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3.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1.新闻材料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常选用的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2.“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时的重要选择。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课前预习结构图解概括主旨课上思辨拓展延伸积学储宝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2.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1.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2.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3.解释词语(1)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噩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凝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陈迹:_____________________(8)交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渐进地;慢慢地;柔软下垂的样子。(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盘旋(多指舞蹈)。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形容因受阻而中断。浓重;端庄,庄重。过去的事情。连接,相接;移交和接替;结交,交往。4.辨析词义(1)实验/试验两词都有“检验”之意。但“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前者是指前人已经试验过的,基本是成为真理的,我们再做的时候,是重复过程,从实验中更形象地学习到知识。后者是以前没有得到结论的,或是结论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我们再通过试验对某个结论进一步研究。两词比较,主要的目的不同。(2)报道/报到两词都有“报告”之意。但“报道”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可作动词和名词。而“报到”是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只作动词。(3)管治/管制两词都有“管理、治理”的意思。但“管治”指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管制”指强制管理。课上思辨

任务一明确新闻要素1.“不列颠尼亚”号是一艘怎样的船?为什么要“别了”它?答:(1)“不列颠尼亚”号是“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它“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香港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2.分析“别了”即告别仪式的过程,同时思考:这一过程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答:(1)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2)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3)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了告别仪式的过程。这部分属于新闻结构中的主体部分。3.本文也写了背景,请指出并分析其作用。答:

背景包括港督府的历史和156年前英国在香港升起了米字旗等。作用:这些背景材料和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突显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复兴。任务二体会重要句子的含意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答: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含蓄地表达了香港最终回归祖国的自豪感。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答: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答:“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运用对比手法,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任务三解读文章内涵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答:(1)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统治。(2)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3)第三次降旗是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作者为什么要精确地写出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答: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但作者心中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3.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把新闻作品写成文学作品。但是,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完全可以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大大增强报道效果。《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本文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的?答:(1)清晰的可视性。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2)生动的可听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使读者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3)清新而又富于动感。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4)鲜明的色彩感。“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1.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在记叙告别仪式时,特意补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部分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觉得插入这一部分有用吗?答:观点一:没有用。作为一篇短新闻,应集中笔墨描写重点事件。本文应按照时间的顺序,重点记叙香港回归的过程。插入的这一部分,与文章主旨的联系不够紧密,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篇幅太长,可以一笔带过或删去。任务四多维解读观点二: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第一,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的时间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的开始时间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第二,港督府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府的不断修葺与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陈迹的事实,构成了对殖民迷梦的极大讽刺。这段文字是对现实的有效补充,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文章中心。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2.“不列颠尼亚”号不甘情愿地与我们“别了”?请你依据文本进行解读。答:观点一:彭定康明知统治即将结束,还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足见其不甘心。依据: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观点二:既然有告别,说明还想再来,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依据: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观点三:在“越下越大”的“雨”中,还颇为庄重地“宣读”“女王赠言”,再次说明心有不甘。依据: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英国国旗就要降下……”结构图解概括主旨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拓展延伸自古罗马开始,今天英国居住的这个岛屿即被称为“不列颠”,至今它仍被作为英国的正式国号在使用——大不列颠(GreatBritain)。当年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米”字旗曾插遍全球。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几乎都与这面旗帜和这个国家有关。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深吐一口压在胸中一百多年的积郁,向这个名字告别,向一个屈辱的时代告别。这里是英国这个昔日的海上霸主在中国香港这片美丽的国土上实行殖民统治的最为直接的见证地,今天它又要见证自强的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恢复行使主权。6月30日下午的告别仪式将郑重地宣告,大不列颠在这里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统治的完全结束,中国人民又要以主人的身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了,港人重新回到了“故土家园”中来了。【适用话题】“告别”“屈辱与强大”“历史与现实”等。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波兰牺牲了600万人,中国则是3500万人。1970年1月12日,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他在给无名烈士墓和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时,竟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举世为之感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某些政治家不愿正视历史。1995年6月,日本众议院通过的《不战决议》中,连最起码的道歉与侵略都不提,仅仅表示对所谓“可能采取了的”“类似侵略的行动”进行所谓的反省。就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决议”在日本众议院511名议员中只有230人投赞成票,有的人甚至胡说什么“所有亚洲国家都托了这场战争的福”。这种无耻的行径值得世人警惕。【适用话题】“正视历史”“勇气”“历史与现实”“尊严的含金量”等。对比手法文章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要能够恰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答:示例: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积学储宝

(一)课内文体知识

新闻1.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2.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简要的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