反映了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故C正确;周代治国理念的变化,并未触及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礼的破坏,无法体现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故B错误;“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结合所学分封制逐渐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2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24.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来看,西周是通过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的多种方式,巩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机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点睛】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25.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这一局面A.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B.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C.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D.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导致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差异较大的地区构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行省制是元朝首创,排除A项;从“人为地”来看,实行行省制之前地方没有出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观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26.“殷代氏族是政治社会共同体,有土地、有人民,相当独立自主,他们和殷王室不一定共同具有高度的认同意识。即使是殷王后裔之族,也有些人认为武王革命不过意味着换了一位共主,无所谓亡国之痛。他们愿意归顺周人,小邦周也乐于接纳。”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周人”的对策是A.制定礼制,规范贵族的行举B.实行宗法制,强调“家国一体”观念C.制定律法,惩戒贵族的失范D.实行井田制,确立“土地国有”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C项不是西周采取的措施,排除;井田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7.某古书记载,“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一把手,是全国子民之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之首脑亦被视为‘父母官’。”该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强干弱枝,中央集权C.君父同伦,家国同构D.男女平等,均可做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故C正确;A项仅从君王角度上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强干弱枝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男女平等,均可做官”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28.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评判。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封邦建国,众星捧月B.兼并不断,局部统一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D.王室衰微,诸候混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郡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了宗法制遭到破坏,贵族内讧,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故C正确;“封邦建国,众星拱月”体现的是分封制等级秩序下,各个诸侯国拱卫王室的局面。题中周平王、周桓王属于春秋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郡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等反映的都是诸侯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并未体现诸侯国拱卫王室,A错误;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郡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反映的都是诸侯国内部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并未体现诸侯直接的兼并战争,B错误;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郡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只能说明诸侯国内部贵族集团以下犯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但并不能说明诸候混战,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郡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联系所学东周时期宗法制被破坏的史实分析解答。29.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周天子是嫡长子,为天下诸侯的大宗;燕国国君也是嫡长子,在燕国内部是卿大夫的大宗。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晋国内部再分封以晋国国君为大宗,排除A项;周天子是齐国国君的大宗,排除B项;周天子和燕国国君均为姬姓家族,周天子是燕国国君的大宗,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0.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知州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故答案为A项。北宋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受到削弱,而不是互相制衡,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31.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反映了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其中礼、乐是核心”,而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C正确;西周时期的学校以培养贵族成员为目标,当时还是奴隶社会,A错误;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春秋末期才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B错误;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错误。点睛:根据关键信息“其中礼、乐是核心”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和贵族垄断,并以礼乐为核心,体现了当时教育为贵族服务的等级色彩。32.汉武帝为祭宗庙,要求列侯酎金(酎:zhòu。时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助祭,然后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表明A.列侯所献的酎金有问题B.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基本解决C.汉武帝加强了专制皇权D.汉武帝专制和贪财暴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又以所献耐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势力,材料中的措施进一步削弱了列候的势力,王国问题基本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根据“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可知,A只是借口,并非“列侯所献的酎金有问题”,排除A;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削弱了对列候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加强专制,排除CD。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材料分析题33.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下面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的朝代在地方上分别实行什么制度?与图一相比,为什么说图二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我们今天的山东省在图一和图三所实行的制度中分别归属哪里管辖?简述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3)从图一至图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命历程中哪对基本矛盾?【答案】(1)图一是分封制,图二是郡县制,图三是行省制。因为郡县制中郡和县的最高长官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而且不能世袭。(2)齐国和鲁国;由中央直接管理。作用和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3)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解析】【详解】(1)根据“镐京”“齐”“鲁”等信息可知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咸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